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54)
內因類 (54)
1. 痰涎
病人久虛,內有宿積痰飲,用參、術補之,久乃吐出臭痰或綠色痰者,難治。蓋積之既久,而脾胃虛熱不運,且有積熱,故郁臭耳。急用二陳加枳、朮、黃連、竹瀝,庶可十全一二。若肺癰吐臭痰膿血,不在此例。(《醫通》)
中痰,(更有痰厥,宜參後湧吐方及《厥》門。),若手足嚲曳,口眼喎斜,或一邊身體不隨,或手足身中有一點釣痛,腸鳴多睡,口中多流唾涎,此是中痰也。宜以參蘇飲,及控涎丹,或星香飲子,皆效。(《管見良方》)(星香飲子,出《中風》三生飲下。)
頭痛體痛,人知痛生於氣血,孰知痰涎流注,亦能纏滯而為痛乎。如頭風證,眉稜耳角俱痛,投以風藥不效,投以痰藥收功。如患眼證,赤腫羞明而痛,與之涼劑弗瘳。與之痰劑獲愈。(按:《醫碥》舉此文曰:二證皆痰壅熱上。)如酒家手臂痛重,時或麻痹,二陳湯加片子薑黃,下白丸子、消飲丸、倍術丸輩,每每就安。如斗家胸骨撲傷,刺痛無已,散血之劑罔功,續以自已溲便飲之,須臾吐痰,其痛立止。此皆痰涎作痛之明證也。(《直指》)
痰飲流入四肢,令人肩背痠疼,兩手軟痹,醫誤以為風,則非其治,宜導痰湯,加木香、薑黃各半錢。(《要訣》)
凡人手臂或動不得,或骨節遍身痛,坐臥不寧,此痰入骨也。如忽患手足胸背頭項腰膝疼痛不可忍,及連筋骨牽引吊痛,坐臥不安,走易不定,頭疼困倦,手足重墜,痹冷脈伏,此乃涎飲頑痰,伏在心胸上下,發為此疾,非風非毒,導痰湯加羌、防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。(《醫通》)
結核,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,多是痰。問其平日好食何物,吐下後,方用藥。(《丹溪》)
凡人身中有結核,不痛不紅,不作膿者,皆痰注也(按:此丹溪說)。或耳後項門有痰核,以殭蠶、酒大黃、青黛、牛膽南星各等分,煉蜜為丸含化。頸項下結生痰核,以二陳湯加酒大黃、連翹、桔梗、柴胡、栝蔞仁主之。臂生痰核作痛,以二陳湯加連翹、防風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蒼朮主之。(《原病集》)
凡人身中有塊,不癢不痛,或作麻木,名敗痰失道,宜隨處用藥消之。(《醫通》)
難治證,痰成塊,咯吐不出,氣鬱滯者,難治。(《丹溪纂要》)
類證,更有一種,非痰非飲,時吐白沫,不甚稠黏,此脾虛不能約束津液,故涎沫自出,宜用六君子湯,加益智仁以攝之。(《必讀》)
治法要領,療痰之法,理氣為上,和胃次之。若風若寒,若濕若熱,如前數者,亦當推尋所受之因。和胃謂何?涎者脾之液也,脾胃一和,痰涎自散,故治痰多用半夏,蓋半夏能利痰故也。(《直指》)
子和謂飲無補法,必當去水,故用吐汗下之三法,治人常愈。又論熱藥治痰之誤,固為精切。亦有挾寒挾虛之證,不可不論。夫久痰凝結,膠固不通,狀若寒凝,不用溫藥引導,必有拒格之患。況有風寒外束,痰氣內郁者,不用溫散,亦何以開鬱行滯也。又有血氣虧乏之人,痰客中焦,閉塞清道,以致四肢百骸,發為諸病,理宜導去痰滯,必當補瀉兼行,又難拘於子和之三法也。夫凡病久淹延,卒不便死者,多因食積痰飲所致。
白話文:
痰涎
病人如果長期體虛,體內有積存的痰液,用人參、白朮等補氣藥來治療,如果久了反而吐出惡臭或綠色的痰,這種情況就很難治癒。因為痰液積存已久,加上脾胃虛弱有熱而不運化,且有積熱,所以痰液才會發臭。這時應該趕緊用二陳湯加上枳實、白朮、黃連、竹瀝,或許能有十分之一二的機會治好。如果像肺癰那樣吐出惡臭的痰膿血,就不屬於這種情況了。
中痰(另外還有痰厥,應該參考「湧吐方」和《厥》篇的內容)。如果出現手腳無力、口眼歪斜,或半邊身體不聽使喚,或手腳身體某處有抽痛,腸鳴、嗜睡,口中常流口水,這就是中痰的症狀。可以用參蘇飲、控涎丹或星香飲子來治療,都有效果(星香飲子出自《中風》篇的三生飲之下)。
頭痛體痛,人們都知道疼痛是因氣血不順引起的,但誰知道痰液流竄也會造成纏繞滯留而導致疼痛呢?例如頭風病,眉毛、眼角、耳朵周圍都痛,用治療風的藥沒效,改用化痰藥反而奏效。又例如眼病,眼睛紅腫、怕光、疼痛,用涼藥沒好轉,用化痰藥卻痊癒了(按:《醫碥》引述此文說,這兩種情況都是痰液壅塞,熱邪上擾)。像酒家手臂沉重疼痛,時而麻木,用二陳湯加上薑黃片,再配上白丸子、消飲丸、倍術丸等藥,常常就能治好。像搬運工人胸骨受傷,刺痛不止,用活血化瘀的藥無效,後來喝了自己的小便,馬上吐出痰液,疼痛立即停止。這些都是痰液導致疼痛的明顯證據。
痰液流入四肢,會使人肩膀、背部痠痛,兩手軟弱麻木,醫生如果誤認為是風邪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,應該用導痰湯,加上木香、薑黃各少許。
凡是手臂無法活動,或全身關節疼痛,坐立不安,這是痰進入骨骼的表現。如果突然出現手腳、胸背、頭頸、腰膝疼痛難忍,且連帶筋骨抽痛,坐臥不寧,走動不定,頭痛困倦,手腳沉重、麻木冰冷、脈搏微弱,這都是頑固的痰液潛伏在心胸上下,導致的疾病,不是風邪也不是毒素,應該用導痰湯加上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薑汁、竹瀝。
結核,凡是身上、腹部或下身出現腫塊,大多是痰液造成的。應該詢問患者平時喜歡吃什麼,吐出或排出後,再用藥治療。
凡是身體裡有腫塊,不痛不紅,也不化膿,都是痰液積滯引起的(按:這是朱丹溪的說法)。如果耳後或脖子出現痰核,可以用僵蠶、酒製大黃、青黛、牛膽南星等分,混合煉蜜製成藥丸含化。脖子下方出現痰核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酒製大黃、連翹、桔梗、柴胡、瓜蔞仁來治療。手臂出現痰核並疼痛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連翹、防風、川芎、皂角刺、蒼朮來治療。
凡是身體裡有腫塊,不癢不痛,或有麻木感,稱為「敗痰失道」,應該根據腫塊部位用藥消除。
難治之症,痰液結成塊狀,難以咳出,氣機鬱滯,這種情況難以治療。
類似症狀,還有一種情況,既不是痰也不是飲,時常吐出白色泡沫,不太濃稠,這是脾虛無法約束津液,所以口水會自己流出,應該用六君子湯,加上益智仁來幫助收斂。
治療要領,治療痰液的方法,最重要的是理氣,其次是調和脾胃。如果還有風邪、寒邪、濕邪、熱邪等其他因素,也應該找出病因。調和脾胃是什麼意思呢?口水是脾的津液,脾胃調和,痰液自然就消散了,所以治療痰液經常使用半夏,因為半夏能化痰。
朱丹溪認為治療飲邪沒有補益的方法,一定要排出體內的水分,所以主張用吐、汗、下三種方法來治療,常常能治好病人。他又論述用熱藥治療痰液的錯誤,確實很精闢。但也有痰液夾寒或夾虛的情況,不能不加以考慮。如果痰液長期凝結,膠著不通,狀態像寒邪凝結,不用溫熱藥來引導,一定會出現阻礙。況且有外感風寒,痰氣內鬱的,不用溫散的藥,又怎能開通鬱滯呢?還有氣血虧虛的人,痰液停留在中焦,阻塞氣機,導致四肢百骸出現各種疾病,應該先去除痰液滯留,同時補益和瀉法並用,不能拘泥於朱丹溪的三種方法。一般來說,凡是久病不癒、不會馬上死亡的,多半是飲食積滯和痰液造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