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50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50)

1. 痰涎

涎有六種,論曰:舟非水不行,然波濤沸溢,則覆舟之患生;人非氣不活,然痰涎並積,則傾人之患至。波濤非自生也,其所以生者,不平之勢作之也;痰涎非自積也,其所以積者,不順之氣留之也。故善行舟者,不懼波濤,而懼舟之不完;善攝生者,不懼痰涎,而懼氣之不順。故世人之疾病,其所以殘傷性命之急者,無甚於痰涎;而世之醫者,乃有見之而不能識,或有識之而不能治。此不幸之人,其殘傷夭橫者,不可勝數。何則?舉天下之人,獨知風氣之有涎,不知臟腑冷亦生涎,熱亦生涎,痰涎一生,千變萬化,而病之所起,非特一端,愚今略舉數端明之。後之學者,於診療之際,類而推之,亦庶幾其疾病之徒無夭橫者矣。夫涎之為名一也,而具數種:一曰風涎,二曰熱涎,三曰冷涎,四曰病涎,五曰虛涎,六曰毒涎。其一曰風涎,蓋因人之風氣之盛,上運於涎,不能下入於胃,風氣一蒸,痰涎並起而上,填塞胸中,即使人悶倒無知。其風氣久而不順,性命之傾危,速如反掌。若其風氣未盛,逡巡之間,仍復自順,其涎亦隨氣而下,即平復如故。此蓋人之肌肉厚,腠理深,風不得泄於外,風熱內攻,大府秘熱,毒氣上攻,遂生斯疾,此名之曰風涎。然風涎之為名一也,而入臟腑虛實之不同,則涎之為病也,變化不一,愚得以即其變而言之。若今人之病大府實熱,痰涎滿口,吐如清膠,胸中喘息如常,但湯水飲食俱不可進,凡所飲食,只到喉中,即不能下,用力嚥下,即喉中隔絕,喘急悶倒,良久方愈,惟進得些小稠粥,此亦風涎之候也。然風涎之候變不同,則當如何而治之?曰:善除荊棘者,先斷其根;善治風疾者,先順其氣。人身無倒上之涎,天下無逆流之水。今風疾一上,而填塞胸中,傾人性命者,風氣運而上也。今之治風涎者,多使天南星、半夏之類,是不知病之源流,去荊棘而不除其根也。苟能以藥先順其風氣,兼發其腠理,使其風氣得以發泄於外,順行於內,則其胸中之痰涎,自隨氣而下,未吃涎藥而痰涎自順矣。然病勢之有輕重,則取之有緩急。若風氣炎盛,膠涎並起,其氣卒難以順之者,當制之以急,非吐之不可;風氣未極,痰涎未並,為害未深者,當制之以緩,先順其氣而後治其涎也,此亦治涎之大約也。然風涎之候,又有冷熱不同。或有寒風所中,冷涎所聚,其人必先於半年或數月前,吃食減少,身體沉重,筋脈痿弱,才見肉味,便覺噁心,非時口中一兩點冷涎出,身不自覺,冷涎所並,忽悶倒不知人事,良久復甦,即生麻痹,或生嚲曳,或失音不語,冷涎所積,少有上並,多聚中焦,盈溢胸中,包裹心絡,能使人狂言妄語,神識不定,非特不覺,手臂忽自舉動,如此為冷涎之所中也。治之法,先以溫暖之藥,散其冷毒之氣,急以熱藥,發其腠理,然後以治涎之藥,取下其涎,雖且暫安,而寒風所中於人,亦甚不久。何則?熱風中人,如天地春夏之風,長含生氣,以養萬物,其人雖病難死,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養人也;寒風所中於人,如天地秋冬之風,長含殺氣,以肅殺萬物,其人所中非久必死,此古人所謂風所以能害人也。其二曰熱涎,若今有恣性之丈夫,多食葷膩,好食鹹酸,以色為心,恣貪補藥,忽因酗酒房室,勞傷其精,丹元髓海,因以空虛,而臟腑骨槽,虛熱轉盛,其涎所積,隔在中焦,因其腎臟之虛寒,邪氣與熱涎相交,發為疼痛,重則不移時而傾人性命。醫者治之,不過曰此肝腎之氣,是不知熱涎乃病之根本。然京三稜、蓬莪朮非不能治氣,而世人用而不驗者,不識其病之源流也。善為醫者,臨事制宜,隨機應變,審當輕重,涎多者吐之,涎少者下之,所用之藥,偏取肝家之風毒,又何患乎人之不安哉。三曰冷涎者,若今人之肝臟有餘,脾氣不足,忽因使性,長懷鬱怒,傷損肝心正氣,此冷涎之所以積也。脾氣不足,復因肝氣所乘,伏而不動,停水滯谷,久而不化,肝心長懷鬱怒,則其氣滯澀而不行,此冷涎之所以積也。然肝主風性之不定,忽時而作。肝主怒,怒則氣逆,此冷涎所以隨氣而上,而生人之大病也。證其候而言之。則其病必先覺心前潰亂不快,相次聞有一物,隨氣而上觸,至咽喉即悶倒不知人事,手足肌肉漸次寒冷,逡巡復平愈。治之之法,當以吐藥取之,得其所取之涎,其清如水,其冷如雪。取涎之後,復審其藏氣,隨其所病而調和之,亦無患乎藥之不驗也。四曰病涎,其人必好食堅硬之物,傷損脾氣,忽因鬱怒,傷損心肝正氣,忽因寒邪熱毒之傷,忽因大病之後,餘毒客在臟腑,其氣結澀凝滯,不能宣暢,是以痰涎因而聚積,涎與滯氣相交,往往發為疼痛,此名之為病涎者也。明其病證,在心前痛,輕則連年累月,痛無暫停,重則傾人性命,速如反掌,重輕之殊,涎之多少也。治之之法,當在量其病勢輕重,以利藥取之,輕則其涎如油,重則其凝如白膠。取涎之後,然後使藥,清其藏氣,益其正氣,使之平復如故也。五曰虛涎,其人必因受氣之虛,忽因大病之後,生冷所傷,忽因疾病之間,淫欲不節,致令臟腑之氣空虛羸乏,而骨槽之間虛熱上蒸,上氣鎮長有餘,下氣但常不足,陰陽之氣不相交際,不順之氣隔在中焦,是以虛涎因而積裹,風熱一攻,即其涎並上。初發作時,先覺清涎滿口,漸聞心前有一物,上觸咽喉,即喉中急促,悶倒不覺,兩手相亂把拽,風氣極上,即頭上癢,忽皮臍間痛,逡巡風氣順下,乃遂平復。治之之法,當以臨發時,使五分利藥取之,以其胃氣不足,不可十分利吐也。若利吐不出,非時以壞風涎藥攪之,候分數稍減,即於氣海上安之一灸,引其涎下入於胃,然後使藥調其藏氣,酌量其臟腑之虛實,有餘者瀉,不足者補,令上下之氣相等,可庶幾其全安也。若脈氣微細,大府虛冷,減其肝氣,益其胃氣斯可矣。若小兒得病者,全是胃氣之虛,氣海上安灸,補暖脾胃,以愈斯痰,仍不輒吃取風涎藥也。六曰毒涎,若今人之患陽毒傷寒,肝心脾肺受其疫毒之氣,因其毒涎相積聚在中,候其證,即使人大府秘熱,小便赤澀,面色黯赤,渾身發熱,昏昏如醉,狂言妄語,不知人事,如此之候悉皆是涎。診其脈氣又卻沉伏,重手取之骨間乃得,此乃疫毒之涎,盈溢心胸,伏其脈氣,非脈氣之與病相反者也,此所謂毒涎者矣。治之之法,急以疏轉之藥,取其毒氣,蕩下其涎,所下之藥須心肝脾肺四臟俱治,然當以肝臟為主,偏下肝臟之藥為要也。雖然,涎之為病,千變萬化,其狀不一,是今之所舉數端,止其大略而已。後之學者,類而推之,加以識見之明,而診療無瘥,亦無患乎涎為人之大患者矣。(《史載之方》)

白話文:

痰涎有六種,書中說:船隻不能沒有水才能航行,但如果波濤洶湧、水勢過大,就會有翻船的危險;人不能沒有氣息才能活著,但如果痰涎積聚過多,就會有生命危險。波濤不是自己產生的,而是因為水面不平造成的;痰涎也不是自己積聚的,而是因為氣機不順暢導致的。所以,善於駕船的人,不怕波濤洶湧,而是怕船體不牢固;善於養生的人,不怕痰涎,而是怕氣機不順。因此,世人的疾病中,最快導致傷殘甚至死亡的,莫過於痰涎。然而,世上的醫生,卻有的看見了痰涎卻無法辨識,有的即使辨識了也無法治療。這導致許多人傷殘、早夭,實在令人惋惜。這是因為,天下的人只知道風邪會引起痰涎,卻不知道臟腑寒冷或燥熱也會產生痰涎。痰涎一旦產生,就會千變萬化,導致各種疾病,原因並非只有一種。我現在簡單列舉幾種情況來說明。後來的學者,在診斷治療時,能夠舉一反三,或許就能減少因痰涎而導致的傷殘夭折了。

痰涎,雖然都叫「涎」,但實際上分為幾種:第一種是風涎,第二種是熱涎,第三種是冷涎,第四種是病涎,第五種是虛涎,第六種是毒涎。第一種,風涎,是因為人體內風氣過盛,風氣向上運行到涎液,無法向下進入胃部。風氣蒸騰,痰涎就一起向上湧,阻塞在胸中,導致人昏厥失去知覺。如果風氣長久不順,就會很快危及生命。如果風氣沒有那麼強盛,經過一段時間,風氣自行順暢,痰涎也會隨著氣機下降,人就恢復正常了。這通常是因為人的肌肉厚實,毛孔深藏,風邪無法從體表排出,風熱就往體內侵襲,腸道燥熱,毒氣向上攻,就會產生這種疾病,這就叫做風涎。

風涎雖然都叫風涎,但由於侵犯的臟腑虛實不同,導致的疾病變化也不同。我來根據這些變化來說明。例如,現在有些人腸道實熱,痰涎滿口,吐出來像清膠,胸中呼吸如常,但湯水和食物都無法吞嚥,吃東西時,食物只到喉嚨就無法再往下,用力吞嚥,就會感到喉嚨阻塞,呼吸急促,昏厥倒地,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,只能吃下少量稀粥,這也是風涎的症狀。雖然風涎的症狀變化多端,但應該如何治療呢?方法是:善於除掉荊棘的人,先要砍斷它的根;善於治療風病的人,先要理順氣機。人體不會有向上倒流的涎液,天下也沒有逆流的水。現在風邪一旦向上,就阻塞在胸中,危害人的生命,這是因為風氣向上運行的緣故。現在治療風涎的人,大多使用天南星、半夏之類的藥物,卻不知道疾病的根源,只去除了荊棘,卻沒有去除它的根。如果能用藥先理順風氣,同時疏通毛孔,使風氣能夠從體表發散出去,在體內順暢運行,那麼胸中的痰涎自然就會隨著氣機下降,即使不用治療痰涎的藥物,痰涎也會自然順暢。但是,病情有輕重緩急,治療也應該有快慢之分。如果風氣過於旺盛,膠狀的痰涎同時產生,氣機很難馬上理順,就應該用較快的方法,必須用吐法;如果風氣不強,痰涎不多,危害不深,就應該用較慢的方法,先理順氣機,再治療痰涎。這也是治療痰涎的大概原則。

然而,風涎的表現,還有寒熱之分。有的是因為受到寒風侵襲,導致寒冷的痰涎積聚。這種人通常在半年前或數月前,食慾開始減少,身體沉重,筋脈軟弱,一看到肉類就感到噁心,有時會不自覺地從口中流出少量寒冷的涎液,當寒冷涎液積聚過多,就會突然昏厥,失去知覺,過一段時間才甦醒,醒來後會出現麻木、動作遲緩、失聲說不出話等症狀。寒冷涎液積聚,少部分會向上湧,大部分積聚在中焦,充滿胸中,包裹心臟,導致人胡言亂語,神志不清,甚至手臂會不自主地舉動,這就是寒冷涎液所引起的。治療方法是,先用溫熱的藥物,驅散寒邪,再用熱藥疏通毛孔,然後用治療痰涎的藥物,將痰涎排出,雖然可以暫時緩解,但寒風侵襲對人體的傷害是比較持久的。因為熱風侵襲人體,就像天地間春夏的風,含有生氣,能滋養萬物,這種情況下,人即使生病也不容易死亡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風能夠養人的意思;而寒風侵襲人體,就像天地間秋冬的風,含有殺氣,能肅殺萬物,這種情況下,人一旦受到侵襲,很快就會死亡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風能夠害人的意思。

第二種,熱涎,現在有些人放縱慾望,經常吃油膩的食物,喜歡吃鹹酸的食物,沉迷於美色,過度服用補藥,忽然因為酗酒或房事過度,損傷精氣,導致丹田和髓海空虛,臟腑骨槽虛熱加重,痰涎積聚在中焦。又因為腎臟虛寒,邪氣與熱涎相互交合,就會導致疼痛,嚴重的話,很快就會危及生命。醫生治療時,只會說是肝腎之氣的問題,卻不知道熱涎才是疾病的根本。雖然三棱、莪朮等藥物並非不能理氣,但世人使用卻沒有效果,就是因為不了解疾病的根源。善於為醫的人,應該根據具體情況,隨機應變,審視病情的輕重緩急。痰涎多的,就用吐法排出,痰涎少的,就用下法排出。用藥的時候,要偏重於治療肝部的風毒,這樣就不怕疾病難以治癒了。

第三種,冷涎,如果一個人肝氣過於旺盛,脾氣不足,忽然因為使性子,經常生氣,就會損傷肝心正氣,這就是冷涎積聚的原因。脾氣不足,又受到肝氣的影響,導致脾氣停滯不運轉,水液和食物停滯在體內,時間久了就不能消化。肝心經常處於鬱悶憤怒狀態,氣機就會阻滯不暢。這就是冷涎積聚的原因。而且肝主風,性情不定,時好時壞,肝又主怒,怒則氣逆。因此,冷涎就會隨著氣機向上湧,導致大病發生。觀察其症狀,這種病發作之前,會先感到心前區煩亂不舒服,接著會感到有東西隨著氣向上湧動,到達咽喉時就會昏厥,失去知覺,手腳肌肉漸漸冰冷,過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正常。治療的方法是,應該用吐法排出,排出的涎液清澈如水,冰冷如雪。排出涎液後,再審視臟腑之氣,根據所患疾病進行調理,這樣就不怕藥物沒有效果了。

第四種,病涎,這種人通常喜歡吃堅硬的食物,損傷脾氣。忽然因為鬱悶憤怒,損傷心肝正氣;忽然因為受到寒邪或熱毒的侵襲;或者因為大病之後,餘毒滯留在臟腑。這些都會導致氣機阻滯凝滯,不能順暢運行,痰涎因此積聚,痰涎與阻滯的氣相互交合,經常會導致疼痛。這就是所謂的病涎。觀察其症狀,這種病會導致心前區疼痛,輕則會持續數年,疼痛不止,重則很快就會危及生命,病情的輕重取決於痰涎的多少。治療的方法是,應該根據病情的輕重,用瀉藥將其排出,輕的排出的涎液像油,重的排出的涎液凝固如白膠。排出涎液後,再用藥物清理臟腑之氣,補益正氣,使身體恢復正常。

第五種,虛涎,這種人通常是因為先天體質虛弱,或者因為大病之後,受到生冷食物的傷害,或者因為疾病期間,縱慾過度,導致臟腑之氣空虛衰弱,骨槽之間虛熱上蒸,上焦之氣常常有餘,下焦之氣常常不足,陰陽之氣不相交合,不順暢的氣停滯在中焦,虛涎因此積聚。一旦受到風熱侵襲,痰涎就會向上湧。發病初期,會先感到口中充滿清涎,接著會感覺心前區有東西向上湧動,到達咽喉時就會感到喉嚨急促,昏厥過去,失去知覺,兩手會胡亂抓撓。風氣向上湧到極點,就會感到頭部發癢,或者肚臍周圍疼痛。過一段時間,風氣順暢下降,才會恢復正常。治療的方法是,在發病的時候,用五分瀉藥將其排出,因為胃氣不足,所以不可以用十分瀉吐。如果瀉吐不出來,就用祛風化痰的藥物攪動,等稍微減輕一點,就在氣海穴進行艾灸,引導痰涎下降到胃中,然後用藥物調理臟腑之氣,根據臟腑的虛實情況,有餘則瀉,不足則補,使上下之氣平衡,這樣才能痊癒。如果脈象細弱,腸道虛寒,就應該減少肝氣,增加胃氣。如果小孩子得了這種病,完全是因為胃氣虛弱,在氣海穴進行艾灸,溫補脾胃,就可以治好這種痰,不需要隨便吃祛風化痰的藥物。

第六種,毒涎,如果有人患了陽毒傷寒,肝心脾肺都受到疫毒之氣的侵襲,毒涎就積聚在體內。觀察其症狀,會出現腸道燥熱,小便赤澀,面色黯紅,全身發熱,昏昏沉沉像醉了一樣,胡言亂語,神志不清。這些症狀都是毒涎引起的。診斷脈象,脈卻是沉伏的,重手按到骨間才能摸到。這是因為疫毒的痰涎,充滿胸中,伏藏了脈氣,並不是脈象與疾病相反。這就是所謂的毒涎。治療的方法是,應該馬上用疏通轉化的藥物,將毒氣排出,盪滌痰涎。所用的藥物必須能夠同時治療心肝脾肺四臟,但要以治療肝臟為主,偏重於使用治療肝臟的藥物。

雖然,痰涎引起的疾病,千變萬化,症狀各不相同。我今天所列舉的幾種情況,只是大概而已。後來的學者,應該舉一反三,加上自己明智的判斷,這樣在診斷治療時,才不會有差錯,也就不必擔心痰涎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大患了。(《史載之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