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9)
內因類 (49)
1. 痰涎
龐安常云:人身無倒上之痰,天下無逆流之水(按:今龐書中無所考,史載之有此語,見於後)。誠哉斯言,以此思之,人之氣道貴乎順,順則津液流通,決無痰飲之患。調攝失宜,氣道閉塞,水飲停於胸腑,結而成痰。(《濟生》)
古人有云:身無倒上之痰,世無逆流之水。斯固然也,愚見以為末然。水無逆流,言其勢也;痰無倒上,尚有推詳。且人呼吸出入者,陰陽也。血氣循環,隨經上下,則津液流通,決無痰飲之患。故使將理失宜,七情氣亂,陰陽失理,鬱於經絡,氣升而不降,痰涎壅滯,隨氣而升,結於胸膈,上逼咽喉,為嘔為噦為吐,豈非倒上也。甚則風痰壅上,喉聲如曳鋸,精神昏憒,至此藥則罔功,此又非尋常痰之比也。
(《治病活法秘方》)
痰本吾身之津液,隨氣運行。氣若和平,津液流布,百骸受其潤澤,何致成痰為病。苟氣失其清肅而過於熱,則津液受火煎熬,轉為稠濁,或氣失其溫和而過於寒,則津液因寒積滯,漸致凝結,斯痰成矣。故痰一也,而因寒因熱,其源不同,可概治歟。(《醫碥》)
痰因熱成,痰者,水也,標也;火者,熱也,本也。自世人不明標本之理而曰痰火,卻以痰能生火,而不知火能生痰也。譬諸釜中之水,無火之時,清清冷冷,湛然無滓;火一舉之,則湛然者皆為白沫矣。人身無病,則津液澄清;若一病焉,則血氣不和,不和則經絡壅塞而生熱,熱則津液之澄清者,亦隨熱渾濁而成痰矣,豈非火熱生痰之謂乎。若曰熱痰則可,謂之痰火則非矣。(《儒醫精要》)
《玉機微義》云:痰之為病誠多也。何則?人之血氣流行,無一息之間斷,才有壅滯,津液凝積,鬱而成熱,痰遂生焉(按:今《微義》文止此)。因證而觀,痰則火之變出也,未有痰病而不因火而成者也。間有寒痰為病者,亦千百中之一二也。甫謂寒痰之說非也,飲則有寒有熱不同,痰則一因於熱而已,加之寒字不得。
所以痰脈多滑大,明知停冷成痰,亦遂鬱而為熱,藥惟以橘皮、半夏、神麯之辛,以散之行之,亦不敢用熱藥也。陳無擇云飲脈多沉弦微細,始可以言寒,治以理中、二陳之屬是也。性理所謂有溫泉而無寒火,不其然歟。(《醫統》)
其由有三,夫痰之生也,其由非一,其為治也,藥亦不同。由於陰虛火炎,上迫乎肺,肺氣熱則煎熬津液,凝結為痰,是謂陰虛痰火,痰在乎肺而本乎腎,治宜降氣清熱、益陰滋水法。忌辛溫燥熱補氣等藥。由於脾胃寒濕生痰,或兼飲啖過度,好食油麵豬脂,以致脾氣不和,壅滯為痰,濃厚膠固,甚至流於經絡及皮裡膜外,或結為大塊,或不思食,或徹夜不眠,或卒爾眩僕,不知人事,或發癲癇,或昔肥今瘦,或叫呼異常,或身重腹脹,不便行走,或泄瀉不止,及成癱瘓,種種怪證,皆痰所為。故昔人云:怪病多屬痰,暴病多屬火。有以夫。此病在脾胃,無關肺腎,治宜燥脾行氣、散結軟堅法,忌滯泥苦寒濕潤等藥及諸厚味。由於風寒鬱閉,熱氣在肺,而成痰嗽齁喘,病亦在肺,治宜豁痰除肺熱藥中,加辛熱、辛溫如麻黃、生乾薑之屬,以散外寒,則藥無格拒之患,法忌溫補酸收等藥。病因不齊,藥亦宜異,利潤利燥及利發散,各有攸當,非可混施也。(《本草經疏》)
白話文:
龐安常說:「人體內沒有向上倒流的痰,就像天下沒有逆流的水一樣。」這話確實說得對。由此可知,人體氣機的運行貴在順暢,順暢則津液流通,就不會有痰飲的問題。如果調養失當,導致氣機閉塞,水飲停留在胸腹,就會凝結成痰。(出自《濟生》)
古人說:「身體裡不會有向上倒流的痰,世上也沒有逆流的水。」這話雖然沒錯,但我認為不盡然。水不會逆流,說的是水流的趨勢;痰不會向上倒流,則需要進一步說明。人體的呼吸吐納,是陰陽的表現。血氣循環,隨著經絡上下運行,津液就能流通,不會有痰飲的困擾。但如果調養失當,情緒波動,陰陽失衡,氣機鬱結在經絡,導致氣向上升而不能下降,痰液就會壅塞,隨著氣向上升,結聚在胸膈,向上侵逼咽喉,引起嘔吐、乾嘔,難道不是向上倒流嗎?更嚴重的,風痰壅塞於上,導致喉嚨發出如拉鋸般的聲音,精神昏沉,到了這個地步,藥物就難以奏效,這種情況和一般的痰又不同。(出自《治病活法秘方》)
痰本來是我們身體的津液,隨著氣機運行。如果氣機平和,津液就會流布全身,滋潤各個器官,又怎麼會變成痰而導致疾病呢?如果氣機失去清肅而過於燥熱,津液就會被火煎熬,轉為稠濁;或者氣機失去溫和而過於寒冷,津液就會因為寒冷而積滯,逐漸凝結,這樣痰就形成了。因此,痰雖然都叫痰,但由於寒熱的原因,其來源不同,怎麼能用同一種方法治療呢?(出自《醫碥》)
痰是由熱引起的,痰是水,是標;火是熱,是本。世人不明白標本的道理,說什麼痰火,認為是痰能生火,卻不知道是火能生痰。這就像鍋裡的水,沒有火的時候,清澈透明,沒有雜質;火一燒,清澈的水就變成白沫了。人體沒有疾病,津液就清澈;一旦生病,血氣不和,不和則經絡壅塞而生熱,熱則原本清澈的津液也會隨著熱而變得渾濁,形成痰,這難道不是火熱生痰嗎?如果說是熱痰還說得過去,說是痰火就不對了。(出自《儒醫精要》)
《玉機微義》說:「痰引起的疾病實在太多了。」為什麼呢?因為人體的血氣運行,一刻也不會停止,只要稍微有壅塞,津液就會凝積,鬱結而生熱,痰就產生了。從病症來看,痰是火的變現,沒有哪個痰病不是因為火引起的。偶爾會有寒痰的說法,但也是千百例中只有一兩例。所以說寒痰的說法不對,飲或許有寒有熱的不同,但痰則完全是由於熱引起的,加上「寒」字是不對的。
所以痰脈多呈現滑大,明明知道停冷會形成痰,但最終也會鬱積而化熱。用藥只能用橘皮、半夏、神麯之類的辛散藥來疏通,也不敢用熱藥。陳無擇說飲的脈象多沉弦微細,才能說是寒,治療應該用理中湯、二陳湯之類的方劑。這就像性理學所說的只有溫泉而沒有寒火,不就是這樣嗎?(出自《醫統》)
痰的產生有三種原因,痰的產生原因並非只有一種,治療的方法也不同。第一種是陰虛火旺,導致火氣上炎迫肺,肺氣熱則煎熬津液,凝結成痰,這是陰虛痰火,痰在肺而本在腎,治療應該用降氣清熱、益陰滋水的方法,忌用辛溫燥熱補氣等藥。第二種是脾胃寒濕生痰,或者兼有飲食過度,喜歡吃油膩的麵食、豬油,導致脾氣不和,壅滯而生痰,痰液濃稠膠固,甚至會流到經絡、皮下組織,或結成大塊,或食慾不振,或徹夜難眠,或突然昏倒,不省人事,或發癲癇,或以前肥胖現在消瘦,或叫喊異常,或身體沉重腹脹,難以行走,或腹瀉不止,甚至形成癱瘓,各種怪病都是痰引起的。所以古人說:「怪病多屬於痰,暴病多屬於火。」這話很有道理。這種病在脾胃,與肺腎無關,治療應該用燥脾行氣、散結軟堅的方法,忌用滯膩苦寒濕潤等藥,以及各種厚味的食物。第三種是因為風寒鬱閉,熱氣鬱積在肺,導致咳嗽、痰多、喘息,病也是在肺,治療應該用豁痰除肺熱的藥物,加入辛熱、辛溫的藥物,如麻黃、生乾薑等,來散外寒,這樣藥物才不會受到阻礙,忌用溫補酸收的藥物。因為病因不同,用藥也應該不同,或利潤或利燥或利發散,各有其適用之處,不能混淆使用。(出自《本草經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