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8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48)

1. 痰涎

痰古作淡,淡、澹通,澹水動也,故水走腸間,名為淡飲。今之痰者,古之云涕云唾云涎云沫是也。或稱為飲,如膈間支飲是也。痰字訓為胸上液者,實非仲景之旨,然遂為千古之定名,顧鮮能知其義之異者,吾故表而出之。

源候總說,人之有痰飲病者,由榮衛不清,氣血敗濁,凝結而成也。內則七情汩亂,藏氣不行,鬱而生涎,涎結為飲,為內所因。外有六淫侵冒,玄府不通,當汗不泄,蓄而為飲,為外所因。或飲食過傷,嗜欲無度,叫呼疲極,運動失宜,津液不行,聚為痰飲,屬不內外因。三因所成,證狀非一,或為喘,或為咳為嘔為泄,暈眩嘈煩,松悸愪祐,寒熱疼痛,腫滿攣僻,癃閉痞膈,如瘋如癲,未有不由痰飲之所致也。(《三因》)

外所因證候難明,風燥寒凝,暑爍濕滯,皆能閉諸絡,鬱而生涎,不待飲水流入四肢,而致支溢疼痛也。當以理推,無膠軌轍。(同上)

其或喜怒哀樂不中節,起居食飲失其常,皆令榮衛痞阻,氣血敗濁,為痰為涎為飲,諸證生焉。結伏於焦膈,則眩暈懵忪,仲悸愪祐,癃閉痞膈,喘嗽氣急。停滯於關節,則筋脈攣急,肢節疼痛,手足嚲曳,寒熱往來。三者同源而異治。痰則伏於包絡,隨氣上浮,客於肺經,因嗽而發。

涎則伏於脾元,隨氣上溢,口角流出。唯飲則生於胃腑,為嘔為吐,宜詳甄別也。(《簡易》)

惟氣與血,能生諸病,痰亦如之。夫痰者,津液之異名,人之所恃以潤養肢體者也。血氣和平,關絡條暢,則痰散而無。氣脈閉塞,脘竅凝滯,則痰聚而有。痰之所以發動者,豈無自而然哉。風搏寒凝,暑煩濕滯,以至諸熱蒸郁,啖食生冷煎爆,腥羶咸鹺,動風發氣等輩,皆能致痰也。

是痰作恙,為喘為嗽,為壅為嘔,為眩暈,為風癇,為狂迷,為忪悸,或吞酸,或短氣,或痞膈,或腫脹,或寒熱,或疼痛,痰實主之。(《直指》)

人身之痰,如長流水,貴乎順行,又賴土為之堤防,偶為風所逆,或為物所壅滯,則使有聲,可以過顙。故痰之為病,或由脾土虛弱,不能攝養金肺,或為四氣七情所幹,氣壅痰聚,發而為喘為咳。(《大成》)

若因六陰傷胃,以致玄府不通,當汗不汗,蓄而成痰,乃外因也。使津液不得舒布,凝聚而成痰者,乃內因也。(《原理》)

痰因氣滯生,(寒熱二因)人之一身,無非血氣周流,痰亦隨之。夫痰者,津液之異名。流行於上者,為痰飲;散周於下者,為精液。其所以使之流行於上下者,亦氣使之然耳。大抵氣滯則痰滯,氣行則痰行,故三生飲佐之以木香,無有不效。人之氣道貴乎順,順則津液流通,決無痰飲之患。一失其宜,則氣道閉塞,停飲聚於膈上,結而成痰。(《朱氏》)

白話文:

痰涎

痰,古時寫作「淡」,「淡」、「澹」通用。「澹水動也」,意指水在腸道中流動。所以,古人所說的「淡飲」,指的是水在腸道中的流動。現代所說的「痰」,就是古代所說的涕、唾、涎、沫。有時也稱為「飲」,例如「膈間支飲」。「痰」字解釋為胸部以上的液體,這並非張仲景的本意,卻成為千古以來的定名,很少有人知道其意義上的不同,所以我特意說明一下。

《源候總說》中提到,人之所以會得痰飲病,是因為榮衛不調,氣血污濁凝結而成。內因是七情紊亂,臟腑之氣運行不暢,鬱積而生涎,涎液凝結形成飲邪,為內在原因。外因是六淫侵襲,毛孔閉塞,該出汗卻不出汗,鬱積而形成飲邪,為外在原因。或者飲食過度、嗜慾無度、勞累過度、運動不當,導致津液運行不暢,聚積成痰飲,屬於內外因皆非。這三種成因導致的證狀各不相同,可能是喘、咳、嘔、泄,也可能是暈眩、煩躁不安、心悸、胸悶、寒熱疼痛、腫脹拘攣、小便不利、胃脘痞滿、神志異常,幾乎所有病症都可能由痰飲引起。(出自《三因》)

外因導致的證候難以明確,風燥寒凝、暑熱濕邪等,都能阻塞經絡,鬱積而生涎液,不需飲水流入四肢就能造成肢體疼痛。應該根據道理推斷,沒有固定的模式。(出自《源候總說》)

如果喜怒哀樂不能調適,起居飲食不規律,都會導致榮衛阻塞,氣血污濁,形成痰、涎、飲,從而產生各種症狀。痰飲阻塞於胸膈,則會出現暈眩、昏沉、心悸、胸悶、小便不利、胃脘痞滿、喘息氣急。痰飲停滯於關節,則會導致筋脈拘攣、關節疼痛、手足麻木、寒熱往來。三者同源但治療方法不同。痰停留在包絡,隨著氣向上浮,停留在肺經,因而咳嗽而發作。

涎液停留在脾胃,隨著氣向上溢,從嘴角流出。飲邪則產生於胃腑,表現為嘔吐,需仔細辨別。(出自《簡易》)

氣血能致百病,痰也一樣。痰是津液的另一種名稱,是人體用來滋養身體的物質。氣血平和,經絡通暢,則痰液自然散去。氣血運行受阻,經絡阻塞,則痰液就會積聚。痰液的產生並非無緣無故,風寒、暑熱、濕邪、飲食不節(生冷、油膩、辛辣、腥臭等)、情緒波動等,都能導致痰液產生。

痰邪作祟,會導致喘息、咳嗽、阻塞、嘔吐、暈眩、抽搐、狂躁、心悸、吞酸、氣短、胃脘痞滿、腫脹、寒熱、疼痛等,痰邪是這些症狀的主要原因。(出自《直指》)

人體的痰液像流水一樣,重要的是要保持通暢,並依靠脾土來約束。如果遇到風邪阻礙,或者被其他物質阻塞,就會產生聲音,可以從額頭上察覺。所以痰液致病,可能是因為脾土虛弱,不能滋養肺金,或者因為四時氣候和七情所傷,氣機鬱滯,痰液聚積,而引起咳嗽和喘息。(出自《大成》)

如果因為六淫侵襲傷及脾胃,導致毛孔閉塞,該出汗不出汗,而形成痰液,這是外因。如果津液不能正常運布,凝聚而形成痰液,這是內因。(出自《原理》)

《痰因氣滯生》 (寒熱二因)人體是由氣血構成的,痰液也隨著氣血運行。痰是津液的另一種名稱。向上運行的是痰飲,向下運行的是精液。它們能夠上下運行,都是因為氣的推動。總之,氣滯則痰滯,氣行則痰行,所以治療痰飲的方劑中佐以木香,無不奏效。人體的氣道貴在通暢,通暢則津液流通,就不會有痰飲之患。一旦失去平衡,氣道阻塞,飲邪停滯於胸膈之上,就會凝結成痰。(出自《朱氏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