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7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47)

1. 水飲

半夏(湯浸七次),橘紅(各五兩),白茯苓(三兩),甘草(炙一兩半)

上為㕮咀,每服四錢,用水一盞,生薑七片,烏梅一個,同煎六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(《和劑》)枳縮二陳湯,即二陳湯加枳實、縮砂,理脾胃,順氣寬中,消痰飲。(《祖劑》)(按:本湯加減諸方,互見痰涎門。)

桔梗湯,除痰下氣,治胸脅脹滿,寒熱嘔噦,心下堅痞,短氣煩悶,痰逆噁心,飲食不下。

陳皮(去穰),半夏(生薑汁製),桔梗(細銼微炒各一十兩),枳實(去穰麩炒赤黃五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二錢,水一中盞,生薑五片,同煎至七分,去滓溫服。不計時候。(《和劑》)

湧吐諸方,治胸中多痰,頭痛不欲食,乃(《外臺》及)飲酒則瘀阻痰方。

先作一升湯,投水一升,名為生熟湯。及食三合鹽,以此湯送之,須臾欲吐便擿出。未盡,更服二合,飲湯二升,後亦可更服湯,不復也。(《肘後》)

治卒頭痛如破,非中冷,又非中風,其痛是胸膈中痰,厥氣上衝所致,名為厥頭痛,吐之即瘥方。

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,適冷暖飲二升,須臾擿即吐,吐畢又飲,如此數過,劇者須吐膽乃止,不損人而渴則瘥。(《千金》)(按:此方本出《肘後》茗作米。)

治淡飲頭痛,往來寒熱方。

常山(一兩),雲母粉(二兩)

上二味搗篩為散,熱湯服一方寸匕,吐之止。吐不盡,更服。(《千金翼》)

治痰厥頭痛,宜吐之方。

茶末(四錢),燈心(一束),人參蘆頭(一分)

上以水一大盞,煎至五分,去滓溫服。如人行五里,未吐再服。(《聖惠》)

瀉下諸方,葛氏方,治腹中冷澼,水穀陰結,心下停淡,兩脅痞滿,按之鳴轉,逆害飲食方。

大黃(三兩),甘草(二兩),蜜(一升二合),棗(二十七枚)

以水三升,煮棗取一升,內諸藥,煮取一升七合,分再服。(《醫心》)

茱萸消石湯,主久寒不欲飲食,數十年澼飲方。

吳茱萸(八合),消石(一升),生薑(一斤)

上三味,以酒一斗,水解令得二斗,煮藥取四升,服二升,病即下,去勿更服也。初下如泔,後如汙泥。若如沫滓吐者,更可服之。養如乳婦法。(《千金》)(《腳氣》及《傷食》載有類方。)

蠲飲枳實丸,逐飲消痰,導壅清膈。

枳實(麩炒去穰),半夏(湯洗浸一宿切焙乾),陳橘皮(去白三味各二兩),黑牽牛(半斤取頭末三兩餘滓不用)

上件為細末,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下,不拘時候。(《楊氏》)

灸法,凡人患水疰,口中湧水,經謂之肺來乘腎,食後吐水,可灸肺俞,又灸三陰交、期門,瀉肺補腎也,各隨年壯。然則痰涎有類此者,又當如此法灸之。(《資生經》)

白話文:

水飲

將半夏(用湯浸泡七次)、橘紅(各五兩)、白茯苓(三兩)、甘草(炙烤過的一兩半)這些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碗水,加入七片生薑、一個烏梅,一起煎煮到剩六分,去藥渣後趁熱服用,不拘泥於時間。《和劑局方》提到,枳縮二陳湯,就是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枳實、縮砂,可以調理脾胃,順暢氣機,寬胸理氣,消除痰飲。《祖劑》也有相關記載。(這裡補充說明:這個湯方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減其他藥材,具體可參考痰涎相關的章節。)

桔梗湯,可以去除痰液、下降氣機,治療胸脅脹滿、發冷發熱、想吐、心下痞硬、呼吸短促、煩悶不安、痰多噁心、吃不下飯等症狀。藥材包括:陳皮(去掉內層白膜)、半夏(用生薑汁炮製)、桔梗(稍微切碎炒過,各十兩)、枳實(去掉內層白膜,用麩皮炒至赤黃色,五兩)。將以上藥材製成粗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一中碗水,加入五片生薑,一起煎煮至剩七分,去藥渣後溫服,不拘泥於時間。《和劑局方》記載。

催吐的方子

這些方子主要治療胸中痰多,頭痛不想吃飯,或是因為飲酒導致瘀血阻滯痰液的情況。(《外臺》等醫書記載)

先煮一升湯藥,再加入一升水,稱為生熟湯。然後吃三合鹽,用這個湯送服,過一會兒想吐的時候就將其吐出來。如果沒吐乾淨,再吃二合鹽,喝二升湯,之後也可以再喝湯,但不用再吃鹽了。《肘後備急方》中提到。

治療突然頭痛如裂,不是因為寒冷引起的,也不是中風,這種疼痛是因為胸膈中的痰液和氣逆上衝導致的,稱為厥頭痛。將其吐出來就會好。方法是:單獨煮二三升茶水,待溫涼後喝二升,過一會兒想吐時就將其吐出來,吐完再喝,如此反覆幾次,嚴重的話可能要吐出膽汁才會停止,這樣做不會傷害身體,而且口渴的症狀也會好轉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(這裡補充說明:這個方子在《肘後備急方》中記載是用米煮粥代替茶水。)

治療因痰飲引起的頭痛,伴隨發冷發熱症狀的方子:常山(一兩)、雲母粉(二兩)。將以上兩味藥材搗碎過篩製成散劑,用熱湯送服一小勺,吐出來就會停止頭痛。如果沒吐乾淨,可以再服。《千金翼方》中提到。

治療因痰厥引起的頭痛,適合催吐的方子:茶葉末(四錢)、燈芯草(一束)、人參蘆頭(一分)。用一大碗水煎煮到剩五分,去藥渣後溫服。如果走五里路還沒吐,就再服一次。《聖惠方》記載。

瀉下的方子

葛氏的方子,治療腹中冷痛,水穀積滯,心下有痰停滯,兩脅脹滿,按壓時有水聲,影響進食的症狀。藥材包括:大黃(三兩)、甘草(二兩)、蜂蜜(一升二合)、紅棗(二十七枚)。用三升水煮紅棗,取出一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一升七合,分兩次服用。《醫心方》記載。

茱萸消石湯,主要治療長期寒冷導致的不想吃飯,以及數十年痰飲積聚的症狀。藥材包括:吳茱萸(八合)、消石(一升)、生薑(一斤)。用一斗酒和水兌成二斗,煮藥材,取出四升,服用二升,病就會好轉,腹瀉排出物開始像淘米水,後來像污泥。如果排出物是泡沫狀的,可以再次服用。調養方式要像哺乳期的婦女一樣。《千金要方》中記載。(在《腳氣》和《傷食》等章節也有類似的方子。)

蠲飲枳實丸,可以驅除痰飲,消除痰液,疏通氣機,清理胸膈。藥材包括:枳實(用麩皮炒過,去掉內層白膜)、半夏(用湯洗過後浸泡一晚,切片烘乾)、陳橘皮(去掉內層白膜,以上三味各二兩)、黑牽牛(半斤,取頭部研末三兩,其餘的藥渣不用)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劑,像梧桐子一樣大小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不拘泥於時間。《楊氏家藏方》記載。

灸法

凡是患有水疰病的人,口中會湧出水液,中醫認為是肺氣過盛侵犯腎氣導致的,飯後吐水。可以艾灸肺俞穴,再灸三陰交穴、期門穴,起到瀉肺氣、補腎氣的作用。艾灸的次數可以根據年齡和體質來決定。然而,痰涎的症狀有時也類似,可以採用同樣的方法進行艾灸。《資生經》記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