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6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46)

1. 水飲

大半夏湯,主痰冷澼飲,胸膈中不理方。

半夏(一升),白朮(三兩),生薑(八兩),茯苓,人參,桂心,甘草,附子(各二兩)

上八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(《千金》)《外臺》:《刪繁》療肉極虛寒則脾咳,留飲痰癖,大小便不利,小腹切痛,膈上寒,大半夏湯,於本方加橘皮。(《雞峰》半夏茯苓飲子,與此方相類,見《嘔吐》中,宜參。)

半夏湯,主痰飲澼氣吞酸方。

半夏,吳茱萸(各三兩),生薑(六兩),附子(一枚)

上四味㕮咀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,老小各半,日三。(《千金》)《聖濟》治冷痰壅盛,胸膈不利,胃口冷,脾氣弱,嘔吐痰涎,奇效湯。於本方去吳茱萸,加木香。

姜附湯,主痰冷澼氣,胸滿氣短,嘔沫頭痛,飲食不消化方。

生薑(八兩),附子(四兩生用四破)

上二味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分四服。亦主卒風。(《千金》)(《醫心方》引胡洽方云:葛氏方同之。)

新法半夏湯,郭醫傳,治脾胃氣弱,痰飲不散,嘔逆酸水,腹脅脹痛,頭旋噁心,不思飲食。(原不載主治,今從《和劑·淳祐方》錄入。)

大半夏(四兩,湯洗七次,每個切作兩片,用白礬一兩碎之,沸湯一碗,乘熱浸半夏一晝夜,湯洗去礬攤干,一片切作兩片,再用生薑自然汁。於銀盂中沒湯浸一晝夜,卻於重湯中頓,令薑汁幹盡,慢火焙乾為細末,再用生薑自然汁搜成餅子,曝或焙乾,炙黃勿令焦。)

甘草(二兩半炙),陳橘紅,草果(煨取肉),神麯(炒),縮砂仁(各一兩),丁香,白豆蔻仁(各半兩)

上八味為細末,每服抄一錢,先用生薑自然汁一匙,調成膏子,入炒鹽沸湯點服。(《是齋》)《和劑》(寶慶新增)治脾胃不和,中脘氣滯,宿寒留飲,停積不消,心腹刺痛,脅肋膨脹,嘔吐痰水,噫氣吞酸。於本方去縮砂、白蔻,加乾薑、木香、茯苓(用丁香皮)。治留飲,溫脾胃,利胸膈,調順氣血,沉香茯苓丸方。

沉香(一兩),半夏(湯洗七遍去滑二兩),檳榔(銼),陳橘皮(湯浸去白焙),白茯苓(去黑皮),肉豆蔻(去殼),甘草(生用各半兩)

丁香,人參(各三兩)上九味為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十五丸,食前生薑湯下。(《聖濟》)

止逆丸,治停寒積飲,嘔吐痰水,無問冷熱,不可食者,服之必愈。

沉香,丁香,木香,吳茱萸(湯洗焙乾),半夏(湯洗七遍生薑汁製各半兩),水銀,硫黃(各一兩二味研令砂子星盡為度)

上件為細末,以生薑糊就和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二三十丸,生薑湯下,不拘時候。(《御藥院方》)

消飲諸方,二陳湯,治痰飲為患,或嘔吐噁心,或頭眩心悸,或中脘不快,或發為寒熱,或因食生冷,脾胃不和。

白話文:

水飲

大半夏湯:主要治療因寒痰停滯引起的胸膈不適。

藥材:半夏(一升)、白朮(三兩)、生薑(八兩)、茯苓、人參、桂心、甘草、附子(各二兩)。

做法:將上述八味藥材切碎,加入八升水煎煮,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服用。《千金方》記載,《外台秘要》的《刪繁》版本提到,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因體質虛寒導致的脾咳、痰飲積聚、大小便不順暢、小腹疼痛、胸膈發冷等症狀。如果治療脾虛寒咳,痰飲積聚不化,大小便不利,小腹疼痛,胸膈有寒的症狀,可以在這個基礎方上加入橘皮。《雞峰》裡的半夏茯苓飲子與此方相似,可以參考《嘔吐》篇的相關內容。

半夏湯:主要治療痰飲停滯、胸膈氣逆、吞酸等症狀。

藥材:半夏、吳茱萸(各三兩)、生薑(六兩)、附子(一枚)。

做法:將上述四味藥材切碎,加入五升水煎煮,取二升半藥液,分三次服用,老人和小孩每次服用一半,每日三次。《聖濟總錄》裡記載這個方子名為「奇效湯」,可以治療因寒痰壅盛導致的胸膈不適、胃口冷、脾氣虛弱、嘔吐痰涎等症狀。此方去掉吳茱萸,加入木香。

姜附湯:主要治療因寒痰停滯導致的胸悶氣短、嘔吐泡沫、頭痛、消化不良等症狀。

藥材:生薑(八兩)、附子(四兩,使用生附子,需切成四片)。

做法:將上述兩味藥材切碎,加入八升水煎煮,取二升藥液,分四次服用。也可以治療突發中風。《千金方》有記載,《醫心方》引用胡洽的方子,葛氏的方子與此相同。

新法半夏湯:郭姓醫生所傳,主要治療脾胃虛弱、痰飲不散、嘔吐酸水、腹脅脹痛、頭暈噁心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(原方未記載主治,這裡根據《和劑局方·淳祐方》的記錄補錄。)

藥材:

  • 大半夏(四兩,先用開水洗七次,每次洗過都切成兩半,用白礬一兩搗碎,加入一碗滾水,趁熱浸泡半夏一晝夜,然後用清水洗去礬,攤開晾乾,再將每一片切成兩半,用生薑汁浸泡在銀器中一晝夜,再隔水蒸煮,讓薑汁完全滲入,最後用慢火烘乾磨成細粉,再用生薑汁調成餅狀,曬乾或烘乾,炙烤至黃色但不焦。)
  • 甘草(二兩半,炙烤過)、陳橘紅、草果(煨熟取肉)、神麴(炒過)、縮砂仁(各一兩)、丁香、白豆蔻仁(各半兩)

做法:將上述八味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錢,先用一匙生薑汁調成膏狀,再用少許炒鹽開水沖服。《是齋百一選方》中記載,(寶慶年間新增的《和劑局方》)這個方子主要治療脾胃不和、中脘氣滯、宿寒留飲、停積不消、心腹刺痛、脅肋脹滿、嘔吐痰水、打嗝吞酸等症狀。此方去掉縮砂仁和白豆蔻仁,加入乾薑、木香、茯苓(使用丁香皮)。還可以治療體內留飲,溫暖脾胃,疏通胸膈,調順氣血,名為沉香茯苓丸。

沉香茯苓丸

藥材:沉香(一兩)、半夏(用開水洗七次以去除黏液,二兩)、檳榔(切碎)、陳橘皮(用開水浸泡後去除白瓤再烘乾)、白茯苓(去除黑皮)、肉豆蔻(去除外殼)、甘草(生用,各半兩)、丁香、人參(各三兩)。

做法:將上述九味藥材磨成粉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十五丸,飯前用生薑湯送服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。

止逆丸:治療因停寒積飲引起的嘔吐痰水,無論是冷是熱,無法進食者,服用後必會好轉。

藥材:沉香、丁香、木香、吳茱萸(用開水洗後烘乾)、半夏(用開水洗七次,並用生薑汁製過,各半兩)、水銀、硫磺(各一兩,將這兩味藥材研磨至顆粒狀)。

做法: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糊調和成丸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二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服用時間不拘。《御藥院方》記載。

消飲諸方二陳湯:治療因痰飲引起的各種症狀,如嘔吐噁心、頭暈心悸、中脘不適、發冷發熱,或因食用生冷食物導致脾胃不和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