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5)
內因類 (45)
1. 水飲
莫若燥脾以勝濕,崇土以填科臼,則疾當去矣。於是悉屏諸藥,一味服蒼朮,三月而疾除。自此一向服數年,不吐不嘔,胸膈寬,飲啖如故,暑月汗周身而身涼,飲亦當中下,前此飲漬其肝,目亦多昏眩,其後燈下能書細字,皆蒼朮之力也。其法蒼朮一斤,去皮切末之。用生油麻半兩,水二盞,研濾取汁。
大棗十五枚,爛煮去皮核研,以麻汁勻研成稀膏,搜和入臼熟杵,丸梧子大幹之。每日空腹用鹽湯吞下五十丸,增至一百丸、二百丸,忌桃李雀鴿。初服時必膈微燥,且以茅朮制之,覺燥甚,進山梔散一服,久之不燥矣。予服半年以後,止用燥烈味極辛者,削去皮不浸,極有力,亦自然不燥也。
山梔散,用山梔子一味,干之為末,沸湯點服。故知久坐不可伏向一邊,時或運動,亦消息之法。(《本事》)(按:澼囊本出《千金》,囊蓋飲結如囊之謂,孫一奎以為狀若胞囊,不可速去者,非是。)
病心腹虛冷,遊痰氣上,胸脅滿,不下食,嘔逆,胸中冷者,小半夏湯主之方。
半夏(一升),生薑(一斤),橘皮(四兩)
上三味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若心中急及心痛,內桂心四兩。若腹滿痛,內當歸三兩。羸弱及老人,尤宜服之。一方用人參二兩(仲景無橘皮、人參)。(《千金》)
治胸中積冷,心中嘈,煩滿,汪汪不下飲食,心胸應背痛,吳茱萸湯方。
吳茱萸(三兩),半夏(四兩),桂心,人參(各二兩),甘草(一兩),生薑(三兩),大棗(二十枚)
上七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去滓分三服,日三。(同上)
葛氏方,治腹中冷澼,水穀陰結,心下停淡,兩脅痞滿,按之鳴轉,逆害飲食方。
茯苓一兩,茱萸三兩搗,蜜丸如梧子,服五丸,日三。(《醫心》)《魏氏》茱枳丸,治中焦停飲癖,於本方加枳實(薑汁煮神麯糊為丸)。
《小品》半夏茯苓湯,療胸膈心腹中淡水冷氣,心下汪洋嘈煩,或水鳴多唾,口清水自出,脅肋急脹痛,不欲食,此皆胃氣弱受冷故也,其脈喜沉弦細遲,悉主之方。
半夏(五兩洗),生薑(五兩),茯苓(三兩),旋覆花(一兩),陳橘皮人參,桔梗,芍藥,甘草(炙各二兩),桂心(一兩)
上十味切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分三服。欲得利者,加大黃。(《外臺》)《千金》加細辛(不標方名,《本事》名旋覆花湯)。《濟生》檳榔散,治胸膈痰飲,腹中虛鳴,食不消化,或加嘔逆,或臂痛項疼,於本方去桂心、茯苓、芍藥,加檳榔,杏仁、乾薑、白朮。《直指》橘皮湯,治胸膈停痰,於本方去桂心、芍藥,加細辛、青皮、枳殼。
《元戎》五飲湯,主一、留飲心下,二、澼飲脅下,三、痰飲胃中,四、溢飲膈上,五、流飲腸間。凡此五飲,酒後傷寒,飲冷湯多,故有此疾(按:此取《千金翼》)。於本方去桔梗,加枳實、白朮、厚朴、澤瀉、前胡、豬苓。若因飲酒有飲者,加葛花、縮砂仁。
白話文:
水飲
要治療水飲,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燥濕的藥來健脾,加強脾土的功能,使脾胃能夠正常運作,這樣病自然就會好。因此,我完全停止使用其他藥物,只單獨服用蒼朮這味藥。三個月後,病就好了。從此以後,我一直服用蒼朮好幾年,不再吐,也不再嘔,胸腔感覺寬鬆,飲食也恢復正常。夏天時,汗水會遍布全身,但身體卻感覺涼爽,喝下去的水也能正常消化。之前,水飲影響到肝臟,眼睛也經常昏花,看不清楚。後來,在燈光下也能寫很小的字,這都是蒼朮的功勞。
具體方法是:取蒼朮一斤,去皮,切成末。用生芝麻半兩,加水兩碗,磨碎過濾取汁。
將紅棗十五枚煮爛,去皮核,搗成泥,再將芝麻汁均勻地加入攪拌成稀糊狀,然後用石臼搗爛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曬乾。每天空腹用鹽水吞服五十丸,可以逐漸增加到一百丸、兩百丸。服用期間忌食桃子、李子、麻雀和鴿子。剛開始服用時,可能會覺得胸口有點乾燥,這時可以用茅朮來緩解。如果覺得太乾燥,可以服用一劑山梔散。服用久了,就不會再覺得乾燥了。我服用半年後,只用那些燥烈、味道極辛的蒼朮,削去外皮,不泡水,藥效很強,但自然也不會覺得乾燥。
山梔散的做法是:只用山梔子一味,曬乾磨成粉,用沸水沖服。所以要知道,久坐不能總是向一邊傾斜,要時常運動,這也是一種養生保健的方法。(這裡提到《本事方》的說法)。(這裡註解說明:《千金方》提到的「澼囊」是指體內水飲凝結成囊狀,孫一奎認為這種囊狀物不可輕易去除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)
如果是因為心腹虛冷,導致痰氣上逆,胸脅脹滿,吃不下東西,嘔吐,胸口發冷的病症,可以用小半夏湯來治療。
小半夏湯的配方:半夏一升,生薑一斤,橘皮四兩。
將以上三味藥切碎,用水一斗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心悸或心痛,可以加入桂心四兩。如果腹部脹痛,可以加入當歸三兩。身體虛弱或老年人更適合服用此方。另外有一個方子使用人參二兩(張仲景的方子沒有橘皮和人參)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
治療胸中積冷,心中煩躁,脹滿,無法飲食,心胸連帶背部疼痛的病症,可以使用吳茱萸湯。
吳茱萸湯的配方:吳茱萸三兩,半夏四兩,桂心、人參各二兩,甘草一兩,生薑三兩,大棗二十枚。
將以上七味藥切碎,用水九升煮取三升,去渣,分三次服用,每天三次。(出自同上)
葛氏的方子,治療腹中冷積,水穀不化,導致腹部停水,兩脅脹滿,按壓時會發出聲響,影響食慾的病症。
配方是:茯苓一兩,吳茱萸三兩,搗碎,用蜂蜜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丸,每天三次。(出自《醫心方》)。《魏氏方》的茱枳丸,治療中焦停飲的病症,在本方基礎上加入枳實(用薑汁煮過的麥芽糊做成藥丸)。
《小品方》的半夏茯苓湯,治療胸膈、心腹中的水冷之氣,導致心下煩躁,嘈雜,或者有水聲,多唾液,口水不斷流出,脅肋脹痛,不想吃東西的病症。這些都是因為胃氣虛弱受寒引起的。這種情況的脈象通常是沉、弦、細、遲。此方可以治療這些病症。
半夏茯苓湯的配方:半夏五兩(洗過),生薑五兩,茯苓三兩,旋覆花一兩,陳橘皮、人參、桔梗、芍藥、炙甘草各二兩,桂心一兩。
將以上十味藥切碎,用水九升煮取三升,分三次服用。如果想要加強利水效果,可以加入大黃。(出自《外台秘要》)。《千金方》在此方中加入了細辛(沒有標註方名,《本事方》將其命名為旋覆花湯)。《濟生方》的檳榔散,治療胸膈痰飲,腹中咕嚕作響,消化不良,有時會嘔吐,或者手臂疼痛、脖子疼痛,在本方基礎上去掉桂心、茯苓、芍藥,加入檳榔、杏仁、乾薑、白朮。《直指方》的橘皮湯,治療胸膈痰飲,在本方基礎上去掉桂心、芍藥,加入細辛、青皮、枳殼。
《元戎方》的五飲湯,主要治療以下五種水飲:一、水飲停留在心下,二、水飲停留在脅下,三、痰飲停留在胃中,四、水飲上逆到膈上,五、水飲停留在腸間。這五種水飲的形成,大多是因為飲酒後感受風寒,或者喝了太多冷湯造成的。(這裡註解說明:此方出自《千金翼方》)。在本方基礎上去掉桔梗,加入枳實、白朮、厚朴、澤瀉、前胡、豬苓。如果是因為飲酒引起的水飲,可以加入葛花、縮砂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