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4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44)

1. 水飲

愚嘗觀仲景治飲諸方之意,在表者汗之,在裡者下之,挾濕則分利之,寒熱溫涼,隨其所屬以治之。(《玉機》)

治宜燥濕利水行氣健脾,乃為得也。其藥大都以半夏、茯苓、參、術為君,佐以豬苓、澤瀉以滲泄之,白豆蔻、橘皮以開散之,蘇梗、旋覆花以通暢之。東垣五飲丸中有人參,其旨概可見矣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治不當為諸證牽掣,病痰飲而變生諸證,不當為諸證牽掣,妄言作名,且以治飲為先,飲消則諸證自愈。(《醫碥》曰:真格言也。)有卒然昏悶,口眼喎斜,似中而實非中,四肢戰曳,身如浮雲,似虛而實非虛,皆痰飲所為也。又有腎虛寒不能攝水,致邪水溢上,故作痰飲,宜八味丸。(《要訣》)

溢飲發汗治驗,吳茭山治一男子瘦弱,因臥卑濕之地,遂得溢飲之證,頭目眩暈,羞見光,寒熱時作(痰能作寒熱信然),四肢歷節疼痛(四肢歷節疼痛,乃濕飲流注關節)。醫作風治,或作虛治,將及半年,俱不效。吳診脈曰:寸口脈沉而滑,兩尺弦,此溢飲濕痰也,但汗吐之。諸醫以病者虛羸,當用補法,謂汗吐必死。吳曰:此溢飲當發其汗。遂以控涎丸一服,卻用爆干綿子一斗然之,以被圍之,勿令氣泄,令患人坐熏,良久倏然吐出黑痰升許,大汗如雨,痛止身輕,其病遂愈。(《類按》)

和中散寒諸方,《延年》茯苓飲,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氣滿,不能食,消痰氣,令能食方。

茯苓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白朮(三兩),生薑(四兩),枳實(二兩炙),橘皮(一兩半切)

上六味切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分溫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,忌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仲景《傷寒論》同。(《外臺》)

深師消飲丸,療酒澼,飲酒停痰水不消,滿逆嘔吐,目視䀮䀮,耳聾,腹中水聲方。

乾薑,茯苓(各三兩),白朮(八兩),枳實(四枚炙)

上四味搗篩,蜜和丸,服如梧子五丸,日三,稍加之。(同上)

予平生有二疾,一則臟腑下血,二則膈中停飲,下血有時而止,停飲則無時。始因年少時夜坐為文,左向伏几案,是以飲食多墜向左邊。中夜以後,稍困乏,必飲兩三杯,既臥就枕,又向左邊側睡。氣壯盛時,殊不覺。三五年後,覺酒止從左邊下,漉漉有聲,脅痛,飲食殊減,十數日必嘔數升酸苦水,暑月止是右邊身有汗,漐漐常潤,左邊病處絕燥。遍訪名醫及海上方服之,少有驗。

間或中病,止得月餘復作。其補則如天雄、附子、礬石,其利則如牽牛、甘遂、大戟,備嘗之矣。予後揣度之,已成癖囊,如潦水之有科臼,不盈科不行。水盈科而行也,清者可行,濁者依前停蓄,蓋下無路以決之也。是以積之五七日,必嘔而去,稍寬數日復作。脾,土也,惡濕,而水則流濕。

白話文:

我曾經觀察張仲景治療水飲的各種方劑,其思路是:水飲在體表就用發汗的方法,在體內就用瀉下的方法,如果夾雜濕氣就用利水的方法,根據寒熱屬性來使用溫熱或寒涼的藥物來治療。(《玉機》)

治療水飲應當以燥濕、利水、行氣、健脾為原則,這樣才能達到療效。常用的藥物多以半夏、茯苓、人參、白朮為主藥,輔以豬苓、澤瀉來滲濕泄水,白豆蔻、橘皮來開散氣機,蘇梗、旋覆花來疏通氣機。東垣的五飲丸中有人參,可以體現這個治療思路。(《本草經疏》)

不應該被其他症狀所牽制,因為痰飲可能會引發其他症狀。當遇到因為痰飲而產生的各種其他症狀時,不應被這些次要症狀所迷惑,隨意起其他病名,應該先處理痰飲,當痰飲消除後,其他症狀自然就會痊癒。(《醫碥》說:這句話是真理。)有些人會突然昏倒、口眼歪斜,看起來像中風但其實不是,四肢顫抖、身體輕飄飄的,看起來像虛弱但其實不是,這些都是痰飲造成的。還有一些是腎虛寒冷無法控制水分,導致邪水向上溢出,所以產生痰飲,這種情況應該用八味丸治療。(《要訣》)

吳茭山治療一個男子,他因為身體虛弱,又睡在潮濕的地方,所以得了溢飲的病症。他頭暈目眩,害怕見光,時而發冷時而發熱(痰確實會導致寒熱),四肢關節疼痛(四肢關節疼痛是因為濕飲流注到關節)。醫生們當作風邪或是虛證來治療,過了將近半年都沒效果。吳茭山診脈後說:寸脈沉滑,兩尺脈弦,這是溢飲濕痰的表現,只要用發汗或吐痰的方法治療。其他醫生認為病人虛弱,應該用補益的方法,認為發汗吐痰會導致死亡。吳茭山說:這種溢飲應該用發汗的方法。於是給他服用一劑控涎丸,然後用一斗烘乾的棉花點燃,用被子圍住,不要讓氣散掉,讓病人坐在上面熏蒸,過了一會兒,突然吐出很多黑色痰液,大汗淋漓,疼痛停止、身體輕鬆,病就好了。(《類按》)

《延年》的茯苓飲,主要治療心胸中有停滯的痰液和宿水,自從吐出水後,心胸間感到虛弱、氣脹,不能吃東西。這個方子可以消除痰氣,使人能正常進食。

藥方組成:茯苓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白朮(三兩)、生薑(四兩)、枳實(二兩,炙)、橘皮(一兩半,切)

將以上六味藥切好,用水六升煮至一升八合,去除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走路八九里再服用,忌食醋、桃、李子、麻雀肉等。這與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用法相同。(《外臺》)

深師消飲丸,治療因為飲酒導致痰飲停滯不消,出現胸悶嘔吐、眼睛昏花、耳朵聽不清、腹中有水聲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乾薑、茯苓(各三兩)、白朮(八兩)、枳實(四枚,炙)

將以上四味藥搗成粉末,用蜂蜜調和製成藥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五丸,每天三次,可以稍微增加用量。(同上)

我平生有兩種疾病,一是臟腑出血,二是胸膈中有停滯的水飲。出血有時會停止,而水飲卻總是持續存在。一開始是因為年輕時晚上坐著寫文章,身體向左側伏在桌子上,所以飲食多半墜向左邊。到了半夜,稍微感到疲憊,必定會喝兩三杯酒,睡覺時又向左側睡。在氣血旺盛的時候,還感覺不到什麼。過了三五年,感覺酒水只從左邊往下走,有漉漉的聲音,脅肋疼痛,食慾大減。每隔十幾天就必定會嘔吐幾升酸苦水,夏天時只有右邊身體有汗,濕潤的,而左邊生病的地方卻乾燥。遍訪名醫和使用各種偏方,效果都甚微。

偶爾有藥物對症,也只能維持一個月左右又會復發。我嘗試過各種補益的藥物,如天雄、附子、礬石,也嘗試過各種利水的藥物,如牽牛、甘遂、大戟,都用過了。我後來推測,這病已經成了痼疾,就像低窪處的積水,一定要滿出來才會流動。如果水可以流動,清澈的水自然可以流走,渾濁的水仍然會積存在那裡,因為下方沒有排水的通路。所以積累五六天,必定會嘔吐出來才能稍微緩解幾天,然後又會復發。脾是屬土的,厭惡潮濕,而水是順著濕潤的地方流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