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42)
內因類 (42)
1. 水飲
《金匱》即從水精不四布、五經不並行之處,以言其患,隨證分別淺深,誨人因名以求其義,淺者在於軀殼之內,臟腑之外。其飲有四:一由胃而下流於腸,一由胃而旁流於脅,一由胃而外出四肢,一由胃而上入於胸膈。(《千金方衍義》曰:四飲之中,支飲為最劇。)始元不覺,日積月累,水之精華,轉為混濁,於是遂成痰飲,必先團聚於呼吸大氣難到之處,故由腸而脅而四肢,至漸漬於胸膈,其勢愈逆,則痰飲之患,未有不從胃起者矣。夫五臟,藏神之地也,積水泛為痰飲,包裹其外,詎非人身之大患乎。
凡水飲蓄而不散者,皆名留飲。留者,留而不去也。留飲去而不盡者,皆名伏飲。伏者,不出也。隨其痰飲之或留或伏,而用法以治之,始為精義。今試言之,由胃而上胸脅心肺之分者,驅其還胃,或下從腸出,或上從嘔出,而不至於伏匿。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膚,其清者或從汗出,其濁者無可出矣,必有伏匿肌膚而不勝驅者。
若出胸膈而深藏於背,背為胸之府,更無出路,豈但驅之不勝驅,且有挾背間之狂陽壯火,發為癰毒者。伏飲之艱於下出,易於釀禍,其誰能辨之,誰能出之耶。(《醫通》)(按:此係《醫門法律》節文。)
所由有五,飲之所得,其來有五:有憤鬱而得之者,有困乏而得之者,有思慮而得之者,有痛飲而得之者,有熱時傷冷而得之者。飲證雖多,無出於此。夫憤鬱而不得伸,則肝氣乘脾,脾氣不化,故為留飲。肝主慮,久慮而不決,則飲氣不行。脾主思,久思而不已,則脾結,故亦為留飲。人因勞役遠來。乘困飲水,脾胃力衰,因而嗜臥,不能布散於脈,亦為留飲。人飲酒過多,腸胃已滿,又復增之,脬經不及滲泄,久久如斯,亦為留飲。因隆暑津液焦涸,喜飲寒水,本欲止渴,乘快過多,逸而不動,亦為留飲。人若病飲者,豈能出此五者之外乎。夫水者陰物也,但積水則生濕,停酒則成痰,在左脅者同肥氣,在右脅者同息賁,上入肺則多嗽,下入大腸則為瀉,入腎則為湧水,濯濯如囊漿,上下無所之,故在太陽,則為支飲,皆由氣逆而得之。故濕在上者,目黃面浮;在下者,股膝腫厥:在中者,支滿痞膈痰逆。在陽不去者,久則化氣;在陰不去者,久則成形。(《儒門事親》)
脈法,寸口脈緊或浮,膈上有寒,肺下有水氣。(《脈經》)
其脈皆弦微沉滑。(《三因》)(按:此上載有經文四飲及留飲伏飲條。)
證狀,(互見上條)凡心下有水者,築築而悸,短氣而恐,其人眩而顛,先寒即為虛,先熱即為實。病人肩息上引,此皆有溢飲在胸中,久者缺盆滿,馬刀腫有劇時,此為氣飲所致也。(《千金》)
白話文:
水液在體內不正常分布,導致經絡運行不順暢,這就是「水飲」的問題。《金匱要略》就是從這裡切入,說明這種疾病。水飲的深淺程度不同,病症也各有差異,所以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判斷。淺層的水飲,是停留在體表、肌肉之間,或是臟腑之外。
水飲的形成有四種途徑:一是從胃向下流到腸道;二是從胃旁流到脅肋部;三是從胃散布到四肢;四是從胃向上進入胸腔。其中,「支飲」是最嚴重的。一開始可能不覺得有異樣,但日積月累,水液的精華會變得混濁,最終形成痰飲。這些痰飲會先聚集在呼吸難以到達的地方,像是腸道、脅肋部、四肢,然後慢慢滲透到胸腔,病情會越來越嚴重。其實,痰飲的根源都在於胃。五臟是儲藏精氣神的地方,如果被積水形成的痰飲包圍,那對身體來說,是非常嚴重的問題。
凡是停留在體內無法散開的水液,都稱為「留飲」。留飲如果無法徹底清除,就會變成「伏飲」,也就是潛藏在體內的水飲。治療的關鍵就在於,要根據痰飲是留還是伏,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。
如果水飲從胃部往上跑到胸腔、脅肋、心肺等部位,要設法讓它回到胃,或是向下從腸道排出,或是向上從嘔吐排出,總之不能讓它潛伏在體內。如果水飲從胸腔跑到體表肌肉,清澈的部分或許可以從汗液排出,但渾濁的部分就難以排出,通常會潛藏在肌肉之中,很難清除。如果水飲深入到背部,由於背部是胸部的延伸,沒有其他出口,不只難以排出,還可能引發背部的陽氣和火氣,導致癰瘡等毒瘡。伏飲很難排出,容易造成禍害,能辨別的人不多,能有效排出的人就更少了。
水飲的形成有五種原因:一是情緒鬱悶導致;二是過於疲勞導致;三是思慮過度導致;四是暴飲暴食導致;五是天氣炎熱時喝冷飲導致。所有水飲的病症,都離不開這五種原因。情緒鬱悶無法發洩,會導致肝氣過盛,影響脾的運化功能,從而形成留飲。肝主導思慮,如果長期思慮而無法決斷,體內水液的運行就會受阻。脾主導思維,如果長期思慮不止,脾的運化就會停滯,也會形成留飲。如果人因勞累遠行,疲憊時喝水,脾胃功能衰弱,又因貪睡而無法正常代謝水分,也會導致留飲。過量飲酒,腸胃已經飽脹,又繼續飲用,膀胱來不及排泄,長久下來也會形成留飲。天氣炎熱時,體內津液耗盡,喜歡喝冷飲解渴,但貪圖一時的暢快而喝過多,又缺乏運動,也會導致留飲。患上水飲的人,都逃不出這五種原因。水是陰性物質,積水會產生濕氣,停滯的酒會形成痰。水飲停留在左脅肋部,就像肥氣;停留在右脅肋部,就像息賁。水飲如果向上進入肺部,就會咳嗽;如果向下進入大腸,就會腹瀉;如果進入腎臟,就會像水囊一樣晃動。水飲在體內到處流竄,如果停留在太陽經,就會形成支飲。總之,水飲的形成都是因為氣機逆亂導致的。濕氣如果停留在上半身,會導致眼睛發黃、臉色浮腫;如果停留在下半身,會導致腿部和膝蓋腫脹;如果停留在中間,會導致胸悶、腹脹、痰多等症狀。停留在陽經的濕邪,時間久了會轉化為熱邪;停留在陰經的濕邪,時間久了會形成有形的病理產物。
從脈象來看,如果寸口脈出現緊或浮的脈象,表示胸膈有寒氣,肺部有水氣。脈象通常會呈現弦、微、沉、滑的特點。
從症狀來看,如果心下有水液,會感覺心悸、短氣、恐懼、頭暈目眩。如果是先發冷的,表示是虛證;如果是先發熱的,表示是實證。患者呼吸急促,抬肩聳背,都是因為胸腔內有水飲。如果時間久了,鎖骨上的凹陷處會隆起,頸部淋巴也會腫大,嚴重時會出現腫塊,這些都是氣飲所導致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