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34)
內因類 (34)
1. 骨蒸
於本方去當歸、貝母、烏梅,加胡黃連、青蒿、甘草。曰:血虛甚,加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。嗽多,加阿膠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。《心悟》清骨散,治咳嗽吐紅,漸成骨蒸勞熱之症。如人胃強氣盛,大便結,脈有力,此陽盛生熱,法當清涼,此方主之。若胃虛脾弱,大便溏,脈虛細,此陰虛發熱,法當養陰,逍遙散、四物湯主之。
清骨散於《準繩》方中,加白芍、丹皮、黃芩。曰:加童便尤妙。凡逍遙、四物、八珍方內皆可加入。(按:張氏地黃散以下諸方,並不用桃柳枝。)
蛤蚧散,治勞熱,補肺損,止嗽。
蛤蚧(一對醋酒浸炙),黃芩,秦艽,胡黃連,人參,青蒿,生地黃,熟地黃,甘草,柴胡,知母,貝母,麻黃,杏仁(去皮尖炒各半兩),鱉甲,桔梗,龍膽草,木香(各半兩)
每服七錢,水二盞,姜三片,烏梅一個,棗一枚,煎八分,食遠服。(《醫統》)(按:此方人參、麻黃、木香宜去,用其他諸品亦須隨證減卻。)
治陰虛火妄,五心煩熱,用七八歲無病童子小便,去頭尾,要白色者一盞,或食前或食遠服之。每日二三次服之,降火滋陰最速。童便紅黃者勿用,若誤服傷脾胃而作泄瀉,慎之。(《壽世保元》)(按:《外臺》:《必效》骨蒸病,取三歲童子小便五升,煎取一大升,以三匙蜜和服云云。蓋龔氏所本。)
利肺諸方,治骨蒸肺痿煩躁,四肢疼痛,不能飲食,宜服知母散方。
知母(三分),陳橘皮(三分),蘆根(一兩),麥門冬(一兩),地骨皮(一兩),赤茯苓(三分),甘草(半兩),赤芍藥(三分),柴胡(一兩)
上件藥搗稀為散,每服四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六分去滓,不計時候溫服。(《聖惠》)又治骨蒸,手足煩熱,多渴,不能飲食,蘆根散,於本方去橘皮、芍藥、柴胡,加黃芩、人參、栝蔞根。
人參清肺湯,療肺痿勞嗽,唾血腥臭,乾嘔煩熱,聲音不出,肌肉消瘦,倦怠減食。
人參(去蘆),地骨皮,阿膠(麩炒),杏仁(去皮尖麩炒),知母,桑白皮(去粗皮),甘草(炙),罌粟殼(去蒂蓋蜜炙),烏梅(去核)
上等分,㕮咀為粗散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烏梅、棗子各一枚,同煎至一盞,濾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,兩滓並煎一服。(《和劉》)
治勞嗽咯膿血,蛤蚧散。
蛤蚧(酒浸一宿醋炙),知母,貝母,鹿角膠(炙),甘草(炙),杏仁(去皮尖炒),人參,乾葛,楷杷葉(去毛各一兩用酥塗炙)
上件藥細搗羅為散,每服二錢,入桑白皮,水一大盞,煎至八分,去滓溫服。(《傳家秘寶》)
治久嗽不愈,肺間積虛熱,久則成瘡,故嗽出膿血,曉夕不止,喉中氣塞,胸膈噎痛。蛤蚧、阿膠、生犀角、鹿角膠、羚羊角各一兩,除膠外皆為屑,次入膠,分四服。每服用河水三升,於銀石器中,慢火煮至半升,濾去滓,臨臥微溫,細細呷其津。候服盡再槌,都作一服;以水三升,煎至半升,如前服。
白話文:
骨蒸
這個藥方原本的基礎是去除當歸、貝母、烏梅,再加入胡黃連、青蒿、甘草。如果病人血虛嚴重,可以再加入當歸、芍藥、生地。如果咳嗽很嚴重,則加入阿膠、麥門冬、五味子。《心悟》裡提到的清骨散,是用來治療咳嗽吐血,逐漸演變成骨蒸勞熱的症狀。如果病人腸胃功能強健、氣血旺盛、大便乾燥、脈搏有力,這是屬於陽氣過盛導致發熱,應該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。這個藥方就適合這種情況。如果病人腸胃虛弱、脾氣虛弱、大便稀溏、脈象虛弱細微,這是屬於陰虛發熱,應該用滋養陰液的方法來治療,可以使用逍遙散、四物湯來治療。
《準繩》裡記載的清骨散,是加入白芍、丹皮、黃芩。並說加入童子小便效果更好。一般在逍遙散、四物湯、八珍湯這些藥方中都可以加入這個清骨散。(註:張氏地黃散等藥方中,都沒有用到桃柳枝。)
蛤蚧散,是用來治療因勞累引起的發熱,以及肺部損傷導致的咳嗽。
蛤蚧(一對,用醋酒浸泡後烤製),黃芩,秦艽,胡黃連,人參,青蒿,生地黃,熟地黃,甘草,柴胡,知母,貝母,麻黃,杏仁(去皮尖炒過,各半兩),鱉甲,桔梗,龍膽草,木香(各半兩)。
每次服用七錢,用水兩碗,加入生薑三片,烏梅一個,紅棗一枚,煎到剩八分,在飯後服用。(《醫統》)(註:這個藥方裡的人參、麻黃、木香應該去除,使用其他藥材也要根據病情適當減少。)
治療陰虛火旺,五心煩熱,用七八歲沒有生病的小男孩的小便,去除頭尾,取白色部分一碗,在飯前或飯後服用。每天服用兩三次,可以快速地降火滋陰。童子小便如果呈現紅色或黃色就不要使用,如果誤用會損傷脾胃,導致腹瀉,要小心。(《壽世保元》)(註:《外臺》和《必效》提到,治療骨蒸病要用三歲男孩的五升小便,煎煮到剩下一升,加入三匙蜂蜜一起服用。這應該是龔氏引用的來源。)
利肺諸方,是治療骨蒸、肺痿引起的煩躁、四肢疼痛、無法進食,適合服用知母散。
知母(三分),陳皮(三分),蘆根(一兩),麥門冬(一兩),地骨皮(一兩),赤茯苓(三分),甘草(半兩),赤芍藥(三分),柴胡(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搗成粗末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碗,加入生薑少許,煎煮到剩下六分後去渣,不拘時間溫服。(《聖惠》)另外,也有治療骨蒸、手足煩熱、口渴、無法進食的蘆根散,這個藥方是在知母散的基礎上,去除橘皮、芍藥、柴胡,加入黃芩、人參、栝蔞根。
人參清肺湯,用來治療肺痿引起的勞嗽、吐血腥臭、噁心煩熱、聲音沙啞、肌肉消瘦、疲倦食慾不振。
人參(去除蘆頭),地骨皮,阿膠(用麩炒過),杏仁(去皮尖用麩炒過),知母,桑白皮(去除粗皮),甘草(烤過),罌粟殼(去除蒂蓋,用蜂蜜烤過),烏梅(去核)。
將以上藥材等份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烏梅和紅棗各一個,一起煎到剩下一碗,過濾去渣,飯後臨睡前溫服,剩下的藥渣可以再煎一次服用。(《和劉》)
治療勞累引起的咳嗽,並且咳出膿血,可以用蛤蚧散。
蛤蚧(用酒浸泡一夜後用醋烤過),知母,貝母,鹿角膠(烤過),甘草(烤過),杏仁(去皮尖炒過),人參,葛根,枇杷葉(去毛用酥油塗抹烤過,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桑白皮,用水一大碗,煎到剩下八分,去渣溫服。(《傳家秘寶》)
治療久咳不癒,肺部積蓄虛熱,時間久了會形成瘡瘍,導致咳出膿血,早晚不止,喉嚨氣悶,胸部噎痛。用蛤蚧、阿膠、生犀角、鹿角膠、羚羊角各一兩,除了膠之外都磨成粉末,然後加入膠,分成四次服用。每次用河水三升,在銀製或石製的容器中,用小火煮到剩下一升半,過濾去渣,在睡前稍微溫熱,慢慢地喝下。等藥喝完後,再將剩餘藥渣搗碎,做成一次服用量,用水三升,煎煮到剩下一升半,按照之前的方法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