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31)

1. 骨蒸

起胃散,用耆、朮、芷、參、山藥。蓋其方俱難適用,其論意則可取也。)

凡人覺有此證,便宜早治,緩則不及事矣。治之之法,一則殺其蟲以絕其根本,一則補其虛以復其真元,分經用藥,各有條理,務如庖丁解牛,動中肯綮,無有不安者也。若待病勢已劇,元氣已脫,雖依古法取蟲滋補,患者百無一生,但亦可絕後人之傳注耳,學者詳之。(《正傳》)

此症初起,只宜暢達性情,毋使抑鬱,用宣發鬱熱之藥,不使內蒸,如逍遙散之類是也。外用艾灸膏肓、百會三穴,以斷生蟲之患,再用桃柳頭搗爛擦脊骨四肢手足腕之間,以殺延蛀之患,兼服後方(按:後方難用,不錄),如法調補,以圖萬一之僥倖。無如怡神,恬澹靜養,以求生意為切。(《百問》)

人參宜否,夫人參能補元陽生陰血而瀉陰火,東垣李氏之說明矣。凡人面白麵黃面青羸悴者,皆脾肺腎氣不足,可用也;面赤而黑者,氣壯神強,不可用也。脈之浮而芤濡虛大遲緩無力,沉而遲澀弱細結代無力者,皆虛而不足,可用也;若弦長緊實滑數有力者,皆火鬱內實,不可用也。潔古謂喘嗽勿用者,痰實氣壅之喘也;若腎虛氣短喘促者,必用也。節齋謂陰虛火旺勿用者,乃血虛火亢能食,脈弦而數,涼之則傷胃,溫之則傷肺,不受補者也;若自氣短肢冷脈虛者,必用也。(《點雪》)(節錄)

《玄珠》云:惟無積之人,脈按舉無力,方可補之。(《病機沙篆》)

和解諸方,(補中兼清方附)《古今錄驗》解五蒸湯方

甘草(一兩炙),茯苓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竹葉(二把),葛根,乾地黃(各三兩),知母,黃芩(各二兩),石膏(五兩碎),粳米(一合)

上十味切,以水九升,煮取二升半,分為三服;亦可以水三升,煮小麥一升,乃煮藥。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、大醋。(範汪同。一方無甘草、茯苓、人參、竹葉,止六味。)(《外臺》)《千金》竹葉湯,治五心熱,手足煩疼,口乾唇燥,胸中熱,於本方去葛根、地黃、粳米,加麥門冬、生薑、栝蔞根、半夏。

崔氏療骨蒸,唇乾口燥,欲得飲水止渴,竹葉飲方。

竹葉(一握),麥門冬(一升去心),大棗(二十顆劈),甘草(三兩炙),半夏(一升湯洗令滑盡),粳米(五合),生薑(三兩)

上七味切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。忌羊肉、餳、海藻、菘菜。(同上)

治邪熱客於經絡,肌熱痰嗽,五心煩躁,頭目昏痛,夜多盜汗。此藥補和真氣,解勞倦,婦人血熱,虛勞骨蒸,並皆治。宜服人參散。

人參(去蘆),白朮,白茯苓(去皮),柴胡(去苗洗),半夏曲,當歸(洗去蘆薄切焙乾秤),赤芍藥,乾葛,甘草(各一兩炙),子芩(半兩去皮)

白話文:

骨蒸

初期胃氣虛弱,可以考慮用黃耆、白朮、白芷、人參、山藥這些藥材來調理,但這些藥方通常不太適用,不過其中的原理是可以參考的。

如果發現自己有骨蒸這種病症,最好及早治療,拖延的話就會來不及了。治療的方法,一方面是要殺死體內的蟲以斷絕病根,另一方面要補足身體的虛弱來恢復元氣。針對不同的經絡使用不同的藥物,要像庖丁解牛一樣精準,才能確保沒有問題。如果等到病情已經很嚴重、元氣已經耗盡,即使依照古法殺蟲滋補,患者也很難存活,但或許可以給後人一些研究的依據,希望學者們能仔細研究。

這種病症剛開始時,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舒暢,不要憂鬱,可以服用一些疏散鬱熱的藥物,避免熱氣內蒸,例如逍遙散這類的藥方。另外,可以外用艾灸來灸膏肓穴、百會穴這三個穴位,以斷絕生蟲的隱患。再用桃柳枝頭搗爛後擦拭脊椎、四肢、手腕腳腕等部位,以殺死正在蔓延的寄生蟲。同時可以服用後面的藥方(但因為後面的藥方不太好用,所以這裡不列出來)。再配合調理滋補,或許還有一線生機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情愉快、清心寡慾、安靜休養,以求生存。

關於人參是否適合使用的問題,人參可以補元陽、生陰血,同時也能瀉陰火,這是東垣李氏已經說明過的。凡是臉色蒼白、蠟黃、青色、消瘦的人,都是因為脾、肺、腎氣不足,可以使用人參;而臉色紅潤且發黑的人,代表氣血旺盛,就不適合使用人參。脈象浮而無力、虛弱、遲緩的人,或是沉而遲澀、細弱、結代無力的人,都是屬於虛弱不足,可以使用人參;而脈象弦長緊實、滑數有力的人,都屬於火氣鬱結內實,不可以使用人參。潔古認為有喘嗽的人不適合使用人參,指的是痰多氣壅的喘;如果是腎虛氣短的喘,就必須使用人參。節齋認為陰虛火旺的人不適合使用人參,指的是血虛火旺、食慾旺盛、脈象弦而數的人,用涼藥會傷胃,用溫藥會傷肺,不適合進補;如果是氣短肢冷、脈象虛弱的人,就必須使用人參。

《玄珠》說:「只有沒有積滯的人,脈象按下去無力,才可以進補。」

以下是幾種和解的藥方:(附帶補中兼清的藥方)《古今錄驗》的解五蒸湯:

甘草(炙過,一兩)、茯苓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竹葉(兩把)、葛根、乾地黃(各三兩)、知母、黃芩(各二兩)、石膏(打碎,五兩)、粳米(一合)。

將以上十味藥切碎,用水九升煎煮至剩二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也可以用水三升煎煮小麥一升,然後再用這個水來煎藥。禁忌: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、大量的醋。(範汪也是這樣用的。另一個藥方沒有甘草、茯苓、人參、竹葉,只有六味藥。)《外臺》記載的《千金》竹葉湯,用來治療五心煩熱、手足疼痛、口乾唇燥、胸中煩熱,是在原本的藥方中去掉葛根、地黃、粳米,加入麥門冬、生薑、栝蔞根、半夏。

崔氏治療骨蒸的竹葉飲,適用於嘴唇乾燥、口渴想喝水的情況:

竹葉(一把)、麥門冬(去心,一升)、大棗(劈開,二十顆)、甘草(炙過,三兩)、半夏(用熱水洗去滑膩,一升)、粳米(五合)、生薑(三兩)。

將以上七味藥切碎,用水五升煎煮至剩二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禁忌:羊肉、飴糖、海藻、菘菜。

人參散,可以治療邪熱侵襲經絡、肌肉發熱、痰嗽、五心煩躁、頭暈目眩、夜間盜汗等症狀。這個藥方可以補益和諧真氣、解除疲勞,對婦女血熱、虛勞骨蒸等情況都有療效。

人參(去蘆)、白朮、白茯苓(去皮)、柴胡(去苗洗)、半夏曲、當歸(洗淨去蘆,薄切焙乾)、赤芍藥、乾葛、甘草(炙過,各一兩)、子芩(去皮,半兩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