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27)
內因類 (27)
1. 骨蒸
蘇遊論曰。傳屍之疾。本起於無端,莫問老少男女,皆有斯疾。大都此病相剋而生,先內傳毒氣,周遍五臟,漸就羸瘦,以至於死。死訖復易家親一人,故曰傳屍,亦名轉註;以其初得,半臥半起,號為殗殜;氣急咳者,名曰肺痿;骨髓中熱,稱為骨蒸;內傳五臟,名之伏連,不解療者,乃至滅門。假如男子因虛損得之,名為勞極,吳楚云淋瀝,巴蜀云極勞。
其源先從腎起,初受之氣,兩脛痠疼,腰脊拘急,行立腳弱,食飲減少,兩耳颼颼,欲似風聲,夜臥夢泄,陰汗痿弱。腎既受已,次傳於心。心初受氣,夜臥心驚,或多忪悸,心懸乏氣,吸吸欲盡,夢見先亡,有時盜汗,食無滋味,口內生瘡,心常煩熱,唯欲眠臥,朝輕夕重,兩頰口唇悉紅赤,如敷胭脂,又時手足五心皆熱。心既受已,次傳於肺。
肺初受氣,時時咳嗽,氣力微弱,有時喘氣,臥即更甚,鼻口乾燥,不聞香臭,假令得聞,唯覺朽腐物氣,有時噁心,憒憒欲吐,肌膚枯燥,或時刺痛,或似蟲行,干皮細起,狀如麩片。肺既受已,次傳於肝。肝初受氣,兩目膜膜,面無血色,常欲顰眉,視不及遠,目常乾澀,又時赤痛,或復睛黃,朝暮𥂕(莫紅切,音蒙)𦼔(音凳),常欲閤眼,及至於臥,睡還不著。肝既受已,次傳於脾。
脾初受氣,兩肋虛脹,食不消化,又時渴利,熟食生出,有時肚痛,腹脹雷鳴,唇口焦乾,或生瘡腫,毛髮乾聳,無有光潤,或時上氣,抬肩喘息,利赤黑汁。至此候者,將死之證也。(《外臺》)
又論曰:毒氣傳五臟候,終不越此例,但好候之,百不失一。(同上)
證有上下,夫證有二:其火沖乎上焦者,發熱之中,則兼咳嗽喘急,吐痰吐血,肺痿肺癰等證;其火結於下焦者,發熱之中,則兼淋濁結燥,遺精盜汗,腹痛驚悸等症。(《丹溪心法·附錄》)
風勞,風癆者,初起原因咳嗽鼻塞,久則風邪傳裡,耗氣損血,漸變成癆。後世醫工,認為內傷積損,輒投峻補,閉住風邪,內熱愈熾,以致不治。惟羅謙甫主以秦艽鱉甲散,吳參黃集柴前梅連散,二公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矣。(《證治匯補》)(按:梅連散用柴胡、前胡、烏梅、胡黃連,今不錄。)
傷寒餘熱未盡,或失於調攝,致咳嗽寒熱,吐血衄血,纏綿日久,狀如勞瘵。此皆元氣虛,邪氣留著,例用養氣生血藥,兼小柴胡、青蒿鱉甲,或前胡、柴胡、石膏等,隨證加減,無有不愈者。切不可純用補劑,亦不可誤認為虛損勞怯,輕用杜仲、熟地、山萸等溫補之藥也。(《金匱翼》)(按:此說本於王執中《傷寒綱目》,然其證未必不為骨蒸之漸。)
蟲蛔癆,唇赤色,筋脈攣痹而青筋貫串於小腹,好食土塊,服理中安蛔湯,或《三因》神授散。(《識病捷法》)(按:神授散用川椒一味,出《癆瘵》門。)
白話文:
蘇遊說,這種傳染性的疾病,發病原因不明,不論男女老少都可能罹患。這病通常是互相傳染而產生,先是體內產生毒氣,蔓延到五臟六腑,然後身體逐漸消瘦,最後死亡。死後還會傳染給家裡另一個人,所以稱為傳屍,也叫轉注。剛開始發病時,患者半臥半起,精神萎靡,稱為殗殜。如果出現氣喘咳嗽,就稱為肺痿。如果骨髓中有發熱的感覺,就稱為骨蒸。毒氣蔓延到五臟,就稱為伏連。如果不加以治療,甚至會導致滅門之禍。如果男子是因為虛弱而得病,就稱為勞極,在吳楚一帶稱為淋瀝,在巴蜀一帶稱為極勞。
這病最早從腎臟開始,剛開始會感到兩條小腿痠痛,腰背僵硬,站立行走時腿腳無力,食慾減退,兩耳經常有呼呼的風聲,晚上睡覺會遺精,陰部出汗並感到萎縮無力。腎臟受病之後,接著會傳染到心臟。心臟剛開始受病時,晚上睡覺會心驚,或者經常心悸,心臟空虛無力,呼吸微弱好像要斷氣,夢見已故的親人,有時會盜汗,吃東西沒有味道,口腔內會生瘡,心裡經常煩躁發熱,只想睡覺,早上症狀輕微,晚上加重,兩頰和嘴唇都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,有時手心腳心也會發熱。心臟受病之後,接著會傳染到肺臟。
肺臟剛開始受病時,會時常咳嗽,身體虛弱,有時會氣喘,躺下時更嚴重,鼻子和嘴巴乾燥,聞不到香味,即使聞到也只會覺得是腐敗的味道,有時會噁心想吐,皮膚乾燥,有時會刺痛,或者感覺像有蟲子在爬,皮膚乾燥起細小的皮屑,像麥麩一樣。肺臟受病之後,接著會傳染到肝臟。肝臟剛開始受病時,兩眼會模糊不清,臉色蒼白沒有血色,經常皺眉,視力下降,眼睛經常乾澀,有時會紅腫疼痛,或者眼白變黃,早晚眼睛會感到昏暗不明,經常想閉上眼睛,到了要睡覺時,反而睡不著。肝臟受病之後,接著會傳染到脾臟。
脾臟剛開始受病時,兩肋會感到虛脹,吃東西難以消化,有時會口渴並腹瀉,吃下去的食物會直接排出,有時會肚子痛,腹脹並有腸鳴聲,嘴唇乾燥,或者生瘡腫,頭髮乾燥聳立,沒有光澤,有時會氣喘,抬肩喘息,大便會排出紅黑色的汁液。出現這些症狀,就表示已經快要死了。
《外臺秘要》又說:毒氣傳染到五臟的病症,最終都不會超出以上這些情況,只要仔細觀察,就不會判斷錯誤。
這種病症有向上和向下兩種表現,如果火氣向上衝到上焦,發熱的同時會兼有咳嗽氣喘,吐痰吐血,肺痿肺癰等症狀;如果火氣向下結於下焦,發熱的同時會兼有小便淋漓混濁,大便乾燥,遺精盜汗,腹痛心悸等症狀。
風勞這種病,最初是因為咳嗽鼻塞引起的,時間久了,風邪就會侵入體內,耗損氣血,逐漸變成癆病。後世的醫生,認為這是內傷積損,就用猛烈的補藥,反而把風邪閉鎖在體內,使得內熱更加嚴重,以至於無法治癒。只有羅謙甫主張使用秦艽鱉甲散,吳參黃使用柴前梅連散,這兩位醫生可以說是發現了前人所沒有發現的問題。
傷寒的餘熱還沒有完全消除,或者沒有好好調理,導致咳嗽發熱,吐血流鼻血,纏綿不癒,症狀和勞瘵相似。這些都是因為元氣虛弱,邪氣還留在體內,應該使用養氣生血的藥物,配合小柴胡湯、青蒿鱉甲湯,或者前胡、柴胡、石膏等藥物,根據症狀加減用藥,就能治好。千萬不能單純使用補藥,也不能誤認為是虛損勞怯,就輕易使用杜仲、熟地、山萸等溫補的藥物。
還有一種蟲蛔癆,患者嘴唇是紅色的,筋脈會攣縮麻痹,並且在小腹有青筋顯露,喜歡吃泥土,應該服用理中安蛔湯,或者《三因方》中的神授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