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20)

1. 虛勞

須用蠟紙,如法封閉,候一周肘後,再入湯中煮二三十沸,去其陰氣了,方開封抄取。(《衛生家寶》)每晨朝以二匙,溫酒化服。若不飲者,白湯化之。(《事證方》)好色人,色白,脈洪大無力,咳嗽者,瓊玉膏最捷。(《六要》)(按:《臞仙》於本方加沉香、琥珀,殆屬贅設,而《金匱翼》殊讚揚之,今不敢從。)《景岳》兩儀膏,治精氣大虧,諸藥不應,或以克伐太過,耗損真陰。

凡虛在陽分而氣不化精者,宜參朮膏;若虛在陰分而精不化氣者,莫妙於此。其有未至大病而素覺陰虛者,用以調元,尤稱神妙。於本方去茯苓、法酒。(分量修制不同,今省。)

清火潤肺諸方,(互見《骨蒸》中,宜參。),滋陰降火湯,治心腎不交,上盛下虛,降邪火,滋陰水。

地黃(涼血用生,補血用熟。),川歸身(酒洗),白芍藥(薄酒炒),天門冬(去心),白朮(各一兩),麥門冬(去心),炙甘草(各五分),知母,黃柏(俱蜜水蒸),川芎(各六分久病去之)

水二鍾,姜三片,煎服。如久病,加遠志、陳皮各五分。郁痰,加栝蔞仁、貝母各六分。咳嗽,加五味子、阿膠各七分。夢遺,加芡實、土石蓮各七分。有熱,加秦艽、地骨皮各一兩。唾血咯血,加茜根、藕汁、玄參各一兩。氣虛血少,加人參、黃耆各四分。(《諸證辨疑》)(按:《明醫雜著》曰:今制一方,治色欲證,先見潮熱盜汗,咳嗽倦怠,趁早服之。其方參之本方,無麥門,有乾薑、陳皮,地黃生熟俱用,蓋是吳氏所本。

而《古今醫鑑》以雜著一方名滋陰降火湯,更有加減法。)《濟世全書》治陰虛火動失血,發熱盜汗,咳嗽痰喘,心慌口乾,於本方去天門冬,加陳皮、牡丹皮、玄參、犀角、阿膠、山梔子(地黃用生)。又治陰虛火動,發熱咳嗽,吐痰喘急,於本方去歸身、甘草、黃柏,加百部、貝母、茯苓、黃耆、地骨皮(地黃生熟並用)。

四陰煎,此保肺清金之劑,故曰四陰,治陰虛勞損,相火熾盛,津枯煩渴,咳嗽吐衄多熱等證。

生地(二三錢),麥冬(二錢),白芍藥(二錢),百合(二錢),沙參(二錢),生甘草(一錢),茯苓(一錢半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服。(《景岳》)

《方脈正宗》治陰虛火炎,日晡寒熱,骨蒸夜熱,咳嗽無痰,大便結燥,小水短赤,或癃閉不通,淋瀝白濁等證。用玄參四兩,沙參、白芍、懷山藥、生地、銀柴胡、地骨皮各三兩,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分撮作二十劑,水煎服。(《匯言》)又《方脈本草》治骨蒸內熱,或虛勞寒熱,於本方去玄參、柴胡、甘草,加黃芩、花粉、麥門冬、當歸。

加味逍遙散,六極之外,又有七傷,一曰大怒,逆氣傷肝,肝傷則少血目暗,宜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(按:此係加丹皮、山梔者,逍遙散方見《婦人》中。)

白話文:

虛勞

需要用蠟紙,按照規定的方法密封好,等一週後再放入湯中煮二三十次沸騰,去除藥材的陰氣,然後才能開封取出藥材。(《衛生家寶》)

每天早晨用兩匙,用溫酒調化後服用。如果不喝酒,就用白開水調服。(《事證方》)

好色的人,面色蒼白,脈搏洪大無力,還咳嗽,用瓊玉膏效果最快。(《六要》)(註:《臞仙》在本方中加入沉香、琥珀,可能是多餘的,但《金匱翼》卻極力讚揚,現在我不敢採用。)

《景岳》的兩儀膏,是用來治療精氣嚴重虧損,各種藥物都不起作用,或者是因為過度攻伐導致耗損真陰的情況。

凡是虛在陽分,氣不能化為精的人,適合用參朮膏;如果是虛在陰分,精不能化為氣的人,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。如果還沒到大病的地步,只是平時就感覺陰虛的人,用它來調理元氣,效果特別好。這個方子去掉了茯苓和法酒。(因為分量和製作方法不同,這裡省略不提。)

清火潤肺的相關藥方,(可以參考《骨蒸》中的內容。),滋陰降火湯,是用來治療心腎不交,上火下虛的狀況,可以降邪火,滋陰水。

藥材包括:生地黃(涼血用生的,補血用熟的)、川當歸身(用酒洗)、白芍藥(用薄酒炒)、天門冬(去掉心)、白朮(各一兩)、麥門冬(去掉心)、炙甘草(各五分)、知母、黃柏(都用蜜水蒸)、川芎(各六分,久病的人去掉)。

用水兩碗,加生薑三片,煎煮後服用。如果是久病,可以加入遠志、陳皮各五分。如果有痰,可以加入栝蔞仁、貝母各六分。如果有咳嗽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阿膠各七分。如果有遺精,可以加入芡實、土石蓮各七分。如果發熱,可以加入秦艽、地骨皮各一兩。如果吐血、咯血,可以加入茜根、藕汁、玄參各一兩。如果氣虛血少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各四分。(《諸證辨疑》)(註:《明醫雜著》說:現在製作一個方子,治療因為縱慾而導致的疾病,先出現潮熱盜汗,咳嗽倦怠,要趁早服用。這個方子參考了上面的方子,沒有麥門冬,有乾薑、陳皮,生地黃和熟地黃都用,應該是吳氏所參考的。

而《古今醫鑑》把雜著裡的一個方子叫做滋陰降火湯,並且還有加減的方法。)《濟世全書》用來治療陰虛火動導致的失血,發熱盜汗,咳嗽痰喘,心慌口乾,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天門冬,加入了陳皮、牡丹皮、玄參、犀角、阿膠、山梔子(地黃用生的)。又用來治療陰虛火動,發熱咳嗽,吐痰喘急,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當歸身、甘草、黃柏,加入了百部、貝母、茯苓、黃耆、地骨皮(地黃生熟都用)。

四陰煎,這是用來保護肺部和清降肺熱的藥方,所以稱為四陰,用來治療陰虛勞損,相火旺盛,津液枯竭,煩躁口渴,咳嗽吐血等症狀。

藥材包括:生地(二三錢)、麥冬(二錢)、白芍藥(二錢)、百合(二錢)、沙參(二錢)、生甘草(一錢)、茯苓(一錢半)。

用水兩碗,煎煮至七分,飯後服用。(《景岳》)

《方脈正宗》用來治療陰虛火旺,午後發熱,骨蒸夜熱,咳嗽無痰,大便乾燥,小便短赤,或是小便不通暢,淋漓不盡,小便渾濁等症狀。用玄參四兩,沙參、白芍、淮山藥、生地、銀柴胡、地骨皮各三兩,黃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分成二十份,用水煎服。(《匯言》)《方脈本草》用來治療骨蒸內熱,或是虛勞寒熱,在這個方子中去掉了玄參、柴胡、甘草,加入了黃芩、花粉、麥門冬、當歸。

加味逍遙散,除了六極之外,還有七傷,第一種是過度憤怒,導致氣機上逆傷肝,肝臟受損就會導致血少眼睛昏花,應該用這個方子來治療。(《醫方考》)(註:這裡指的是加了丹皮、山梔的方子,逍遙散的方子在《婦人》中有記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