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6)
內因類 (16)
1. 虛勞
大營煎,治真陰精血虧損,及婦人經遲血少,腰膝筋骨疼痛。
當歸(二三錢或五錢),熟地(三五七錢),枸杞(二錢),炙甘草(一二錢),杜仲(二錢),牛膝(一錢半),肉桂(一二錢)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寒滯在經,氣血不能流通,筋骨疼痛之甚者,必加製附子一二錢方效。(同上)
治虛勞,益臟氣,久服輕身駐顏色,治精少,強志力,補虛損,宜服地黃煎丸方。
生地黃(五斤淨洗肥好者),巨藤子(三兩),牛膝(三兩去苗)桂心(三兩),生黃精(五斤,淨洗,同地黃於木臼中爛搗,絞取汁,旋更入酒三升,於銀鍋中慢火熬成膏。),附子(三兩),乾漆(三兩搗碎炒令煙出),肉蓯蓉(三兩),補骨脂(三兩),菟絲子(三兩),鹿角膠(三兩搗碎炒令黃燥)
上件藥搗羅為末,入地黃、黃精膏中,和搗千餘杵,丸如梧桐子大,每日空心,以溫酒下三十丸,晚食前再服。(《聖惠》)
宣和賜耆絲丸,治少年色欲過度,精血耗竭,心腎氣憊,遺泄白濁,腰背疼痛,面色黧黑,耳聾目昏,口乾腳弱,消渴便利,夢與鬼交,庶事不舉。
當歸(酒浸焙乾半斤),菟絲子(酒浸去土乘濕研破焙乾秤一斤)薏苡仁,茯神(去木),石蓮肉(去皮),鹿角霜,熟地黃(各四兩)
上為末,用黃耆二斤椎碎,水六升浸一宿,次早挪洗味淡,去滓,於銀石器中熬汁成膏,搜和得所,搗數千杵,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加至百丸,米湯、溫酒任下,空心服。常服守中安神,禁固精血,益氣駐顏,延年不老。(《三因》)(按:宋人甚多此類方,今姑錄存以上二首。)
治腎臟虛冷,骨痿少力,腰膝沉重,行步艱難,氣虛,不思飲食,補骨脂丸方。
補骨脂(二兩微炒),胡蘆巴(一兩微炒),胡桃瓤(不計多少)
上件藥三味,先搗羅二味為末,後用胡桃搗和爛,入糯米粥少許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十丸,溫酒下,鹽湯亦得,空心食前。(《濟補方》)(按:此方本是唐鄭相國所傳,用補骨脂胡桃二味,見《本草圖經》引。)
地仙丹,既濟水火,溫補下元,明目烏髭鬚,化痰進食,理氣壯筋骨,及腰疼膀胱疝氣皆治。
杜仲(一斤,淨洗,用薑汁浸一宿,慢火炒去絲盡,再用鹽一兩,和好酒灑在內,再炒香為度。),小茴香(四兩,鹽二錢,炒黃用。)破故紙(六兩,鹽三錢,炒黃為度。),川椒(去目及枝梗,十二兩,炒去汗。),枸杞子(十兩),南木香(三兩不見火),石蓮肉(半斤不去心),白茯苓(去皮四兩半),胡桃仁(十五兩)
上細末,酒糊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四五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,乾物壓之。(《經驗秘方》)
白話文:
虛勞
大營煎這個藥方,是用來治療因陰精和血虧損,以及婦女月經延遲、經血量少、腰部和膝蓋筋骨疼痛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當歸(6-15克,或15克)、熟地黃(9-21克)、枸杞(6克)、炙甘草(3-6克)、杜仲(6克)、牛膝(4.5克)、肉桂(3-6克)。
用水兩碗煎煮至七分,飯前溫服。如果寒邪停留在經絡,導致氣血不能順暢流通,筋骨疼痛劇烈,必須加入制附子3-6克才能見效。(以上藥方與前述相同)
治療虛勞,增強內臟功能,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容光煥發。也能治療精子稀少、增強意志力、補益虛損,適合服用用生地黃製作的煎劑或丸劑。
藥方組成:生地黃(五斤,洗淨後選用肥厚的)、巨藤子(三兩)、牛膝(三兩,去除莖)、桂心(三兩)、生黃精(五斤,洗淨後與生地黃一起在木臼中搗爛,絞取汁液,再加入三升酒,在銀鍋中用小火熬成膏狀)、附子(三兩)、乾漆(三兩,搗碎炒至冒煙)、肉蓯蓉(三兩)、補骨脂(三兩)、菟絲子(三兩)、鹿角膠(三兩,搗碎炒至黃色乾燥)。
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,加入地黃、黃精熬製的膏中,一起搗一千多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天早上空腹用溫酒送服三十丸,晚上飯前再服一次。(出自《聖惠方》)
宣和賜耆絲丸,是用來治療少年因性慾過度導致精血耗竭、心腎氣虛、遺精白濁、腰背疼痛、面色黯黑、耳聾眼花、口乾腳軟、消渴多尿、夢中與鬼交合、性功能障礙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當歸(用酒浸泡後烘乾,半斤)、菟絲子(用酒浸泡後去除雜質,研碎烘乾,一斤)、薏苡仁、茯神(去木)、石蓮肉(去皮)、鹿角霜、熟地黃(各四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另外用黃耆二斤搗碎,用水六升浸泡一晚,第二天早上撈出洗淨,再用銀器熬煮汁液成膏狀。將藥粉和膏狀物混合均勻,搗數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以加至一百丸,用米湯或溫酒送服,空腹服用。經常服用能安定心神,固精益氣,使容顏煥發,延年益壽。(出自《三因方》)(按:宋朝有很多類似的藥方,這裡暫且收錄以上兩種。)
治療腎臟虛寒、骨骼軟弱無力、腰膝沉重、行走困難、氣虛、食慾不振的藥方:補骨脂丸。
藥方組成:補骨脂(二兩,微炒)、葫蘆巴(一兩,微炒)、胡桃肉(不限數量)。
將以上三味藥,先將補骨脂和葫蘆巴搗碎成粉末,再加入搗爛的胡桃肉,加入少量糯米粥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酒送服,也可以用鹽水送服,空腹飯前服用。(出自《濟補方》)(按:此方本是唐朝鄭相國所傳,只用補骨脂和胡桃兩味藥,見於《本草圖經》。)
地仙丹,可以調和體內陰陽,溫補下元,使眼睛明亮、鬚髮烏黑,化痰開胃、理氣壯筋骨,還能治療腰痛和膀胱疝氣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杜仲(一斤,洗淨後用薑汁浸泡一晚,用小火炒至絲狀物盡除,再加入一兩鹽和少量酒,繼續炒香)、小茴香(四兩,用鹽二錢炒黃)、破故紙(六兩,用鹽三錢炒黃)、川椒(去除籽和枝梗,十二兩,炒至乾燥)、枸杞子(十兩)、南木香(三兩,不能見火)、石蓮肉(半斤,不去心)、白茯苓(去皮,四兩半)、胡桃仁(十五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酒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四五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,再吃些乾的食物。(出自《經驗秘方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