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·丹波元堅撰

《雜病廣要》~ 內因類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內因類 (15)

1. 虛勞

棗仁湯,治大虛勞,夢泄精,莖核微弱,血氣枯竭,或醉飽傷於房室,驚惕忪悸,小腹裡急方。

棗核仁(二合),人參(二兩),芍藥,桂心(各一兩),黃耆,甘草,茯苓,白龍骨,牡蠣(各二兩),生薑(二片),半夏(一升),澤瀉(一兩)

上十二味㕮咀,以水九升,煮取四升,一服七合,日三。若不能食,小腹急,加桂心六兩。(《千金》)《聖惠》治虛勞少氣,四肢疼痛,心神煩熱,不得睡臥,人參散,於本方去桂心、茯苓、半夏、澤瀉,加麥門冬、當歸、白朮。《雞峰》人參煮散,治虛勞驚悸,心神不安,於本方去茯苓、生薑、半夏,加遠志、茯神。

歸脾湯,飲食太飽傷脾,脾傷則面黃善臥,宜此方主之。(《醫方考》)(按:此係加當歸、遠志者,歸脾湯方見後《健忘》中。)

茸朱丹,治心虛血少,神志不寧,驚惕恍惚,夜多異夢,睡臥不安。

鹿茸(去毛酒蒸一兩),硃砂(半兩細研水飛蜜炒尤佳)

上為細末,煮棗圈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四十丸,炒酸棗仁煎湯送下,午前臨臥服之。(《濟生續方》)

補陰諸方,六味地黃丸(原作《金匱》腎氣丸,方後曰:即六味地黃丸。今據改訂),治形體瘦弱,無力多困,腎氣久虛,久新憔悴,寢汗發熱,五臟齊損,遺精便血。

山藥,山茱萸(各四兩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兩),熟地黃(八兩)

上為末,蜜丸桐子大,服五六十丸,空心溫水下。(《丹溪》)(按:此方本出《小兒直指》。)又八物腎氣丸,平補腎氣,堅齒駐顏,於本方加桂、五味。(按:腎氣丸長服,去附子,加五味子,本出《肘後》。)《醫方考》腎勞,背難俯仰,小便不利,有餘瀝,囊濕生瘡,小腹裡急,便赤黃者,六味地黃丸加黃柏、知母主之。人有終朝咳嗽,吐痰微喘,若少行動,則短氣不足以息。

人以為心火之刑肺,誰知是肺氣之自損乎。治法宜大補肺氣,兼補腎水。方用六味湯,加麥冬、五味子,大劑與之,久服腎旺而肺亦旺也。(《辨證錄》)

治腎臟虛弱,面色黧黑,足冷足腫,耳鳴耳聾,肢體羸瘦,足膝軟弱,小便不利,或多或少,腰脊疼痛,用八味丸加鹿茸、五味子,名十補丸。(《保元》)

大補元煎,治男婦氣血大壞,精神失守,危劇等證,此迴天贊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。

人參(補氣補陽,以此為主,少則用一二錢,多則用一二兩。)山藥(炒二錢),熟地(補精補陰,以此為主,少則用二三錢,多則用二三兩。),杜仲(二錢),當歸(二三錢若泄瀉者去之),山茱萸(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),枸杞(二三錢),炙甘草(一二錢)

水二鍾,煎七分,食遠溫服。如元陽不足多寒者,於本方加附子、肉桂、炮姜之類,隨宜用之。(《景岳》)

白話文:

虛勞

棗仁湯,治療身體極度虛弱,出現夢中遺精、陰莖和睪丸無力、氣血枯竭等症狀,或是因酒後或飽食後性行為過度,以及受到驚嚇而心悸、小腹脹急的狀況。

藥方組成:酸棗仁(約36毫升),人參(約72克),芍藥、桂心(各約36克),黃耆、甘草、茯苓、白龍骨、牡蠣(各約72克),生薑(兩片),半夏(約180毫升),澤瀉(約36克)。

使用方法:以上十二味藥材搗碎,加水約9升,煮至約4升,每次服用約25毫升,一天三次。如果食慾不振,小腹脹急,可增加桂心至約216克。(出自《千金方》)《聖惠方》用此方治療虛勞導致氣虛、四肢疼痛、心神煩熱、無法入睡等情況時,可將原方中的桂心、茯苓、半夏、澤瀉去除,加入麥門冬、當歸、白朮,稱為人參散。《雞峰方》用此方治療虛勞導致驚悸、心神不安時,可將原方中的茯苓、生薑、半夏去除,加入遠志、茯神,稱為人參煮散。

歸脾湯,治療因飲食過飽導致脾胃受損,脾胃受損會導致面色發黃、嗜睡等情況。

(此處指加入了當歸、遠志的歸脾湯,歸脾湯的完整藥方內容請見後文《健忘》篇。)

茸朱丹,治療心虛血少、精神不寧、容易受到驚嚇而恍惚、夜裡多做怪夢、睡不安穩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鹿茸(去毛後以酒蒸,約36克),朱砂(約18克,研磨成細末後用水飛過,並用蜂蜜炒過效果更佳)。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紅棗肉煮熟後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約40丸,用炒過的酸棗仁煎湯送服,在上午或睡前服用。(出自《濟生續方》)

補陰藥方

六味地黃丸(原出自《金匱要略》腎氣丸,後註明即為六味地黃丸,此處根據後世改訂),治療身體瘦弱、乏力嗜睡、腎氣長期虛弱、面容憔悴、盜汗發熱、五臟俱損、遺精便血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山藥、山茱萸(各約144克),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各約108克),熟地黃(約288克)。

使用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約五六十丸,空腹時以溫水送服。(出自《丹溪心法》)(此方原出自《小兒直指》。)

又,八味腎氣丸,用於平補腎氣、堅固牙齒、駐留容顏,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桂枝、五味子。(腎氣丸長期服用時,要去除附子,加入五味子,此說法出自《肘後方》)《醫方考》認為,腎勞導致背部難以彎腰或抬頭、小便不順暢、排尿後仍有餘滴、陰囊潮濕生瘡、小腹脹急、小便赤黃等情況時,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入黃柏、知母來治療。

有人長期咳嗽、吐痰、輕微喘氣,稍微活動就氣短不足以呼吸,人們以為是心火過旺導致肺受損,卻不知是肺氣自身虛損。治療方法應當大補肺氣,同時補養腎水。藥方可使用六味湯,再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,大量服用,長期下來,腎氣旺盛,肺氣也會跟著旺盛。(出自《辨證錄》)

治療腎臟虛弱,導致面色黧黑、足部冰冷腫脹、耳鳴耳聾、身體消瘦、腿腳軟弱無力、小便不順暢(或多或少)、腰脊疼痛等症狀,可使用八味丸,再加入鹿茸、五味子,稱為十補丸。(出自《保元》)

大補元煎,治療男女因氣血嚴重衰敗、精神渙散、危急等重症,是能夠起死回生、培補元氣的首要方劑。

藥方組成:人參(補氣補陽,為主藥,用量少量則約3-6克,大量則約36-72克)、山藥(炒過,約6克)、熟地黃(補精補陰,為主藥,用量少量則約6-9克,大量則約72-108克)、杜仲(約6克)、當歸(約6-9克,若有腹瀉則去除)、山茱萸(約3克,若怕酸或有吞酸則去除)、枸杞(約6-9克)、炙甘草(約3-6克)。

使用方法:用水約480毫升,煎至約280毫升,在飯後溫服。如果元陽不足導致體寒明顯,可在本方的基礎上加入附子、肉桂、炮薑等藥材,根據具體情況使用。(出自《景岳全書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