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— (4)

1. 痹病總括

三痹之因風寒濕,五痹筋骨脈肌皮,風勝行痹寒痹痛,濕勝著痹重難支。皮麻肌木脈色變,筋攣骨重遇邪時,復感於邪入臟腑,周同脈痹不相移。

白話文:

三痹的病因是風寒濕,五痹筋骨脈肌皮,風盛則行痹寒痹痛,濕盛則著痹重難支。皮膚麻木肌肉僵硬脈搏顏色改變,筋攣骨頭沉重遇邪時,再次感受邪氣進入臟腑,周身脈痹不相移。

【注】三痹之因,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病也。其風邪勝者,其痛流走,故曰行痹。寒邪勝者,其痛甚苦,故曰痛痹。濕邪勝者,其痛重著,故曰著痹。此為病之因而得名,曰三痹也。又有曰五痹者,謂皮、脈。肌、筋。骨之痹也。以秋時遇此邪為皮痹,則皮雖麻尚微覺痛癢也。

白話文:

三痹的成因,是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混雜在一起而引起的疾病。風邪勝者,其疼痛遊走不定,所以叫做行痹。寒邪勝者,其疼痛特別厲害,所以叫做痛痹。濕邪勝者,其疼痛沉重而滯著,所以叫做著痹。這就是三痹病因得名的原因。

還有叫做五痹的,是指皮、脈、肌、筋、骨的痹證。秋天遇到邪氣所致的皮痹,皮膚雖然麻木,但仍會有輕微的疼痛和瘙癢感。

以夏時遇此邪為脈痹,則脈中血不流行、而色變也。以長夏時遇此邪為肌痹,則肌頑木不知痛癢也。以春時遇此邪為筋痹,則筋攣節痛屈而不伸也,以冬時遇此邪為骨痹,則骨重痠疼不能舉也,曰入臟腑者,謂內舍五臟之痹也。以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,成肺痹也。

白話文:

在夏季感染這種邪氣叫做脈痹,脈中的血無法流通,顏色也會改變。在長夏季節感染這種邪氣叫做肌痹,肌膚頑固僵硬,不知道疼痛和癢。在春季感染這種邪氣叫做筋痹,筋攣節痛,彎曲而無法伸展。在冬季感染這種邪氣叫做骨痹,骨骼沉重痠痛,無法舉起。進入臟腑的,是指內在寄居於五臟的邪氣。皮膚的邪氣沒有好轉,又感染了邪氣,內在寄居於肺,形成肺痹。

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,成心痹也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,成脾痹也,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,成肝痹也,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,成腎痹也,此皆以病遇邪之時,及受病之處而得名,曰五痹也。所謂邪者,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周痹亦在血脈之中,隨脈上下為病,故同脈痹,但患有定處,不似脈痹左右相移也。

近世曰痛風,曰流火。曰歷節風.皆行痹之俗名也。

白話文:

脈絡閉塞,沒有緩解,又感染了邪氣,邪氣藏在心中,就形成了心痹。肌肉閉塞,沒有緩解,又感染了邪氣,邪氣藏在脾中,就形成了脾痹。筋絡閉塞,沒有緩解,又感染了邪氣,邪氣藏在肝中,就形成了肝痹。骨骼閉塞,沒有緩解,又感染了邪氣,邪氣藏在腎中,就形成了腎痹。這些都是由於疾病遇上邪氣的時候,以及疾病發生的地方而命名的,合稱五痹。所謂邪氣,就是再次感染風寒濕之氣。周痹也存在於血脈之中,隨著血脈上下而發病,所以與脈痹相同,只是發病部位固定,不像脈痹左右交錯移動。

2. 周痹

周痹患定無歇止,左右不移上下行,似風偏廢只足手,口眼無斜有痛疼。

白話文:

周痹的病情固定不會自行緩解,疼痛部位不變,有時在上半身,有時在下半身,像風一樣只影響一側的手腳,嘴巴和眼睛沒有歪斜,但會感到疼痛。

【注】周痹,或痛、或腫,或手、或足,患有定處,痛無歇止。或從上病及於下,或從下病及於上,而不似眾痹痛有歇止,左右相移流走也。周痹,或兩手,或兩足,或隻手足,或偏廢不仁不用,而似中風,但不口眼喎斜,身有痛疼也。

白話文:

坐骨神經痛,可能疼痛或腫脹,可能在手或腳,疼痛部位固定,疼痛不停。或從上面病痛到下面,或從下面病痛到上面,而且不像其他疾病疼痛會有所歇止,會左右移動流走。坐骨神經痛,可能兩手,或兩腳,或只有一手一腳,或偏癱、感覺麻木、不能活動,類似中風,但不像中風會口眼歪斜,身體仍有疼痛。

3. 痹病生死證

痹在筋骨痛難已,留連皮脈易為功,痹久入臟中虛死,臟實不受復還生。

白話文:

筋骨的痹症疼痛難以痊癒,但如果病症停留在皮膚和經脈上就比較容易治療;如果痹症長時間不治療而深入內臟,則會導致身體虛弱甚至死亡,但若內臟功能強健沒有受到損害,病情就可以得到恢復。

【注】痹在筋骨則受邪深,故痛久難已。痹在皮脈則受邪淺,故易治也。凡痹病日久內傳,所合之臟,則為五臟之痹。若其人中虛受邪,則難治多死,其人臟實而不受邪,復還於外,則易治多生。假如久病皮痹,復感於邪,當內傳肺而為肺痹,若無胸滿而煩喘咳之證,則是臟實不受邪。餘臟仿此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痹症位於筋骨,那麼邪氣侵入很深,所以疼痛會很久,很難治癒。如果痹症位於皮脈,那麼邪氣侵入很淺,所以很容易治癒。一般來說,痹症如果長期存在並向內傳播,就會影響到相應的臟器,從而形成五臟痹症。如果患者體質虛弱,很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,那麼就難以治癒,死亡率也很高。如果患者臟腑實而不受邪,邪氣又會轉移到體外,那麼就很容易治癒,生存率也很高。舉個例子,如果患者長期患有皮痹,又受到邪氣的侵襲,那麼邪氣就會向內傳播到肺部,形成肺痹。但是,如果患者沒有胸悶、煩躁、喘息和咳嗽等症狀,那麼就說明臟腑實而不受邪。其他臟腑的痹症也可以類推。

4. 痹入臟腑證

肺痹煩滿喘咳嗽,腎脹尻踵脊代頭。脾嘔痞硬肢懈墮,心煩悸噫恐時休,數飲臥驚肝太息,飲秘脹瀉在腸究,胞秘沃痛鼻清涕,三焦胃附膽無憂。

白話文:

肺部病變:咳嗽、氣喘、胸悶、呼吸困難,腎臟病變:腰痠背痛、下肢腫脹、脊柱僵硬、頭暈目眩。脾臟病變:嘔吐、腹脹、肢體麻木、乏力。心臟病變:心悸、不安、愛嘆息、時常失眠。肝臟病變:容易醉酒、睡眠不安、肝臟腫大。腸胃病變:腹脹、腹瀉、腸鳴。膀胱病變:小便不利、尿痛、鼻涕清稀。三焦病變:胃脘脹滿、膽囊萎縮,沒有憂愁。

【注】久病皮痹,復感於邪,見胸滿而煩喘咳之證,是邪內傳於肺,則為肺痹也。久病骨痹,復感於邪,而見腹脹,尻以代踵,足攣不伸.脊以代頭,傴僂不直之證,是邪內傳於腎,則為腎痹也,久病肌痹,復感於邪,而見嘔涎心下痞硬,四肢懈墮之證。是邪內傳於脾,則為脾痹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長期患有皮膚痺症,又再次受到病邪的侵襲,出現胸中滿悶、煩躁、喘咳等症狀,說明病邪已內傳至肺部,這就是「肺痺」。

如果長期患有骨痺症,又再次受到病邪的侵襲,出現腹部脹滿、以臀部代替腳踵、足部攣縮不能伸展、以脊背代替頭部、彎曲佝僂無法直立等症狀,說明病邪已內傳至腎部,這就是「腎痺」。

如果長期患有肌肉痺症,又再次受到病邪的侵襲,出現嘔吐涎水、心下痞硬、四肢懈怠無力的症狀,說明病邪已內傳至脾臟,這就是「脾痺」。

久病脈痹,復感於邪。而見心煩、心悸、嗌乾,噫氣,有時則恐之證,是邪內傳於心,則為心痹也。久病筋痹,復感於邪,而見喜飲小便數多,夜臥則驚太息之證。是邪內傳於肝,則為肝痹也。久痹不已復感於邪,臟實不受而傳腑者,凡見喜飲小便秘,不脹則瀉,不瀉則脹之證,是邪內傳於大小腸,則為腸痹也。

白話文:

長期患病導致脈絡痹阻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。而出現心煩、心悸、咽喉乾燥、打嗝,有時還會恐懼的症狀,這是邪氣內傳到心臟,導致心臟痹阻。長期患病導致肌腱痹阻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。而出現喜歡喝水、小便次數增多、夜間臥牀時驚恐太息的症狀。這是邪氣內傳到肝臟,導致肝臟痹阻。長期痹阻不愈,又再次受到邪氣侵襲,臟腑實熱不接受而傳導到腑。凡是出現喜歡喝水、大便祕結,不脹滿就腹瀉,不腹瀉就脹滿的症狀,這是邪氣內傳到大腸和小腸,導致腸腑痹阻。

凡見少腹胞中,按如沃湯狀而痛,小便秘澀,鼻流清涕之證,是邪內傳於膀胱,則為胞痹也。三焦之痹附於膀胱,從水道也。胃痹附於大、小二腸,從傳化也。膽為清淨之府,不受痹邪,故曰無憂也。

小續命湯,增味五痹湯

白話文:

如果見到下腹部或膀胱部位,按壓時有如水濺灑般的疼痛感,並且有小便不利或大便乾燥的症狀,並伴有鼻涕清澈稀薄的現象,這表示邪氣已經傳入膀胱,形成了膀胱痹症。三焦的痹症會附著在膀胱上,這是因為三焦與膀胱之間有水道相通的緣故。胃的痹症會附著在大腸和小腸上,這是因為胃與大、小腸之間有傳化食物的功能相連的緣故。膽是清淨的臟腑,不容易受到痹邪的侵襲,因此說膽是沒有憂愁煩惱的。

痹虛加減小續命,痹實增味五痹湯,麻桂紅花芷葛附,虎羊耆草二防羌。

白話文:

痹虛加減小續命湯:

補益正氣、祛風除濕。用於氣血不足、風寒濕痹、肢體疼痛、麻木不仁。

痹實增味五痹湯:

疏風活絡、祛瘀止痛。用於風濕痹阻、疼痛劇烈、腫脹、屈伸不利。

麻桂紅花芷葛附:

溫經止痛、活血化瘀。用於風寒濕痹、疼痛劇烈、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。

虎羊耆草二防羌:

補益正氣、祛風濕。用於氣血虛弱、風濕痹痛、肢體疼痛、麻木不仁。

【注】痹虛,謂氣虛之人病諸痹也,宜用加減小續命湯,風勝行痹倍防風,寒勝痛痹倍附子,濕勝著痹倍防己,皮痹加黃耆或桂枝,皮脈痹加薑黃或加紅花,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,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續斷,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。有汗減麻黃,便溏減防己,寒勝減黃芩加乾薑,熱勝減附子加石膏,加減治之。

白話文:

痹虛,指的是氣虛的人患上了各種痹症,宜用加減小續命湯治療。如果風氣盛行,導致痹病,就加倍使用防風;如果寒氣盛行,導致痹痛,就加倍使用附子;如果濕氣盛行,導致著痹,就加倍使用防己;如果皮膚痹病,就加黃耆或桂枝;如果皮脈痹病,就加薑黃或紅花;如果肌肉痹病,就加葛根或白芷;如果筋骨痹病,就加羚羊角或續斷;如果骨痹,就加虎骨或狗脊。如果有汗,就減麻黃;大便溏稀,就減防己;寒氣盛行,就減黃芩,加乾薑;熱氣盛行,就減附子,加石膏。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治療。

痹實,謂氣血實之人病諸痹也,宜用增味五痹湯,即麻黃、桂枝,紅花、白芷、葛根、附子、虎骨、羚羊角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也,行痹以羌活、防風為主,痛痹以麻黃、附子為主,著痹以防己,羌活為主,皮痹以黃耆、桂枝皮為主,脈痹以紅花。桂枝為主,肌痹以葛根。

白芷為主,筋痹以羚羊角為主,骨痹以虎骨為主,增味於五痹治之可也。

白話文:

所謂實痹,是指氣血實盛之人患上的各種痹證。宜用增味五痹湯,即麻黃、桂枝、紅花、白芷、葛根、附子、虎骨、羚羊角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。其中行痹症狀,以羌活、防風為主。痛痹症狀,以麻黃、附子為主。著痹症狀,以防己,羌活為主。皮痹症狀,以黃耆、桂枝皮為主。脈痹症狀,以紅花、桂枝為主。肌痹症狀,則以葛根為主。

木通湯,附子五苓散,蒼朮五苓散

三痹木通長流水,濕加防己風羌防,寒痹附麻分汗入,胞腸五苓附子蒼。

白話文:

木通湯、附子五苓散、蒼朮五苓散這三種藥方,可以用來治療痺證。木通可以疏通水道,利水消腫;濕痹加用防己和羌活祛風除濕;寒痹則用附子配伍麻黃,發汗解表;胞腸虛寒,可以用五苓散加上附子和蒼朮溫陽利水。

【注】三痹,謂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也,宜用木通一味,不見水者二兩,以長流水二碗,煎一碗,熱服取微汗,不愈再服,以愈為度。若其痛上下、左右流走相移者,加羌活、防風以祛風邪,其痛苦甚者,有汗加附子,無汗加麻黃,以去寒邪,其痛重著難移者,加防己以勝濕邪。其所應加之藥,不可過三錢,弱者俱減半服。

白話文:

註解:所謂三種痹症,是指四肢肢體屈伸不利、疼痛或麻痺,可以用木通一種藥物來治療,這個藥物沒有見過水的為佳,用兩碗長流水煎成一碗藥湯,趁熱喝下,喝了後等到微微出汗,症狀沒有好轉就再喝一次,直到病症痊癒為止。如果患者的疼痛在身體上下左右遊走、變換位置,可以加入羌活和防風來驅除風邪。痛楚很難忍受的患者,如果有出汗,可以加入附子;沒有出汗,可以加入麻黃,以去除寒邪。疼痛難以忍受,且難以移動的患者,可以加入防己以去除濕邪。應添加的藥物,不能超過三錢,體質虛弱的患者要減少一半服用。

胞痹宜用五苓散加附子,腸痹宜五苓散加蒼朮,以利寒飲也。五苓散方在傷寒門。

三痹湯,獨活寄生湯

白話文:

胞痹適合使用五苓散加附子,腸痹適合使用五苓散加蒼術,這樣可以幫助排除體內的寒濕。五苓散的配方可以在《傷寒論》中找到。 三痹湯和獨活寄生湯也是相關的方劑。

三痹十全無白朮,牛秦續杜細獨防,獨活加桑除耆續,入臟乘虛久痹方。

白話文:

三痹十全湯裡面不添加白朮,牛膝、秦艽、續斷、杜仲、細辛、獨活、桑枝再加續斷,就能夠治療虛弱所造成的久痹。

【注】三痹,謂三痹湯,即十全大補湯無白朮,加牛膝、秦艽、續斷、杜仲,細辛、獨活,防風也,獨活,謂獨活寄生湯,依三痹湯方加桑寄生,除去黃耆,續斷也。此皆治五痹不已,乘虛入臟,反留連日久,調理痹病之方也。

白話文:

「三痹」是指「三痹湯」,也就是十全大補湯去掉白朮,加入牛膝、秦艽、續斷、杜仲、細辛、獨活和防風。

「獨活」是指「獨活寄生湯」,它依照三痹湯的方子加入桑寄生,去掉黃芪和續斷。

這些都是治療五痹久治不癒,趁虛進入臟腑,反覆延宕日久,調理痹病的方法。

黃耆益氣湯

黃耆益氣虛皮痹,皮麻不知癢與疼,補中益氣加紅柏,味秋芩夏桂加冬。

白話文:

黃耆益氣湯用於治療氣虛引起的皮膚麻木,感覺不到癢或痛。此方除了補中益氣外,還會加入紅柏。根據季節不同,秋天會加入黃芩,夏天加入肉桂,冬天則會有所調整。

【注】氣實麻木,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。氣虛麻木,用黃耆益氣湯,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、黃柏也,秋加五味子,夏加黃芩,冬加桂枝皮。

白話文:

氣血充實導致發麻木,用小續命湯加上麻黃治療。氣虛造成麻木,使用黃耆益氣湯,也就是在補中益氣湯中加上紅花、黃柏。秋天加上五味子,夏天加上黃芩,冬天加上桂枝皮。

蠲痹湯,加味升陽散火湯

蠲痹冷痹身寒厥,附歸耆草桂羌防,肌熱如火名熱痹,羚犀升陽散火湯。

白話文:

蠲痹湯用於治療冷痹,身體寒冷四肢厥冷,配方包括附子、當歸、黃耆、甘草、肉桂、羌活、防風;若肌肉熱如火則稱為熱痹,此時應使用加味升陽散火湯,其中含有羚羊角和犀角來升陽散火。

【注】蠲痹湯,即附子、當歸、黃耆、炙草、官桂、羌活、防風,治痹病而身寒無熱,四肢厥冷,名曰冷痹也。加味升陽散火湯,即內傷門升陽散火湯加羚羊角、犀角,治痹病而肌熱如火,名曰熱痹也。

白話文:

蠲痹汤,由附子、当归、黄芪、炙草、官桂、羌活、防风组成,治疗痹病,患者身体寒冷没有发热,四肢冰冷,称为冷痹。加味升阳散火汤,是在内伤门升阳散火汤的基础上加入羚羊角、犀角,用来治疗痹病,患者肌肉发热像火一样,称为热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