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宗金鑒

《雜病心法要訣》~ 卷—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— (4)

1. 痹病總括

三痹之因風寒濕,五痹筋骨脈肌皮,風勝行痹寒痹痛,濕勝著痹重難支。皮麻肌木脈色變,筋攣骨重遇邪時,復感於邪入臟腑,周同脈痹不相移。

【注】三痹之因,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病也。其風邪勝者,其痛流走,故曰行痹。寒邪勝者,其痛甚苦,故曰痛痹。濕邪勝者,其痛重著,故曰著痹。此為病之因而得名,曰三痹也。又有曰五痹者,謂皮、脈。肌、筋。骨之痹也。以秋時遇此邪為皮痹,則皮雖麻尚微覺痛癢也。

以夏時遇此邪為脈痹,則脈中血不流行、而色變也。以長夏時遇此邪為肌痹,則肌頑木不知痛癢也。以春時遇此邪為筋痹,則筋攣節痛屈而不伸也,以冬時遇此邪為骨痹,則骨重痠疼不能舉也,曰入臟腑者,謂內舍五臟之痹也。以皮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肺,成肺痹也。

脈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心,成心痹也。肌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脾,成脾痹也,筋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肝,成肝痹也,骨痹不已,復感於邪,內舍於腎,成腎痹也,此皆以病遇邪之時,及受病之處而得名,曰五痹也。所謂邪者,重感於風寒濕之氣也。周痹亦在血脈之中,隨脈上下為病,故同脈痹,但患有定處,不似脈痹左右相移也。

近世曰痛風,曰流火。曰歷節風.皆行痹之俗名也。

白話文:

痹症的成因主要來自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的混合侵襲。五種痹症分別影響皮膚、脈絡、肌肉、筋腱和骨骼。

風邪較盛時,疼痛會遊走不定,稱為行痹;寒邪較盛時,疼痛劇烈,稱為痛痹;濕邪較盛時,疼痛沉重、肢體僵硬,稱為著痹。這三種痹症根據致病原因而得名。

此外,還有五種痹症,分別是:秋季感受邪氣導致的皮痹(皮膚麻木,輕微疼痛或瘙癢);夏季感受邪氣導致的脈痹(脈絡血液運行不暢,膚色改變);長夏感受邪氣導致的肌痹(肌肉僵硬,感覺遲鈍);春季感受邪氣導致的筋痹(筋腱攣縮,關節疼痛,屈伸困難);冬季感受邪氣導致的骨痹(骨骼沉重、酸痛,難以抬舉)。

如果這五種痹症沒有得到及時治療,再次感受風寒濕邪氣,則可能侵入臟腑,分別導致肺痹、心痹、脾痹、肝痹、腎痹。這些臟腑痹症的命名,也是根據感受邪氣的時間和受影響的部位而定。

周痹也發生在血脈中,疼痛沿著經脈上下傳播,與脈痹相似,但疼痛部位固定,不像脈痹那樣會左右移動。

現代人常說的痛風、流火、歷節風,其實都是行痹的不同俗稱。

2. 周痹

周痹患定無歇止,左右不移上下行,似風偏廢只足手,口眼無斜有痛疼。

【注】周痹,或痛、或腫,或手、或足,患有定處,痛無歇止。或從上病及於下,或從下病及於上,而不似眾痹痛有歇止,左右相移流走也。周痹,或兩手,或兩足,或隻手足,或偏廢不仁不用,而似中風,但不口眼喎斜,身有痛疼也。

白話文:

周痺的疼痛持續不斷,不只局限於身體一側,而是上下都可能發生,症狀類似中風偏癱,只影響手腳,但嘴巴和眼睛沒有歪斜,卻伴隨疼痛。

3. 痹病生死證

痹在筋骨痛難已,留連皮脈易為功,痹久入臟中虛死,臟實不受復還生。

【注】痹在筋骨則受邪深,故痛久難已。痹在皮脈則受邪淺,故易治也。凡痹病日久內傳,所合之臟,則為五臟之痹。若其人中虛受邪,則難治多死,其人臟實而不受邪,復還於外,則易治多生。假如久病皮痹,復感於邪,當內傳肺而為肺痹,若無胸滿而煩喘咳之證,則是臟實不受邪。餘臟仿此。

白話文:

痹症的生死關鍵在於邪氣的深淺和臟腑的虛實。筋骨疼痛難忍的痹症,說明邪氣深入,難以治愈;而侷限於皮膚經脈的痹症,邪氣較淺,則比較容易治療。 如果痹症久拖不治,邪氣就會侵入臟腑,導致五臟痹病。若患者本身臟腑虛弱,再受邪氣侵襲,則難以治療,多半會死亡;但如果患者臟腑充實,邪氣無法入侵,能重新回到體表,則容易治療,多半能痊癒。例如,長期患有皮膚痹症的人,再次受邪,邪氣可能侵入肺臟,造成肺痹。但如果沒有胸悶、氣喘、咳嗽等症狀,就表示臟腑充實,邪氣沒有入侵。其他臟腑的痹症也以此類推。

4. 痹入臟腑證

肺痹煩滿喘咳嗽,腎脹尻踵脊代頭。脾嘔痞硬肢懈墮,心煩悸噫恐時休,數飲臥驚肝太息,飲秘脹瀉在腸究,胞秘沃痛鼻清涕,三焦胃附膽無憂。

【注】久病皮痹,復感於邪,見胸滿而煩喘咳之證,是邪內傳於肺,則為肺痹也。久病骨痹,復感於邪,而見腹脹,尻以代踵,足攣不伸.脊以代頭,傴僂不直之證,是邪內傳於腎,則為腎痹也,久病肌痹,復感於邪,而見嘔涎心下痞硬,四肢懈墮之證。是邪內傳於脾,則為脾痹也。

久病脈痹,復感於邪。而見心煩、心悸、嗌乾,噫氣,有時則恐之證,是邪內傳於心,則為心痹也。久病筋痹,復感於邪,而見喜飲小便數多,夜臥則驚太息之證。是邪內傳於肝,則為肝痹也。久痹不已復感於邪,臟實不受而傳腑者,凡見喜飲小便秘,不脹則瀉,不瀉則脹之證,是邪內傳於大小腸,則為腸痹也。

凡見少腹胞中,按如沃湯狀而痛,小便秘澀,鼻流清涕之證,是邪內傳於膀胱,則為胞痹也。三焦之痹附於膀胱,從水道也。胃痹附於大、小二腸,從傳化也。膽為清淨之府,不受痹邪,故曰無憂也。

小續命湯,增味五痹湯

痹虛加減小續命,痹實增味五痹湯,麻桂紅花芷葛附,虎羊耆草二防羌。

【注】痹虛,謂氣虛之人病諸痹也,宜用加減小續命湯,風勝行痹倍防風,寒勝痛痹倍附子,濕勝著痹倍防己,皮痹加黃耆或桂枝,皮脈痹加薑黃或加紅花,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,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續斷,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。有汗減麻黃,便溏減防己,寒勝減黃芩加乾薑,熱勝減附子加石膏,加減治之。

痹實,謂氣血實之人病諸痹也,宜用增味五痹湯,即麻黃、桂枝,紅花、白芷、葛根、附子、虎骨、羚羊角、黃耆、甘草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也,行痹以羌活、防風為主,痛痹以麻黃、附子為主,著痹以防己,羌活為主,皮痹以黃耆、桂枝皮為主,脈痹以紅花。桂枝為主,肌痹以葛根。

白芷為主,筋痹以羚羊角為主,骨痹以虎骨為主,增味於五痹治之可也。

木通湯,附子五苓散,蒼朮五苓散

三痹木通長流水,濕加防己風羌防,寒痹附麻分汗入,胞腸五苓附子蒼。

【注】三痹,謂行痹、痛痹、著痹也,宜用木通一味,不見水者二兩,以長流水二碗,煎一碗,熱服取微汗,不愈再服,以愈為度。若其痛上下、左右流走相移者,加羌活、防風以祛風邪,其痛苦甚者,有汗加附子,無汗加麻黃,以去寒邪,其痛重著難移者,加防己以勝濕邪。其所應加之藥,不可過三錢,弱者俱減半服。

胞痹宜用五苓散加附子,腸痹宜五苓散加蒼朮,以利寒飲也。五苓散方在傷寒門。

三痹湯,獨活寄生湯

三痹十全無白朮,牛秦續杜細獨防,獨活加桑除耆續,入臟乘虛久痹方。

【注】三痹,謂三痹湯,即十全大補湯無白朮,加牛膝、秦艽、續斷、杜仲,細辛、獨活,防風也,獨活,謂獨活寄生湯,依三痹湯方加桑寄生,除去黃耆,續斷也。此皆治五痹不已,乘虛入臟,反留連日久,調理痹病之方也。

黃耆益氣湯

黃耆益氣虛皮痹,皮麻不知癢與疼,補中益氣加紅柏,味秋芩夏桂加冬。

【注】氣實麻木,用小續命湯加麻黃治之。氣虛麻木,用黃耆益氣湯,即補中益氣湯加紅花、黃柏也,秋加五味子,夏加黃芩,冬加桂枝皮。

蠲痹湯,加味升陽散火湯

蠲痹冷痹身寒厥,附歸耆草桂羌防,肌熱如火名熱痹,羚犀升陽散火湯。

【注】蠲痹湯,即附子、當歸、黃耆、炙草、官桂、羌活、防風,治痹病而身寒無熱,四肢厥冷,名曰冷痹也。加味升陽散火湯,即內傷門升陽散火湯加羚羊角、犀角,治痹病而肌熱如火,名曰熱痹也。

白話文:

痹入臟腑證

肺部痹症會出現胸悶、煩躁、喘息、咳嗽;腎臟痹症則表現為腹部脹滿,臀部及腳跟疼痛,脊背僵硬,頭部也感到不適;脾臟痹症會有嘔吐、涎液、心下痞硬、四肢無力等症狀;心臟痹症則表現為心煩、心悸、咽喉乾燥、呃逆,偶爾會感到恐懼;肝臟痹症的症狀是喜歡飲水、小便次數增多,夜間臥床時容易驚醒並嘆息;腸道痹症則表現為想喝水、大便不通或腹瀉交替出現;膀胱痹症會有下腹部胞宮脹痛如熱水般,小便不通暢,鼻涕清稀;三焦和胃的痹症會依附於膀胱和大腸,而膽囊則不受痹症影響。

久病導致的皮膚、骨骼、肌肉、經脈、筋腱痹症,再次受邪氣侵襲,邪氣內傳於肺、腎、脾、心、肝、大小腸、膀胱,則分別出現上述症狀。三焦的痹症會影響膀胱,胃的痹症會影響大小腸,膽囊因其性質清淨,不會受到痹邪的侵犯。

治療方面,氣虛引起的痹症,可以使用加減小續命湯;氣血實的痹症,則可以使用增味五痹湯。 不同的痹症類型,如行痹、痛痹、著痹、皮痹、脈痹、肌痹、筋痹、骨痹,需要根據症狀加減不同的藥物。

針對三種痹症(行痹、痛痹、著痹),可以使用木通湯,並根據寒濕、風寒的侵襲程度,加減羌活、防風、附子、麻黃、防己等藥物。胞痹和腸痹則可以使用五苓散加減附子或蒼朮。

對於久病不愈,邪氣深入臟腑的痹症,可以使用三痹湯或獨活寄生湯。

氣虛導致的皮膚麻木,可以使用黃耆益氣湯;氣實導致的麻木,則需用小續命湯加麻黃。

對於寒邪引起的痹症(冷痹),可以使用蠲痹湯;而熱邪引起的痹症(熱痹),則可以使用加味升陽散火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