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8)

1. 辨瘡疽癤腫證候法

夫瘡疽癤腫,其名甚多,載之紛紜,方書百緒,及之臨疾,治之無據,不知所以。《內經》曰: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;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。愚雖不才,姑揣其要而言之。熱發於皮膚之間,是以浮腫根小,至大不過二三寸者癤也;六腑積熱,騰出於外,肌肉之間,其發暴甚,腫反光軟,侵展廣大者癰也;五臟風積熱攻,焮於肌骨,風毒猛暴,初生一頭如㾦癗白焦枯,觸之應心者疽也。夫癰疽發於六腑,若燎原之火,外潰膚肉。

疽生五臟,沉澀難療,若陶室之燧,內消骨髓。癰則易療,惟難將息而遲瘥;疽則難療,易得痊復。夫癤與瘡,初生並宜灸之,謂其氣本浮達,以導其熱,令速暢也;疽則烙不宜灸,謂其氣本深沉,須達其原也。凡瘡疽生於外,皆由熱毒蘊於內。明乎三者,腫毒丹疹,可以類推矣。

蓋皮膚微高起而肌厚,或痛或癢,移走無常者,謂之腫。有因風而得之者,有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。腫硬色白,因熱而得之者,腫焮色赤;因風熱相搏而得之者,久久而不消。熱勝於風,若不即治,血不流通,與氣乘之以成膿也。又曰:風多則癢,熱多則痛,此為驗也。又有丹毒者,謂人身忽然變赤,如塗丹之狀,故謂之丹毒,世俗有云赤瘤;或因有瘡,誤而相觸,四畔焮赤,謂之瘡瘤。

凡丹毒之疾,皆遊走不定,狀如雲氣者是也,小兒得之,最忌百日之內,謂之胎瘤,以其氣血嫩弱,臟腑柔脆,難任鐮針,所以忌也。又頸腋之間而生結核,初如豆粒,或如梅李核,累累相連,歷歷三五枚,久久不消,以漸長大,或發寒熱者,謂之瘰癧。有風毒者得之於風,熱毒者得之於熱,氣毒者得之於氣,悉由風熱邪氣蘊經所成,證候不同,治之者亦各異矣。

白話文:

瘡疽癤腫的稱呼很多,醫書記載紛雜,臨症時難以遵循,不知該如何治療。《內經》說:知道其要領,一言以蔽之;不知道要領,就會說個沒完沒了。我雖然學識淺薄,姑且揣摩其要領來說明。

皮膚表面發熱,腫脹範圍小,最大不過二三寸的,是癤;六腑積熱,向外蔓延到肌肉之間,發病迅速,腫脹處柔軟反光,範圍廣泛的,是癰;五臟積聚風熱邪氣,侵犯肌骨,風毒猛烈,初期長出一個頭,像潰瘍一樣白焦枯萎,觸摸時會感到心痛的,是疽。

癰疽發生於六腑,如同燎原之火,會潰爛皮膚和肌肉。疽生於五臟,則沉重難治,如同埋在陶器中的餘燼,會慢慢侵蝕骨髓。癰比較容易治療,只是恢復較慢;疽則難治,但痊癒後不易復發。癤和瘡初期都適合用灸法治療,因為它們的邪氣浮淺,灸法可以引導熱邪向外排出,使其快速痊癒;疽則不宜用灸法,而應該用烙法,因為其邪氣深藏,需要深入治療。凡是瘡疽都生於體表,都是由於體內熱毒積聚所致。明白了這三種疾病,其他的腫毒、丹疹,就可以類推了。

皮膚微微隆起,肌肉肥厚,或痛或癢,位置不定,稱為腫。有因風而起的,也有因風熱相搏而起的。腫塊堅硬顏色發白的,是因熱而起;腫塊紅腫發赤的,是因風熱相搏而起;久久不消的,也是風熱相搏。熱勝於風,如果不及时治療,血氣不通暢,就會化膿。又說:風盛則癢,熱盛則痛,這是驗證的方法。還有一種丹毒,指人體突然變紅,如同塗抹丹砂一樣,所以稱為丹毒,民間也叫赤瘤;或者是有瘡瘍,不小心碰撞,周圍紅腫,稱為瘡瘤。

凡是丹毒,都遊走不定,形狀像雲氣一樣。小兒患此病,最忌諱在百日內治療,稱為胎瘤,因為小兒氣血虛弱,臟腑嬌嫩,難以承受刀針,所以忌諱。頸部腋下生長結核,初期像豆粒大小,或像梅李核,一個個連在一起,三五個不等,久久不消,逐漸長大,或發寒熱,稱為瘰癧。有因風毒而起的,有因熱毒而起的,有因氣毒而起的,都是因為風熱邪氣積聚於經絡所致,證候不同,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