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7)

1. 療瘡腫權變通類法

夫瘡疽之病,治療多方。總而論之,各有所宜。補瀉淋溻及敷掃貼熁,針鐮灸烙,用之不同。蓋知其道也,舉治必效;昧於理者,利害不無。嘗見以寒療熱,以熱療寒,古今之通論也。又有檢方療病,妄制加減,以意裁之,自以為可。殊不知病有逆從,治有緩急,法有正權,方有奇偶,用有輕重。

夫醫者意也,得其意,然後能變通也;達其變通者,悟其道而省其理也,則左右逢其源矣。愚雖不才,略陳萬一。嘗見治寒以熱而寒彌甚,治熱以寒而熱彌熾者,何也?蓋不知五臟有陰陽之性,其可因其類而取之也。假如心實生熱者,當益其腎,腎水得滋,熱將自除;腎水虛生寒,當補心,心火既降,寒將自除。此所謂寒之而熱者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取之陽也。

又寒因熱用,熱因寒用,要在通其理類而已。又聞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,何謂也?蓋治寒以熱,必涼而行之,治熱以寒,必溫而行之,此亦欲其調和也。其間有正有權者何也?蓋病有微有甚,微者逆治,理之正也;甚者從治,理之權也。然為瘡科,於補瀉、汗下、標本、逆從、正權之理,烏可闕而不知也。

大凡治療瘡疽之要法曰:初覺熱毒發熱,鬱結而作瘡疽,一二日宜先服五利湯,盪滌邪氣,疏通臟腑,令內消也。古今湯法,謂切銼㕮咀如麻豆大,以猛火急煎,無令過熟,欲其速利也。次有丸散,宣導血脈,漸次消磨,令緩散也。助以淋溻,調和榮衛,行經絡也。更當膏潤溫養,兼磨敷四畔貼熁之藥,順其陰陽也。

追蝕托裡,汗下調,臨時制宜;淺深緩急,自有等差;男女貴賤,亦當別論。晉尚書褚澄曰:寡婦尼僧,異於妻妾,雖無房室之勞,而有憂思之苦。此深達其情者也。又仲景云:物性剛柔,餐居亦異,治亦不同也。

所以黃帝與四方之問,岐伯舉四治之能,況病之新舊,形志樂苦,豈可執方無權,以求其愈疾哉?亦有瘡疽腫痛,初生一、二日,便覺脈沉細而煩悶,臟腑弱而皮寒,邪毒猛暴,恍惚不寧,外證深沉者,亦宜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,反溫熱之劑以從治之。

白話文:

療瘡腫權變通類法

瘡疽的治療方法很多,總的來說,各有其適宜的辦法。補瀉、淋洗、敷藥、貼藥、燒灼,以及針灸、刀割、烙印等,使用方法都不一樣。懂得其中的道理,治療就能奏效;不明白道理,就會產生利害得失。曾經見過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寒症,這是古今醫家普遍認同的原則。還有一些人根據方劑治療疾病,隨意增減藥物,憑感覺修改,自認為可以。殊不知,疾病有順逆之分,治療有緩急之別,方法有正權之分,方劑有奇偶之分,用藥有輕重之分。

醫者關鍵在於意會,領悟了其中的意圖,才能靈活變通;掌握了變通之法,就能明白道理,領會其中的規律,就能左右逢源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但還是略微闡述一二。曾經見過用溫熱的方法治療寒症,結果寒症更厲害了;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熱症,結果熱症更嚴重了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他們不懂得五臟有陰陽的屬性,應該根據其屬性來選擇治療方法。例如,心臟實熱,就應該滋補腎臟,腎水充足了,熱症就會自然消除;腎水虛寒,就應該補益心臟,心火下降了,寒症就會自然消除。這就是所謂的治療寒症用溫熱方法取其陰,治療熱症用寒涼方法取其陽。

還有一種情況,寒症用溫熱方法治療,熱症用寒涼方法治療,關鍵在於通曉其道理和類別。還聽說,病情輕微的要逆向治療,病情嚴重的要順從治療,這是什麼意思呢?治療寒症用溫熱方法,一定要用涼性的藥物;治療熱症用寒涼方法,一定要用溫和的藥物,這也是為了使其達到平衡。其中正治和權變的區別是什麼呢?因為疾病有輕重之分,輕微的用逆向治療,這是治療的常規方法;嚴重的用順從治療,這是權變之法。然而,對於瘡瘍科疾病,補瀉、汗下、標本、順逆、正權的道理,絕對不能忽略。

總之,治療瘡疽的主要方法是:初期感覺熱毒發熱,鬱結形成瘡疽,一兩天內應該先服用五利湯,清除邪氣,疏通臟腑,使邪氣內消。古今湯劑的製作方法是,把藥材切碎成麻豆大小,用猛火快速煎煮,不要煮得太久,目的是使其快速起效。其次,可以服用丸散藥物,疏通血脈,逐漸消散,使病情緩慢消退。輔以淋洗,調和營衛,運行經絡。還要塗抹膏藥溫養,配合磨粉敷藥、貼藥、燒灼,順應陰陽之性。

潰瘍的處理,汗下調治,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;瘡瘍的深淺、緩急,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;男女老少貴賤,也應該區別對待。晉朝尚書褚澄說:寡婦尼姑與妻子妾侍不同,雖然沒有房事勞累,但卻有憂思之苦。這是深刻理解患者情況的表現。張仲景也說:藥物的性質有剛柔之分,服藥的時間和居住環境也不同,治療方法也應該不同。

所以,黃帝與四方之醫問答,岐伯闡述了四種治療方法,何況疾病的新舊、形態、神志、樂苦等情況,又怎能拘泥於方劑而沒有權變,來求得疾病的痊癒呢?也有一些瘡疽腫痛,初起一兩天,就感覺脈象沉細而煩悶,臟腑虛弱而皮膚冰冷,邪毒猛烈,神志恍惚不安,外在症狀深沉,也應該立即使用托裡散或增減茯苓湯等溫熱藥物來順從治療。

2. 論五發疽

夫五發者,謂癰疽生於腦、背、眉、髯、鬢是也。大概論之,分為三等。一者疽也,二者癰也,三者癤也。夫疽初生,如黍米大,癢痛有異,誤觸破之,即焮展四畔,赤腫沉悶,牽引脅肋疼痛;數日之後,漸覺肌膚壯熱,惡寒煩渴,腫暈侵展,熛漿汁出,積日不潰,抑之則流血者,謂之發背疽也。其發於腦者,為腦疽也;其發於鬢、眉、髯者,以類呼也。

又有初生,其狀無頭,腫闊三、四寸,始覺注悶疼痛,因循數日,皮光微軟者,甚則亦令人發熱惡寒,頭痛煩渴者,謂之發背癰也。又有初生一頭,色浮赤而無根腫,見於皮膚之間,大小一二寸者癤也。三者之候,惟疽最重。此疾初生,皆由滋味與厚衣。衣服厚暖,則表易招寒;滋味過多,則五臟生熱。

臟腑積熱,則血脈不流,而毒氣凝滯,邪氣伏留,熱搏於血,血聚則肉潰成瘡,淺則為癤,實則為癰,深則為疽矣。亦有因服金石發動而患此疾者,亦有平生不服金石藥而亦患此疾者,蓋由上祖曾服餌者,其毒氣流傳子孫。此病初生認是疽,則宜速療之;若氣實之人,急服五香連翹湯、漏蘆湯。

若年幾未五十,少壯實者,可服五利大黃湯、化毒丸,取通利臟腑一、二行,瘡頭上用追毒散之類,貼溫熱膏劑,更溻腫湯,潰毒湯淋溻之。如此調治,以待膿成,以前不可以諸藥救療,以安患人之心,慎勿惱觸。著至膿成敗潰,宜服五香湯及內托裡散、茯苓湯、當歸托裡散之類;渴不止者,服竹葉黃耆湯、乳香散,勿為大熱服大黃、朴硝苦寒之藥。若因服利藥而利不止者死矣。

若瘡中惡肉未退,膿水不快者,即用追蝕之藥,或鋌子紝之,上用鹿角散,以醋熬為糊貼之。惡肉退去,好肉漸生,即用搜膿散、翠霞散之類紝之。若瘡中毒氣未盡,慎勿早斂,忌早上生肌之藥;縱得平復,必再發。其間調理次第,臨時制宜,將護忌慎之法耳!

白話文:

五發疽指的是癰疽長在腦、背、眉、鬍鬚、鬢角等部位。大致上可分為三種:疽、癰、癤。

疽一開始像黍米大小,奇癢難耐,若不小心弄破,就會紅腫發炎擴散,感到沉悶疼痛,甚至牽扯到肋骨。幾天後,皮膚會感覺發熱,伴隨惡寒、口渴、頭暈目眩,膿液滲出,久久不潰爛,按壓會流血,這就是所謂的發背疽。長在腦部的稱為腦疽,長在鬢角、眉毛、鬍鬚的,則以此類推。

癰的初期,腫塊沒有明顯的膿頭,腫脹範圍有三、四寸,一開始感到脹悶疼痛,持續幾天,皮膚表面光滑柔軟,嚴重者也會發熱、惡寒、頭痛、口渴。

癤則初期有膿頭,顏色鮮紅,沒有深層腫脹,長在皮膚表面,大小約一到二寸。三者之中,疽最為嚴重。

這些疾病的初期,都與飲食和衣著有關。衣服厚重保暖,容易導致外感風寒;飲食過量,則會導致五臟積熱。臟腑積熱,血液循環不暢,毒氣淤積,邪氣滯留,熱邪攻伐血液,血液聚集就會形成膿瘡,淺層的為癤,深層的為癰,更深層的則為疽。也有些人是因為服用金石藥物而誘發此病,也有些人平時不服用金石藥物卻也患病,這可能是因為祖先曾服用此類藥物,毒氣遺傳給後代。

此病初期若確診為疽,應及早治療。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服用五香連翹湯、漏蘆湯。年齡未滿五十歲,年輕力壯者,可服用五利大黃湯、化毒丸,以通利臟腑;瘡瘍部位可外敷追毒散等藥物,再配合溫熱膏藥,並用洗藥水清洗,待膿液形成。在此之前,不宜服用其他藥物治療,以安撫患者情緒,避免搔抓患處。

膿液形成後潰爛,應服用五香湯以及內托裡散、茯苓湯、當歸托裡散等藥物;若口渴不止,可服用竹葉黃耆湯、乳香散,切勿服用大黃、朴硝等寒涼藥物。若因服用瀉藥而腹瀉不止,則可能有生命危險。

如果瘡瘍內有腐肉未清除,膿液排出不暢,則需使用腐蝕性藥物,或用藥物填塞,外敷鹿角散(以醋熬製成糊狀)貼敷。腐肉去除,好肉長出後,再使用搜膿散、翠霞散等藥物填塞。若瘡瘍內毒氣未盡,切勿過早收口,忌用早生肌藥,即使痊癒,也可能復發。治療過程中的藥物選擇及步驟,應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整,務必謹慎小心。

3. 論癰疽

夫瘡腫之患,莫大乎癰疽。然而癰疽何以別之?經所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,血脈不行則陽氣鬱遏而不通,故生寒熱,穢毒之氣騰出於外,蓄結為癰,久而不散,熱氣乘之,腐化為膿,然而骨髓不焦枯,腑臟不傷敗,可治而愈也。何為疽?五臟風毒積熱,毒熱熾甚,下陷肌膚,骨髓皆枯,血氣涸竭,其腫色夭,堅如牛領之皮,故命曰疽。癰者,其腫皮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
癰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生胸腹臟腑之中,外生膚肉筋骨之表。凡此二毒,發無定處,而有常名。夫鬱滯之本,始於喜怒憂樂,不時飲食,居處不節,或金石草藥之發動,寒暑燥濕之不調,使陰陽之不平而蘊結,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。輕者起於六腑,浮達而為癰,氣行經絡而浮也;重者發於五臟,沉澀而為疽,氣行經絡而沉也。明乎二者,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癰疽是瘡腫中最嚴重的疾病。那麼,癰和疽有什麼區別呢?經書上說,榮衛之氣停滯在經脈中,就會運行不暢,血脈不通,陽氣鬱結不通,因此產生寒熱,污濁之氣從體表排出,聚集形成癰。如果久治不愈,熱氣加重,就會化膿,但只要骨髓沒有壞死,內臟沒有損傷,還是可以治癒的。什麼是疽呢?它是五臟積聚風毒和熱毒,毒熱非常盛,向下侵犯肌膚,導致骨髓枯竭,血氣耗盡,腫塊顏色暗淡,堅硬像牛頸部的皮一樣,因此稱為疽。癰的腫塊,皮膚較薄而濕潤,這是它的特徵。

癰疽的產生,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,內在原因是胸腹臟腑中的病變,外在原因是皮膚、肌肉、筋骨表面的病變。這兩種毒邪,發病部位不定,但有固定的名稱。鬱滯的根本原因,始於喜怒憂樂的情緒不調,飲食不規律,起居不節,或者金石草藥的刺激,寒暑燥濕的失調,導致陰陽失衡而積聚成毒,使榮衛之氣凝滯而腐爛潰瘍。輕者始於六腑,表現為浮腫而形成癰,這是氣在經絡中浮動的結果;重者發於五臟,表現為深沉而形成疽,這是氣在經絡中沉滯的結果。明白了癰疽的區別,其他的腫毒、丹疹也就容易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