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下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2)

1. 卷下

三神丸,

治僧道痔疾,因讀養生必效方,見干義傳僧覺海少年患痔疾,其行業比米霜,緣此飽食久坐,知痔疾者,不必酒色過度矣。故《素問》云: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治之故不同也。

枳殼(炒去穰),皂角(燒存性),五倍子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、二十丸,溫水食前服。養生必效方中三味皆單方一味為方,今增為一方,其效如神。

玉芝飲子,

治膈熱,口舌生瘡,咽喉腫痛。

甘草(炙,二兩),藿香葉,石膏(水飛),山梔子仁(以上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用一錢,新水調下。

平和飲子,

(出《顱囪經》中)

治小兒瘡疹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甘草,升麻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二錢。水煎去滓,溫,細細飲之。量歲大小虛實,以意詳之。此藥治諸瘡疼,煩渴不寧者,皆可服之,惟小兒瘡疹尤佳。

玄參丸,

(出僧居泰傳)

治口瘡連年不愈者。

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玄參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噙化。

犀角散,

活口舌生瘡,咽喉腫痛,熱毒時氣。

升麻,桔梗,甘草(炙,以上各一兩),牛蒡子(炒,四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入竹葉五七片,煎至七分,去渣,細細熱漱,溫即咽之,去渣,熱掃項腫上。

防風散,

治破傷瘡瘍風邪,或身體疼痛、風邪攻注攣急及皮膚搔癢,麻木不仁,頭昏悶,牙關緊,欲成破傷風。

防風(一兩),藁本,羌活,地骨皮,荊芥穗(以上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酒調下。

烏金散,

治疳瘻惡瘡。

麝香,蟾酥(以上各一字),粉霜,硇砂,輕粉(以上各一錢),銅碌,砒霜,白乾薑,草烏頭,天南星,舶上硫黃(以上各五錢)

上為細末,紙捻紝之,或湯浸蒸餅和為錠子,紝瘡口內,以上膏貼之。

白話文:

三神丸

這個藥方是治療和尚、道士痔瘡的,因為看到《養生必效方》裡,記載說乾義傳給僧人覺海的,年輕時患有痔瘡,他的工作就像磨米一樣,長時間坐著,又吃得飽,就知道得痔瘡不一定是因為酒色過度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因為吃得太飽,筋脈鬆弛,腸子裡有血便,就會變成痔瘡。」所以治療的方法也不同。

藥方組成:枳殼(炒過,去除種子),皂角(燒過保留藥性),五倍子(以上三味藥等量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梧桐子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二、三十顆,用溫水在飯前服用。《養生必效方》裡這三種藥都單獨使用,現在合併成一個藥方,效果非常神奇。

玉芝飲子

這個藥方是治療胸膈有熱、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的。

藥方組成:甘草(烤過,二兩),藿香葉、石膏(用水磨成粉)、山梔子仁(以上各一兩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用一錢,用新煮開的水調和後服用。

平和飲子

(出自《顱囪經》)

這個藥方是治療小兒出疹子的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升麻(以上各等量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到二錢。用水煎煮後去除藥渣,溫熱慢慢喝。根據小孩的年齡大小和身體狀況,自行斟酌用量。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各種瘡痛、煩躁口渴,尤其適合治療小兒出疹子。

玄參丸

(出自僧人居泰的傳記)

這個藥方是治療多年無法痊癒的口瘡。

藥方組成:天門冬(去除中心)、麥門冬(去除中心)、玄參(以上各等量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彈珠那麼大。每次服用一顆,含在嘴裡慢慢溶化。

犀角散

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口舌生瘡、咽喉腫痛和熱毒引起的時疫。

藥方組成:升麻、桔梗、甘草(烤過,以上各一兩)、牛蒡子(炒過,四兩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。用水一碗,加入竹葉五到七片,煎煮到剩下七成,去除藥渣,用藥湯熱漱口,溫熱後吞下。用藥渣熱敷頸部腫脹的地方。

防風散

這個藥方是治療外傷感染引起的風邪、身體疼痛、風邪引起的抽筋、皮膚搔癢、麻木不仁、頭昏腦脹、牙關緊閉等症狀,防止發展成破傷風。

藥方組成:防風(一兩)、藁本、羌活、地骨皮、荊芥穗(以上各五錢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溫酒調服。

烏金散

這個藥方是治療疳瘡、惡瘡。

藥方組成:麝香、蟾酥(以上各一字)、粉霜、硇砂、輕粉(以上各一錢)、銅碌、砒霜、白乾薑、草烏頭、天南星、舶上硫黃(以上各五錢)。

做法: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用紙撚捲起來,或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和藥粉做成小錠,塞入瘡口內,然後用藥膏貼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