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下 (5)
卷下 (5)
1. 卷下
治外陰蝕下疳,湮瘡腫痛。
甘草(三兩),赤皮蔥(三莖),大豆(一合)
上用水三升,煮豆熟為度,用槐條一握同煮,取清汁熱淋浴,冷即再溫。浸三、二時為度,大效。
溻腫湯,
芍藥,丹參,黃芩(去黑心),白蘞(以上各等分)
上㕮咀,用藥五錢,水一升,煎十沸,帛蘸頻溻之。
洗毒湯,
苦參,防風,甘草(炙),露蜂房(以上各等分),白芷
上㕮咀,水煎濃汁,洗瘡腫。
浴毒湯,
(出《拾遺》衛生方)
治小腸風,陰瘡癢痛。
木通,藁本,枳殼,貫眾,白芷,荊芥,甘松,薄荷(以上各等分)
上㕮咀,用藥二兩,水五升,入芒硝半兩,煎至三升,熱洗浴瘡。
何首烏散,
(出秘寶生方)
治遍身瘡腫癢痛。
防風,苦參,何首烏,薄荷(以上各等分)
上為粗末,每用藥半兩,水酒各一半,共用一斗六升,煎十沸,熱洗,便於避風處睡一覺。其痛甚者,三日痊愈。
八仙散,
(出衛生方)
治遊風腫癢疥癬瘡,或因洗頭遊風,瘙癢生瘡。
細辛,荊芥,白芷,川芎,黃芩,防風,甘草,地骨皮(以上各等分)
上為粗末,每用藥二兩,水二碗,煎十沸,去渣,熱淋溻患處。
消毒湯,
治百雜瘡腫,悉能內消。
獨活,防風,細辛,藁本,川芎,枸杞子,荊芥,漏蘆,大黃,黃芩(去腐),官桂,苦參,威靈仙,丹參,黃耆,當歸,芍藥,茯苓,黃連,無心草,黃柏,麻黃,葛根,蒴藋,菊花杜仲,地骨皮,秦皮,菵草,甘草,甘松,藿香,白芷,露蜂房,升麻,零陵香(以上各一兩),蒼朮(三兩),朴硝(五兩),菖蒲(八兩)
上為粗末,每用藥半兩,水二升,蔥三莖,槐柳枝各一握,同煎十餘沸,去渣,熱淋洗浴。此藥用之如神。
熨風散,
(出玉於子中箱集)
羌活,防風,白芷,當歸,芍藥,細辛,芫花,吳茱萸,官桂(以上各等分)
上為粗末,作二劑,赤皮蔥連須切半斤,同釅醋拌勻,炒令極熱,帛裹於瘡上熨之,稍冷即換藥熨之上下,痛止而已。
應痛丸,
治走注疼痛,疑是附骨疽者。
蒼朮(去皮),當歸,草烏頭(炮),黑牽牛(以上各一兩)
上為細末,用醋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空心醋湯送下。
黃耆丸,
治腎臟風虛,攻注手足,頭面麻痹痛癢,或生疥癬腫焮。
黃耆,烏藥,茴香(炒),地龍(去土),川椒(去目),防風,川楝子(炒),赤小豆,白蒺藜(去刺),海桐皮,威靈仙,陳皮(以上各等分)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梔子仁湯,
(出《普濟生靈方》)
治時氣頭面赤腫。
鬱金,枳殼(去穰),升麻,梔子仁,牛蒡子,大黃(以上各一兩)
白話文:
治療外陰潰爛、下疳、瘡腫疼痛的藥方
用甘草(112.5克)、帶紅皮的蔥(三根)、大豆(一杯),加入三升水煮,煮到豆子熟透。再加入一把槐樹枝一起煮,取清澈的藥汁趁熱淋洗患處,藥汁冷了就再加熱。浸泡二到三個小時,效果很好。
消腫湯
用芍藥、丹參、黃芩(去除黑色部分)、白蘞(各等量),將藥材切碎。每次取藥材18.75克,加水一升,煮到沸騰十次,用布沾藥汁頻繁地敷在患處。
洗毒湯
用苦參、防風、炙甘草、露蜂房(各等量)、白芷,將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成濃汁,清洗瘡腫。
浴毒湯
(出自《拾遺》衛生方) 治療小腸受風引起的陰部瘡癢疼痛。 用木通、藁本、枳殼、貫眾、白芷、荊芥、甘松、薄荷(各等量),將藥材切碎。每次取藥材75克,加五升水,加入芒硝18.75克,煎煮到剩三升,趁熱洗浴患處。
何首烏散
(出自秘寶生方) 治療全身瘡腫、搔癢疼痛。 用防風、苦參、何首烏、薄荷(各等量),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取藥材18.75克,用水和酒各一半,共用六升,煎煮十次沸騰,趁熱清洗患處,然後在避風的地方睡一覺。疼痛很嚴重的人,三天就能痊癒。
八仙散
(出自衛生方) 治療因風邪引起的遊走性腫癢、疥癬瘡,或是因為洗頭受風引起的搔癢生瘡。 用細辛、荊芥、白芷、川芎、黃芩、防風、甘草、地骨皮(各等量),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取藥材75克,加兩碗水,煎煮十次沸騰,去除藥渣,趁熱淋洗患處。
消毒湯
治療各種瘡腫,都能使其消退。 用獨活、防風、細辛、藁本、川芎、枸杞子、荊芥、漏蘆、大黃、黃芩(去除腐爛部分)、官桂、苦參、威靈仙、丹參、黃耆、當歸、芍藥、茯苓、黃連、無心草、黃柏、麻黃、葛根、蒴藋、菊花、杜仲、地骨皮、秦皮、菵草、甘草、甘松、藿香、白芷、露蜂房、升麻、零陵香(各37.5克),蒼朮(112.5克),朴硝(187.5克),菖蒲(300克)。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。每次取藥材18.75克,加兩升水,加入三根蔥、一把槐樹枝和柳樹枝,一起煎煮十幾次沸騰,去除藥渣,趁熱淋洗患處。此藥效果非常神奇。
熨風散
(出自《玉於子中箱集》) 用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當歸、芍藥、細辛、芫花、吳茱萸、官桂(各等量),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分成兩份。取半斤帶鬚的紅皮蔥切碎,用濃醋拌勻,炒到極熱,用布包裹敷在瘡上,稍冷就換藥敷,直到疼痛停止。
應痛丸
治療遊走性疼痛,疑似附骨疽。 用蒼朮(去皮)、當歸、炮製過的草烏頭、黑牽牛(各37.5克)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成糊狀,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用醋湯送服。
黃耆丸
治療腎臟虛弱受風,導致手腳、頭面麻痺疼痛搔癢,或生疥癬腫塊。 用黃耆、烏藥、炒茴香、地龍(去泥土)、川椒(去籽)、防風、炒川楝子、赤小豆、白蒺藜(去刺)、海桐皮、威靈仙、陳皮(各等量)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調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溫酒送服。
梔子仁湯
(出自《普濟生靈方》) 治療時氣病引起的頭面紅腫。 用鬱金、枳殼(去內瓤)、升麻、梔子仁、牛蒡子、大黃(各37.5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