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下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)

1. 卷下

上六味,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,每服二、三十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尋常積熱之人,隔三、二日服此藥微利潤動,永不生瘡腫。如已早覺者,服之亦得內消矣。

地黃煎丸,

治臟腑有熱,胸膈痰實,血氣不和,經絡秘澀,多生瘡腫,已患惡瘡毒腫,大小便結澀。

生地黃(新者十兩,洗,水浸研如泥),黃連(五兩),黃芩(去腐三兩),枳殼(炒,去穰)大黃(以上各二兩五錢),人參(二兩)

上除地黃煎外,併為細末,再和地黃煎和搗入,煉蜜丸如豌豆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食後,溫水下。素有熱之人,日服百餘丸,不發瘡瘍。年高氣弱之人,亦宜常服,清利胸膈明目。

槐角煎丸,

治瘡瘍瘰癧,疥癬赤腫等瘡。

天麻,川芎,甘草(炙),黃藥子,甘菊花,人參(以上各一兩),何首烏,苦參(以上各一兩五錢),荊芥穗,防風(以上各二兩),槐角(並仁,另放),皂角(不蛀者,以上各四兩,水一斗煮軟,揉汁去渣,取仁熬成膏子,其皂角取肉研成膏子為用者)

上除皂角膏外,槐仁與諸藥為細末,入膏內溲和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食後竹葉湯下。

皂角煎丸,

治風毒瘰癧。

皂角(不蛀者三十錠,內十錠炮黑,十錠酥炙,十錠用水一斗煮軟,揉汁用度),何首烏玄參,薄荷葉(以上各四兩)

上為細末,與前膏子同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三、四十丸,食後溫水送下。

苦參散

(出野夫多效方)

治遍身瘡疥,經年不效。

苦參,蔓荊子,何首烏,荊芥穗,威靈仙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前酒調下,日進二服,忌發風物。

苦參丸,

治證同前。

山梔子仁,苦參,防風,玄參,獨活,枳實,甘菊花,黃連(去須),黃芩(去心),大黃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豌豆大。每服五十丸,茶酒任下,食後服。

肺風丸,

(全體治世方)

治面鼻風㾴及皶⿰查包。

細辛,旋覆花,羌活(以上各一兩),晚蠶蛾(去翅足),苦參(以上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軟飯和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茶、酒任下,不拘時。

連翹散,

治瘡瘍癤腫,一切惡瘡,疼痛煩渴,大便溏泄,虛熱不寧。

連翹,山梔子,甘草,防風(以上各等分)
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,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
竹葉黃耆湯,

(出《總錄》一百二十一)

治諸癰疽、發背煩渴,及一切惡瘡發大渴者。

淡竹葉(二兩),黃耆,當歸,川芎,甘草,黃芩(去心),芍藥,人參,麥門冬(去心),半夏(湯洗),石膏(以上各三兩),生地黃(八兩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竹葉五片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去粗,溫服。

白話文:

[卷下]

第一種藥丸

將以上六種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平常容易積熱的人,隔兩三天服用此藥,會有輕微的潤腸作用,可以永遠不再長瘡腫。如果已經感覺到要長瘡腫,服用此藥也能夠使其在體內消散。

地黃煎丸

治療臟腑有熱、胸膈有痰、氣血不和、經絡阻塞、容易長瘡腫,以及已經患有惡性瘡毒腫、大小便不暢的情況。

用新鮮生地黃十兩(洗淨,用水浸泡後搗成泥狀),黃連五兩,黃芩三兩(去除腐爛部分),枳殼、大黃各二兩五錢(炒過,去除內部),人參二兩。

除了生地黃之外,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,再與生地黃泥混合搗勻,加入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十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平時體內有熱的人,每天服用一百多丸,就不會長瘡瘍。年老體弱的人也適合經常服用,可以清利胸膈,使眼睛明亮。

槐角煎丸

治療瘡瘍、瘰癧、疥癬、紅腫等瘡。

天麻、川芎、炙甘草、黃藥子、甘菊花、人參各一兩,何首烏、苦參各一兩五錢,荊芥穗、防風各二兩,槐角(帶仁,分開放置),皂角(不蛀的)各四兩。將皂角用水一斗煮軟,揉汁去渣,取仁熬成膏狀。皂角肉研成膏狀備用。

將槐角仁與其他藥材磨成細末,再加入皂角膏攪拌均勻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用竹葉湯送服。

皂角煎丸

治療風毒引起的瘰癧。

用皂角三十錠(其中十錠炮製成黑色,十錠用酥油炙過,十錠用水一斗煮軟,揉汁備用),何首烏、玄參、薄荷葉各四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與之前製作的皂角膏一同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

苦參散

(出自民間流傳的有效方)

治療全身長瘡疥,多年不癒的情況。

苦參、蔓荊子、何首烏、荊芥穗、威靈仙,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酒調和送服,每天服用兩次。忌吃會引發風邪的食物。

苦參丸

治療症狀與苦參散相同。

山梔子仁、苦參、防風、玄參、獨活、枳實、甘菊花、黃連(去除鬚根)、黃芩(去除中心)、大黃,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蜂蜜煉製成丸,大小如豌豆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以用茶或酒送服,飯後服用。

肺風丸

(通用的治療方法)

治療面部、鼻子長風㾴和皶⿰查包(一種皮膚病)。

細辛、旋覆花、羌活各一兩,晚蠶蛾(去除翅膀和足)、苦參各二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軟米飯和成丸,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茶或酒送服,不拘泥於時間。

連翹散

治療瘡瘍、癤腫、各種惡性瘡,疼痛煩渴、大便稀溏、虛熱不安的情況。

連翹、山梔子、甘草、防風各等份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,煎至七分,去除藥渣,溫服。不拘泥於時間。

竹葉黃耆湯

(出自《總錄》第一百二十一)

治療各種癰疽、發背引起的煩渴,以及各種惡性瘡發作時出現嚴重口渴的情況。

淡竹葉二兩,黃耆、當歸、川芎、甘草、黃芩(去除中心)、芍藥、人參、麥門冬(去除中心)、半夏(用湯洗過)、石膏各三兩,生地黃八兩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,加入竹葉五片、生薑五片,煎至一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