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15)
卷上 (15)
1. 論附骨疽
夫附骨疽者,以其毒氣深沉附著於骨也。此疾與賊風相類而不同,人不能辨治之誤矣。蓋附骨疽者,由秋夏露臥,為冷折之,風熱伏結,附骨成疽。賊風之候,由風邪之氣搏於骨節,故其痛深徹骨髓,遇寒則痛甚。附骨疽痛而不能轉,初按之應骨,皮肉微急,洪洪如肥狀者是也。
其賊風,皮骨不甚熱,而索索惡寒,時復汗出,常欲熱熨痛處,即得少寬。其附骨疽初時但痛無時,乍寒乍熱而無汗者,經久不消,極陰生陽,寒化為熱而潰也。賊風不治,久而變為彎曲偏枯,所以不同也。認是賊風,則服引越脾治風之劑,即得瘥矣。認是附骨疽,急宜服漏蘆湯,或五香連翹散疏下之,次用內消升麻湯及溻潰膏貼之類,縱不能消,亦得浮淺。及有緩疽、石疽,與附骨疽亦相類矣。
異者,蓋緩疽、石疽皆寒氣所作,深伏於骨髓之間,有腫與皮肉相似。若疼而堅硬如石,故謂之石疽;緩疽其熱緩慢,積日不潰,久乃亦紫黯色,皮肉俱爛,故名曰緩疽。此二者其治,初覺便宜補虛托裡溫熱之劑,以取消矣;其次調治,臨疾制宜,故不復俱載矣。
白話文:
論附骨疽
附骨疽是因為毒氣深沉,附著在骨頭上造成的疾病。這種病和賊風很像,但又有不同,許多人分辨不清,治療方法也因此錯誤。附骨疽是因秋天或夏天露宿,受寒邪侵襲,風熱之邪鬱結,附著在骨頭上而形成的癰疽。賊風的症狀,是風邪之氣侵犯骨節,所以疼痛深入骨髓,遇到寒冷就痛得更厲害。而附骨疽的疼痛固定不動,剛開始按壓時能感覺到骨頭,皮膚肌肉略微緊繃,腫脹得像肥肉一樣。
賊風的症狀是皮膚和骨骼不怎麼發熱,卻發冷、惡寒,時而冒汗,常常想要用熱的東西熨燙疼痛的地方,這樣就能稍微舒服些。附骨疽剛開始只是時時疼痛,忽冷忽熱而且不冒汗,時間久了不消退,陰氣極盛則生陽氣,寒邪轉化為熱邪而潰爛。賊風如果不治療,時間久了會導致肢體彎曲、枯萎,所以這兩種病是不同的。如果是賊風,就服用可以疏通脾經、治療風邪的藥物,就能痊癒。如果是附骨疽,就要趕快服用漏蘆湯,或者五香連翹散來疏通經絡、瀉下,然後再服用內消升麻湯以及敷貼消腫潰瘍的膏藥之類,即使不能完全消除,也能使病情趨於表面淺層。至於緩疽、石疽,也跟附骨疽很像。
不同之處是,緩疽和石疽都是寒邪引起的,深藏在骨髓之間,腫脹的部位看起來和正常的皮膚肌肉相似。如果疼痛而且堅硬像石頭一樣,就叫做石疽;緩疽的熱象緩慢,積日不潰爛,時間久了才會變成紫黑色,皮膚和肌肉都腐爛,所以叫做緩疽。這兩種病的治療,初期最好服用補虛、溫裡、散寒的藥物,以消除病邪;其他的治療方法,則要根據病情靈活處理,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。
2. 論陰瘡
夫陰瘡者,大概有三等:一者濕陰瘡;二者妒精瘡;三者陰蝕瘡,又曰下疳瘡。蓋濕瘡者,由腎經虛弱,風濕相搏,邪氣乘之,搔癢成瘡,浸淫汗出,狀如疥瘡者是也;妒精者,由壯年精氣盈滿,久曠房室,陰上生瘡,赤腫作害,煩悶癢痛者是也;陰蝕瘡者,由腎臟虛邪,熱結下焦,經絡痞澀,氣血不行,或房勞洗浴不潔,以致生瘡,隱忍不醫,焮腫尤甚,由瘡在裡,措手無方,疼痛注悶,或小便如淋,陰丸腫痛是也。或經十數日,潰爛血膿,肌肉侵蝕,或血出不止,以成下疳。
若身體壯熱,煩渴惡寒,宜急治之,以大豆甘草湯漬之,漬毒湯者洗浴之;服五香連翹湯、漏蘆湯等疏之,更以截疳抵聖散干糝之,四畔用磨風膏溫潤之,後以將護忌慎之。渴不止者,服竹葉黃耆湯;大便軟者,宜服托裡茯苓調治之。夫如是,則無不瘥矣。
白話文:
陰瘡大致分為三種:濕陰瘡、妒精瘡和陰蝕瘡(也叫下疳)。
濕陰瘡是由於腎經虛弱,風濕之邪互相搏擊,邪氣乘虛而入,搔癢導致成瘡,並伴隨浸淫汗出,形狀像疥瘡一樣。妒精瘡則是壯年人精氣充盈,長期沒有性生活,導致陰部生瘡,又紅又腫,讓人煩悶、瘙癢、疼痛。陰蝕瘡是由於腎臟虛弱,邪氣入侵,下焦熱結,經絡阻塞,氣血運行不暢,或者房事過度、洗浴不潔,導致生瘡。如果隱忍不治,腫痛會更加嚴重,因為瘡瘍在裡面,難以處理,疼痛、悶脹,甚至小便困難,陰囊腫痛。有時十幾天後,瘡瘍潰爛,流出膿血,肌肉被侵蝕,甚至出血不止,形成下疳。
如果身體發熱、口渴、惡寒,應該立即治療,可以用大豆甘草湯清洗患處,用洗滌毒物的藥湯洗浴;內服五香連翹湯、漏蘆湯等藥物以疏通經絡;再用截疳抵聖散外敷;周圍塗抹磨風膏滋潤;之後要小心護理,忌口謹慎。如果口渴不止,服用竹葉黃耆湯;如果大便稀軟,應該服用托裡茯苓湯來調理。這樣治療,就能痊癒。
3. 論時毒
夫時毒者,為四時邪毒之氣而感之於人也。其候發於鼻、面、耳、項、咽喉,赤腫無頭,或結核有根,令人增寒發熱,頭痛肢體痛,甚者恍惚不寧,咽喉閉塞。人不識者,將為傷寒,便服解藥,一、二日,腫氣益增方悟,始召瘡醫。原夫此疾,古無方論,世俗通為丹瘤,病家惡言時毒,切恐傳染。
考之於經曰:人身忽然變赤,狀如塗丹,謂之丹毒。此風熱惡毒所為,謂之丹瘤,與夫時毒特不同耳!蓋時毒者,感四時不正之氣,初發狀如傷寒,五、七日之間乃能殺人,治之宜精辨之。先診其脈,滑、數、浮、洪、沉、緊、弦、澀,皆其候也。蓋浮數者,邪氣在表也;深澀者,邪氣深也。
認是時毒氣實之人,急服化毒丹以攻之,熱實以五利大黃湯下之;其有表證者,解毒大黃湯以發之;或年高氣軟者,五香連翹湯主之。又於鼻內㗜通氣散,取十餘嚏作效;若㗜藥不嚏者,不可治之;如嚏出膿血者,治之必愈。如左右看病之人,日日用㗜藥嚏之,必不傳染,切須忌之。
其病人每日用嚏藥三、五次,以泄熱毒,此治時毒之良法也。經三、四日不解者,不可大下,猶宜和解之,服犀角連翹散之類;至七、八日,大小便通利,頭面腫起高赤者,可服托裡散、黃耆散,宜針鐮砭割出血,泄其毒氣,十日外不治自愈也。此病若五日以前,精神昏亂,咽喉閉塞,語聲不出,頭面不腫,食不知味者,必死之候,治之無功矣。然而此疾,有陰有陽,有可汗,有可下。
嘗見粗工但云熱毒,只有寒藥,殊不知病有微甚,治有逆從,不可不審也。
白話文:
時毒,是人體感受四季不正之邪氣而引起的疾病。症狀會出現在鼻子、臉、耳朵、頸項、咽喉等部位,皮膚發紅腫脹,可能沒有膿頭,也可能形成有根的腫塊,患者會發冷發熱、頭痛、四肢疼痛,嚴重者甚至神志不清、不安,咽喉腫塞。很多人不認識這種病,誤以為是傷寒,服用解表藥物,一兩天後腫脹加劇才意識到錯誤,這才找瘡瘍科醫生治療。
其實,古代醫書中並沒有關於這種病的專門論述,民間通常稱之為丹瘤,患者及其家屬很害怕時毒會傳染。
經書記載:「人體忽然變紅,像塗了丹砂一樣,叫做丹毒。」這是風熱邪毒引起的,稱為丹瘤,與時毒完全不同。時毒是感受季節不正之氣引起的,初期症狀像傷寒,五到七天內就能致死,治療需要精確辨證。要先診脈,脈象滑、數、浮、洪、沉、緊、弦、澀都是時毒的表現。浮數的脈象表示邪氣在體表;沉澀的脈象表示邪氣深入內裡。
確認是時毒且邪氣實證的患者,應服用化毒丹攻邪;若熱盛實證,則用五利大黃湯瀉下;若有表證,則用解毒大黃湯發汗;老年體弱者,可用五香連翹湯治療。還可在鼻腔內使用通氣散,讓患者打十幾個噴嚏,若噴嚏能排出膿血,則預示病情將好轉;若噴藥後不能打噴嚏,則難以治療。左右侍疾的人每日也用噴嚏藥物,可以預防傳染,務必注意。
病人每日用噴嚏藥物三到五次,以排出體內熱毒,這是治療時毒的好方法。若用藥三、四天後病情沒有好轉,則不宜猛烈攻下,應改用和解的方法,服用犀角連翹散等藥物;到七、八天,大小便通暢,頭面腫脹紅腫明顯時,可以服用托裡散、黃耆散,並用針或刀割開患處放血,排出毒氣,十天左右不治自愈。如果患病五天內,精神恍惚,咽喉腫塞,聲音嘶啞,頭面不腫,食慾不振,則預示病情危重,將難以治療。但是,此病有陰陽之分,有的可以發汗治療,有的可以瀉下治療。
曾見有些粗心的大夫,只認為是熱毒,只用寒涼藥物治療,卻不知疾病的輕重程度不一,治療方法也要因病而異,不可不仔細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