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4)

1. 論癰疽

夫瘡腫之患,莫大乎癰疽。然而癰疽何以別之?經所謂榮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澀不行,血脈不行則陽氣鬱遏而不通,故生寒熱,穢毒之氣騰出於外,蓄結為癰,久而不散,熱氣乘之,腐化為膿,然而骨髓不焦枯,腑臟不傷敗,可治而愈也。何為疽?五臟風毒積熱,毒熱熾甚,下陷肌膚,骨髓皆枯,血氣涸竭,其腫色夭,堅如牛領之皮,故命曰疽。癰者,其腫皮薄以澤,此其候也。

癰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生胸腹臟腑之中,外生膚肉筋骨之表。凡此二毒,發無定處,而有常名。夫鬱滯之本,始於喜怒憂樂,不時飲食,居處不節,或金石草藥之發動,寒暑燥濕之不調,使陰陽之不平而蘊結,外使榮衛凝澀而腐潰。輕者起於六腑,浮達而為癰,氣行經絡而浮也;重者發於五臟,沉澀而為疽,氣行經絡而沉也。明乎二者,腫毒丹疹可以類推矣。

白話文:

癰疽是瘡腫中最嚴重的疾病。那麼,癰和疽有什麼區別呢?經書上說,榮衛之氣停滯在經脈中,就會運行不暢,血脈不通,陽氣鬱結不通,因此產生寒熱,污濁之氣從體表排出,聚集形成癰。如果久治不愈,熱氣加重,就會化膿,但只要骨髓沒有壞死,內臟沒有損傷,還是可以治癒的。什麼是疽呢?它是五臟積聚風毒和熱毒,毒熱非常盛,向下侵犯肌膚,導致骨髓枯竭,血氣耗盡,腫塊顏色暗淡,堅硬像牛頸部的皮一樣,因此稱為疽。癰的腫塊,皮膚較薄而濕潤,這是它的特徵。

癰疽的產生,有內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,內在原因是胸腹臟腑中的病變,外在原因是皮膚、肌肉、筋骨表面的病變。這兩種毒邪,發病部位不定,但有固定的名稱。鬱滯的根本原因,始於喜怒憂樂的情緒不調,飲食不規律,起居不節,或者金石草藥的刺激,寒暑燥濕的失調,導致陰陽失衡而積聚成毒,使榮衛之氣凝滯而腐爛潰瘍。輕者始於六腑,表現為浮腫而形成癰,這是氣在經絡中浮動的結果;重者發於五臟,表現為深沉而形成疽,這是氣在經絡中沉滯的結果。明白了癰疽的區別,其他的腫毒、丹疹也就容易理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