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11)
卷上 (11)
1. 灸療瘡腫法
夫疽則宜灸不宜烙,癰則宜烙不宜灸,丹瘤腫毒宜溻漬之,腫皮光軟則針開之,以泄其毒。治瘡之手法,迨不過此,而各有所宜。故《聖惠方》論曰:認是疽瘡,便宜灸之一、二百壯,如綠豆許,大灸後覺似焮痛,經一宿,乃是火氣下徹,腫內熱氣被火導之,隨火而出,所以然也,若其瘡癢,宜隔豉餅子灸之,其餅須以椒姜鹽蔥相和,爛搗捏作餅子,厚薄如折三錢以來,當瘡頭豉餅子上灸之。若覺太熱則抬起,又安其上餅子若干,更換新者尤佳。
若其瘡痛,即須急灸,壯數多為妙。若其膿已成者,慎不可灸,即便針開之,即得瘥也。若諸瘡經久不瘥,變成瘻者,宜用硫黃灸法灸之。其法:硫黃一塊,可瘡口大小安之,別取少許硫黃,於火上燒,用釵尖挑起,點硫黃令著三五遍,取膿水乾差為度。若其發背初生,即宜上餅灸法灸之。
初覺背上有瘡疼癢頗異,認是發背,即取淨土水和捻作餅子,徑一寸,厚二分,貼著瘡上,以艾作炷灸之,一炷一易餅子。其瘡粟米大時,可灸五、七炷;其瘡如錢許大,日夜不住灸,以瘥為度。已以數法,並依本方,一一親驗,所以載之。愚謂瘡醫自幼至老,凡所經驗,必須寫之。
嘗記疳瘻惡瘡,諸醫不驗者,取蠐螬,剪去兩頭,安瘡口上,以艾灸之,七壯一易,不過七枚,無不效者。又法:用乞火婆蟲灸之,同前法,累驗之神效,人皆秘之,往往父子不傳。又法:赤皮蒜搗爛,焊作餅子,一如豆豉餅子灸法灸之,彌佳。
白話文:
灸療瘡腫方法
疽,適合灸,不適合烙;癰,適合烙,不適合灸;丹瘤腫毒,宜用熱水浸漬;腫脹皮膚光滑柔軟的,可用針刺排毒。治療瘡腫的方法,大致就這些,但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。 《聖惠方》中記載:如果是疽瘡,最好灸一百到二百壯,每個灸點如綠豆大小。灸後感覺有點灼痛,過一夜後,就是火氣下達,腫脹內的熱氣被火引導出來,所以才會這樣。如果瘡瘍發癢,宜用隔著豆豉餅子灸,餅子要將椒、薑、鹽、蔥混合搗爛捏成,厚度約為三錢銅錢的厚度,放在瘡瘍上,在其上灸。如果感覺太熱,就拿起來,再放上新的餅子,換新的更好。
如果瘡瘍疼痛,就必須立即灸,灸的壯數越多越好。如果已經化膿,就絕對不能灸,要立即用針刺排膿,就能痊癒。如果各種瘡瘍久治不癒,變成廔管,宜用硫黃灸法。方法是:取一塊硫黃,大小與瘡口相當,放在瘡口上;另取少許硫黃,放在火上燒,用針尖挑起,點在硫黃上三到五次,直到膿水乾涸即可。如果發背初期,也宜用隔餅灸法。
一開始感覺背上瘡瘍疼痛瘙癢異常,判斷是發背,就取乾淨的土水和麵捏成直徑一寸、厚度二分的餅子,貼在瘡瘍上,用艾絨灸,一炷艾灸完就換一個餅子。如果瘡瘍像粟米一樣大,可灸五到七炷;如果瘡瘍像錢幣一樣大,則日夜不停地灸,直到痊癒為止。以上方法,都根據本方親自驗證過,所以才記載下來。我認為,醫生從年輕到年老,所有經驗都必須記錄下來。
我曾經遇到一些久治不癒的疳廔惡瘡,其他醫生都治不好,我就取蠐螬,剪去兩頭,放在瘡口上,用艾灸,七壯換一次,一共不過七枚,沒有不有效的。還有個方法:用一種叫乞火婆的蟲子灸,方法同上,多次驗證,效果神奇,人們都秘而不宣,往往父子都不相傳。還有一個方法:用赤皮蒜搗爛,做成餅子,像豆豉餅子灸法一樣灸,效果更好。
2. 內消法
夫瘡疽丹腫之生,皆由陰陽不調,榮衛凝澀、氣血不流之所生也。古人有言曰:陽滯於陰則生瘡,陰滯於陽則生疽。瘡疽之生,有內有外,內生於臟腑胸腹之中,外則生於膚肉筋骨之表,發無定處。夫鬱滯之本,則因氣血不流,蒸氣不能外達,留滯而成內熱,瘡疽所生焉。
若初覺氣血鬱滯,皮肉結聚,腫而未潰,特可疏滌風熱,通利臟腑一、二行,徐次諸湯溻漬,即得內消矣。不然,則治之稍慢,毒熱不散,反攻其內,致令膿血之聚也。《內經》謂:治病必求於本。蓋瘡疽本乎中熱之鬱結不通也,其風邪寒氣所聚也。治之宜溫熱之劑,和血令內消也。
辨之有法,須認風寒則腫硬色白,熱毒則焮腫色赤,以為異也。如有氣已結聚,不可論內消之法,宜用排膿托裡之藥,此皆先後之次也。
白話文:
內消法
瘡、疽、丹腫等疾病的產生,都是因為陰陽失調,營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。古人說:陽氣停滯在陰處則生瘡,陰氣停滯在陽處則生疽。瘡疽的產生,有內有外,內在則發生在臟腑胸腹之內,外在則發生在皮膚、肌肉、筋骨的表面,發病部位不定。其根本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,導致蒸騰之氣不能向外宣洩,停滯於內形成內熱,於是瘡疽就產生了。
如果剛開始感覺到氣血鬱滯,皮膚肌肉凝聚腫脹但還沒有潰爛,可以用疏散風熱、通利臟腑的藥物治療一到兩次,然後慢慢地用藥湯濕敷,就能夠使腫脹消退。否則,治療稍慢,毒熱不散,反而會向內攻,導致膿血積聚。《內經》說: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原因。瘡疽的根本原因在於體內鬱結不通的內熱,以及風邪寒氣的聚集。治療應使用溫熱的藥物,調和血液,使腫脹從內部消退。
辨證施治的方法,需要區分:如果是風寒所致,腫塊硬而顏色發白;如果是熱毒所致,腫塊紅腫發熱,顏色發紅,這兩者有所不同。如果氣血已經凝聚成塊,就不能再考慮內消的方法了,應該使用排膿托毒的藥物,這就是治療的先後順序。
3. 追蝕瘡疽腫法
夫瘡瘍生於外,皆由積熱蘊於內。《內經》謂:血熱肉敗,榮衛不行,必將為膿,留於節腠,必將為敗。蓋瘡疽膿潰爛之時,頭小未破,瘡口未開,或毒氣不出,疼痛難任者,所以立追蝕膿之方法,使毒外泄,而不內攻,惡肉易去,好肉易生也。若其瘡紝,其血出不止者,則未可紝;於瘡上糝追蝕之藥,待其熟可紝方紝。
若其瘡紝之痛應心根者,亦不可強紝之,誤觸其瘡,其焮痛必倍,變證不無,不可不慎也!若瘡癤膿成未破,於上薄皮剝起者,即當用破頭代針之劑安其上,以膏貼之。膿出之後,用搜膿化毒之藥,取效如神矣。若膿血未盡,便用生肌斂瘡之劑,務其早愈;殊不知惡肉不盡,其瘡早合,後必再發,不可不慎也!
白話文:
追蝕瘡疽腫法
瘡瘍長在體表,都是因為體內積聚了過多的熱氣。古籍《內經》說:血液過熱導致肌肉腐敗,氣血運行受阻,必然形成膿腫;膿液滯留在肌膚之間,必然導致潰爛。所以,當瘡疽膿腫潰爛,瘡頭還未破裂,瘡口還未打開,或者毒氣無法排出,疼痛難忍時,就要採取追蝕膿液的方法,讓毒氣向外排出,避免內部受損,使壞死組織容易脫落,好肉容易長出來。如果瘡腫已經潰爛,但出血不止,就暫時不要切開;要在瘡腫上敷上追蝕的藥物,等到成熟了才能切開。
如果瘡腫疼痛牽扯到心窩,也不要強行切開,如果不小心弄破了瘡腫,紅腫疼痛會加倍,還會出現其他併發症,一定要小心謹慎!如果瘡癤膿腫已經形成但還未破裂,而表皮已經隆起,就應該使用可以代替針灸的破頭藥劑敷在上面,再用膏藥貼好。膿液排出後,再使用能夠清除膿液、化解毒素的藥物,療效神奇。如果膿血尚未排盡,就使用生肌斂瘡的藥物,企圖使其快速癒合,這是錯誤的做法;因為如果壞死組織沒有清除乾淨,瘡口過早癒合,日後必定會再次復發,一定要小心謹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