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托裡法

夫瘡疽丹腫結核瘰癧,初覺有之,即用內消之法,經久不除,氣血漸衰,肌寒肉冷,膿汁清稀,毒不出,瘡口不合,成聚腫不赤,結核無膿,外證不明者,並宜托裡。膿未成者,使膿早成;膿已潰者,使新肉早生。血氣虛者,托裡補之;陰陽不和,托裡調之。大抵托裡之法,使瘡無變壞之證。

凡為瘡醫,不可一日無托裡之藥。然而寒熱溫涼,煩渴利嘔,臨證宜審其緩急耳!

白話文:

托裡法

各種瘡瘍、疽、丹毒、腫塊、瘰癧等疾病,一開始發現時,就應該用內服藥物消腫散結。但如果時間久了還沒好,氣血漸漸衰弱,身體發冷,膿液稀薄,毒素排不出來,傷口癒合不了,腫塊聚積而不紅腫,結核裡沒有膿,外在症狀不明顯的,都應該採用托裡法治療。還沒化膿的,要促使它儘快化膿;已經潰爛的,要讓它儘快長出新肉。如果氣血虛弱,就要在托裡法的基礎上補益氣血;如果陰陽失調,就要在托裡法的基礎上調理陰陽。總之,托裡法的目的,是防止瘡瘍病情惡化。

所有治療瘡瘍的醫生,都不能一天不用托裡藥物。但是,患者寒熱、溫涼、煩渴、嘔吐等症狀,用藥時必須仔細判斷其緩急輕重。

2. 止痛法

夫瘡疽之證候不同,寒熱虛實皆能為痛。止痛之法,殊非一端。世人皆謂乳、沒珍貴之藥,可住疼痛。殊不知臨病制宜,自有方法。蓋熱毒之痛者,以寒涼之劑折其熱,則痛自止也;寒邪之痛,以溫熱之藥熨其寒,則痛自除矣;因風而痛者,除其風;因濕而痛者,導其濕;燥而痛者潤之;塞而痛者通之;虛而痛者補之;實而痛者瀉之;因膿鬱而閉者開之;惡肉侵潰者引之;陰陽不和者調之;經絡秘澀者利之。臨機應變,方為上醫,不可執方而無權也。

白話文:

止痛法

瘡疽的症狀表現不同,寒熱虛實都能引起疼痛。止痛的方法,並非只有一種。世人普遍認為乳香、沒藥是珍貴的止痛藥,卻不知道臨症用藥要根據病情靈活處理,自有其方法。

如果是熱毒引起的疼痛,就用寒涼的藥物來降低體內的熱,疼痛自然就會停止;如果是寒邪引起的疼痛,就用溫熱的藥物來溫暖寒邪之處,疼痛自然就會消除;因風而痛的,就要祛除風邪;因濕而痛的,就要引導濕邪外出;乾燥引起的疼痛,就要滋潤它;不通引起的疼痛,就要讓它通暢;虛弱引起的疼痛,就要補益它;實證引起的疼痛,就要瀉去它;因膿液鬱積不通引起的疼痛,就要讓它排出;壞死組織侵蝕潰爛的,就要引導其排出;陰陽失調引起的疼痛,就要調理陰陽;經絡阻塞不通引起的疼痛,就要疏通它。

臨症用藥要隨機應變,這才是上等的醫生,不能死板地拘泥於方劑,而不知變通。

3. 用藥增損法

古人用藥,因病制宜,治不執方,隨病增損。積聚補益,可用丸藥,以從舊不改方增損。蓋瘡疽危要之際,證候多種,安有執方之論,固可臨時加減,以從其法。只如發背、腦疽、惡疔、腫膿潰前後虛而頭痛者,於托裡藥內加五味子;恍惚不寧加人參、茯苓;虛而發熱者,加地黃、栝萎根;往來寒熱者,並潮熱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;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;大便不通者,加芒硝;小便不通者,加木通、燈草;虛煩者,加枸杞子、天門冬;自利者,加厚朴;四肢厥逆者,加附子、生薑;嘔逆者,加丁香、藿香;多痰者,加半夏並陳皮;膿多者,加當歸、川芎;痛甚者,加芍藥、乳香;肌肉遲生者,加白蘞、官桂;有風邪者,加獨活、防風;心驚怯者,加丹砂;口目瞤動者,加羌活、細辛。愚雖不才,自幼及老,凡治瘡疽,常依此法加減用藥,取效如神。

後之學者,宜細詳焉。

白話文:

用藥增損法

古代醫生用藥,會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調整,不拘泥於固定的方劑,而是根據病情增減藥物。如果病人是積聚症需要補益,可以用丸藥,原則上沿用舊方,但可以根據情況增減藥物。對於瘡疽等危急重症,病情變化多端,更不可能死守方劑,必須根據實際情況臨機加減,以符合治療原則。例如,患有發背、腦疽、惡性疔瘡等疾病,在膿腫潰破前後,病人虛弱伴隨頭痛的,可以在主方中加入五味子;神志恍惚不安的,加入人參、茯苓;虛弱而發熱的,加入生地黃、栝樓根;寒熱往來或持續潮熱的,加入柴胡、地骨皮;口渴不止的,加入知母、赤小豆;大便秘結的,加入芒硝;小便不通的,加入木通、燈芯草;虛煩的,加入枸杞子、天門冬;大便稀溏的,加入厚朴;四肢厥冷的,加入附子、生薑;嘔吐的,加入丁香、藿香;痰多的,加入半夏、陳皮;膿液過多的,加入當歸、川芎;疼痛劇烈的,加入芍藥、乳香;肌肉癒合遲緩的,加入白蘞、官桂;伴隨風邪的,加入獨活、防風;心驚膽怯的,加入丹砂;口眼抽搐的,加入羌活、細辛。我雖然才疏學淺,但從年輕到年老,治療瘡疽一直都根據這種增減藥物的方法,療效非常神奇。

後來的學習者,應該仔細研讀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