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德之

《外科精義》~ 卷上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0)

1. 溻漬瘡腫法

夫溻漬瘡腫之法,宣通行表、發散邪氣,使瘡內消也。蓋湯水有盪滌之功。古人有論:瘡腫初生,經一二日不退,即須用湯水淋射之;其在四肢者溻漬之,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,其在下部委曲者浴漬之。此謂疏導腠理,通調血脈,使無凝滯也。且如藥二兩,用水二升為則,煎取一升半,以淨帛或新綿蘸藥水,稍熱溻其患處,漸漸喜溻淋浴之,稍涼則急令再換,慎勿冷用。

夫血氣得寒則凝澀,得熱則淖澤,日用五七次,病甚者日夜不住,或十數次,腫消痛止為驗也。治瘡腫神良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疹腫毒的方法,是宣通表面的經絡,發散邪氣,使瘡腫內部消退。因為湯水有沖洗滌淨的作用。古人有這樣的論述:瘡腫初期,一兩天沒有消退,就必須用熱水淋洗;長在四肢的,可以用熱水浸泡;長在腰腹部背部的,可以用熱水淋洗;長在下部彎曲部位的,可以用熱水浸浴。這就是疏通皮膚的毛孔,調和氣血,使之不致瘀滯。藥物劑量約二兩,用水二升煎煮,取一升半的藥液,用乾淨的布或新棉花沾藥水,稍微溫熱後浸泡患處,逐漸增加浸泡和淋浴的次數;藥水稍涼就要立刻更換,絕對不能用冷的藥水。

氣血遇到寒則凝滯,遇到熱則流暢。每天用藥水浸泡或淋洗五到七次,病情嚴重者日夜不停,甚至十幾次,腫消痛止就是療效的驗證。這是治療瘡腫的妙方。

2. 針烙瘡腫法

夫瘡疽之疾,證候不一;針烙之法,實非小端。蓋有淺有深,有遲有速,宜與不宜,不可不辨。蓋疽腫皮厚口小腫多,膿水出不快者,宜用針烙。如有未成膿以前,不可以諸藥貼熁溻漬救療,以待自消;久入不消,內潰成膿,即當棄藥,從其針烙,當用火針,如似火箸磨令頭尖如棗核樣圓滿,用燈焰燒須臾,作炬數搵,油燒令赤,於瘡頭近下烙之,一烙不透,即須再烙,令透,要在膿水易出,不假按抑。

近代良醫,倉卒之際,但以金銀鐵鋌,其樣如針者,可通用之,實在泄其毒也;或只以木炭熟火猛燒通赤,蘸油烙之尤妙。烙後實者捻發為紝,虛者以紙為紝,於紝上醮藥紝之,上以帛攤溫熱軟黏膏藥貼之,常令滋潤,勿令燥也。

夫瘡疽既作,毒熱聚攻蝕其膏膜肌肉腐爛,若不針烙,毒氣無從而解,膿淤無從而泄,過時不烙,反攻其內,內既消散,欲望其生,豈可得乎?嗟乎!此疾針烙取瘥,實為當理,然忌太早,亦忌稍遲。

嘗見粗工不審其證淺深,妄施針烙之法,或瘡深針淺烙,毒氣不得泄,以致內潰;或瘡淺烙深,誤傷良肉,筋骨腐爛,或抑擦掀動,加益煩痛;或針之不當,別處作頭,或即時無膿,經久方潰,遂使痛中加痛,真氣轉傷。詳其所由,不遇良醫也。以此推之,凡用醫者,不可不擇,縱常醫療之得痊者幸矣!

白話文:

針烙瘡腫法

瘡疽疾病,症狀表現不一,針烙療法,絕非簡單小事。瘡疽深淺不一,病程快慢各異,施治是否得當,必須仔細辨別。如果疽腫皮膚厚實、開口小、腫脹明顯,膿液排不出來,就應該用針烙。如果膿還沒形成,不可以使用各種藥物敷貼、熱敷、浸泡等方法治療,等待其自行消退;如果時間久了仍不消退,內部潰爛成膿,就要放棄藥物治療,改用針烙。應該使用火針,像火筷子一樣磨成棗核大小的圓頭,用燈火燒灼片刻,再用火燎幾下,然後塗上油燒到發紅,在瘡口附近往下烙,一次烙不透,就要再烙,直到烙透,目的是讓膿液容易排出,不需要用力按壓。

近代一些好醫生,在緊急情況下,會用金、銀、鐵製成的針狀物代替火針,同樣可以起到泄毒的作用;或者只用燒紅的木炭蘸油烙,效果更好。烙完之後,實證(邪盛)的用頭髮捻成線條狀的棉籤,虛證(正虛)的用紙捻成線條狀的棉籤,然後把藥物塗在棉籤上,再用溫熱柔軟的膏藥貼敷,保持濕潤,不要讓它乾燥。

瘡疽一旦形成,毒熱聚集,侵蝕膏膜、肌肉,導致腐爛,如果不針烙,毒氣無法排出,膿液無法泄出,時間久了不烙,反而會向內部侵犯,內部已經壞死,還想讓它癒合,怎麼可能呢?唉!這種病症,針烙治療才能痊癒,這是符合道理的,但是忌諱過早,也忌諱過遲。

曾經見到一些粗心的醫生,不辨別瘡疽的深淺,胡亂使用針烙療法,有的瘡深針淺烙,毒氣排不出來,導致內部潰爛;有的瘡淺烙深,誤傷好肉,導致筋骨腐爛;或者用力過猛、擦傷或掀動傷口,加重疼痛;或者針刺不當,導致其他部位也出現問題,或者當時沒有膿,很久以後才潰爛,導致疼痛加劇,真氣受損。仔細分析原因,都是因為沒有遇到好醫生。由此推斷,凡是用醫者,不可不慎重選擇,即使經常能治好病的人,也只是幸運而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