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例論
例論
1. 例論
數頁書豈能療千萬病,然有綱舉目張之法。蓋病總由臟腑,總不外虛實寒熱。審知其為何臟何腑之虛症、實症、寒症、熱症,而聯其病類以集之,則藥歸同路,療一病可,療千萬病亦無不可,固不在多立病名、多立方書也。此所謂鏡也。
凡人不願知醫者,以卷帙浩繁,見而生畏,不知從何學起也。茲但言其現何病象,系何臟腑,作何治法,寥寥數語,亦易知矣。其一切經絡源委,概不縷敘,避繁賾也。若欲究其全,則自有諸名家書在。
用藥如用兵,須量其材力之大小。蓋有一利,即有一弊。如大補、大攻、大寒、大熱之品,誤用即能殺人。各部後分為猛將、次將,俾閱者不敢輕用,即用亦必斟酌分量,庶知利害。
人生一小天地,病之輕者,如日月之食,不轉瞬自必回和,斷不可輕易服藥,恐益乎此則損乎彼也。暾閱歷既久,悉知其故,寧受眾怨,不輕狥情。此事如老將臨陣,大賈航海,愈歷煉而愈知畏耳。
是書淺近,說法別無精意,不過願人人稍知醫理,不為庸醫所誤,以延壽命,且鄉僻間不及延醫者,亦可對症自醫,取其便耳。至醫家讀書少而閱歷淺者,得此亦有頭緒,稍知把握,便可活人。
醫家首在立品。古人云:「行欲方而智欲圓,心欲小而膽欲大。」人之性命在我掌握中,專心揣求,尚虞有失,此事豈同兒戲乎!若一涉利心,則貧富歧視,同道相攻,偽藥欺售,置人命於腦後矣。試仰觀蒼蒼者何物耶?而為病家者,亦宜以上賓禮貌相待,須思此人為我父母妻子救命而來,豈可任我招之來、麾之去也!
是編大半採仲景、東垣、景岳、鍾齡諸家之說,亦述而不作之意。
凡古人立方,寓有精意,然斷不可呆用。余嘗見淺醫,未經閱歷,遇暑倦輒用清暑益氣湯,而不知黃耆之悶;遇熱喘輒用生脈散,而不知五味子之斂;卒至暑熱伏留,纏綿床蓐而斃,甚可哀也!他如六味地黃湯及麻黃湯、桂枝湯等,必須斟酌萬穩而進,或用次將之品代之,否則一誤之下,不可挽回,歸咎古人,古人豈任受哉!
白話文:
[例論]
幾頁書本不可能治癒所有疾病。但掌握了綱領性的方法,就能舉一反三。因為疾病的根本原因都在臟腑,總體來說不外乎虛實寒熱。只要能判斷出是哪個臟腑的虛症或實症、寒症或熱症,並根據病症類型歸納總結,那麼藥物就能對症下藥。治癒一種疾病可以,治癒成千上萬種疾病也沒有問題。所以不必刻意創立許多病名和藥方。這就好比一面鏡子,能照見疾病的真相。
許多人不想學習醫術,是因為醫書浩繁,望而生畏,不知從何學起。這裡只講述疾病的症狀、涉及的臟腑以及治療方法,寥寥數語,就很容易理解。至於經絡的詳細原理,則不再贅述,以避免過於繁瑣。如果想深入研究,還有許多名家的醫書可以參考。
用藥如同用兵,必須根據藥物的效力大小來衡量。凡事有利必有弊,像大補大攻、大寒大熱的藥物,使用錯誤就能致命。書中將藥物分為猛將和次將,讓讀者不敢輕易使用,即使使用也必須斟酌用量,才能了解利弊。
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,輕微的疾病,就像日蝕月蝕一樣,很快就會自行痊癒,不必輕易服藥,以免治好一個病卻又損害了另一個方面。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,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,寧可承受眾人的怨言,也不輕易違背醫理。這就像老將臨陣、老練的商人航海一樣,經歷越多,就越懂得謹慎。
這本書淺顯易懂,講述的方法沒有什麼特別精妙的地方,只是希望人人能稍微了解一些醫理,以免被庸醫誤導,從而延年益壽。而且對於偏遠地區無法請醫生的情況,也可以根據症狀自行治療,方便快捷。即使是醫家,如果讀書少經驗淺,讀了這本書也能找到一些思路,稍加把握,就能救死扶傷。
醫家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。古人說:「行為要方正,智慧要圓融,心胸要謙虛,膽識要大。」人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中,即使專心研究,也可能會有失誤,此事豈能兒戲?如果一味追求利潤,就會貧富歧視,同道相爭,偽造藥品,欺騙顧客,置人命於不顧。試問,我們所做的一切究竟為了什麼呢?而作為病人,也應該以待上賓的禮貌相待,要想想,這些人是為了救治我的父母妻子而來,怎能任憑我呼來喝去呢?
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取材自張仲景、李東垣、張景岳、吳又可等諸家醫學典籍,只是闡述前人的觀點,並無創新之處。
古代的藥方都蘊含著精妙的道理,但不能死板地照搬。我曾經見過一些經驗不足的醫生,遇到中暑倦怠就使用清暑益氣湯,卻不知道黃耆容易讓人胸悶;遇到熱喘就使用生脈散,卻不知道五味子有收斂作用,結果導致暑熱滯留體內,纏綿病榻而死,實在令人惋惜!像六味地黃湯、麻黃湯、桂枝湯等,都必須仔細斟酌,穩妥使用,或者用藥力較小的藥物代替,否則一旦用錯,就不可挽回,到時候反而會怪罪古人,而古人又豈能承受這樣的指責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