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筆花醫鏡》~ 卷一 (2)
卷一 (2)
1. 表裡虛實寒熱辨
凡人之病,不外乎陰陽。而陰陽之分,總不離乎表裡虛實寒熱六字盡之。夫里為陰,表為陽;虛為陰,實為陽;寒為陰,熱為陽。良醫之救人,不過能辨此陰陽而已;庸醫之殺人,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。假如發熱惡寒、鼻塞咳嗽、頭痛、脈浮、舌無苔、口不渴,此病之在表者也。
如或潮熱惡熱、口燥、舌黃、腹痛便澀、脈沉,此病之在裡者也。假如氣短體弱、多汗驚悸、手接心腹、四肢畏冷、脈來無力,此病之本虛者也。若病中無汗,或狂躁不臥、腹脹拒按、脈實有力,此病之又實者也。假如唇舌俱白、口不渴、喜飲熱湯、鼻流清涕、小便清、大便溏、手足冷、脈遲,此病之犯寒者也。若舌赤目紅、口渴喜冷、煩躁、溺短便秘,或唇燥舌乾,此病之患熱者也。凡此皆陰陽之分也。至於邪盛正衰、陰虛火亢等,則又陰中之陽、陽中之陰,其間毫釐千里,命在反掌,辨之者安得而不慎?
表治宜發散也。如初感風寒、發熱頭痛,但用蘇梗一錢五分、荊芥一錢五分、防風一錢、川芎一錢、甘草五分、生薑二片以散之。頭痛甚,加羌活六分。如鼻塞或流清涕,加半夏一錢五分、茯苓、陳皮各一錢。如咳嗽,則加桔梗七分、杏仁三錢、前胡一錢之類。一劑得汗而熱即退,不必再服。但避風寒,忌油膩。未得汗則再劑而止。若寒熱往來、欲作瘧狀,宜用柴胡八分、酒芩八分、赤芍一錢、製半夏一錢五分、甘草五分、大棗三枚、生薑三片以和之。虛者加防黨二錢。此其症在表,切勿妄用枳殼、神麯、麥芽消導之藥,引邪入內。
里治宜歸經也。有虛實,有寒熱,宜辨其病在何臟腑而治之。法詳臟腑門。惟喜怒憂思悲恐驚,謂之七情,此里症之最難治者。但寬其心而藥始效,否則無益也。然症在於里,大忌發散。散之則虛者汗脫,熱者煽熾。醫家動輒用表,可懼哉!
虛治宜補也。然有陰虛,有陽虛。血虛者為陰虛,宜補其血。輕者用生地四錢、首烏二錢、歸身一錢五分、酒芍一錢五分、炙鱉甲二錢、穭豆皮三錢、海參三錢、北沙參三錢之類。重者用熟地五錢、枸杞三錢、五味七分、萸肉一錢、菟絲一錢以填之。氣虛者為陽虛,宜補其氣。輕者用黨參三錢、白朮二錢、山藥二錢、茯苓一錢五分、炙草六分、紅棗六枚、生薑一片之類。重者用人參一錢、黃耆一錢五分以振之。氣欲脫則並加附子二錢、乾薑二錢以回陽。若氣血兼虛,則陰陽並補。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,皆聖藥也。實治宜瀉也。心有火邪;肺有風寒;脾有食積、蟲痞、濕熱;肝有鬱怒之氣;膽、胃、包絡、膀胱、大小腸各能受邪,皆為實症。治法詳各臟腑門。然治實以速為功。苟遷延日久,病未去而元氣虛,則難以消導矣。寒治宜溫也。寒在表則惡風寒,宜蘇葉一錢、藿梗二錢、荊芥、防風各一錢、前胡一錢五分、杏仁三錢、生薑三片之屬。
白話文:
表裡虛實寒熱辨
人體疾病,都離不開陰陽的範疇,而陰陽的區分,總歸於表裡虛實寒熱這六個字。裡屬陰,表屬陽;虛屬陰,實屬陽;寒屬陰,熱屬陽。高明的醫生治病,只在於能辨別這些陰陽的關係;庸醫致人死命,只在於錯誤地辨識這些陰陽的關係。
例如,發熱惡寒、鼻塞咳嗽、頭痛、脈象浮弱、舌苔薄白、不口渴,這是病邪在表證;如果出現潮熱惡熱、口乾舌燥、舌苔黃厚、腹痛便秘、脈象沉細,這是病邪在裡證;如果氣短乏力、多汗心悸、手足冰冷、四肢畏寒、脈象無力,這是氣血不足的虛證;如果無汗、煩躁不安、腹部脹滿拒按、脈象有力,這是實證;如果唇舌色白、不口渴、喜歡喝熱水、流清涕、小便清澈、大便稀溏、手腳冰冷、脈象遲緩,這是寒證;如果舌頭紅赤、眼睛紅腫、口渴喜涼、煩躁不安、小便短少、大便祕結、或嘴唇乾燥舌頭乾裂,這是熱證。這些都是陰陽的區分。至於邪盛正衰、陰虛火旺等情況,則是陰中有陽、陽中有陰的複雜變化,其間差別細微卻影響巨大,生死攸關,辨證時怎能不謹慎。
表證的治療方法應以發散為主。例如初期風寒感冒,發熱頭痛,可以使用蘇梗、荊芥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、生薑等藥物發汗。頭痛嚴重者,可加羌活;鼻塞或流清涕,可加半夏、茯苓、陳皮;咳嗽,可加桔梗、杏仁、前胡等。一劑藥物能發汗,熱退即可停藥,注意避免風寒,忌食油膩。若未得汗則可再服用一劑。如果寒熱往來,似瘧疾症狀,宜用柴胡、黃芩、赤芍、半夏、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等藥物調理。虛者可加人參、黃耆。此為表證,切勿使用枳殼、神麴、麥芽等消導藥物,以免將邪氣引入內臟。
裡證的治療應以歸經論治為主。裡證有虛實之分,有寒熱之別,應辨明病邪在何臟腑,再對症下藥,詳見臟腑篇。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,是裡證中最難治療的,必須寬慰患者心緒,藥物才能見效,否則無益。裡證切忌使用發散的藥物,發散會導致虛者汗脫,熱者更甚。醫生動輒使用發散法治療裡證,實在令人擔憂。
虛證的治療應以補益為主。虛證有陰虛和陽虛之分。血虛屬於陰虛,應補血;輕者可用生地、何首烏、當歸、白芍、鱉甲、黑豆皮、海參、北沙參等藥物;重者可用熟地、枸杞、五味子、吳茱萸、菟絲子等藥物。氣虛屬於陽虛,應補氣;輕者可用黨參、白朮、山藥、茯苓、甘草、紅棗、生薑等藥物;重者可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。氣虛欲脫者,再加附子、乾薑回陽。如果氣血兼虛,則應陰陽同補,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都是常用的方劑。
實證的治療應以瀉法為主。心有火邪,肺有風寒,脾胃有食積、蟲積、濕熱,肝有鬱怒之氣,膽胃、包絡、膀胱、大小腸等臟腑均可感受邪氣,這些都是實證。治療方法詳見各臟腑篇。治療實證應力求迅速見效,如果拖延日久,病邪未除而元氣耗損,則難以奏效。
寒證的治療應以溫法為主。表寒證惡風寒,宜用蘇葉、藿香、荊芥、防風、前胡、杏仁、生薑等藥物散邪;嚴重者可加桂枝、麻黃、細辛等藥物。裡寒證喜熱湯,宜用半夏、藿香、焦朮、制半夏、吳茱萸、焦穀芽、煨薑、砂仁等藥物溫中;嚴重者可加附子、肉桂、乾薑等藥物。凡寒證,唇舌必白,脈象遲緩,大便溏瀉,腹部可能冷痛,如果誤用寒涼藥物,會加重病情,甚至危及生命,必須謹慎。
熱證的治療應以涼法為主。熱證有實火和虛火之分。實火證,可能是外感或內郁所致,應根據臟腑辨證施治。輕者可用梔子、石斛、地骨皮、青蒿、丹皮、連翹、麥冬、花粉、銀花、竹葉、燈芯草等藥物;嚴重者可加黃連、黃芩、或石膏、知母;極嚴重者可加大黃、龍膽草等。虛火證,可能是陽虛外熱,表現為不口渴、唇色不紅、脈象不數,宜用四君子湯補益陽氣;如果是陰虛內熱,舌頭可能紅絳,頭痛、目乾、午后發熱,宜用四物湯、六味地黃湯補益陰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