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門法律》~
1. 一明辨息之法
2. 辨息論(附律一條)
喻昌曰:息出於鼻,其氣布於膻中。膻中宗氣,主上焦息道,恆與肺胃關通,或清而徐,或短而促,咸足以占宗氣之盛衰。所以《經》云:乳之下,其動應衣,宗氣泄也。人顧可奔迫無度,令宗氣盛喘數急,有餘反成不足耶?此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。其謂起居如故而息有音,此肺之絡脈逆也。
不得臥而息有音者,是陽明之逆也。益見布息之氣,關通肺胃,又指呼出為息之一端也。呼出心肺主之;吸入腎肝主之;呼吸之中,脾胃主之。故惟脾胃所主中焦,為呼吸之總持。設氣積賁門不散,而阻其出入,則危急存亡非常之候。善養生者,俾賁門之氣,傳入幽門,幽門之氣,傳二陰之竅而出,乃不為害。
其上焦下焦,各分呼出吸入,未可以息之一字,統言其病矣。此義惟仲景知之,謂息搖肩者心中堅,息引胸中上氣者咳,息張口短氣者,肺痿唾沫。分其息顓主乎呼,而不與吸並言,似乎創說。不知仲景以述為作,無不本之《內經》,昌前所擬呼出為息二端,不足盡之。蓋心火乘肺,呼氣奔促,勢有必至。
呼出為心肺之陽,自不得以肝腎之陰混之耳。息搖肩者,肩隨息動,惟火故動也。息引胸中上氣咳者,肺金收降之令不行,上逆而咳,惟火故咳也。張口短氣,肺痿唾沫,又金受火形不治之證,均以出氣之粗,名為息耳。然則曷不徑以呼名之耶?曰:呼中有吸,吸中有呼,剖而中分,聖神所不出也。
但以息之出者主呼之病,而息之入者主吸之病,不待言矣。《經》謂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,以及息有音者,不一而足。惟其不與吸並言,而吸之病轉易辨識,然尚恐後人未悉,復補其義云:吸而微數,其病在中焦實也,當下之即愈,虛者不治。在上焦者其吸促,在下焦者其吸遲,此皆難治。
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,見吸微且數,吸氣之往返於中焦者速,此必實者下之,通其中焦之壅而即愈。若虛則肝腎之本不固,其氣輕浮脫之於陽,不可治矣。昌前所指賁門幽門不下通,為危急存亡非常之候者此也。在上焦者其吸促,以心肺之道近其真陰之虛者,則從陽火而升,不入於下。
故吸促,是上焦未嘗不可候其吸也。下焦者其吸遲,肝腎之道遠其元陽之衰者,則困於陰邪所伏,卒難升上,故吸遲。此真陰元陽受病,故皆難治。若呼吸往來,振振動搖,則營衛往返之氣已索,所存呼吸一線耳,尚可為哉?學者先分息之出入,以求病情,既得其情,合之愈益不爽。若但統論呼吸,其何以分上中下三焦所主乎?噫!微矣。
【律一條】
凡辨息,不分呼出吸入以求病情,毫釐千里,醫之過也。
白話文:
辨息論(附律一條)
喻昌說:呼吸吐出的氣息,從鼻子出來,氣流佈散到膻中(胸部中央)。膻中是宗氣(元氣)聚集的地方,主管上焦的呼吸通道,始終與肺和胃相通。呼吸清淡緩慢,或急促短淺,都能判斷宗氣的盛衰。《內經》說:「乳房以下,呼吸動作能讓衣服起伏」,這是宗氣外泄的表現。人如果過度奔走勞累,導致宗氣盛而呼吸急促頻繁,反而會導致氣虛。這是指呼氣是呼吸的一個方面。
如果人平時起居正常,但呼吸卻有聲音,這是肺的絡脈逆行了。
臥床不起而呼吸有聲音,這是陽明經氣逆亂。這更說明呼吸的氣息,與肺胃相通,呼氣也是呼吸的一個方面。呼氣由心肺主導;吸氣由腎肝主導;呼吸的過程,則由脾胃主導。所以,只有脾胃所主管的中焦,才能總攝呼吸的功能。如果氣體積聚在賁門(胃上口)不能散開,阻礙氣息出入,那就是危急存亡的非常之症。善於養生的人,會讓賁門的氣,順利傳導到幽門(胃下口),幽門的氣,再從兩個陰竅(肛門和尿道)排出,就不會危害健康。
上焦和下焦,各自主管呼氣和吸氣,不能單用「息」這個字,來概括所有的呼吸系統疾病。這個道理只有張仲景懂得,他說:呼吸時肩膀搖動,是心臟堅硬;呼吸時胸中氣往上衝,是咳嗽;張口呼吸且氣短,是肺痿(肺氣虛弱)流口水。他只講呼氣而沒有涉及吸氣,似乎是創立一種新的學說。不知張仲景是記述前人還是自己創立的學說,都來源於《內經》。我之前提出的呼氣是呼吸的一個方面,還不能完全概括。因為心火過盛侵犯肺臟,呼氣就會急促,這是必然的結果。
呼氣是心肺之陽的表現,不能與肝腎之陰混淆。呼吸時肩膀搖動,是因為火盛而動。呼吸時胸中氣往上衝而咳嗽,是因為肺金的收降功能失調,氣逆而上,這是由於火盛而咳。張口呼吸氣短,肺痿流口水,也是金受火克而不能治療的症狀,都是因為呼氣粗濁,而稱為「息」。那麼,為什麼不直接用「呼」來命名呢?因為呼氣中包含吸氣,吸氣中包含呼氣,要將其完全分割開來,是聖人智慧也難以做到的。
但只要以吐出的氣息判斷呼氣的疾病,以吸入的氣息判斷吸氣的疾病,就足夠了。《內經》說,嬰兒中風熱,喘息,肩膀隨呼吸起伏,以及呼吸有聲音,等等,例子很多。它沒有將吸氣與呼氣混為一談,所以吸氣的疾病更容易辨識。但我仍然擔心後人不能完全理解,所以再補充說明:吸氣微弱而頻繁,疾病在中焦實證,應該瀉下治療就能痊癒;虛證則不宜治療。上焦吸氣急促,下焦吸氣遲緩,這些都很難治療。
呼吸動搖得厲害,則難以治療。如果吸氣微弱而頻繁,吸氣在中焦往返的速度很快,這是實證,應該瀉下,疏通中焦的阻塞就能痊癒。如果是虛證,則是肝腎的根本不足,氣體輕浮而上浮,是無法治療的。我之前說的賁門幽門不通,是危急存亡的非常之症,就是指這個。上焦吸氣急促,是因為心肺的經絡靠近真陰,真陰虛弱,陽火就會上升,不能下降。所以吸氣急促,上焦的疾病可以從吸氣來判斷。下焦吸氣遲緩,是因為肝腎的經絡遠離元陽,元陽衰弱,就被陰邪所困,難以上升,所以吸氣遲緩。這是真陰元陽受病,所以都很難治療。如果呼吸往來,振動搖晃,則營衛之氣已經衰竭,只剩下微弱的呼吸,還能怎麼治療呢?學習者應該先區分呼吸的出入,來探求病情,找到病因,再治療就能準確無誤。如果只是籠統地論述呼吸,怎麼能區分上中下三焦各自主管的疾病呢?唉,真是微妙啊!
【律一條】
凡是辨別呼吸,不區分呼氣和吸氣來探求病情,就會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這是醫生的大錯。
3. 一明胸中大氣之法
4. 大氣論(附律一條)
喻昌曰:天積氣耳,地積形耳,人氣以成形耳。惟氣以成形,氣聚則形存,氣散則形亡。氣之關於形也,豈不巨哉?然而身形之中,有營氣、有衛氣、有宗氣、有臟腑之氣、有經絡之氣,各為區分。其所以統攝營衛、臟腑、經絡,而令充周無間,環流不息,通體節節皆靈者,全賴胸中大氣,為之主持。
大氣之說,《內經》嘗一言之,黃帝問地之為下否乎?岐伯曰:地為人之下,太虛之中者也。曰:馮乎,曰:大氣舉之也。可見太虛寥廓而其氣充周磅礴,足以包舉地之積形而四虛無著,然後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之氣,六入地中而生其化。設非大氣足以苞地於無外,地之震崩墜陷,且不可言。
胡以巍然中處而永生其化耶?人身亦然,五臟六腑,大經小絡,晝夜循環不息,必賴胸中大氣,斡旋其間。大氣一衰,則出入廢,升降息,神機化滅,氣立孤危矣。如之何其可哉,《金匱》亦常一言之,曰:營衛相得,其氣乃行;大氣一轉,其氣乃散。見營衛兩不和諧,氣即痹而難通。
必先令營衛相得,其氣並行不悖,後乃俟胸中大氣一轉,其久病駁劣之氣始散。然則大氣之關於病機若此,後人不一表章,非缺典乎?或謂大氣即膻中之氣,所以膻中為心,主宣布政令,臣使之官。然而參之天運膻中臣使,但可盡寒暑燥濕風火六入之職,必如太虛中,空洞沕穆,無可名象,包舉地形,永奠厥中,始為大氣。膻中既為臣使之官,有其職位矣,是未可言大氣也。
或謂大氣即宗氣之別名,宗者尊也主也,十二經脈,奉之為尊主也。詎知宗氣與營氣、衛氣,分為三隧,既有隧之可言,即同六入地中之氣,而非空洞無著之比矣。膻中之診,即心包絡。宗氣之診在左乳下,原不與大氣混診也。然則大氣於何而診之?《內經》明明指出,而讀者不察耳。
其謂上附上,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者,正其診也。肺主一身之氣,而治節行焉。胸中包舉肺氣於無外,故分其診於右寸主氣之天部耳。《金匱》獨窺其微,舉胸痹心痛短氣,總髮其義於一門。有謂氣分心下堅大如盤,邊如旋杯,水飲所作。形容水飲久積胸中不散,傷其絪縕之氣,乃至心下堅大如盤,遮蔽大氣不得透過,只從旁邊轆轉,如旋杯之狀,正舉空洞之位水飲佔據為言。
其用桂枝去芍藥,加麻黃、附子,以通胸中陽氣者,陽主開,陽盛則有開無塞,而水飲之陰可見晛耳。其治胸痹心痛諸方,率以薤白白酒為君,亦通陽之義也。若胸中之陽不虧,可損其有餘,則用枳朮湯足矣。用枳必與術各半,可過損乎?識此以治胸中之病,寧不思過半乎?人身神藏五,形藏四,合為九藏,而胸中居一焉。
胸中雖不藏神,反為五神之主,孟子之善養浩然,原思之歌聲若出金石,其得全於天,不受人損為何如。今人多暴其氣而不顧,迨病成,復損其氣以求理。如本草云枳殼損胸中至高之氣,亦有明言,何乃恣行無忌耶?總由未識胸中為生死第一關耳。特於辨息之餘,補大氣論以明之。
【律一條】
凡治病,傷其胸中正氣,致令痞塞痹痛者,此為醫咎。雖自昔通弊,限於不知,今特著為戒律,不可獲罪於冥冥矣。
白話文:
大氣論(附律一條)
喻昌說:天是積聚的氣,地是積聚的形,人依靠氣來形成形體。只有氣才能成形,氣聚則形體存在,氣散則形體消亡。氣與形體的關係,難道不重要嗎?然而,形體之中,有營氣、衛氣、宗氣、臟腑之氣、經絡之氣,各有區分。能夠統攝營衛、臟腑、經絡,使氣血充盈周遍,循環不息,全身各處都活躍靈敏的,全賴胸中大氣主持運作。
《內經》曾經簡潔地說明大氣的道理:黃帝問地是否在下邊?岐伯回答:地是在人之下,太虛之中的。黃帝問:地憑什麼懸浮著?岐伯回答:是大氣托舉著它。這可以看出,太虛廣闊無垠,而其中的氣充盈周遍,磅礴浩大,足以包容地形的積聚,而自身虛無縹緲,然後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之氣,六種氣進入地中而產生變化。如果沒有大氣足以包容大地於無垠之中,大地就會崩裂墜毀,根本無法想像。
地為何能巍然屹立於中央,並持續運作變化呢?人體也一樣,五臟六腑,大大小小的經絡,晝夜不停地循環運作,都必須依靠胸中大氣在其中斡旋調控。大氣一旦衰弱,則呼吸停止,升降停止,生命活力消亡,氣機就孤危了。這該怎麼辦呢?《金匱要略》也曾經簡潔地說過:營衛氣互相協調,氣才能運行;大氣一衰弱,氣就散了。如果營衛二氣不協調,氣就會阻塞不通。
必須首先使營衛二氣協調,氣才能順利運行,然後才能等待胸中大氣運行,久病導致的濁氣才能散去。所以,大氣與病理機制關係如此密切,後人卻很少闡述,難道是典籍缺失嗎?有人認為大氣就是膻中之氣,因為膻中屬於心,主管宣佈號令,是臣使的官府。然而,參照天運,膻中只是臣使的官府,只能盡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的職責,而並非像太虛一樣空洞虛靈,不可名狀,包容地形,長久安定於中央,這才是大氣。膻中既是臣使之官,有其職位,所以不能說是「大氣」。
有人認為大氣就是宗氣的別名,宗是尊貴、主導的意思,十二經脈都尊奉它為主。但是宗氣與營氣、衛氣,分為三個通道,既然有通道可言,就與六氣入地一樣,而不是空洞無著的。膻中的診察部位,就是心包絡。宗氣的診察部位在左乳下方,本來就與大氣的診察部位不同。那麼,大氣在哪裡診察呢?《內經》已經明確指出,只是讀者沒有仔細觀察罷了。
書中說在上部,右外側可以候診肺,內部可以候診胸中的,這才是診察大氣的正確方法。肺主一身之氣,並調節氣的運行。胸中包容肺氣於無垠之中,所以把診察部位分在右寸,主宰氣的天部。
《金匱要略》獨特地窺探到其中的奧妙,把胸痹、心痛、氣短等症狀歸納到一起。有人說氣積聚在心下,堅硬如盤,邊緣像旋轉的杯子,是水飲引起的。這是形容水飲長期積聚在胸中不散,損傷了胸中的溫煦之氣,以至於心下堅硬如盤,阻礙大氣的運行,只能從旁邊旋轉,像旋轉的杯子一樣,正是說明空洞的部位被水飲佔據了。
治療的方法是用桂枝去芍藥,加麻黃、附子,以通暢胸中陽氣。陽氣主開通,陽氣盛則開通無阻,陰性的水飲就可以消散了。治療胸痹、心痛等症的處方,大多以薤白、白酒為主藥,也是通陽的意義。如果胸中的陽氣不虧損,可以去除多餘的陰邪,那麼使用枳實薤白湯就夠了。使用枳實和白術必須各半,不能過量。懂得這個道理來治療胸中的疾病,難道不比一半更有把握嗎?人體有五個藏神之器,四個藏形之器,合起來是九藏,而胸中佔據其中一個。
胸中雖然不藏神,卻是五神之主的所在。孟子的浩然正氣,原思的歌聲如同金石之聲,都是得到天賦的,不受外界的損害。現在很多人過度耗損自己的氣而不注意,等到生病了,又損傷自己的氣來治療。就像《本草綱目》中所說枳殼損傷胸中至高之氣,這都有明確的記載,為什麼要肆意妄為呢?總之,是因為沒有認識到胸中是生死攸關的第一關卡。特地在辨析呼吸之後,補充大氣論來闡明這個道理。
【律一條】
凡是治療疾病,損傷了胸中正氣,導致痞滿、阻塞、疼痛的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雖然自古以來就存在這種通病,是限於無知造成的,現在特地寫成戒律,不可再犯下這種難以彌補的錯誤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