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 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)

1. 望色論(附律一條)

喻昌曰:人之五官百骸,賅而存者,神居之耳。色者神之旗也,神旺則色旺;神衰則色衰;神藏則色藏;神露則色露。帝王之色,龍文鳳彩。神仙之色,岳翠山光。榮華之色,珠明玉潤。壽耇之色,柏古松蒼。乃至貧夭之色,重濁晦滯,枯索堊黧,莫不顯呈於面。而病成於內者,其色之著見,又當何如?《內經》舉面目為望色之要,謂面黃目青、面黃目赤、面黃目白、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。面青目赤、面赤目白、面青目黑、面黑目白、面赤目青,皆死。

白話文:

喻昌說:人體的五官百骸,全部都是依靠神靈存在著。面色是神靈的旗幟,神靈旺盛,面色就紅潤;神靈衰弱,面色就枯槁;神靈藏在體內,面色就內斂;神靈外露,面色就顯露。帝王的面色,像龍鳳那樣鮮艷奪目;神仙的面色,像山川那樣青翠明麗;榮華富貴的面色,像珠玉那樣晶瑩潤澤;長壽老人的面色,像松柏那樣蒼勁古樸。至於貧窮短命的人的面色,則是暗沉晦暗,枯槁粗糙,灰白憔悴,無不顯現在臉上。而那些因內臟疾病而形成的面色,其顏色特徵又是怎樣的呢?《內經》中提到,觀察面部是判斷疾病的重要方法,認為面黃目青、面黃目赤、面黃目白、面黃目黑的人,都不會死亡;而面青目赤、面赤目白、面青目黑、面黑目白、面赤目青的人,都會死亡。

蓋以黃為中土之色,病人面目顯黃色,而不受他色所侵則吉。面目無黃色,而惟受他色所侵則凶。雖目色之黃,濕深熱熾,要未可論於死生之際也。然五臟善惡之色,見於面者,額頰鼻頤,各有分部:《刺熱篇》謂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。心熱病者,額先赤。脾熱病者,鼻先赤。

白話文:

黃色是中土的顏色,如果病人的臉色明顯發黃,但沒有其他顏色的侵擾,則吉。如果臉上沒有黃色,而只有其他顏色的侵擾,則兇。即使眼睛是黃色的,濕氣深重,熱氣熾盛,也不能立刻判斷生死。但是,五臟的好壞顏色,可以從臉上看出來。額頭、兩頰、鼻子和下巴各有分工。 《刺熱篇》說:肝熱病的人,左臉先變紅。心熱病的人,額頭先變紅。脾熱病的人,鼻子先變紅。

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。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是則五臟分部,見於面者,在所加察,不獨熱病為然矣。然更有進焉,則目下之精明,鼻間之明堂是也。《經》謂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是五臟之精華,上見為五色,變化於精明之間。某色為善,某色為惡,可先知也。

白話文:

肺部有熱的病人,右臉頰先發紅。腎臟有熱的病人,下巴先發紅。雖然疾病還沒有發作,但如果看到臉色發紅,就針灸治療,叫做「治未病」。這是因為五臟分部,在臉部都可以看到,所以不只是熱病,其他疾病也可以用臉色來觀察。不過,觀察臉色還有更進一步的方法,那就是觀察眼睛下方的精明穴和鼻尖的明堂穴。古書上說,精明穴有五種顏色,是氣血精華的表現。這五種顏色是五臟精華在精明穴之間的變化,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吉凶,可以提前知道疾病的發生。

謂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是明堂上下左右,可分別其色之逆從,並可分別男女色之逆從,故為要也。察色之妙,無以加矣。仲景更出精微一法,其要則在中央鼻準,毋亦以鼻準,在天為鎮星,在地為中嶽,木金水火四藏,病氣必歸併於中土耶。其謂鼻頭色青,腹中苦冷痛者死,此一語獨刊千古。

白話文:

所謂面部氣色,可以觀察人體內在的病症,氣色在臉上的分佈有規律可循。這說明明堂的上下左右,可以分別出氣色的正常或異常,也可以區分男女氣色的正常或異常,因此非常重要。診察氣色的精妙之處,沒有比這更好的了。仲景提出了更精細的一種方法,其關鍵在於中央的鼻準,難道是因為鼻準在天上是鎮星,在地下是中嶽,金木水火四藏病氣必定會匯聚到中土嗎。他說鼻頭顏色青色,腹部疼痛、發冷的人會死亡,這句話獨斷千古。

後人每恨《卒病論》亡,莫由上溯淵源,不知此語正其大旨也。蓋厥陰肝木之青色,挾腎水之寒威,上徵於鼻,下徵於腹,是為暴病,頃之亡陽而卒死耳。其謂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,又互上句之意。見黑雖為腎陰之色,微黑且無腹痛,但主水氣,而非暴病也。謂色黃者,胸上有寒,寒字《傷寒論》中,多指為痰,言胸有積痰也。

白話文:

後世醫家常常遺憾《卒病論》失傳,沒辦法追溯病情的根源,其實這段話正好說出了《卒病論》的精髓。肝木的青色挾帶著腎水的寒威,在上面影響到鼻子,在下面影響到肚子,就是指暴病,一會兒陽氣消失就會突然死亡。文中提到鼻子顏色微黑的人,有水氣,這句話和上句相互呼應。可以看到黑色雖然是腎陰的顏色,但微黑且沒有肚子痛,只代表有水氣,而不是暴病。文中提到顏色發黃的人,胸中有寒氣,傷寒論中,「寒」字大多是指痰,這句話是指胸中有積痰。

謂色白者亡血,白者肺之色,肺主上焦以行營衛,營不充則鼻色白,故知亡血也。謂設微赤非時者死,火之色歸於土,何遽主死?然非其時而有其氣,則火非生土之火,乃剋金之火,又主臟燥而死矣。次補察目一法,謂其目正圓者痓不治。次補察面五法,謂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有留飲,黃色鮮明為留飲,又即色黃者胸上有寒之互辭。語語皆表章《內經》,補其未備,故可法可傳也。

白話文:

說面色蒼白者,是血虛的緣故,白色,是肺的顏色,肺主上焦氣分,主導氣血運行,營衛不充,則鼻色發白,所以知道他是血虛。說假使沒有紅色或者不適時有紅色者會死亡,火之色屬於土色,為什麼突然主死亡?但是,假如不適時出現火氣,那麼火不是生土之火了,而是克金之火,又主臟腑乾燥而死亡。再補察一個診視眼睛的方法,說眼睛正圓者,瘭疽不能治癒。再補察診視面色的五種方法,說面 色青色,是痛證,黑色,是勞證,赤色,是風證,黃色,是便難(大便不暢通),面 色鮮明者,有留飲,黃色而鮮明的是留飲,再者,就是面 色黃色者,胸中有寒這相互解釋。這些話,都表顯彰明瞭《內經》,補其不足,所以可以法為準則,可以傳述。

色之善者,青如翠羽,赤如雞冠,黃如蟹腹,白如豕膏,黑如烏羽。色之惡者,青如草茲,赤如衃血,黃如枳實,黑如炲,白如枯骨。五臟有精華則色善,無精華則色惡,初非以青黑為大忌也。未病先見惡色,病必惡。《靈樞》謂赤色出於兩顴,大如拇指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

白話文:

顏色好的,青色如翠鳥的羽毛,紅色如雞冠,黃色如螃蟹的腹部,白色如豬油,黑色如烏鴉的羽毛。顏色不好的,青色如青草,紅色如血,黃色如枳實,黑色如燒焦了的東西,白色如枯骨。五臟有精華,則顏色好,沒有精華,則顏色不好,並不是以青色和黑色為大忌。沒生病先出現不好的顏色,那麼,病一定很嚴重。《靈樞》中說:如果兩顴出現紅色,像拇指那麼大,即使是小病,也一定會死。

黑色出於天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,義與容色見明堂上下左右同,而此為暴病耳。若夫久病之色,必有受病之應。肺熱病者,色白而毛敗應之。心熱病者,色赤而絡脈溢應之。肝熱病者,色蒼而爪枯應之。脾熱病者,色黃而肉蠕動應之。腎熱病者,色黑而齒槁應之。夫病應其色,庸工亦多見之,然冀噓枯澤槁於無益之日,較之治未病者,不啻倍蓰無算矣。

白話文:

黑色的病症出於頭部,病症像拇指一樣大,一定會在不生病的情況下突然死亡,這個徵兆與臉色在臉頰四周上下左右都明白地顯現出來一樣,而這只是突然發生的疾病罷了。至於長期患病的徵兆,一定會有相應的病症。肺有熱病的人,臉色蒼白,毛髮枯槁是相應的徵兆。心有熱病的人,臉色紅赤,脈絡充盛是相應的徵兆。肝有熱病的人,臉色青蒼,指甲枯槁是相應的徵兆。脾有熱病的人,臉色黃,肌肉蠕動是相應的徵兆。腎有熱病的人,臉色黑,牙齒枯槁是相應的徵兆。根據病症出現相應的臉色,即使是醫術平庸的人也大多見過,但是希望在人奄奄一息的時候用藥物來讓其起死回生,比起治療未發病的人,不知道要多花多少倍的精力。

更有久見病色,其人原不病者,庸工且心炫而竊疑之,殊不知此絡脈之色,不足畏也。蓋陰絡之色,隨其經而不變,色之變動無常者,皆陽絡之色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。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《內經》謂此皆無病,何反怪之耶?然而察色之法,亦有其傳。岐伯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。

白話文:

更有在久病之人身上見到病色,但這個人卻並沒有病,平庸的醫師為此大驚失色,心裡產生懷疑,殊不知這種絡脈之色並不需要害怕。因為陰絡之色是隨著它的經脈而呈現一定的顏色,顏色變化無常的都是陽絡之色。如果寒氣過多則脈絡凝結不能舒展,凝結則呈現青黑色。如果熱氣過多則脈絡泥濘混濁,泥濘混濁則呈現黃赤色。《內經》上說這些都是沒有病的表現,為什麼人們反而把它當成奇怪的事情呢?然而觀察病色的方法也是有傳承的。岐伯說生於心臟的病色,就像用白布包著硃砂一樣。

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。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。生於脾,如以縞裹黃。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。縞,素白也,加於朱、紅、紺、黃、紫之上,其內色耀映於外,若隱若見。面色由肌內而透於外,何以異此?所以察色之妙,全在察神。血以養氣,氣以養神,病則交病。失睡之人,神有飢色。

白話文:

面色出現白色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紅色。面色出現青色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藍色。面色出現黃色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黃色。面色出現黑色,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著紫色。白色絲綢是純白色的,加上紅色、藍色、黃色、紫色的時候,絲綢裡面透出的顏色會映照在外面,若隱若現。人的面色是由皮膚內層透出來的,和這個道理有什麼不同呢?所以觀察面色的奧妙,全在於觀察精神狀態。血可以滋養氣,氣可以滋養精神,病了就會相互影響。失眠的人,精神看起來像是飢餓的樣子。

喪亡之子,神有呆色,氣索自神失所養耳。小兒布痘,壯火內動,兩目先現水晶光。不俟痘發,大劑壯水以制陽光,俾毒火一線而出,不致燎原,可免劫厄。古今罕及此者,因並志之。

【律一條】

凡診病不知察色之要,如舟子不識風汛,動罹復溺,鹵莽粗疏,醫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喪失孩子的父母,神色呆滯,氣息微弱,那是因為精神失去了寄託。小孩出水痘,體內的壯火(元陽)旺盛,兩隻眼睛先出現晶瑩的光芒。不等水痘發出來,就用大劑量的壯水(寒涼藥物)來制約陽光,使毒火沿著一條路徑排出,不至於像燎原野火那樣蔓延,可以避免災難和厄運。古往今來很少有人懂得這個道理,因此把它記錄下來。

2. 聞聲論(附律二條)

喻昌曰:聲者,氣之從喉舌而宣於口者也。新病之人,聲不變。小病之人,聲不變。惟久病苛病,其聲乃變。迨聲變,其病機顯呈而莫逃,所可聞而知之者矣。《經》云:聞而知之謂之神,果何修而若是?古人聞隔垣之呻吟叫哀,未見其形,先得其情,若精心體驗,積久誠通。

白話文:

喻昌說:聲音是氣從喉嚨和舌頭出來,宣洩在口中的。剛得病的人,聲音不會改變。小病的人,聲音也不會改變。只有長期患病、病得很嚴重的人,聲音才會改變。等到聲音改變的時候,病因就會顯現出來,無法逃脫,可以通過聲音來得知。經典上說:聽了聲音就能知道病情,這是怎麼修煉得來的呢?古代名醫隔著牆聽到呻吟叫哀的聲音,沒見到病人,就能瞭解到病人的情況,這是因為他們用心體驗,積累了很多經驗,所以能夠做到。

如瞽者之耳偏聰,豈非不分其心於目耶?然必問津於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,以求生心變化,乃始稱為神耳。《內經》本宮商角徵羽五音,呼笑歌哭呻五聲,以參求五臟表裡虛實之病。五氣之邪,其謂肝木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。心火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。

白話文:

就像盲人憑藉敏銳的聽覺來彌補視力不足一樣。這難道不是沒有把精力分散在視力上嗎?所以,必須鑽研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等經典,以求生心的變化,才能稱得上「神耳」。《內經》中記載,五音(宮商角徵羽)和五聲(呼笑歌哭呻)可以反映五臟的健康狀況,由此可以判斷五臟是否有虛實之病。五氣之邪是指肝屬木,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情緒上表現為握拳。心屬火,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情緒上表現為憂愁。

脾土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。肺金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。腎水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。變動者,遷改其常志也,以一聲之微,分別五臟,並及五臟變動,以求病之善惡,法非不詳。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,尤在於氣與神焉。《經》謂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

白話文:

脾土在樂音上屬於宮音,在聲音上為歌聲,在變化上為噦。肺金在樂音上屬於商音,在聲音上為哭聲,在變化上為咳嗽。腎水在樂音上屬於羽音,在聲音上為呻吟聲,在變化上為戰慄。所謂變化,是指變動其正常意志。憑藉一聲細微的聲音,區分五臟的功能,並涵蓋五臟的變化。以此來探求疾病的吉凶,這個方法不可不謂詳細。然而,人之所以能主持全身的運作,更重要的是在於氣與神。《內經》所說的「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,聲如從室中言」,這是中氣不足的緣故。

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謂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是聽聲中,並可得其神氣之變動,義更精矣。《金匱》復以病聲內合病情,謂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。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只此三語,而下中上三焦受病,莫不有變動可徵,妙義天開,直可隔垣洞晰。

白話文:

在問話時,說了很久纔再開口,這是精氣被奪的表現。說話時不分親疏、好壞,這是神智昏亂的表現。這是聽聲辯證的內容,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斷病情變化,並可得知其義理。 《金匱要略》以疾病的聲音和病情相結合,認為病人說話的聲音低沉而喜驚呼,則骨節間有病。聲音嘶啞不清,則心膈間有病。聲音尖細而長,則頭部有病。僅僅這三句話,就可推斷出上焦、中焦、下焦受病的變化。

語聲寂寂然者,不欲語而欲嘿也。靜嘿統屬三陰,此則顓系厥陰所主。何以知之?厥陰在志為驚,在聲為呼,病本緘默,而有時驚呼,故知之耳。惟在厥陰,病必深入下焦骨屬筋節間也。喑喑然聲出不徹者,聲出不揚也。胸中大氣不轉,出入升降之機,艱而且遲,是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也。

白話文:

話語聲音沉寂無聲的,是不想說話而想保持沉默的。安靜和沉默都隸屬於三陰,而保持沉默則完全是由厥陰所主導。怎麼知道呢?厥陰在志為驚,在聲音為呼喊,本應緘默不語,但有時又突然驚嚇呼喊,因此可以知道。厥陰的病症一定深深進入下焦的骨骼筋節之間。聲音沙啞,不響亮通徹的,是聲音發不出來。胸口的大氣不能轉動,呼吸升降的動作艱難而遲緩,這可以知道病症在中焦胸膈之間。

啾啾然細而長者,謂其聲自下焦陰分而上。緣足太陽主氣,與足少陰為表裡,所以腎邪不劑頸而還,得從太陽部分,達於巔頂。腎之聲本為呻,今腎氣從太陽經脈,直攻於上,則腎之呻並從太陽變動,而啾唧細長,為頭中病也。得仲景此段更張其說,而聽聲察病,愈推愈廣。

白話文:

啾啾的聲音細而長,說明這種聲音自下焦陰分而上。太陽主氣巡行足部,與少陰互為表裏,所以腎臟的病邪不直達頸部而迴轉,得了太陽經脈的部分,到達頭頂。腎的聲音本是呻吟,現在腎臟的氣從太陽經脈直攻到頭部,則腎的呻吟聲也隨著太陽變動,而啾啾細長,這是頭部疾病的表現。知道了仲景的這一段更正論述,就可以根據聽聲音來觀察疾病,越推廣就越廣泛。

所以書不盡言,學者當自求無盡之藏矣。

【律二條】

凡聞聲,不能分呼笑歌哭呻,以求五臟善惡,五邪所幹,及神氣所主之病者,醫之過也。

凡聞聲,不別雌雄長短,出於三焦何部者,醫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書中無法完全表達所有的知識,學習的人應該自己去探索無窮無盡的學問。 【兩條規律】 凡是聽到聲音,如果不能分辨出是呼喊、笑聲、歌聲、哭聲還是呻吟聲,以此來判斷五臟的好壞、五邪對身體的影響以及由神氣所引起的疾病,這是醫生的失職。 凡是聽到聲音,如果不能區分出聲音的性別和長短,以及這些聲音是來自三焦的哪一部位,這也是醫生的失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