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昌

《醫門法律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一

2. 一明望色之法

3. 望色論(附律一條)

喻昌曰:人之五官百骸,賅而存者,神居之耳。色者神之旗也,神旺則色旺;神衰則色衰;神藏則色藏;神露則色露。帝王之色,龍文鳳彩。神仙之色,岳翠山光。榮華之色,珠明玉潤。壽耇之色,柏古松蒼。乃至貧夭之色,重濁晦滯,枯索堊黧,莫不顯呈於面。而病成於內者,其色之著見,又當何如?《內經》舉面目為望色之要,謂面黃目青、面黃目赤、面黃目白、面黃目黑者,皆不死。面青目赤、面赤目白、面青目黑、面黑目白、面赤目青,皆死。

蓋以黃為中土之色,病人面目顯黃色,而不受他色所侵則吉。面目無黃色,而惟受他色所侵則凶。雖目色之黃,濕深熱熾,要未可論於死生之際也。然五臟善惡之色,見於面者,額頰鼻頤,各有分部:《刺熱篇》謂肝熱病者,左頰先赤。心熱病者,額先赤。脾熱病者,鼻先赤。

肺熱病者,右頰先赤。腎熱病者,頤先赤。病雖未發,見赤色者刺之,名曰治未病。是則五臟分部,見於面者,在所加察,不獨熱病為然矣。然更有進焉,則目下之精明,鼻間之明堂是也。《經》謂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是五臟之精華,上見為五色,變化於精明之間。某色為善,某色為惡,可先知也。

謂容色見上下左右,各在其要。是明堂上下左右,可分別其色之逆從,並可分別男女色之逆從,故為要也。察色之妙,無以加矣。仲景更出精微一法,其要則在中央鼻準,毋亦以鼻準,在天為鎮星,在地為中嶽,木金水火四藏,病氣必歸併於中土耶。其謂鼻頭色青,腹中苦冷痛者死,此一語獨刊千古。

後人每恨《卒病論》亡,莫由上溯淵源,不知此語正其大旨也。蓋厥陰肝木之青色,挾腎水之寒威,上徵於鼻,下徵於腹,是為暴病,頃之亡陽而卒死耳。其謂鼻頭色微黑者,有水氣,又互上句之意。見黑雖為腎陰之色,微黑且無腹痛,但主水氣,而非暴病也。謂色黃者,胸上有寒,寒字《傷寒論》中,多指為痰,言胸有積痰也。

謂色白者亡血,白者肺之色,肺主上焦以行營衛,營不充則鼻色白,故知亡血也。謂設微赤非時者死,火之色歸於土,何遽主死?然非其時而有其氣,則火非生土之火,乃剋金之火,又主臟燥而死矣。次補察目一法,謂其目正圓者痓不治。次補察面五法,謂色青為痛,色黑為勞,色赤為風,色黃者便難,色鮮明者有留飲,黃色鮮明為留飲,又即色黃者胸上有寒之互辭。語語皆表章《內經》,補其未備,故可法可傳也。

色之善者,青如翠羽,赤如雞冠,黃如蟹腹,白如豕膏,黑如烏羽。色之惡者,青如草茲,赤如衃血,黃如枳實,黑如炲,白如枯骨。五臟有精華則色善,無精華則色惡,初非以青黑為大忌也。未病先見惡色,病必惡。《靈樞》謂赤色出於兩顴,大如拇指,病雖小愈,必卒死。

黑色出於天庭,大如拇指,必不病而卒死,義與容色見明堂上下左右同,而此為暴病耳。若夫久病之色,必有受病之應。肺熱病者,色白而毛敗應之。心熱病者,色赤而絡脈溢應之。肝熱病者,色蒼而爪枯應之。脾熱病者,色黃而肉蠕動應之。腎熱病者,色黑而齒槁應之。夫病應其色,庸工亦多見之,然冀噓枯澤槁於無益之日,較之治未病者,不啻倍蓰無算矣。

更有久見病色,其人原不病者,庸工且心炫而竊疑之,殊不知此絡脈之色,不足畏也。蓋陰絡之色,隨其經而不變,色之變動無常者,皆陽絡之色也。寒多則凝泣,凝泣則青黑。熱多則淖澤,淖澤則黃赤。《內經》謂此皆無病,何反怪之耶?然而察色之法,亦有其傳。岐伯謂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。

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。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。生於脾,如以縞裹黃。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。縞,素白也,加於朱、紅、紺、黃、紫之上,其內色耀映於外,若隱若見。面色由肌內而透於外,何以異此?所以察色之妙,全在察神。血以養氣,氣以養神,病則交病。失睡之人,神有飢色。

喪亡之子,神有呆色,氣索自神失所養耳。小兒布痘,壯火內動,兩目先現水晶光。不俟痘發,大劑壯水以制陽光,俾毒火一線而出,不致燎原,可免劫厄。古今罕及此者,因並志之。

【律一條】

凡診病不知察色之要,如舟子不識風汛,動罹復溺,鹵莽粗疏,醫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喻昌說道:人的五官和全身的骨骼,之所以能完整存在,是因為有神居住其中。顏色可以被視為神的旗幟,神如果旺盛,顏色也會旺盛;神如果衰弱,顏色也會衰弱;神如果隱藏,顏色也會隱藏;神如果顯露,顏色也會顯露。帝王的顏色,就像龍紋鳳彩一樣華麗。神仙的顏色,就像山嶽翠綠一樣清新。榮華的人顏色,就像珍珠明亮、玉石潤澤。長壽的人顏色,就像柏樹古老、松樹蒼翠。至於貧窮短命的人顏色,則重濁晦暗,枯萎粗糙,無不顯現在臉上。而疾病在體內形成的,其顏色的呈現,又是如何?

《內經》舉出面目作為觀色的關鍵,提到面黃目青、面黃目赤、面黃目白、面黃目黑的人,都不會死亡。但是面青目赤、面赤目白、面青目黑、面黑目白、面赤目青的人,都會死亡。

這是以黃色為中心土色,病人的面部顯現黃色,不受其他顏色侵犯就是吉祥的。面部沒有黃色,只受到其他顏色的侵犯就是凶兆。即使眼色是黃色,濕熱嚴重,也不應該在生死之間討論。然而,五臟健康或惡化的顏色,出現在面部,額頭、頰、鼻子、下巴等部位,各有不同的部分:《刺熱篇》認為肝熱病的人,左頰先紅。心熱病的人,額頭先紅。脾熱病的人,鼻子先紅。肺熱病的人,右頰先紅。腎熱病的人,下巴先紅。疾病雖然尚未發生,但看到紅色就可以針灸治療,這叫做治療未病。因此,五臟的不同部位,出現在面部的,需要仔細觀察,不僅僅是熱病才這樣。

然而,還有進一步的方法,那就是眼睛下方的精明和鼻子之間的明堂。《經》認為精明五色,是氣的華麗表現。五臟的精華,向上顯現為五色,在精明之間變化。某種顏色表示健康,某種顏色表示惡化,可以提前知道。

面容顏色出現在上下左右,各自有其重要性。明堂的上下左右,可以分辨顏色的順逆,並且可以分辨男性和女性顏色的順逆,因此非常重要。觀察顏色的奧妙,無法超越了。張仲景提出了更精細的方法,關鍵在於鼻子的中央,可能也是因為鼻子的中央在天上是鎮星,在地上是中嶽,木、金、水、火四臟的病氣必定會集中到中土。他認為鼻頭顏色青色,腹部感到寒冷疼痛的人會死亡,這一句話獨步千古。

後人常常抱怨《卒病論》已經遺失,無法追溯其源頭,卻不知道這句話正是其核心思想。這是厥陰肝木的青色,挾帶著腎水的寒威,向上反映在鼻子,向下反映在腹部,這是急性疾病,很快就會失去陽氣而突然死亡。他認為鼻頭顏色微黑的人,有水氣,這是對上一句話的互補意義。黑色是腎陰的顏色,但微黑並且沒有腹痛,只是代表水氣,而不是急性疾病。他認為黃色表示胸部有寒氣,《傷寒論》中的寒字,大多指的是痰,意思是胸部有積痰。

他認為白色表示失血,白色是肺的顏色,肺主管上焦,行營衛,營不足則鼻子顏色白,所以知道失血。他認為如果不是在適當的時候出現微紅色就會死亡,火的顏色歸屬於土,為什麼會導致死亡呢?然而,如果在不適當的時候出現這種氣息,那麼火就不是生土的火,而是剋金的火,又表示臟器乾燥而死亡。他接著補充了觀察眼睛的方法,認為眼睛完全圓形的人,患痙攣症無法治療。他接著補充了觀察面部的五種方法,認為青色表示疼痛,黑色表示勞損,紅色表示風邪,黃色表示排便困難,鮮明的顏色表示有殘留的水液,鮮明的黃色表示殘留的水液,這也和黃色表示胸部有寒氣的意思相同。這些話語都表彰了《內經》,補充了未盡事宜,因此可以學習和傳承。

健康的顏色,青色像翠羽,紅色像雞冠,黃色像蟹腹,白色像豬脂,黑色像烏羽。惡劣的顏色,青色像草茲,紅色像淤血,黃色像枳實,黑色像煤灰,白色像枯骨。五臟有精華,顏色就會健康,沒有精華,顏色就會惡劣,並不僅僅是因為青色和黑色是大忌。未生病前先看到惡劣的顏色,病情一定會惡化。《靈樞》認為,如果兩頰出現紅色,大小像拇指,即使病情稍微好轉,也會突然死亡。

如果天庭出現黑色,大小像拇指,一定會無病而突然死亡,這和麪容顏色出現在明堂上下左右的意義相同,但這是急性疾病。長期疾病的顏色,一定會有相應的病變。肺熱病的人,顏色白,毛髮敗落相應。心熱病的人,顏色紅,絡脈泛濫相應。肝熱病的人,顏色蒼白,指甲枯萎相應。脾熱病的人,顏色黃,肌肉蠕動相應。腎熱病的人,顏色黑,牙齒枯槁相應。病情和顏色相應,普通醫生也經常能看到,但如果希望在無益的日子裡嘆息枯澤枯槁,相比治療未病,效果差了很多倍。

此外,長期看到病態顏色,但本人原本不病的人,普通醫生可能會感到驚訝,但實際上這種絡脈顏色並不可怕。因為陰絡顏色,會隨著經絡而不變,顏色變動無常的是陽絡顏色。寒冷多,血液會凝固,顏色就會青黑。熱多,血液會變得濕潤,顏色就會黃紅。《內經》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的,為什麼反而感到奇怪呢?然而,觀察顏色的方法也有其傳承。岐伯認為,生於心臟的顏色,像白布包裹硃砂。生於肺的顏色,像白布包裹紅色。生於肝的顏色,像白布包裹紺藍色。生於脾的顏色,像白布包裹黃色。生於腎的顏色,像白布包裹紫色。白布,是純白色,加上硃砂、紅色、紺藍色、黃色、紫色,其內部顏色向外照射,若隱若現。面部顏色從肌肉內部透出到外面,和這個有什麼不同?因此,觀察顏色的奧妙,全在於觀察神韻。血液養氣,氣養神,如果生病,三者都會受影響。失眠的人,神韻有飢餓的表情。失去親人的孩子,神韻有呆滯的表情,這是因為氣衰弱,神韻失去養分。小孩出疹子,壯火內動,雙眼先出現水晶般的光芒。不用等到疹子發出,大量滋養水液來控制陽光,使毒火只有一絲,不會蔓延,可以避免災難。古今罕有人提及此法,因此一併記載。

【律一條】

凡是診斷疾病,不知道觀察顏色的重要性,就像船員不知道風向,容易遭到反覆的溺水,魯莽粗疏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

4. 一明聞聲之法

5. 聞聲論(附律二條)

喻昌曰:聲者,氣之從喉舌而宣於口者也。新病之人,聲不變。小病之人,聲不變。惟久病苛病,其聲乃變。迨聲變,其病機顯呈而莫逃,所可聞而知之者矣。《經》云:聞而知之謂之神,果何修而若是?古人聞隔垣之呻吟叫哀,未見其形,先得其情,若精心體驗,積久誠通。

如瞽者之耳偏聰,豈非不分其心於目耶?然必問津於《內經》、《金匱》,以求生心變化,乃始稱為神耳。《內經》本宮商角徵羽五音,呼笑歌哭呻五聲,以參求五臟表裡虛實之病。五氣之邪,其謂肝木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,在變動為握。心火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,在變動為憂。

脾土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,在變動為噦。肺金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,在變動為咳。腎水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,在變動為慄。變動者,遷改其常志也,以一聲之微,分別五臟,並及五臟變動,以求病之善惡,法非不詳。然人之所以主持一身者,尤在於氣與神焉。《經》謂中盛藏滿,氣勝傷恐者,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

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謂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是聽聲中,並可得其神氣之變動,義更精矣。《金匱》復以病聲內合病情,謂病人語聲寂寂然喜驚呼者,骨節間病。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。語聲啾啾然細而長者,頭中病。只此三語,而下中上三焦受病,莫不有變動可徵,妙義天開,直可隔垣洞晰。

語聲寂寂然者,不欲語而欲嘿也。靜嘿統屬三陰,此則顓系厥陰所主。何以知之?厥陰在志為驚,在聲為呼,病本緘默,而有時驚呼,故知之耳。惟在厥陰,病必深入下焦骨屬筋節間也。喑喑然聲出不徹者,聲出不揚也。胸中大氣不轉,出入升降之機,艱而且遲,是可知其病在中焦胸膈間也。

啾啾然細而長者,謂其聲自下焦陰分而上。緣足太陽主氣,與足少陰為表裡,所以腎邪不劑頸而還,得從太陽部分,達於巔頂。腎之聲本為呻,今腎氣從太陽經脈,直攻於上,則腎之呻並從太陽變動,而啾唧細長,為頭中病也。得仲景此段更張其說,而聽聲察病,愈推愈廣。

所以書不盡言,學者當自求無盡之藏矣。

【律二條】

凡聞聲,不能分呼笑歌哭呻,以求五臟善惡,五邪所幹,及神氣所主之病者,醫之過也。

凡聞聲,不別雌雄長短,出於三焦何部者,醫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聞聲論(附律二條)

喻昌說:聲音,是氣體從喉嚨和舌頭發出,然後從口中宣洩出來的。患了新病的人,聲音不會改變;患了小病的人,聲音也不會改變。只有久病或嚴重的疾病,聲音才會改變。等到聲音改變了,疾病的病機就明顯呈現出來,再也掩蓋不住,醫生就可以通過聽聲音來知道病情了。《內經》說:「聽聲音就能知道病情,這叫做神醫」,這究竟要怎樣修煉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?古人聽到隔著牆壁的呻吟哭喊,還沒見到病人,就能先了解病人的病情,這都是因為他們用心去體會,經過長期的積累,才真正通曉醫理。

就像盲人的耳朵特別靈敏一樣,這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心思放在眼睛上嗎?然而,要想成為神醫,必須要深入研讀《內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去探求生命活動的變化規律。《內經》把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音,以及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五種聲音,用來推測五臟表裡虛實的病症。五種邪氣,例如肝木,在音律上屬於角,在聲音上屬於呼,在動作上屬於握;心火,在音律上屬於徵,在聲音上屬於笑,在動作上屬於憂;脾土,在音律上屬於宮,在聲音上屬於歌,在動作上屬於呃逆;肺金,在音律上屬於商,在聲音上屬於哭,在動作上屬於咳嗽;腎水,在音律上屬於羽,在聲音上屬於呻吟,在動作上屬於顫抖。所謂「動作」,是指改變了正常的精神狀態。醫生可以通過微小的聲音變化,來區分五臟的病症,以及五臟的病變,從而判斷疾病的輕重,這種方法是十分詳盡的。然而,人之所以能夠維持生命,主要在於氣和神。

《內經》說,如果臟腑充實飽滿,氣盛而導致驚恐,聲音就像從屋子中間發出來的,這是中氣濕盛的表現;如果說話聲音微弱,整天說不出幾句話,這是氣虛的表現;如果說話無所顧忌,不分親疏貴賤,這是神志失常的表現。由此可見,通過聽聲音,還可以了解到病人的神氣變化,其意義更加精妙。《金匱要略》又根據病人的聲音來判斷病情,例如病人說話聲音低沉而喜愛驚呼,這是骨節方面的疾病;說話聲音低沉而聽不清,是心膈方面的疾病;說話聲音細小而長,是頭部疾病。僅僅這三種聲音,就能夠判斷出上、中、下三焦受病的情況,各有不同的徵兆,其妙理如同天開地闢一般,可以直接隔著牆壁聽清楚。

說話聲音低沉的人,是不想說話而想保持沉默的。靜默屬於三陰,這就屬於厥陰所主管的疾病。為什麼這樣知道呢?因為厥陰在精神狀態上表現為驚恐,在聲音上表現為驚呼,病人原本沉默寡言,但有時卻會驚呼,因此可以知道是厥陰的問題。厥陰的疾病,病情一定深入到下焦的骨骼和筋節之間。聲音低沉而聽不清,是指聲音發不出來。胸腔中的氣機不能運轉,呼吸升降的機能困難而緩慢,這就可以知道疾病在中焦的胸膈之間。聲音細小而長,是指聲音從下焦的陰分部位向上發出。因為足太陽經脈主管氣機,與足少陰經脈相表裡,所以腎臟的邪氣不能向下走而向上走,通過足太陽經脈的部位,到達頭頂。腎臟的聲音本是呻吟,現在腎臟的邪氣通過太陽經脈,直接攻擊頭部,所以腎臟的呻吟聲也隨足太陽經脈的變化而改變,變得細小而長,這就是頭部疾病。通過學習張仲景的這段論述,聽聲察病的方法,就更加廣泛了。

所以,書本上寫的內容有限,學習者應該自己去尋找無窮無盡的知識寶藏。

【律二條】

凡是聽聲音診病,不能夠區分呼、笑、歌、哭、呻五種聲音,來判斷五臟的疾病輕重,以及五種邪氣的侵犯,以及神氣所主導的疾病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

凡是聽聲音診病,不能夠區分聲音的男女老幼、長短,以及聲音來自三焦的哪個部位,這是醫生的過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