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2)

1. 疏解之劑

《活人》敗毒散,治下利發熱脈浮者。

人參,川芎,羌活,獨活,前胡,茯苓,枳殼,桔梗,炙草,柴胡,陳倉米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服無時,一名倉稟湯。

藿香正氣散

香薷飲

下利雖曰有積有熱,如用藥不效,即是腸胃有風邪。熱者、赤者,與敗毒散;冷者、白者,不換金正氣散。治痢之法,大要經以散風邪,行滯氣,開胃脘為先,不可遽用粟殼、龍骨、牡蠣輩,以閉澀腸胃,邪氣得補而愈甚,不為纏擾撮痛,則為裡急後重,所以日久淹延而未已也。(肉蔻、訶子、白朮輩,恐其補住寒邪,亦不可遽投。)

白話文:

疏解之劑

敗毒散用於治療腹瀉伴發熱、脈搏浮弱的症狀。藥方包含人參、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前胡、茯苓、枳殼、桔梗、炙甘草、柴胡、陳米。每次服用五錢,用約一杯半水,加三片生薑,煎煮至七分,過濾藥渣後服用,時間不限,此方也稱作倉稟湯。

另外還有藿香正氣散和香薷飲。

雖然腹瀉可能有積滯或熱證,但如果用藥無效,就可能是腸胃受風寒侵襲。如果是發熱、大便赤色,就用敗毒散;如果是畏寒、大便色白,就用不換金正氣散。治療痢疾的原則,首先要疏散風寒、運行滯氣、開通胃脘,不能急於使用收斂止瀉的藥物,例如粟殼、龍骨、牡蠣等,以免閉塞腸胃,導致邪氣更盛,反而加重病情,引起裡急後重,久治不癒。(肉蔻、訶子、白朮等溫補藥物,也怕其助長寒邪,不宜急用。)

2. 溫通之劑

葛氏療痢色白,食不消者,為寒下方。

豉(一斤,綿裹),薤白(一把)

水三升,煮取二升,及熱頓服之。此不從暑毒而發者,或過啖生冷,或坐臥高堂大廈,寒氣所乘,脾亦不運,故隨感而為痢,以葛氏豉薤湯治之,如逾二三日,寒化為熱,其病形與暑毒同也。

黑丸子

烏梅肉,杏仁(去皮尖,另研,十四粒),巴霜(去油,半錢),百草霜(六錢)

上為細末,和勻稀糊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,白湯送下。一方有半夏、縮砂(各十四粒。)

感應丸

白話文:

溫通之劑

葛洪治療痢疾,症狀是大便色白、消化不良者,屬於寒邪導致的痢疾,所以用溫熱的藥方。

取蠶豆(一斤,用棉布包好),薤白(一把)。加水三升,煮到剩二升,趁熱服用。這種痢疾不是中暑引起的,可能是吃了太多生冷食物,或是長時間待在寒冷潮濕的高堂大廈,寒邪入侵,脾胃運化失常,因而導致痢疾。用葛洪的蠶豆薤白湯治療,如果服藥兩三天後,寒邪轉化為熱邪,症狀就會與中暑引起的痢疾相似。

黑丸子方

取烏梅肉、杏仁(去皮尖,另研磨,十四粒)、硃砂(去油,半錢)、白堊(六錢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成稀糊狀,製成如黍米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十五到二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另一個方子還加入半夏、縮砂仁(各十四粒)。

感應丸方 (內容缺失,無法翻譯)

3. 溫補之劑

理中湯

人參,白朮,炮姜,炙草

水煎服。如痢不止,宜加豆蔻、木香。有熱加黃連。

真人養臟湯

人參,白朮(各六兩),白芍,木香(各一兩六錢),甘草,肉桂(各八錢),肉豆蔻(麵裹煨,五錢),御米殼(蜜炙),訶子肉(一兩二錢)
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煎至八分去渣,食前溫服。忌生冷魚腥酒面油膩之物。如滑泄夜起,久不瘥者,可加附子四片。此溫補兼收之劑,臟虛滑脫者宜之。若有熱者,不可用也,宜冷澀之劑。

白話文:

溫補之劑

理中湯:

此方由人參、白朮、炮薑、炙甘草組成,水煎服用。如果腹瀉不止,可以加豆蔻、木香;如有發熱症狀,則應加入黃連。

真人養臟湯:

此方由人參、白朮(各六兩)、白芍、木香(各一兩六錢)、甘草、肉桂(各八錢)、肉豆蔻(麵裹煨,五錢)、御米殼(蜜炙)、訶子肉(一兩二錢)組成。將藥材研磨後,每次服用四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,去渣後,飯前溫服。服用期間應忌食生冷、魚腥、酒、麵食及油膩的食物。如果腹瀉、夜間起床次數頻繁,且久治不癒,可以加附子四片。此方具有溫補和收斂的功效,適用於臟腑虛弱、滑脫者。但若有發熱症狀,則不可服用,應改用寒涼收斂的藥劑。

4. 冷澀之劑

《外臺》方,治傷寒八九日,至十餘日,大煩渴作熱,三焦有瘡慝下利,或張口吐舌,目爛口瘡,不識人。用此除熱毒止痢。

龍骨半斤,水一斗,煮四升,沉之井底,冷服五合,漸漸進之。

《肘後方》,治熱病下利慾死者。

龍骨半斤,研,水一斗,煮取五升,候極冷稍飲,得汗即愈效。

又治久利休息不止者。

龍骨四兩打碎,水五升,煮取二升半,分五服冷飲。仍以米飲和丸,每服十丸。

按:三方並用龍骨水煎冷服,蓋以冷除熱,而以澀固脫爾。

白話文:

冷澀之劑

古代醫方記載,治療傷寒病發八九天至十多天,出現嚴重口渴發熱、三焦(上焦、中焦、下焦)有瘡瘍、腹瀉等症狀,甚至張口吐舌、眼睛紅腫、口腔潰瘍、神志不清等情況,可以用以下方法去除熱毒,止住腹瀉。

第一種方法:用半斤龍骨,加一斗水煮成四升,沉入井底使其冷卻,每次服用五合,逐漸增加劑量。

第二種方法:治療因熱病引起腹瀉,瀕臨死亡的病人。將半斤龍骨研磨成粉,加一斗水煮成五升,待完全冷卻後少量飲用,出汗後即可見效。

第三種方法:治療長期腹瀉不止的病人。將四兩龍骨打碎,加五升水煮成二升半,分五次冷服。同時還需將藥粉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十丸。

這三種方法都使用龍骨水煎後冷服,其原理是利用藥物寒涼的性質來清除體內熱毒,並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。

5. 和養之劑

駐車丸,治一切下痢,無問冷熱。

阿膠(十五兩,搗碎,蛤粉炒成珠,以醋四升熬成膏),當歸(十五兩),川黃連(三十兩,去須),炮乾薑(十兩)

上為末,同阿膠膏,杵成丸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食前米飲下。日三。

凡蘊熱血痢,裡急而痛甚,雖已疏通盪滌,然其痛不減者,非熱亦非積也。營血虧少,陽剛勝陰故爾。用藥當以血藥為佐,營血一調,其痛立止矣。

白話文:

和養之劑

駐車丸,可以治療各種下痢,不論是寒症或熱症。

藥方:阿膠(十五兩,搗碎後用蛤粉炒成珠狀,再用四升醋熬成膏)、當歸(十五兩)、川黃連(三十兩,去除鬚根)、炮乾薑(十兩)。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和阿膠膏一起攪拌,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前用米湯送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凡是因體內蘊藏熱邪而引起的出血性痢疾,患者腹痛劇烈,即使已經服用瀉藥通便,疼痛卻沒有減輕,這既非單純的熱證,也非積滯之症。而是因為體內營血不足,陽氣過盛而陰氣不足所致。因此治療時應以補血的藥物為主,只要營血調和,疼痛就能立即止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