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11)
卷七 (11)
1. 諸痢治法統論
痢疾古名滯下,亦名腸澼。以其滯澀腸臟,下多不快而澼澼有聲也。或赤或白,或赤白相雜,或下腸垢而無糟粕,或糟粕相雜,雖有痛不痛之異,然皆裡急後重,逼迫惱人。
白話文:
痢疾古稱滯下,也稱腸澼。因為它阻塞腸臟,排便不通暢,有澼澼的聲音。痢疾的症狀有下痢、腹痛、裡急後重、便血等,或赤色或白色,或赤白相雜,或排出腸垢而無糟粕,或糟粕相雜,雖然有痛與不痛之分,但都感到裡急後重,逼迫惱人。
痢疾古有赤熱白冷,及五色分屬五臟之辨,然臟腑寒熱,當以脈症互參,雖有前說,存之而已,若執此認病,泥矣。
白話文:
痢疾過去有赤熱白冷,以及五種顏色分別對應五臟的辨別,但是臟腑寒熱,應該以脈搏症狀互相參照,儘管有前面所說的這些,姑且儲存在那裡,如果拘泥於此來判斷疾病,就太過固執了。
《準繩》謂後重因邪壓大腸墜下者,當用大黃、檳榔輩。如羅謙甫水煮木香膏、東垣白朮安胃散等方。瀉其所壓之邪,則後重自除。若邪已瀉,其重仍在者,知大腸虛滑,不能自收而重,當用御米殼等澀劑,固其滑,收其氣。用亦愈也。議論自正,但水煮木香、白朮安胃二方,皆以御米殼為君,且有烏梅、五味子、白芍、訶子,並無檳榔、大黃,而云然者,豈未之察耶。
白話文:
《準繩》中提到,如果後重是因邪氣壓迫大腸而導致的,就應該使用大黃、檳榔等藥物。例如羅謙甫的水煮木香膏、東垣的白朮安胃散等方劑。這些藥物可以瀉掉壓迫大腸的邪氣,從而消除後重。如果邪氣已經瀉掉,但後重仍然存在,則說明大腸虛滑,不能收斂,這時就應該使用御米殼等澀劑,以固斂大腸,收斂其氣,也能夠治癒。這個議論本身是正確的,但水煮木香、白朮安胃這兩個方劑,都以御米殼為主藥,並且含有烏梅、五味子、白芍、訶子等藥物,並沒有檳榔、大黃,而《準繩》中卻說可以治癒後重,這顯然是沒有仔細考察過的。
又謂大腸為邪墜下之重,其重至圊後不減,大腸虛滑不收之重,其重至圊後隨減。愚謂邪墜之重,圊後當減;虛滑之重,圊後不減。茲反言之,亦有誤耶。
白話文:
也有人說大腸是邪氣墜落下來的重心,這種重子在大小便後是不會減少的;大腸虛滑不收的重子,在大小便後就會減少。愚認為邪氣墜下的重子,在大小便後應該減少;虛滑的重子,在大小便後不應減少。現在的說法相反,是否也錯了呢?
又謂休息痢多因兜住積滯,以致時作時止,宜四君子吞駐車丸,再投去積,卻用兜劑。按:四君、駐車都非去積之劑,然議論自正。
白話文:
又有人說,休息痢多半是因為腸胃積住了食滯,以致時好時壞,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車前丸,再用藥物去除積滯,最後再用兜劑。分析:四君子湯、車前丸都不是去除積滯的藥物,但是評論卻合乎道理。
敗毒散,發散風濕,益元散解利熱邪,故俱治發熱下利。
白話文:
敗毒散:發散風濕、補益元氣、祛除熱邪,所以都能治療發熱、腹瀉的情況。
治痢大法:後重者宜下;腹痛者宜和;身重者除濕;脈弦者去風;膿血稠黏,以重藥竭之;身冷自汗,以毒藥溫之;風邪內縮者,汗之則愈;鶩溏為利者,溫之而已。又曰:在表者發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,身表熱者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,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過者止之。
白話文:
治療痢疾的大原則:腹中存有宿便者宜用瀉藥;肚子痛者可用和中藥;身體沉重者去除濕氣;脈搏弦緊者驅風;膿血稠黏,用峻烈藥物竭除;身體寒冷、自發汗者,用毒性藥物溫暖;風邪內縮者,發汗即愈;大便呈滑溏,止瀉即可。又說:在體表的(病症)發散出去,在體內的(病症)瀉出來,在上面的(病症)催吐出來,在下面的(病症)竭除它;身體表熱者內部疏通;小便不通暢用分利藥;正盛者用和中藥,正衰者用峻補藥,過盛者停止它。
又曰:食寒冷者,宜溫熱以消導之;傷濕熱者,宜苦寒以內疏之;風邪內陷者升舉之;濕氣內盛者分利之;裡急者下之;後重者調之;腹痛者和之;洞泄腸鳴無力,不及拈衣,脈細微而弱者,溫之收之;膿血稠黏,數至圊而不能便,脈洪大而有力者,下之寒之。
白話文:
又說:吃寒涼的東西,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祛除;受了濕熱的侵襲,應該用苦寒的藥物來疏散;風邪向內侵襲,則用升舉的藥物;濕氣在體內盛多,則用分利(利水)的藥物;裡急(大便緊急)則用下行的藥物;後重(大便不暢)則用調和的藥物;腹痛則用和解的藥物;腹瀉不止、腸鳴無力,虛弱到連衣服都拿不起來,脈搏細微而弱,則用溫補藥物來收斂;膿血稠黏,經常去廁所卻排不出大便,脈搏洪大有力,則用下行的藥物和寒涼的藥物。
2. 寒下之劑
潔古大黃湯
大黃(一兩,銼)
白話文:
潔古大黃湯
大黃(一兩,切碎)
好酒二大盞,浸半日許,煎至一盞半,去滓分二分,頓服之。痢止勿服。如未止再服,取利為度。後服芍藥湯和之。利止再服白朮黃芩湯,盡徹其毒也,審系寒積留滯,則宜溫下之法治之。
韓𢘅大黃湯
白話文:
兩大碗好酒,浸泡約半天的時間,煎煮至一碗半的量,過濾掉渣滓後分成兩份,一次性喝掉。腹瀉停止後就不要再喝了。如果腹瀉沒有停止,可以再喝一遍,喝到好轉為止。之後服用芍藥湯來調和。腹瀉停止後再服用白朮黃芩湯,可以消除毒素。如果是寒積留滯引起的,則需要用溫下之法進行治療。
韓伯大黃湯
組成:
- 韓𢘅(即防風)
- 大黃
- 芍藥
- 桂枝
- 甘草
功用:
- 清熱瀉火
- 活血通絡
- 止痛解痙
適應症:
- 外感熱證,發熱、肌肉關節痠痛
- 瘀血阻滯,疼痛
- 熱結導致的小便不利、大便祕結
川黃連(吳茱萸炒,一兩),廣木香(一兩),大黃(酒浸炒,二兩)
白話文:
川黃連(以吳茱萸炒過,一兩),廣木香(一兩),大黃(用酒浸泡後炒過,二兩)。
上為末水丸,量人虛實,加減丸數。蓋暑毒與食物相搏,結在下脘,則升降出入,不得循其正,糟粕欲行不得行,而火復迫之,則將臟腑脂膏逼迫而下,故取大黃驅熱毒,下糟粕,清腸臟也。如膿血相雜,而脈浮大者,慎勿以大黃下之,下之必死,謂氣竭也。而陽無所收,不收則死。
白話文:
上方的藥丸是末水丸,依照人的虛弱狀況,增減丸藥的數量。夏季的毒氣與食物相互搏結,結聚在下脘,使得氣血的升降出入無法循著正道,糟粕想要排出卻排不出來,又被火氣逼迫,於是臟腑的脂膏被逼迫而下,因此使用大黃來驅除熱毒、排出糟粕、清淨腸臟。如果膿血混合在一起、脈搏浮大,千萬不可用大黃來瀉下,瀉下必定會死,因為這表示氣竭了。如果氣竭了,陽氣就沒有收斂的能力,沒有收斂能力就會死。
3. 和利之劑
芍藥湯(潔古),行血調氣。經曰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也。行血則便膿自愈,調氣則後重自除。
白話文:
芍藥湯(出自《潔古方》),具有活血行氣的功效。經典醫書中說:小便和大便中有膿血,表明氣血運行順暢,出血就會停止。活血化瘀,膿瘡自愈;調氣理氣,後重自除。
芍藥(一兩),當歸,黃連,黃芩(各半兩),大黃(三錢),桂(二錢五分),甘草(炒),檳榔(各二錢),木香(一錢)
白話文:
芍藥:一兩
當歸:半兩
黃連:半兩
黃芩:半兩
大黃:三錢
桂:二錢五分
甘草(炒):二錢
檳榔:二錢
木香:一錢
上九味,㕮咀,每服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滓溫服。一方無桂、甘、有枳殼,名導滯湯。
《先醒齋》滯下丸
白話文:
將九種藥材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加入兩杯水煎煮至剩下約一杯的量,去掉藥渣,趁溫熱時服用。另一種藥方中不添加桂、甘草,但添加了枳殼,稱為「導滯湯」。
先醒齋
滯下丸
組成:
- 乾薑(炒)
- 人參(去皮)
- 白朮(炒)
- 甘草(炙)
- 黃耆(炙)
- 白芍(酒洗)
- 陳皮(去白)
- 茯苓(去皮)
- 阿膠
- 黨參
- 黃柏(酒炒)
- 木香(去節)
- 炙甘草
- 縮砂(去砂)
- 丁香(去蒂)
- 延胡索(去蘆)
- 白芷(去蘆)
- 赤芍(炒)
- 艾葉(炒)
- 三棱(去刺)
- 莪朮
功效:
- 溫經散寒,益氣健脾,補虛斂容,固澀止帶。
主治:
- 氣血虛弱所致之帶下清稀,量多色淡,伴隨面色無華,脾胃虛弱,四肢倦怠等症狀。
用法用量:
- 每服15克,每日3次,溫水送服。
注意事項:
- 孕婦禁用。
- 濕熱蘊阻型帶下者不宜服用。
川連(薑汁炒,一斤),滑石(八兩,研末),白芍(酒炒,五兩),甘草(炙,三兩),檳榔(四兩),枳殼(五兩),木香(二兩半)
白話文:
川連(用薑汁炒過,一斤),滑石(八兩,研磨成粉末),白芍(用酒炒過,五兩),甘草(烤過的,三兩),檳榔(四兩),枳殼(五兩),木香(二兩半)
上為末,荷葉湯稍加薑汁和丸,如綠豆大,每服四錢。
白話文:
把上藥碾成粉末,用荷葉湯加少許薑汁和藥粉捏成丸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 4 錢。
凡燥煩渴噁心者,勿用木香;元氣虛弱者,勿用檳榔、枳殼;裡急色赤者,加當歸,惟噁心嘔吐不思食勿用。白多加吳茱萸(湯泡七次,七分,)扁豆(炒,二錢)陳皮(一錢;)赤多加烏梅肉(一錢,)山楂肉(二錢,)紅曲(一錢。)腹痛加白芍(三錢,)甘草(三錢;)口渴及發熱,調滑石末(三錢,)小便赤少,或不利,亦加方。噁心欲吐,即噤口痢,多加人參、石蓮肉、綠色升麻,醋炒。
白話文:
-
如果出現煩躁、口渴、噁心等症狀,不要使用木香。
-
如果元氣虛弱,不要使用檳榔和枳殼。
-
如果腹瀉急迫,大便呈紅色,則可以加入當歸。但是,如果出現噁心、嘔吐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則不要使用當歸。
-
如果大便呈白色,則可以加入吳茱萸(用湯浸泡七次,七分)、炒扁豆(二錢)、陳皮(一錢)。
-
如果大便呈紅色,則可以加入烏梅肉(一錢)、山楂肉(二錢)、紅曲(一錢)。
-
如果出現腹痛,則可以加入白芍(三錢)、甘草(三錢)。
-
如果出現口渴和發熱,則可以加入滑石粉末(三錢)。
-
如果出現小便赤少或不利,則可以加入上述藥方。
-
如果出現噁心欲吐,即噤口痢,則可以加入人參、石蓮肉、綠色升麻(用醋炒)。
久利不止,加肉豆蔻(一錢,)蓮肉(去心,炒黃,三錢,)扁豆、茯苓(各二錢,)人參(三錢。)
白話文:
若長期腹瀉不止,可加入肉豆蔻(一錢)、蓮肉(去除蓮子心,炒至黃色,三錢)、扁豆、茯苓(各二錢)及人參(三錢)。
劉河間曰:夫治諸痢者,莫若以辛苦寒藥治之,或微加辛熱佐之。蓋辛熱能發散邪氣,開通鬱結,苦能燥濕,寒能除熱,使氣宣平而已。其濕熱鬱抑,欲利不利,宜以韓𢘅加大黃湯利之。
當歸導氣湯(東垣)
白話文:
劉河間說:治療各種痢疾,沒有比用辛苦寒藥來治療的更好的了,或者稍加一些辛熱的藥物來輔助治療。因為辛熱的藥物能夠發散邪氣,打開鬱結,苦味的藥物能夠燥濕,寒性的藥物能夠清熱,使氣血宣通和平罷了。那濕熱鬱結,想要瀉又瀉不出來的,應該用韓𢘅加大黃湯來通利它。
當歸導氣湯(東垣)
組成:
- 當歸 二兩
- 白芍 一兩
- 白朮 一兩
- 柴胡 二錢
- 甘草 半錢
功能:
疏肝理氣,益氣補血
主治:
氣鬱氣滯所致的胸悶、腹脹、脅痛、月經不調等症狀
用法用量:
水煎,每日一劑,分兩次服用
禁忌:
無陰虛內熱者宜服
當歸,芍藥(各一錢),生地(二錢),甘草(一錢半),檳榔,木香(各二錢),青皮,槐花(炒,各七分),澤瀉(五分)
白話文:
當歸、芍藥(各1錢),生地黃(2錢),甘草(1.5錢),檳榔、木香(各2錢),青皮、炒槐花(各0.7錢),澤瀉(0.5錢)。
上為末用水煎,食前溫服。如小便利,去澤瀉;噁心去槐花,加薑汁炒黃連;燥渴減木香一半
丹溪青六丸,治血痢,及產後腹痛自利,能補脾補血,去三焦濕熱。
六一散(三兩),紅曲(炒,半兩。)
酒糊丸。
按:和者,和養其腸胃;利者,通利其積滯,凡正不足而邪有餘者,宜仿此法治之。
白話文:
丹溪青六丸
治療血痢,以及產後腹痛、腹瀉,能補脾氣、補血,去除三焦濕熱。
六一散(三兩),紅曲(炒,半兩)。
加入酒糊丸。
註解:
和:調和、養護腸胃。
利:通暢,消除積滯。
對於正氣虛弱但邪氣過盛的情況,適合仿照此方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