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七 (10)

1. 腎泄

腎泄者,五更溏泄也。腎雖水臟,而中有元陽,為脾土之母。又腎者主蟄,封藏之本,而開竅於二陰,腎陽既虛,即不能溫養於脾,又不能禁固於下,故遇子後陽生之時,其氣不振,陰寒反勝,則腹鳴奔響作脹,瀉去一二行乃安,積月不愈,或至累年。此病藏於腎,宜治下而不宜治中者也。

五味子散

五味子(一兩),吳茱萸(半兩,細粒綠色者)

上二味,同炒香熟為度,細末每二錢,陳米飲下。

許氏云:頃年有一親識,每五更初欲曉時,必溏泄一次,如是數月。有人云:此名腎泄,感陰氣而然,得此頓愈。

按:五更溏泄,不獨腎虛一端,酒積、食積、寒積,皆作此病。概與溫腎,非其治矣。食積、酒積,治法詳久泄,吞紅丸子,或單服曲糵枳朮丸。寒積者,積寒在脾腎,宜魏氏椒樸丸。

椒樸丸

益智仁(去殼,炒),川椒(炒出汗),川厚朴(薑製),陳皮,白乾薑,茴香(炒,各等分)

上用青鹽等分,於銀石器內,以水浸前藥,慢火煮乾,焙燥為末,酒糊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加至四十丸,空心鹽湯溫酒任下。

傷酒者,濕熱在脾,宜理中湯加乾葛、黃連,或葛花解酲湯,吞酒煮黃連丸

飲食過多,脾胃之氣,不能運化,其人必噯氣如敗卵,宜治中湯砂仁半錢,吞紅丸子,或單服曲糵枳朮丸

2. 飧泄

飧泄,完穀不化也。脾胃氣衰,不能熟腐水穀,而食物完出。經所謂脾病者,虛則腹滿腸鳴,飧泄不化是也。又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者,謂陽氣虛則下陷也。又風氣入脾,亦令飧泄。夫風者木氣也,而行於土中,風性善行,傳化疾速,則熟腐不及,經所謂久風入中,為腸風飧泄是也。又脾所生病,為胸滿嘔逆飧泄者,亦木氣制土之所致也。

又虛邪舍於腸胃,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者,土性喜溫而惡寒,多寒則變化無權也。故飧泄之病,約有三端,一曰虛,二曰風,三曰冷,而皆以虛為本也,亦曰虛泄。

胃風湯,治風冷虛氣,入客腸胃,水穀不化,泄瀉注下,腹脅虛滿,腸鳴㽲痛。

人參茯苓川芎,官桂,當歸白芍白朮(各等分)

每服二錢,水一大盞,粟米百餘粒,同煎七分去渣,稍熱空心服。若虛勞嗽,加五味子;若有痰,加半夏;若發熱,加柴胡;若有汗,加牡蠣;若虛寒,加附子;若寒甚,加乾薑,皆依本方等分。

防風芍藥湯,治飧泄脈弦,身熱腹痛而渴。

防風,芍藥(各二錢),黃芩(一錢),蒼朮(三錢)

水煎服。此治風入脾之法也。

鞠藭丸(方見濡泄。)

吳茱萸散(方見腸痹。)

升陽除濕湯,治胃氣不升,清氣在下,飧泄不已。

蒼朮(一錢半),柴胡,升麻羌活,防風,澤瀉豬苓,神麯(各七分),麥芽陳皮(各五分),甘草(三分,炙)

水二盞,煎一盞,去滓,空心服。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仁、半夏(各五分),薑棗同煎。

《靈樞》云:頭有疾,取之足,謂陽病在陰也。足有疾,取之上,謂陰病在陽也。中有疾,傍取之,中者脾胃也,傍者少陽甲膽也。脾胃有疾,取之足少陽甲膽也。甲風木也,東方春也。胃中真氣者,穀氣也。飲食不化,穀氣下流者,濕勝故也。故曰,濕多成五泄,宜助甲膽風以克之。

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。大抵此症,本胃弱不能克化,奪食少食,欲使胃氣不困也。若藥劑大,則胃不勝藥,泄亦不止,當漸漸與之,不可多服餌也。

經云:飧泄取三陰。三陰者,太陰也。宜補中益氣湯去當歸,加白芍。東垣云:清氣在下者,乃人之脾胃氣衰,不能升發陽氣,故用升麻、柴胡,助甘辛之味,以引元氣之升,不令下陷為飧泄也。

加味四君子湯,治氣虛泄瀉。

四君子加肉豆蔻(煨),訶子(泡,各一錢),薑棗煎。一方加縮砂、藿香、炮姜各五分,山藥蓮子、陳皮各一錢,烏梅一個,名參苓蓮術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