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頭痛統論
古方云:與黑錫丹,灸百會穴,猛進參、附、烏、沉,或有可生。然天柱折者,亦難為力矣。
白話文:
古老的醫方說:可以用黑錫丹來治療,並針灸百會穴,同時大力使用人參、附子、烏藥、沉香等藥材,或許能有起死回生的機會。然而,如果頸椎已經斷裂(天柱折),那就很難有辦法了。
2. 風頭痛
風頭痛者,風氣客於諸陽,諸陽之脈,皆上於頭,風氣隨經上入,或偏或正,或入腦中,稽而不行,與真氣相擊則痛。經云: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腦風是也。其挾寒挾熱,則隨症審而治之。
經驗治頭痛、風熱痛不可忍者方(《元珠》名茶調散)
小川芎(一兩),香白芷(五錢),細芽茶(三錢),片黃芩(二兩,酒拌炒,再拌再炒,如是三次,不可令焦),荊芥穗(四錢),薄荷葉(三錢)
上細末,每服二三錢,茶清調下。一方有菊花、防風、殭蠶。
石膏散
石膏(二兩,炭火燒,研細末),川芎(一兩),炙甘草(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一錢,蔥白、好茶同煎湯調下,食後日二服。
一方,:決明子作枕,去頭風、明目佳。
《本事》白附散,治風寒客於頭中,疼痛牽引兩目,遂至失明。
白附子(一兩),麻黃,川烏,南星(各半兩),全蠍(五個),乾薑,硃砂,麝香(各二錢半)
上為細末,酒調一匙服,略睡少時效。
三五七散,治風寒入腦,頭痛惡寒目眩。
防風(二兩),茱萸,炮姜,茯苓(各一兩五錢),細辛,炮附子(各七錢五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(《局方》。)
芎辛湯,治風寒濕在腦,頭痛眩暈嘔吐。
川芎(三錢),細辛,白朮(各一錢半),甘草(一錢)
上銼作一帖,入生薑五片,芽茶少許,水煎服。(《濟生》)
東垣云: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自地昇天者也。所以頭痛皆用風藥治之。然患痛人,血必不活,而風藥最能燥血,故有愈治而愈甚者。此其要尤在養血,不可不審也。
白話文:
風頭痛是因為風邪侵犯人體陽氣,而陽氣循經絡上行於頭部,風邪便沿著經絡上行至頭部,可能偏向一邊,也可能正中頭部,甚至進入腦中停滯不行,與人體真氣相搏,就會產生疼痛。經書記載:風邪循行風府穴上行,就會導致腦風。如果夾雜寒邪或熱邪,則需根據症狀來判斷治療。
以下是一些治療頭痛、風熱頭痛的有效處方:
名茶調散(出自《元珠》):川芎一兩、香白芷五錢、細芽茶三錢、片黃芩二兩(酒拌炒三次,不可炒焦)、荊芥穗四錢、薄荷葉三錢。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到三錢,用清茶送服。另外還有個方子用菊花、防風、殭蠶。
石膏散:石膏二兩(用炭火燒研成細末)、川芎一兩、炙甘草半兩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蔥白和好茶煎湯送服,飯後一天服用兩次。
決明子枕頭:用決明子做枕頭,可以治療頭痛、明目。
白附散(出自《本事》):治療風寒侵犯頭部,疼痛牽引至雙眼,甚至導致失明的方子。白附子一兩、麻黃、川烏、南星各半兩、全蠍五個、乾薑、硃砂、麝香各二錢半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調和服用一匙,稍睡片刻即可見效。
三五七散(出自《局方》):治療風寒入腦,頭痛、惡寒、頭暈目眩。防風二兩、茱萸、炮姜、茯苓各一兩五錢、細辛、炮附子各七錢五分。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溫酒送服。
芎辛湯(出自《濟生》):治療風寒濕邪困阻於腦部,頭痛、頭暈、嘔吐。川芎三錢、細辛、白朮各一錢半、甘草一錢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五片、芽茶少許,水煎服。
東垣先生說:頭頂是高處,只有風邪才能到達,所以治療頭痛的藥物多是輕飄的,能從下往上走的。因此頭痛都用祛風藥治療。但是頭痛的人,血液必定運行不暢,而祛風藥多燥,所以有些頭痛反而越治越嚴重。因此治療頭痛的关键在于养血,不可不慎重考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