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)

1. 卷五

2. 頭痛統論

頭,象天,六腑清陽之氣,五臟精華之血,皆會於此。然天氣所發,六淫之邪,人氣所變,五賊之逆,皆能相害。或蔽復其清明,或瘀塞其經絡,因與真氣相薄而為痛也。因風而痛者,抽掣惡風,有汗而痛。因暑熱而痛者,或有汗、或無汗,則皆惡熱而痛。因濕而痛者,痛而頭重,遇天陰尤甚。

因痰飲而痛者,亦頭昏重而痛,憒憒欲吐。因寒而痛者。惡寒而脈絀急。氣虛而痛者,遇勞則痛甚,其脈大。血虛而痛者,善驚惕,其脈芤。

東垣治頭痛,大率皆以酒芩、酒連、酒柏加風劑,如清空膏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之類,但雜用羌、防、升、柴、藁、蔓等藥,殊欠紀律,學者師其意可也,《元珠》茶調散,簡要可用。

治頭風久痛,須加芎、歸、紅花少許,非獨治風,兼和血止痛也。細茶最能清上風熱,久痛以之作引彌佳。東垣、謙甫常用之。

許學士荊芥散,獨用荊芥治風,煅石膏治熱,何等簡要。東垣清空膏諸方,蓋師其意而擴充之。

風痰頭痛,多兼嘔逆眩暈,若用風藥,其痰愈逆,其痛益甚。《和劑》玉壺丸,乃是的藥。東垣變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則兼氣虛而言之耳。

腎厥頭痛、肝厥頭痛,《本事方》論之最詳。

玉真丸,硫黃、半夏,溫降之力彌大,石膏、硝石,寒下之能甚長。夫陰氣上逆,其來最暴,治以純陽,必多格櫃,故須膏、硝為之佐使,令其相入而不覺其相傾耳。黑錫丹亦見此意。

茸珠丹有二方,一用硃砂、鹿茸二味為丸。蓋亦補虛墜浮之意。一用硃砂同草烏、瞿麥、黃藥子火煅,獨取硃砂為末作丸。此不特硃砂經火有毒,即草烏之辛散,瞿麥、黃藥子之苦降,並已成灰,吹去不用,而顧需其相濟,詎可得耶。

搐鼻諸方,《本事》獨用辛溫,東垣、河間並用辛涼。夫久畜之風,多化為熱,而閉郁之氣,非溫不通,隨病斟酌,從少從多,則賢者之責也。

頭痛餅子,有用五倍子、全蠍、土狗各七個,醋和作餅者。用南星、川芎等分同連須蔥白搗爛作餅者。有用蓖麻子、乳香者。有用大黃、芒硝同井底泥搗貼者。然外治之藥,無論邪之寒熱,並宜辛溫開達,徒用苦寒,鬱閉益甚,苟非熱極,不可輕用。

頭痛之因,非止一端,有風、有寒、有濕、有熱、有兼氣。兼氣者,如火與濕合,《內經》所謂少陽司天之政,二之氣,其熱鬱於上,頭痛、嘔吐、昏憒是也。有火勝水復者,《內經》所云歲金不及,炎火乃行,復則陰厥,且格陽反上行,頭腦戶痛,延及腦頂,發熱是也。有胃實者,經所謂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腸胃之所生是也。

有腎厥者,經所謂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是也。有心熱者,經所謂心煩頭痛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少陰是也。有痰飲者,其病在脾,東垣所謂太陰痰厥,頭痛眼黑,嘔吐悶亂,亦濕勝也。有內風者,風從火化,其病在肝,不特厥陰之脈與督脈上會於巔,蓋即肝臟沖逆之氣,亦能上至巔頂也。又有真氣不守,厥而上行,天門真痛,上引泥丸,名真頭痛,多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頭痛統論

頭部,如同天,六腑的清陽之氣和五臟精華的血液,都匯聚於此。然而,天上的氣候變化引起的疾病,以及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的侵襲,人體氣機的紊亂,以及五臟功能失調,都能互相傷害。這些因素,可能遮蔽頭部的清明之氣,或者阻塞經絡,導致真氣受阻而引起頭痛。

因風而頭痛者,會感覺到頭部抽搐、怕風,伴有汗出。因暑熱而頭痛者,有的出汗,有的不出汗,都會感到怕熱而頭痛。因濕而頭痛者,頭痛且頭部沉重,陰雨天症狀尤甚。

因痰飲而頭痛者,也會頭昏沉重且疼痛,並伴有噁心嘔吐感。因寒而頭痛者,會怕冷,脈象細弱而急促。氣虛而頭痛者,勞累後疼痛加重,脈象洪大。血虛而頭痛者,容易驚慌,脈象虛弱。

李東垣治療頭痛,大多使用酒製的黃芩、黃連、柏子仁,並加入治療風邪的藥物,例如清空膏、安神散、清上瀉火湯等。但其用藥往往雜亂,使用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、藁本、蔓荊子等藥物,缺乏規律,後學者可以領會其治療的思路即可,《元珠玉樞丹經》中的茶調散,簡潔易用。

治療久治不愈的頭痛,需要加入川芎、當歸、紅花少許,不僅能治風,還能活血止痛。細茶最能清泄上焦風熱,久痛使用細茶作藥引更好,李東垣、張子和常用此法。

許學士的荊芥散,單用荊芥治療風邪,用煅石膏治療熱邪,方法簡潔有效。李東垣的清空膏等諸方,都是師法其意而加以擴充的。

風痰頭痛,多伴有嘔吐、眩暈等症狀,如果只用祛風藥物,則痰邪更盛,疼痛加劇。《和劑局方》的玉壺丸是治療此症的良方。李東垣將其改為白朮半夏天麻湯,則更考慮到氣虛的情況。

腎厥頭痛、肝厥頭痛,《本事方》中論述最詳盡。

玉真丸,使用硫黃、半夏,具有溫和下降的功效;石膏、硝石,具有寒涼下降的作用。陰氣上逆,發病非常迅速,治療時用純陽之品,往往效果欠佳,因此需要用石膏、硝石輔助,使寒熱之品相輔相成,而不至於互相抵觸。黑錫丹也體現了這個思想。

茸珠丹有兩種方劑,一種用硃砂、鹿茸兩種藥材製成丸藥,這是為了補虛固本、鎮降浮氣。另一種用硃砂與草烏、瞿麥、黃藥子等藥材火煅後,只取硃砂研末製成丸藥。這種做法不僅硃砂經火煅後有毒性,而且草烏辛散,瞿麥、黃藥子苦寒下降,都已煅燒成灰,吹去不用,而仍然保留其相輔相成的作用,實在不可思議。

治療鼻塞的方劑,《本事方》中只用辛溫藥物,李東垣、朱丹溪則兼用辛涼藥物。久蓄的風邪,大多化為熱邪,而閉塞的氣機,非溫熱藥物不能疏通,治療時需根據病情,酌情增減藥量,這是醫者應盡的責任。

頭痛的外治法,如頭痛餅子,有用五倍子、全蠍、土狗各七個,用醋調和製成餅貼敷的;有用南星、川芎等分,與蔥白搗爛製成餅貼敷的;有用蓖麻子、乳香的;有用大黃、芒硝與井底泥搗爛貼敷的。但是,外治藥物,不論邪氣寒熱,都應該使用辛溫開達的藥物,單用苦寒藥物,反而會加重病情,除非熱邪極盛,否則不可輕易使用。

頭痛的原因,不只單一,有風、寒、濕、熱,以及氣虛等因素。氣虛者,如火與濕邪結合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少陽主氣,二者之氣,其熱邪鬱於上焦,會引起頭痛、嘔吐、昏憒等症狀。火勝則水受損害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歲金不足,炎火則盛行,陰氣受損,陽氣反向上走,導致頭額疼痛,蔓延到頭頂,伴有發熱。胃實者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頭痛耳鳴,九竅不利,是腸胃積滯引起的。

腎厥頭痛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頭痛巔頂疼痛,下焦虛弱,上焦實熱,病在足少陰腎經,嚴重則深入腎臟。心熱者,《內經》中所說的煩躁頭痛,病在膈肌,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。痰飲者,病在脾,李東垣所說的太陰痰厥,頭痛眼花,嘔吐噁心,也屬濕邪盛行。內風者,風邪化熱,病在肝,不只是厥陰經與督脈在頭頂交會,肝臟衝逆之氣,也能上達頭頂。還有真氣不固,厥逆上行,天門(頭頂)劇烈疼痛,上達泥丸宮,稱為真頭痛,大多難以治療。

古方記載:服用黑錫丹,灸百會穴,大劑使用人參、附子、烏頭、沉香,或許能挽救性命。但是如果天柱骨(頸椎)受損,則治療起來也無能為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