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8)
卷七 (8)
1. 益胃之劑
《廣濟》豆蔻子湯,治反胃嘔吐,不下食,腹中氣逆。
人參(一兩),白豆蔻(七粒),甘草(炒,一兩),生薑(五兩)
水四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三服,相去如人行五六里。
丁香煮散
丁香,石蓮肉(各十四枚),北棗(七枚),生薑(七片),黃秫米(半合)
上以水一碗半,煮稀粥,去藥,取粥食之。
白話文:
益胃之劑
豆蔻子湯:治療反胃嘔吐、吃不下東西、胃裡氣往上逆的情況。藥方:人參一兩,白豆蔻七粒,甘草(炒)一兩,生薑五兩。加四升水,煮成一升五合,去渣,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藥之間應間隔像人步行五六里的時間。
丁香煮散:藥方:丁香、石蓮肉各十四枚,北棗七枚,生薑七片,黃秫米半合。加水一碗半,煮成稀粥,去渣,食用粥。
2. 咳嗽嘔吐痰血飲食
咳而嘔吐,痰食俱出者,傷於胃氣。昔人所謂肺病連胃是也。嘔血帶痰而出者,傷於肺之絡,《金匱》所謂熱傷血脈是也。吐食者二陳湯加減治之,吐血者補肺湯主之。
加減二陳湯,半夏(一錢),杏仁(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炙草(五分),橘紅(一錢),竹茹(八分),生薑(一片),粳米(一百粒)
上藥用清水煎服,加枇杷葉、蘆根佳。
補肺阿膠湯
阿膠(一錢五分),兜鈴(五分),炙草(五分),牛蒡(一錢),杏仁(七粒),糯米(一百粒)
都作一服,甚者加生地黃、藕汁。
白話文:
咳嗽並嘔吐,痰和食物一起吐出來,這是胃氣受損。古人所說的肺病連累胃,就是這個意思。嘔吐出血並帶有痰,這是肺的經絡受損,《金匱要略》中所說的熱邪損傷血脈就是這樣。嘔吐食物的,用二陳湯加減治療;嘔吐出血的,用補肺阿膠湯治療。
加減二陳湯的藥方:半夏一錢,杏仁一錢五分,茯苓一錢五分,炙甘草五分,橘紅一錢,竹茹八分,生薑一片,粳米一百粒。
煎藥用水煎服,加枇杷葉、蘆根效果更好。
補肺阿膠湯的藥方:阿膠一錢五分,貝母五分,炙甘草五分,牛蒡子一錢,杏仁七粒,糯米一百粒。
以上藥物共為一劑,病情嚴重者,可以再加入生地黃、藕汁。
3. 泄瀉諸症統論
戴復庵云:瀉水腹不痛者,濕也。飲食入胃,輒瀉之,完穀不化者,氣虛也。腹痛瀉水,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者,火也。或瀉或不瀉,或多或少者,痰也。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積也。飧泄者,水穀不化而完出,濕兼風也。溏泄者,漸下汙積黏垢,濕兼熱也。鶩泄者,所下澄徹清冷,小便清白,濕兼寒也。
濡泄者,體重軟弱,泄下多水,濕自甚也。滑泄者,久下不能禁固,濕勝氣脫也。故曰濕多成五泄。
白話文:
戴復庵說:拉肚子但肚子不痛的,是濕邪作祟。吃東西下肚就拉肚子,食物沒消化就排出來,是氣虛。肚子痛又拉肚子,腸子咕嚕叫,一陣痛一陣拉的,是火邪。拉肚子時有時無,量多量少不定的,是痰邪。肚子非常痛然後拉肚子,拉完肚子後疼痛減輕的,是積滯。飯後馬上拉肚子,食物沒消化就完完整整地排出來,是濕邪夾雜風邪。大便稀軟不成形,逐漸排出黏膩的糞便,是濕邪夾雜熱邪。拉肚子排泄物清澈透明冰冷,小便也清澈,是濕邪夾雜寒邪。
身體沉重虛弱,拉肚子排出很多水,是濕邪過盛。拉肚子很久都止不住,是濕邪過盛導致氣虛。所以說,濕邪過盛就會導致這五種不同的拉肚子症狀。
4. 濕瀉
濕瀉,一名濡泄,其脈濡細,其症泄水,虛滑,腸鳴,身重,腹不痛。由脾胃有濕,則水穀不化,清濁不分。久雨潮溢,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,多有此疾。《內經》所謂濕勝則濡泄。《左傳》所謂雨淫腹疾是也。又水寒之氣,入客腸間,亦令人濡瀉,經云:太陽之勝,寒客下焦,傳為濡泄是也。
《本事》芎藭丸,治風濕滑泄。
芎藭,神麯,白朮,附子(泡,各等分)
上為細末,麵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五丸,米飲送下。
許叔微云:左氏述楚子圍蕭,蕭將潰,無社告叔展曰,有麥面乎,有山鞠藭乎,意欲令逃水中以避,是知芎藭能除濕,予常加朮、附以制方,治脾濕而瀉者,萬無不中,此藥亦治飧泄。
劉草窗瀉濕湯
生白朮(三錢),白芍(二錢),陳皮(炒,一錢五分),防風(一錢),升麻(五分)
上銼作帖,水煎服。
此用風藥以舉其氣,抑勝其濕也。河間云:有腸胃燥郁,水液不能宣行於外,反以停濕而泄,或燥濕往來而時結時泄者,此又濕瀉之變。余見有老人久泄,飲牛乳而泄反止者,此類是耳。
胃苓湯,治脾濕太過,泄瀉不止。
平胃散,五苓散(各等分)
上銼,水煎服。
平胃散治酒泄不已,飲後尤甚,加丁香、縮砂、麥芽、神麯各五錢為末,米飲調二錢,立愈。
升陽除濕湯(方見飧泄。)
東垣云:予病脾胃久衰,視聽半失,氣短精神不足,此由陽氣衰弱,不得舒伸,伏匿於陰中耳。癸卯歲六七月間,淫雨陰寒,逾月不止,時人多病泄利。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,大便泄下,而小便閉塞。治法諸泄利,小便不利,先分利之。又云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噫!聖人之法,布在方策,其不盡者,可以意求耳。
今客邪寒濕之淫,從外而入里,若用淡滲之劑以除之,是降之又降,復益其陰,而重竭其陽,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。故必用升陽風藥,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、葛根半錢,炙甘草半錢,同㕮咀,水二盅,煎至一盞,去滓稍熱服。大法云:濕寒之勝,助風以平之。
又曰:下者舉之,得陽氣升騰而去矣。又云:客者除之,是因曲而為之直也。醫不達升降浮沉之理,而一概施治,其愈者幸也。
白話文:
濕瀉,又稱濡泄,症狀為排泄稀薄的水樣便,便滑,腸鳴,身體沉重,腹部不痛。原因是脾胃積濕,導致水穀消化不良,清濁不分。久雨潮濕,或在濕土當令的季節,容易患此病。《內經》說濕邪過盛就會導致濡泄,《左傳》中記載的「雨淫腹疾」也是此症。此外,寒濕之氣入侵腸道,也會引起濡泄,《內經》記載:太陽經邪氣盛,寒邪入侵下焦,就會導致濡泄。
《本事方》中的芎藭丸,用於治療風濕引起的滑泄。
藥方:芎藭、神麴、白朮、附子(炮製)各等份。將藥物研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米湯送服。
許叔微說:左傳記載楚國圍攻蕭地,蕭地將要失守,蕭將向叔展求助,問是否有麥面和山鞠藭,是想讓士兵躲在水中避敵,這說明芎藭可以除濕。我經常在方中加入白朮、附子,治療脾濕引起的泄瀉,屢試不爽,此藥也能治療久瀉不止。
劉草窗的瀉濕湯:
藥方:生白朮三錢,白芍二錢,陳皮(炒)一錢五分,防風一錢,升麻五分。將藥材切碎,水煎服。
此方使用辛溫解表藥,以升發陽氣,抑制濕邪。河間學派認為:腸胃燥熱不通,水液不能正常排出體外,反而停滯為濕而導致泄瀉,或燥濕交替,時而便秘時而泄瀉,這也是濕瀉的變化。我見過一些老年人久瀉不止,喝牛奶反而止瀉,這也屬於此類。
胃苓湯,治療脾濕過盛導致的泄瀉不止。
藥方:平胃散、五苓散等份。將藥材切碎,水煎服。
平胃散治療酒後泄瀉不止,尤其飲酒後更甚者,可加丁香、縮砂、麥芽、神麴各五錢,研末,用米湯調服二錢,即可見效。
升陽除濕湯(方見飧泄條)。
張元素說:我因脾胃久虛,導致視聽模糊,氣短乏力,這是因為陽氣衰弱,不能舒展,潛伏於陰中所致。癸卯年六七月份,淫雨陰寒,一個多月不止,很多人患泄瀉。有一天我感到身體沉重,關節疼痛,大便泄瀉,小便閉塞。治療泄瀉和小便不利,應先分利之。又說:治療濕邪導致的小便不利,並非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唉!聖人的治病方法,都記載在醫書中,那些不完全的,可以通過推測來理解。
現在寒濕邪氣從外入侵內,如果用淡滲的藥物去除濕邪,等於再次下降陽氣,反而加重陰邪,消耗陽氣,則陽氣更虛弱,精神更差。因此,必須使用升陽的辛溫解表藥,例如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升麻各一錢,防風、葛根半錢,炙甘草半錢,共研細末,加水二盅,煎至一盞,去渣,稍熱服用。古人說:濕寒之邪盛,可以用辛溫解表藥來平復。
又說:下降的要使其上升,使陽氣上升而排出濕邪。又說:外來的邪氣要除掉,這是曲則全之的道理。醫生如果不理解升降浮沉的道理,而一概而論,治癒者只是偶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