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3)
卷七 (3)
1. 食積咳嗽
食積咳嗽者,穀肉過多,停凝不化,轉為敗濁,隨呼吸之氣而上溢入肺。肺者清虛之腑,不能容物,則有咳而出之耳。王節齋云:因咳而有痰者,咳為重,主治在肺。因痰而致咳者,痰為重,主治在脾。但是食積成痰,痰氣上升,以致咳嗽,只治其痰,消其積,而咳自止,不必用肺藥以治嗽也。
白話文:
食物積滯導致的咳嗽,是因穀類和肉類吃得過多,停滯不消化,轉化為腐敗的濁氣,隨著呼吸而上升到肺部。肺部是清虛的器官,不能容納異物,因此會出現咳嗽,將異物咳出。王節齋說:因為咳嗽而有痰的,以咳嗽為主,治療的重點在肺部。因為痰而導致咳嗽的,以痰為主,治療的重點在脾部。但是如果是食物積滯形成痰,痰氣上升,導致咳嗽,只要治療痰,消除積滯,咳嗽自然就會停止,而不需要用治療肺部的藥物來治療咳嗽。
栝蔞丸
栝蔞仁,半夏,山楂,神麯(等分)
上為末,以栝蔞瓤拌為丸,竹瀝、薑湯送下。
白話文:
栝蔞丸
栝樓仁、半夏、山楂,神麴 (各等份)
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栝樓瓤拌勻製成丸劑,以竹瀝、薑湯送服。
《元珠》云:食積痰嗽,非青黛、栝蔞仁不除。其人面色青黃不常,或面上如蟹爪絡,一黃一白者是也。
又方,杏仁、蘿蔔子,各二兩為末,粥丸服。
白話文:
《元珠》一書中說:因飲食停滯而引起的咳嗽、痰多,如果不使用青黛、栝蔞仁這類藥物,是無法治癒的。這種病症的患者,面色青黃不一,面色上有時像蟹爪一樣一塊黃一塊白。
又方:杏仁、蘿蔔子,各二兩磨成粉末,用稀粥搓成丸服下。
又方,治食積痰嗽發熱,二陳加瓜萎、萊菔子、山楂、枳實、神麯。
白話文:
另外有一個方子,可以治療由於飲食積滯引起的痰液阻滯、發熱症狀。這個方子在二陳湯的基礎上,加入了瓜蔞、萊菔子、山楂、枳實、神曲。
2. 燥咳
肺燥者,肺虛液少而燥氣乘之也。其狀咳甚而少涎沫,咽喉干,氣哽不利。子和云:燥乘肺者,氣壅不利,百節內痛,皮膚乾燥,大便秘澀,涕睡稠黏。潔古云:咳而無痰者,宜以辛甘潤其肺也。
延年天門冬煎
白話文:
肺燥是因為肺部虛弱,津液不足,燥氣乘虛而入。表現為咳嗽劇烈卻痰液很少,咽喉乾燥,呼吸不暢。子和說:燥氣侵入肺部,會導致氣機壅塞,呼吸不暢,全身關節疼痛,皮膚乾燥,大便乾澀,鼻涕黏稠。潔古說:咳嗽無痰的人,應該用辛甘之品滋潤肺部。
延年天門冬煎
生天門冬煎汁(一升),生地黃汁(五升),橘皮,炙甘草,人參(二兩),白蜜(五合),牛酥(二合),白糖(五兩),杏仁(一升),貝母,紫菀,通草(三兩),百部,白前(二兩),生薑汁(一合)
白話文:
用新鮮的天門冬煎汁(一升)、生地黃汁(五升)、橘皮、炙甘草、人參(二兩)、白蜜(五合)、牛酥(二合)、白糖(五兩)、杏仁(一升)、貝母、紫菀、通草(三兩)、百部、白前(二兩)、生薑汁(一合)
上以水六升,煮貝母等取二升五合,去滓,入天門冬、地黃汁煎減半,內酥、蜜、薑汁等煎,令可丸,取如雞子黃大,含咽之,日四五次。
杏仁煎
白話文:
用水六升,煮貝母等藥物至二升五合,去掉渣滓,放入天門冬、地黃汁煎煮,減少一半的量,加入酥、蜜、薑汁等繼續煎煮,直到可以製成丸狀,每顆的體積像雞蛋黃那麼大,含在嘴裡使其慢慢溶化,每天服用四到五次。
杏仁煎
組成:
- 苦杏仁(去皮)三十顆,研為細末
製法:
- 將苦杏仁細末加入冷水中,煎煮至三分之一後,去渣取汁。
服用方法:
- 口服,每日一至二次,每次一碗。
功效:
- 化痰止咳
- 潤肺降氣
- 平喘定喘
杏仁(一升,去皮尖),白糖,酥,生薑汁(一合),蜜(五合),貝母(八合,別研),蘇子(一升,研取汁)
上先搗杏仁如泥,內後六味同煎如稠糖,取如棗大含咽之,日三。
白話文:
-
杏仁(1升,去皮尖)。
-
白糖。
-
酥油。
-
生薑汁(1杯)。
-
蜜(5杯)。
-
貝母(8杯,另研磨)。
-
蘇子(1升,研磨取汁)。
先將杏仁搗成泥狀,之後將六味藥材一同煎煮成稠糖狀,取如棗子般大小含著慢慢吞下,每日三次。
又有一種肝燥礙肺者,其症咳而無痰,脅痛潮熱,女子則月事不來,此不當治肺而當治肝。蓋本非肺病,肝血燥,則肝氣強而觸肺臟也,滋之調之,血液通行,乾咳自愈。
白話文:
還有一種肝燥礙肺的狀況,其症狀是咳嗽而沒有痰,肋骨疼痛、潮熱,女性則月經不來,這樣的情況不應該治療肺,應該治療肝。原因是這本來就不是肺部疾病,是因為肝臟陰虛所致,肝氣過於強盛,影響了肺臟,滋陰並且調理後,血液流通順暢,乾咳便會自愈。
《千金》豕膏丸
發灰,杏仁(熬令黃色)
上二味等分研如脂,以豬膏和酒,服如桐子大三丸,日三,神良。
上清丸,清聲潤肺,止咳嗽,爽氣定神。
白話文:
《千金方》豕膏丸
將豬油煎至灰黑色,杏仁熬製至黃色。
將以上兩味藥材等分研磨成膏狀,用豬油和酒調和,做成桐子大小的三丸,每日三次服用,效果非常好。
[上清丸],可以清嗓潤肺,止咳,舒緩氣息,安定神經。
白砂糖(八兩),薄荷葉(四兩),柿霜(四兩),硼砂,寒水石,烏梅肉(各五錢),片腦(五分)
白話文:
-
白砂糖:0.5 公斤
-
薄荷葉:0.25 公斤
-
柿霜:0.25 公斤
-
硼砂:25 公克
-
寒水石:25 公克
-
烏梅肉:25 公克
-
片腦:2.5 公克
上為末,甘草水熬成膏,和丸芡實大,每一丸噙化。
白話文:
將上方的藥材磨成細末,用甘草水熬成膏狀,將藥膏做成芡實般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含在嘴裡讓藥丸慢慢融化。
3. 虛寒嗽
虛寒嗽者,其寒不從外入,乃上中二焦陽氣不足而寒動於中也。或初雖起於火熱,因過服寒涼消克,以致脾士受傷而肺益失養,脈微氣少,飲食不入者,急宜溫養脾肺為主也。
加味理中湯
白話文:
患有虛寒咳嗽症狀的人,他們的寒氣不是從外界入侵,而是因為上焦和中焦陽氣不足,導致寒氣在體內活動。或者一開始是因上火引發,後服用過多寒涼藥物,傷害脾臟,損傷肺臟的營養,脈搏微弱、氣血虛少,飲食不佳的人,治療時應以溫養脾肺為主。
加味理中湯
組成:
- 人參 (12 克)
- 白朮 (18 克)
- 茯苓 (18 克)
- 肉桂 (9 克)
- 炒甘草 (9 克)
- 生薑 (10 片)
- 大棗 (5 枚)
功效:
- 溫中補脾胃,益氣生津。
適用症:
- 脾胃虛寒,嘔吐腹瀉,倦怠乏力,氣短自汗等。
人參,白朮,乾薑(生),甘草(炙),橘紅,茯苓,半夏,細辛,五味(等分)
白話文:
人參:益氣補虛,生津止渴。
白朮:健脾益氣,燥濕利水。
乾薑(生):溫中止瀉,散寒回陽。
甘草(炙):補氣健脾,調和諸藥。
橘紅:理氣化痰,止咳平喘。
茯苓:健脾益氣,利水滲濕。
半夏:燥濕化痰,止咳平喘。
細辛:發汗解表,溫中散寒。
五味(等分):調和諸藥,增強藥效。
上㕮咀,每服三錢,薑棗煎,食前服。戴元禮云:飲水一二口而暫止者,熱嗽也。呷熱湯而得停者,寒嗽也。治熱嗽以小柴胡加五味,冷嗽以理中湯加五味,皆已試之驗。《直指方》理中丸加阿膠、五味。
《濟生》紫菀湯,治肺虛實嗽喘急,無熱症者。
白話文:
將上㕮咀研成散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薑棗煎服,在飯前服用。戴元禮說:喝幾口水就暫時止咳的,是熱咳。喝熱湯就停止咳嗽的,是寒咳。治療熱咳,用小柴胡湯加上五味子,治療寒咳,用理中湯加上五味子,這些方法都已經試過並且驗證有效。《直指方》的理中丸加入阿膠和五味子。
《濟生》[紫菀湯],治療虛實肺咳喘急,沒有發熱症狀的患者。
紫菀茸(洗),乾薑(炮),黃耆,人參,五味子,鐘乳石,杏仁(麵炒,去皮尖),甘草(炙,各五錢)
上㕮咀,每服四錢,水一盞,薑五片,棗一枚,煎服。
白話文:
-
紫菀茸(洗過):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化痰止咳、補益肺氣的作用。
-
乾薑(炮製過):是一種中草藥,具有溫中散寒、止嘔止瀉的作用。
-
黃耆:一種中草藥,具有補氣固表、增強免疫力的作用。
-
人參:一種名貴的中草藥,具有益氣補血、強身健體的作用。
-
五味子:一種中草藥,具有斂肺止咳、補益心腎的作用。
-
鐘乳石:一種礦物質,具有清熱解毒、止咳平喘的作用。
-
杏仁(麵粉炒過,去除皮和尖端):具有潤肺止咳、化痰平喘的作用。
-
甘草(炙製過,各五錢):一種中草藥,具有補中益氣、緩急止痛的作用。
將上方藥材咀嚼細碎,每服用四錢(約 12 公克),加入一碗水、五片薑片、一顆紅棗煎煮服用。
4. 腎咳
腎虛氣逆者,腎之脈從腎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。腎中陰火上炎入肺則咳。腎中陰水隨經入肺亦咳。《內經》云:咳嗽煩冤者,是腎氣之逆也。又少陰所謂咳嘔上氣喘者,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諸陽氣浮,無所依從,故咳嘔上氣喘也。水則《濟生》腎氣補而逐之,火則六味、都氣之屬引而下之。
白話文:
腎氣虛、氣逆向上的患者,腎經的脈絡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臟,再沿著喉嚨向下。腎臟中的陰火向上亢盛,進入肺臟就會導致咳嗽。腎臟中的陰水沿著經絡進入肺臟也會引起咳嗽。《內經》中說:咳嗽並伴有煩躁冤屈的,是腎氣逆行造成的。少陰所謂的咳嗽、嘔吐、氣喘,是因為陰氣在下面,陽氣在上面,所有的陽氣都漂浮著,沒有依附的地方,所以會咳嗽、嘔吐、氣喘。如果是水引起的,就用《濟生》中的補腎藥物來治療,如果是火引起的,就用六味地黃丸、都氣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。
又有一種少陰腎症,水飲與裡寒,合而作嗽,腹痛下利者,宜真武湯加減治之。
真武湯
白話文:
還有一種少陰腎臟疾病,水液積聚與內在寒冷,結合而導致咳嗽,腹痛、腹瀉,宜服用真武湯加減治療。
真武湯
此湯乃真武帝君所製,故以此名之。治瘧疾,流行時氣,傷寒濕溫,或陰或陽,久病不愈者,陰證見腹痛嘔吐,下利不止,發熱惡寒,神昏恍惚,陽證見面目浮腫,舌苔白滑,脈沉弦細數。
其中人參能益氣固脫,茯苓能健脾益肺,白朮能燥濕利水,炙甘草能緩急和中,厚樸能下氣和胃,蒼朮能燥濕健脾,草果能理氣消滯,遠志能益智寧心,桂枝能發散陽氣,乾薑能溫中散寒,防風能祛風解表,草豆蔻能溫中下氣,杏仁能降氣止咳。
此湯乃陰陽雙補之劑,能溫陽益氣,燥濕利水,理氣和中,固脫安神。適用於瘧疾、流行時氣、傷寒濕溫等陰陽失調之證,尤其是陰盛陽虛之證。
白茯苓,白朮,白芍(各一兩),熟附子(半兩)
白話文:
白茯苓:一兩
白朮:一兩
白芍:一兩
熟附子:半兩
上銼散,每二錢半,加生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各半錢,薑三片,食前煎服。
白話文:
上銼散藥方,每次服用二錢半,加入生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各半錢,薑三片,在飯前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