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14)
卷四 (14)
1. 肝脹
怒動肝火,逆於中焦,其症口苦,脈弦,脅及小腹脹滿或痛,發則身熱氣逆是也。
左金丸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)
粥為丸,椒目大,每服三十丸,白湯下。
按:繆刺論謂有所墮墜,惡血留內,腹中滿脹,不得前後,先飲利藥。此上傷厥陰之脈,下傷少陰之絡,是火逆之外,又有血滯一症,火無形,以苦辛平之,血有形,故以利藥行之。
(新定)
赤芍,生地,歸尾,桃仁(各一錢),紅花,香附(童便浸,二錢),大黃(酒浸,一錢五分),丹皮,青皮(醋炒,各八分)
白話文:
肝脹是因為肝火旺盛,衝逆中焦(中腹部)所致,症狀表現為口苦、脈搏弦細有力、脅肋部和小腹部脹滿疼痛,發作時還會伴隨發熱和氣逆。
治療方法可用左金丸:黃連六錢,吳茱萸一錢,製成如胡椒粒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三十丸,溫開水送服。
另外,如果病情是因臟器下垂、瘀血停滯導致腹脹,無法順利排便排氣,則需先服用瀉下藥物。這種情況屬於厥陰經脈上部受損,少陰經脈下部受阻,除了肝火上逆,還有血瘀的症狀。由於火無形狀,用苦寒辛溫的藥物來治療;而血有形體,則需用瀉下藥物來排出。
改良處方:赤芍、生地黃、當歸尾、桃仁各一錢,紅花、香附子(用童子尿浸泡)各二錢,大黃(用酒浸泡)一錢五分,丹皮、青皮(醋炒)各八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