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)

1. 八曰灸腧穴

中風卒倒者,邪氣暴加,真氣反陷,表裡氣不相通故也。灸之不特散邪,抑以通表裡之氣。又真氣暴虛,陽絕於里,陰陽二氣,不相維繫,藥石卒不能救者,亦惟灸法,為能通引絕陽之氣也。

白話文:

中風卒倒的人,是邪氣暴增,正氣反弱,表裡氣機不相通的緣故。因此,施行灸法不僅可以驅散邪氣,還能疏通表裡氣機。另外,正氣暴虛,陽氣絕於體內,陰陽二氣不相維繫,藥石都不能立即奏效的,也只有灸法可以疏通、引導絕陽之氣。

灸風中腑,手足不遂等症。

百會一穴(在頂中央旋毛中陷,可容豆許。)

髮際是兩耳前兩穴

肩髃二穴(在肩端兩骨間陷者宛宛中,舉臂取之。)

曲池二穴(在肘外輔屈肘曲骨中,以手拱胸取之,橫紋頭陷中是。)

風市二穴(在膝外兩筋間,平立舒下手著腿,當中指頭盡處陷者宛宛中。)

足三里二穴(在膝眼下三寸,胻外廉兩筋間。)

絕骨二穴(在足外踝上三寸,當骨尖前動脈中尋按取之。)

灸風中臟,氣塞涎潮,不語,昏危者,下火立效。

百會一穴。

大椎一穴(一名百勞,在項後第一椎上陷中。)

風池二穴(在顳顬後髮際陷中。)

肩井二穴(在肩上陷解中,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,以三指按取之,當其中指下陷者中是。)

曲池二穴

間使二穴(在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。)

足三里二穴

灸風中脈,口眼歪斜。

聽會二穴(在耳前陷中,張口得之,動脈應手。)

頰車二穴(在耳下八分。)

地侖二穴(在俠口吻旁四分,近下有脈微動者是。)

白話文:

百會穴(位於頭頂中央旋渦中凹陷處,可容納一顆豆子。)

髮際穴位於兩耳前方兩個凹陷處。

肩髃穴(位於肩膀兩端骨頭之間的凹陷處,舉起手臂時取穴。)

曲池穴(位於肘外側,屈肘時曲骨中的凹陷處,用手抱在胸前取穴,橫紋上緣的凹陷處。)

風市穴(位於膝蓋外側兩條肌腱之間,站立時放鬆手臂支撐在腿上,中指尖所指凹陷處。)

足三里穴(位於膝蓋下方三寸,小腿外側兩條肌腱之間。)

絕骨穴(位於外腳踝上方三寸,當骨頭尖端前方的動脈中尋找取穴。)

灸風中臟,氣塞涎潮,不語,昏危者,下火立效。

  • 百會穴
  • 大椎穴(又名百勞,位於頸椎後方第一椎骨上的凹陷處。)
  • 風池穴(位於太陽穴後方髮際的凹陷處。)
  • 肩井穴(位於肩膀上方凹陷處,缺盆骨上大骨前一寸半,用三指按壓,中指下凹陷處。)
  • 曲池穴
  • 間使穴(位於手掌後方三寸兩條筋之間的凹陷處。)
  • 足三里穴

灸風中脈,口眼歪斜。

  • 聽會穴(位於耳前凹陷處,張口時取穴,動脈應手。)
  • 頰車穴(位於耳下八分處。)
  • 地侖穴(位於嘴角旁四分處,下方有脈搏微動。)

凡喎向右者,為左邊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左喎陷中二七壯。喎向左者,為右邊脈中風而緩也,宜灸右喎陷中二七壯。艾炷大如麥粒,頻頻灸之,以取盡風氣。口眼正為度。

白話文:

如果是向右歪斜,那是因為左邊的脈絡中風而變得緩慢,應該灸左邊嘴巴歪斜的下陷處,灸27壯。如果是向左歪斜,那是因為右邊的脈絡中風而變得緩慢,應該灸右邊嘴巴歪斜的下陷處,灸27壯。艾柱的大小要與麥粒相同,頻頻灸它,一直到風氣完全消除。嘴巴與眼睛端正為治療中的標準。

灸中風卒厥,危急等症。

神闕,用淨鹽炒乾,納臍中令滿,上加厚姜一片蓋之,灸百壯至五百壯,愈多愈妙。姜焦則易之。

丹田(臍下三寸),氣海(臍下一寸五分),二穴俱連命門,為生氣之海,經脈之本,灸之皆有大效。

白話文:

肚臍:用乾乾淨淨的鹽炒乾,填滿肚臍,上面再蓋一塊厚薑片,艾灸一百到五百壯,越灸越多越好。薑片燒焦了就換新的。

丹田(肚臍下三寸),氣海(肚臍下一寸五分),這兩個穴位都連通命門,是生氣的海洋,經絡的根本,灸之都有很大的效果。

凡灸法炷如蒼耳大,必須大實。其艾又須大熟。初得風之時,當依此次第灸之,火下即定。《千金翼》云:愈風之法,火艾特有奇能,針石湯藥,皆所不及也。

白話文:

凡是使用艾灸的方法,艾柱要做得像蒼耳那麼大,而且必須要實心。所用的艾草也必須是非常成熟的。在初次得病的時候,應該按照這個次序進行艾灸,這樣火熱就會立即消失。《千金翼》中說:治療中風的方法中,火艾特別有效,針灸、石藥、湯藥等都比不上它。

灸法:頭面上炷艾,宜小不宜大,手足上乃可粗也。又須自上而下,不可先灸下,後灸上。

白話文:

灸法:在頭部和臉部使用艾灸時,宜用小型的艾柱,不宜過大,而在手足上則可以使用較粗的艾柱。此外,施灸時應由上而下,不可先灸下部,後灸上部。

趙氏曰:口之喎,灸以地倉。目之斜,灸以承泣,苟不效,則灸人迎。夫氣虛風實而為偏,上不得出,下不得泄,真氣為風邪所陷,故宜灸。經云:陷下則灸之是也。

白話文:

趙氏說:嘴巴歪斜,用地倉穴灸。眼睛斜視,用承泣穴灸。如果效果不佳,則灸人迎穴。人體氣虛風實,就會導致偏斜,上不得出,下不得泄,真氣被風邪所困,所以應該灸。經雲:陷下則灸之,就是這個道理。

範子默記崇寧中,凡兩中風,始則口眼歪斜,次則涎潮閉塞,左右共灸十二穴,得通氣。十二穴者:聽會、頰車、地倉、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髮際、大椎、風池也。依而用之,無不立效。

白話文:

範子默記錄了崇寧年間一位中風病人的案例。這位患者一開始出現了口眼歪斜的症狀,後來涎液增多,嘴巴閉合困難。醫生在患者身上灸了十二個穴位,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緩解。這十二個穴位分別是:聽會、頰車、地倉、百會、肩髃、曲池、風市、足三里、絕骨、髮際、大椎和風池。根據這個案例,醫生們發現了治療中風的新方法。這種方法後來被廣泛使用,成為治療中風的有效方法。

羅謙甫云:凡治風,莫如續命湯之類,然此可以扶持疾病。要收全功,必須艾火為良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凡是治療風症,沒有什麼藥方可以比續命湯這一類的藥方更好地治療了,然而這類藥方只能扶持疾病治療。要想完全治癒,必須採用艾火灸治的方法。

以上八法,不過約言治要耳,而風氣善行數變,證狀不一,茲更備舉諸風,條列如下,學者習而通焉,則思過半矣。

白話文:

以上八種治療方法,不過是概括地說明瞭治療要領罷了,但風氣變化很大,症狀也不同,現將各種風病備舉條列如下,學者如果能熟悉並融會貫通這些內容,那麼學習中醫就成功了一半了。

【擬五臟中風分治之方】

(新定)腎風蓯蓉丸

白話文:

(新定)腎中風 [菟絲子丸]

蓯蓉,熟地防風虎骨山藥,牛膝(各一兩),黑豆石斛當歸獨活(各七錢半)

白話文:

蓯蓉、熟地、防風、虎骨、山藥、牛膝(各 60 克),黑豆、石斛、當歸、獨活(各 45 克)

蜜丸梧子大,每百丸,空腹食前酒下。

(新定)肺風人參湯

白話文:

(新訂)[肺風人參湯]

蜜丸大如梧子,每百丸,於空腹酒前服用。

人參(一兩),麻黃(八錢),羚羊角(三錢),白蘚皮(三錢),防風(一兩),桔梗(五錢),杏仁(廿一粒),石膏(七錢),甘草(五錢)

白話文:

人參(60克),麻黃(30克),羚羊角(15克),白蘚皮(15克),防風(60克),桔梗(25克),杏仁(21粒),石膏(35克),甘草(25克)

上為散,每服三錢,水煎去滓溫服。

(新定)脾風白朮湯

白話文:

(新制)健脾理氣湯

每服三錢,以水煎煮,濾去藥渣,溫服。

白朮,白茯苓,防風,防己(各七錢五分),人參,甘草(各五錢),白芍附子,麻黃,薏仁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白朮、白茯苓、防風、防己(各七錢五分);人參、甘草(各五錢);白芍、附子、麻黃、薏仁(各一兩)。
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三錢,水煎,入生薑汁半分,同煎取七分,去滓,服無時,日三。

(新定)心風犀角丸

白話文:

藥丸的體積如麻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煎煮,加入半分生薑汁,一同煎煮取七分藥液,去掉渣滓,不受時間限制服用,每日三次。

(新定)治療心風的犀角丸

人參(二兩),犀角(一兩),遠志生地黃天冬(各五錢),石菖蒲(五錢),赤箭(五錢),紫石英(五錢),防風(七錢),茯苓(三兩),細辛(三錢),丹砂(一兩,即辰砂),龍腦,麝香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人參(二兩)、犀牛角(一兩)、遠志、生地黃、天冬(各五錢)、石菖蒲(五錢)、赤箭(五錢)、紫石英(五錢)、防風(七錢)、茯苓(三兩)、細辛(三錢)、硃砂(一兩)、龍腦、麝香(各一錢)。

上為末,蜜丸,雞豆大,每服一丸,溫酒下無時。

(新定)肝風天麻散

白話文:

末成蜜丸,如雞豆般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溫酒送服,不限定服用的時間。

天麻(二兩),川芎(一兩),人參(一兩),犀角(七錢),羚羊角(一兩五錢),烏蛇(三寸),柏子仁酸棗仁,鉤藤(各一兩半),甘菊(一兩)

白話文:

天麻(120克),川芎(60克),人參(60克),犀角(42克),羚羊角(90克),烏蛇(9釐米),柏子仁,酸棗仁,鉤藤(各90克),甘菊(60克)。

上為散,豆淋酒下一錢匕,漸加至二錢匕,日三夜一。

白話文:

豆淋酒一錢匕,逐步增加至二錢匕,每日三次,隔夜一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