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四曰轉大氣

大氣,不息之真氣也。不轉則息矣。故不特氣厥類中,即真中風邪,亦以轉氣為先。經云:大氣一轉,邪氣乃散。此之謂也。

八味順氣散(嚴氏),凡患中風者,先服此順養真氣,次進治風藥。

人參白朮茯苓陳皮青皮,台州,烏藥,香白芷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
勻氣散(《良方》),即順風勻氣散

白朮,烏藥,人參,天麻(各一錢),沉香,青皮,白芷,木瓜,紫蘇,甘草(各五分)

上銼作一帖,姜三片,水煎服。

2. 五曰逐痰涎

或因風而動痰,或因痰而致風,或邪風多附頑痰,或痰病有如風病。是以掉搖眩暈、倒僕昏迷等症,風固有之,痰亦能然。要在有表無表、脈浮脈滑為辨耳。風病兼治痰則可,痰病兼治風則不可。

滌痰湯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。

南星(制),半夏(泡七次),枳實(麩炒),茯苓(各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,石菖蒲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

水一盅半,生薑五片,煎八分,食後服。

清心散,治風痰不開。

薄荷青黛硼砂(各二錢),牛黃冰片(各三分)

上為細末,先以蜜水洗舌,後以薑汁擦舌,將藥末蜜水調稀,搽舌本上。

3. 六曰除熱風

內風之氣,多從熱化,昔人所謂風從火出者是也。是證不可治風。惟宜治熱。《內經》云:風淫於內,治以甘涼。《外臺》云:中風多從熱起。宜先服竹瀝湯。河間云:熱盛而生風。或熱微風甚,即兼治風也。或風微熱甚,但治其熱,即風亦自消也。

竹瀝,治熱風,心中煩悶,言語蹇澀。

竹瀝,荊瀝(各五合),生薑汁(三合)

上三味相和,溫服三合,以酒調服良。一方:竹瀝、荊瀝、梨汁各二合,陳醬汁半合,相合,微煎一二沸,濾清,細細灌入口中。治中風不語,昏沉不識人。一方:竹瀝五合,人乳汁二合,三年陳醬汁半合,三味相和,分三服。治熱風,舌強不得語,心神煩悶。一方:竹瀝二升,生葛汁一升,生薑汁三合,三味相和,溫分三服,日夜各一服。

地黃煎(《千金》),治熱風,心煩悶,及脾胃間熱,不下食。

生地汁,枸杞根汁(各二升),生薑汁(一升),酥(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梔子仁,大黃(各四兩),茯苓(六兩),天冬人參(各八兩)

上先煎地黃等汁成膏,餘五物為散,內攪調,每服一匕,日再,漸加至三匕,覺利減之。

4. 七曰通竅隧

風邪中人,與痰氣相搏,閉其經隧,神暴昏、脈暴絕者,急與蘇合、至寶之屬以通之。蓋惟香藥,為能達經隧、通神明也。

白朮硃砂(研),烏犀角(屑),青木香香附訶子(煨取肉),白檀香(各二兩),龍腦(研,五錢),薰陸香,安息香(另末,無灰酒一升,熬膏),蘇合香油(入安息香膏內各一兩),麝香(研,七錢半),沉香丁香蓽茇(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入藥研勻,用安息香膏,並煉白蜜,和劑,每服旋丸,如梧桐子大。清晨取井花水,溫冷任意,化服四丸。溫酒亦得,空心服。

至寶丹(方詳《準繩》,茲不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