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四曰轉大氣

大氣,不息之真氣也。不轉則息矣。故不特氣厥類中,即真中風邪,亦以轉氣為先。經云:大氣一轉,邪氣乃散。此之謂也。

八味順氣散(嚴氏),凡患中風者,先服此順養真氣,次進治風藥。

人參,白朮,茯苓,陳皮,青皮,台州,烏藥,香白芷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
勻氣散(《良方》),即順風勻氣散

白朮,烏藥,人參,天麻(各一錢),沉香,青皮,白芷,木瓜,紫蘇,甘草(各五分)

上銼作一帖,姜三片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四曰轉大氣

人體的「大氣」,就是永不停息的真氣。如果真氣不運轉,人就會斷氣。所以,不只是普通的氣血運行受阻,即使是真氣中有了風邪,也要先讓真氣運轉起來。經書上說:「真氣一運轉,邪氣自然就消散了。」這就是這個道理。

治療中風,首先要服用八味順氣散來滋養真氣,然後再服用治療中風的藥物。

八味順氣散(嚴氏)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青皮、蒼術、烏藥、白芷(各一兩),甘草(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杯水煎成七分,溫服。

勻氣散(《良方》),也就是順風勻氣散:白朮、烏藥、人參、天麻(各一錢),沉香、青皮、白芷、木瓜、紫蘇、甘草(各五分)。將藥材切碎,加三片薑,用水煎服。

2. 五曰逐痰涎

或因風而動痰,或因痰而致風,或邪風多附頑痰,或痰病有如風病。是以掉搖眩暈、倒僕昏迷等症,風固有之,痰亦能然。要在有表無表、脈浮脈滑為辨耳。風病兼治痰則可,痰病兼治風則不可。

滌痰湯,治中風痰迷心竅,舌強不能言。

南星(制),半夏(泡七次),枳實(麩炒),茯苓(各二錢),橘紅(一錢半),石菖蒲人參(各一錢),竹茹(七分)

水一盅半,生薑五片,煎八分,食後服。

清心散,治風痰不開。

薄荷,青黛,硼砂(各二錢),牛黃,冰片(各三分)

上為細末,先以蜜水洗舌,後以薑汁擦舌,將藥末蜜水調稀,搽舌本上。

白話文:

五曰逐痰涎

有時痰是因為風而被攪動,有時則是因為痰而引起風,有時邪風會附著在頑固的痰液上,有時痰的病症就像風的病症一樣。所以像頭暈目眩、跌倒昏迷等症狀,風可以造成,痰也一樣可以造成。關鍵是要區分是否有外邪入侵,脈象是浮脈還是滑脈。風病可以同時治療痰,但痰病卻不可以同時治療風。

滌痰湯,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痰迷心竅,舌頭僵硬說不出話的症狀。

配方:製南星、泡七次的半夏、麩炒枳實、茯苓(各二錢)、橘紅(一錢半)、石菖蒲、人參(各一錢)、竹茹(七分)

用法:用一盅半的水,加五片生薑,煎至八分,飯後服用。

清心散,用於治療風痰阻滯不通的症狀。

配方:薄荷、青黛、硼砂(各二錢)、牛黃、冰片(各三分)

用法:將藥磨成細末,先用蜜水洗舌頭,再用薑汁擦拭舌頭,然後將藥末用蜜水調成稀糊狀,塗抹在舌根上。

3. 六曰除熱風

內風之氣,多從熱化,昔人所謂風從火出者是也。是證不可治風。惟宜治熱。《內經》云:風淫於內,治以甘涼。《外臺》云:中風多從熱起。宜先服竹瀝湯。河間云:熱盛而生風。或熱微風甚,即兼治風也。或風微熱甚,但治其熱,即風亦自消也。

竹瀝湯,治熱風,心中煩悶,言語蹇澀。

竹瀝,荊瀝(各五合),生薑汁(三合)

上三味相和,溫服三合,以酒調服良。一方:竹瀝、荊瀝、梨汁各二合,陳醬汁半合,相合,微煎一二沸,濾清,細細灌入口中。治中風不語,昏沉不識人。一方:竹瀝五合,人乳汁二合,三年陳醬汁半合,三味相和,分三服。治熱風,舌強不得語,心神煩悶。一方:竹瀝二升,生葛汁一升,生薑汁三合,三味相和,溫分三服,日夜各一服。

地黃煎(《千金》),治熱風,心煩悶,及脾胃間熱,不下食。

生地汁,枸杞根汁(各二升),生薑汁(一升),酥(三升),荊瀝,竹瀝(各五升),梔子仁,大黃(各四兩),茯苓(六兩),天冬,人參(各八兩)

上先煎地黃等汁成膏,餘五物為散,內攪調,每服一匕,日再,漸加至三匕,覺利減之。

白話文:

六曰除熱風

內風是由於體內熱氣過盛而引起的,古人說「風從火出」就是這個意思。這種情況不能單純治療風,而應該先治療熱證。《內經》說:體內風邪盛行,應該用甘涼之品治療。《外臺秘要》也說:中風大多由熱而起,應該先服用竹瀝湯。河間先生也說:熱盛則生風。如果熱證輕微,風證較重,則需同時治療風證;如果風證輕微,熱證較重,只要治療熱證,風證自然會消退。

竹瀝湯用於治療熱風引起的煩悶、說話困難等症狀。

組成:竹瀝、荊瀝各五合,生薑汁三合。

用法:將以上三味藥混合,溫溫服下三合,用酒送服效果更好。另一個方子:竹瀝、荊瀝、梨汁各二合,陳醬汁半合,混合後微煎一、二沸,過濾取汁,慢慢灌入口中,治療中風不語、神志昏迷不認識人。再一個方子:竹瀝五合,人乳汁二合,三年陳醬汁半合,混合後分三次服用,治療熱風引起的舌頭僵硬不能說話、心神煩悶。還有一個方子:竹瀝二升,生葛汁一升,生薑汁三合,混合後溫熱分三次服用,每日服用兩次。

地黃煎(出自《千金方》)用於治療熱風引起的煩悶、以及脾胃熱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組成:生地汁、枸杞根汁各二升,生薑汁一升,酥三升,荊瀝、竹瀝各五升,梔子仁、大黃各四兩,茯苓六兩,天冬、人參各八兩。

用法:先煎煮生地黃等汁液熬成膏狀,再將其餘五味藥研成粉末,混合攪拌均勻。每次服用一匕,每日兩次,逐漸增加到三次,如有腹瀉則應減量。

4. 七曰通竅隧

風邪中人,與痰氣相搏,閉其經隧,神暴昏、脈暴絕者,急與蘇合、至寶之屬以通之。蓋惟香藥,為能達經隧、通神明也。

蘇合香丸

白朮,硃砂(研),烏犀角(屑),青木香,香附,訶子(煨取肉),白檀香(各二兩),龍腦(研,五錢),薰陸香,安息香(另末,無灰酒一升,熬膏),蘇合香油(入安息香膏內各一兩),麝香(研,七錢半),沉香,丁香,蓽茇(各二兩)

上為細末,入藥研勻,用安息香膏,並煉白蜜,和劑,每服旋丸,如梧桐子大。清晨取井花水,溫冷任意,化服四丸。溫酒亦得,空心服。

至寶丹(方詳《準繩》,茲不贅。)

白話文:

風寒邪氣入侵人體,與痰氣互相搏結,阻塞經絡,導致神志突然昏迷、脈搏突然消失時,要緊急服用蘇合香丸、至寶丹等藥物來疏通經絡。因為只有芳香類藥物,才能到達經絡、通達神明。

蘇合香丸的組成:白朮、硃砂(研磨)、犀牛角(磨成粉末)、青木香、香附子、訶梨子(煨烤去核取肉)、白檀香(以上各兩錢重)、龍腦香(研磨,五錢重)、薰陸香、安息香(另行研磨成粉末,用無灰酒一升熬製成膏)、蘇合香油(加入安息香膏中,各一兩重)、麝香(研磨,七錢半重)、沉香、丁香、蓽茇(以上各兩錢重)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混合均勻,再加入安息香膏和煉製的白蜜調和成藥丸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。早晨用井水(溫水或涼水皆可)送服四丸。溫酒送服也可以,需空腹服用。

至寶丹的配方,詳見《準繩》一書,此處不贅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