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)

1. 二曰固脫

猝然之候,但見目合、口開、遺尿、自汗者,無論有邪無邪,總屬脫症。脫則宜固,急在元氣也。元氣固,然後可以圖邪氣。

參附湯

人參,製附子

用人參鬚倍於附子,或等分,不拘五錢或一兩,酌宜用之,姜水煎服。有痰加竹瀝。

白話文:

突然發生症狀,表現為眼睛閉合、嘴巴張開、尿失禁、自汗,無論是否有邪氣入侵,都屬於脫症。脫症就應該採取固護元氣的治療方法,關鍵在於補充元氣。元氣充足後,才能再考慮治療邪氣。

處方:參附湯

藥材:人參、炮製過的附子

用法:人參的用量為附子的兩倍,或等量,劑量不限於五錢或一兩,可根據病情調整,用薑湯煎服。若有痰,則加竹瀝。

2. 三曰泄大邪

昔人謂南方無真中風病,多是痰火氣虛所致,是以近世罕有議解散者。然其間賊風邪氣,亦間有之。設遇此等,豈清熱、益氣、理痰所能愈哉。續命諸方,所以不可竟廢也。俟大邪既泄,然後從而調之。

小續命湯(《千金》),河間云:中風面加五色,有表症,脈浮而惡寒,拘急不仁,此中風也。宜以加減續命,隨症治之。(《古今錄驗》)。

麻黃,桂枝,杏仁,芍藥,甘草,人參,川芎,防己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半兩,制),防風(一兩半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七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去滓,稍熱服,食前。

加減法:無汗惡寒,加麻黃、防風、杏仁。有汗惡風,加桂枝、芍藥、杏仁。無汗身熱,不惡風,加葛根二兩,桂枝、黃芩各依本方加一倍。有汗身熱,不惡寒,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無汗身寒,加附子半兩,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有汗無熱,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,各依本方加一倍。

肢節攣痛,或木不仁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,雖治之,不能去其病也。

戴氏加減法:多怒加羚羊角。熱而渴去附子,加秦艽。恍惚錯語加茯神、遠志。不得睡加棗仁。不能言加竹瀝。神虛無力去麻黃,加人參。

又云歧子加減(見《準繩類方》。)

三化湯(潔古),河間云: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,隨症汗之。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三化湯下之。

厚朴,枳實,大黃,羌活(各等分)
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之,以微利為度。

經云:脾胃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土太過則敦阜。阜,高也;敦,厚也。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。此真膏粱之疾,非肝腎經虛之候也。何以明之?經云: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。王注云:三陰不足,則發偏枯;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。易謂變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
其治宜三化湯,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。若脾虛,則四肢亦不用也。經云:土不及,則卑監。卑者,下也。監者,陷也,坑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其治則宜十全散,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也。

按:續命、三化,並攻泄大邪之劑,人壯氣實者宜之。若氣弱無力者,不可用也。余故錄《肘後》等方於後,以備參用。蓋醫者法必求備而用必極慎也。

《肘後》紫方,療中風脊強,身痙如弓。

雞屎(二升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)

水二升,先煮防風取三合汁。豆、雞屎二味,熬令黃赤色,用酒二升,淋之去滓,然後入防風汁,和勻分再服,相去人行六七里,覆取汗避風。

白話文:

三曰泄大邪

古人認為南方少見真正中風,多因痰火、氣虛造成,所以近代很少討論攻邪散寒的治療方法。但南方偶爾也會出現因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。遇到這種情況,單靠清熱、益氣、化痰等方法就無法痊癒,所以續命類的方劑不能完全廢棄。應先將體內的大邪排出,再進行調理。

小續命湯(出自《千金方》),河間先生說:中風病人臉色呈現五種顏色,有表證,脈象浮弱且畏寒,肢體拘緊麻木,這就是中風。應該使用加減小續命湯,根據症狀治療。(出自《古今錄驗方》)。

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芍藥、甘草、人參、川芎、防己、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半兩,炮製過),防風(一兩半)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,用一盞半水,加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水,去渣,稍溫服,飯前服用。

加減法:無汗畏寒,加麻黃、防風、杏仁;出汗惡風,加桂枝、芍藥、杏仁;無汗身熱,不惡風,加葛根二兩,桂枝、黃芩各加倍;出汗身熱,不畏寒,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;無汗身寒,加附子半兩,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;出汗無熱,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,各加倍;肢體關節攣縮疼痛,或麻木不仁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凡是中風,若不能根據六經辨證加減,即使治療,也不能根治。

戴氏加減法:容易發怒,加羚羊角;發熱口渴,去附子,加秦艽;神志恍惚,語無倫次,加茯神、遠志;睡不著,加棗仁;不能說話,加竹瀝;氣虛乏力,去麻黃,加人參。

另有歧子加減法(見《醫學準繩類方》)。

三化湯(出自《潔古方》),河間先生說:中風如果外在表現符合六經的症狀,先用加減小續命湯,根據症狀發汗。若內在有大小便不通的現象,再用三化湯通便。

組成:厚朴、枳實、大黃、羌活(各等分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三兩,用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一天服用完畢,以微微通便為度。

經書上說:脾胃過於旺盛,會導致四肢癱瘓。又說:土氣過盛則身體肥胖高大。肥胖高大,就要把它消減下來。這是膏粱厚味飲食造成的疾病,不是肝腎精氣不足的表現。為何這樣說呢?經書上說:三陰三陽經絡發病,會導致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。王注解釋說:三陰不足則導致半身不遂;三陽過盛則導致肌肉萎縮。萎縮指的就是肌肉變得虛弱無力。

治療應當使用三化湯,瀉掉多餘的氣血,使陽氣衰弱,土氣平和,從而痊癒。如果脾虛,四肢也會無力。經書上說:土氣不足,則身體矮小虛弱。矮小指的就是下垂,虛弱指的就是下陷。四肢都依靠脾胃輸送精氣,而精氣不能到達四肢,必定是脾胃出了問題,導致精氣不能傳輸。現在脾胃不能輸送津液給胃,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日益衰弱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得不到精氣滋養,所以無力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散,加減四物湯,去邪留正。

總結:續命湯、三化湯都是攻邪瀉邪的藥方,體質強壯,氣血充沛的人適用。若氣虛乏力,則不可使用。因此我將《肘後方》等方劑記載於此,以備參考。醫生用藥一定要全面考慮,用藥一定要謹慎。

《肘後方》紫方,治療中風導致脊柱強直,身體痙攣如弓。

組成:雞屎(二升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)。

用法:用水二升,先煎煮防風取三合汁。大豆、雞屎二味熬至黃赤色,用酒二升沖入,去渣,再加入防風汁,混合均勻,分二次服用,服用後需走六七里路,蓋好被子出汗,避免受風。

荊芥散,治療中風導致口噤,四肢抽搐,或角弓反張。

組成:荊芥一味,略炒研末,用酒送服二錢。

賈似道說:此方出自《曾公談藝錄》,前後使用效果很好。他的兒子名叫順,患此病已危在旦夕,服用此方後病情立即穩定,真可謂起死回生之藥。華佗愈風散,治療婦女產後中風,口噤,手足抽搐如角弓。或產後血暈,神志不清,四肢僵直。或心神錯亂,嘔吐腹瀉欲死,也只用這一味藥,略炒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豆汁酒調服。或用童子尿送服。口噤則撬開牙齒灌服,藥效如神。王貺《指迷方》中,加當歸等分,水煎服。

豆汁酒法:

黑豆二升,熬至沒有聲音。用酒二升,放入鍋中快速攪拌,用絹布過濾取清汁,一次服用,使之出汗。

續命煮散,恢復營衛之氣,驅除風邪。

組成:桂枝(七分),白芍藥,甘草,防風,獨活,人參,熟地黃,當歸,川芎,荊芥穗,細辛,葛根,遠志(去心),半夏(各五分)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加薑三片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