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一

2. 中風統論

中風之病,昔人有真類之分,蓋以賊風邪氣所中者為真,痰火食氣所發者為類也。以愚觀之,人之為病,有外感之風,亦有內生之風。而天人之氣,恆相感召,真邪之動,往往相因。故無論賊風邪氣從外來者,必先有肝風為之內應。即痰火食氣從內發者,亦必有肝風為之始基。

設無肝風,亦只為他病已耳。寧有卒倒、偏枯、歪僻、牽引等症哉。經云:風氣通於肝。又云: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;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;諸寒收引,皆屬於腎。由此觀之,則中風之病,其本在肝,猶中濕之屬於脾,中寒之屬於腎也。雖五臟各有中風之症,然風在他臟,則又顯他臟之證矣。

豈如今人之所謂中風哉,而其為病,則有臟腑經絡淺深之異。口眼歪斜,絡病也,其邪淺而易治;手足不遂,身體重痛,經病也,邪差深矣,故多從倒僕後見之;卒中昏厥,語言錯亂,腑病也,其邪為尤深矣。大抵倒僕之候,經腑皆能有之。其倒後神清識人者在經,神昏不識人者在腑耳。

至於唇緩失音,耳聾目瞀,遺尿聲鼾等症,則為中臟,病之最深者也。然其間經病兼腑者有之,臟病連經者有之,腑臟經絡齊病者有之,要在臨病詳察也。至於真邪虛實之故,治法通塞之宜,苟不預為講求,何以應斯倉卒哉。夫邪氣所觸者,邪風暴至,真氣反陷經絡腑臟,卒然不得貫通,不相維繫。

《內經》所謂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是也。臟邪所發者,臟氣內虛,肝風獨勝,卒然上攻九竅,旁溢四肢,如火之發,如泉之達,而不可驟止。肝象木而應風,而其氣又暴故也。又邪氣所觸者,風自外來,其氣多實。肝病所發者,風從內出,其氣多虛。病虛者,氣多脫。病實者,氣多閉。

脫者欲其收,不收則死;閉者欲其通,不通亦死。約言治要,蓋有八法,茲用條列於後,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耳。又五臟中風分治之方,余見古方龐雜失旨,不適於用,謹刪正五方,並錄出以備檢用云。

白話文:

中風統論

中風的病因,古人將其分為真中風和類中風兩種。所謂真中風,是指受到外邪風邪侵襲所致;類中風,則是由於痰火、飲食積滯等內生因素引起的。依我看,人體生病,既有外感風邪,也有內生之風。而人體與自然界的氣機,總是相互感召影響,真邪的病變往往互相因果牽連。因此,無論是外來的風邪,都必定先有肝風作為內在的應答;即使是內生的痰火、飲食積滯,也必然以肝風作為病變的開始。

如果沒有肝風,就只會是其他疾病罷了,怎麼會有突然倒地、半身不遂、口眼歪斜、肢體牽引等症狀呢?經書上說:「風氣通於肝。」又說:「各種眩暈症狀,都屬於肝;各種水腫脹滿,都屬於脾;各種寒冷收縮的症狀,都屬於腎。」由此可見,中風的根本病因在於肝,正如濕邪傷脾,寒邪傷腎一樣。雖然五臟都會出現中風的症狀,但風邪侵犯其他臟腑,則會表現出該臟腑的症狀。

這和現代人所說的中風有所不同,而中風的病變,在臟腑、經絡、淺表或深層的部位都有差異。口眼歪斜是經絡病變,邪氣較淺,容易治療;手腳麻痺不遂、身體疼痛沉重,是經脈病變,邪氣較深,因此常在倒地後才顯現出來;突然昏倒、神志不清、言語錯亂,是腑臟病變,邪氣最深。大多數倒地的情況,經脈和腑臟都可能發生。倒地後神志清醒、能認人的屬於經脈病變;神志不清、不能認人的屬於腑臟病變。

至於嘴唇鬆弛、聲音嘶啞、耳聾眼花、尿失禁、打鼾等症狀,則屬於臟腑病變,是病情最嚴重的。但其中也有經脈兼及腑臟的,也有臟腑病變連累經脈的,還有腑臟、經絡同時患病的,臨症時必須仔細觀察。至於真邪、虛實的情況,以及治療上疏通與閉塞的運用,如果不事先仔細研究,又怎麼能應付這種突發的疾病呢?邪氣侵犯人體時,邪風驟至,真氣反倒陷於經絡腑臟,突然不能通暢運行,互相失去了聯繫。

《內經》所說的「邪風之至,疾如風雨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臟腑邪氣發作時,臟腑元氣虛弱,肝風獨盛,突然上攻九竅,並波及四肢,如同火勢蔓延,如同泉水奔涌,難以迅速制止。肝屬木,應於風,而其氣又暴烈之故。又邪氣侵犯者,風自外來,其氣多實;肝病發作者,風從內生,其氣多虛。虛證者,氣多耗散;實證者,氣多阻塞。

耗散者要使其收斂,不收斂則死;阻塞者要使其通暢,不通暢亦死。簡而言之,治療中風的要領,大概有八種方法,這裡列舉出來,精妙與否,全在於個人領悟。至於五臟中風的治療方法,我見古方繁雜冗長,缺乏章法,不適合使用,因此我對古方加以刪減整理,並錄出五種方劑,以備參考使用。

3. 卒中八法

夫醫之治病,猶將之禦敵,宰之治民也。禦敵有法,奇正虛實,隨機應變。不知法,則不足以禦敵矣。治民有道,刑政教化,以時而施,不明道,則不足以臨民矣。病有陰、陽、表、里、虛、實、緩、急之殊,醫有寒、溫、汗、下、補、瀉、輕、重之異,不知此,則不足以臨病矣。故立中風八法,以應倉卒之變。

至於隨證緩調,另詳其法於後。蓋病千變,藥亦千變,凡病皆然,不獨中風。余於此首言之者,亦一隅三反之意爾。

白話文:

醫生治病,就像將軍帶兵打仗,宰相治理百姓一樣。打仗有奇正虛實之法,要隨機應變;不懂得這些方法,就無法打勝仗。治理百姓有刑法、政治、教化等手段,要適時運用;不懂得這些道理,就無法治理好百姓。疾病有陰陽、表裡、虛實、緩急的區別,醫生的治療方法也有寒溫、汗下、補瀉、輕重的不同,不懂得這些,就無法應對疾病。所以,我制定了中風八法,用來應對突發的病情變化。

至於根據具體病情緩慢調理的方法,我會在後面詳細說明。因為疾病變化多端,藥方也應該隨之變化,這不僅僅是中風,所有疾病都是如此。我在這裡首先說明這八法,也是一種引導性的闡述。

4. 一曰開關

卒然口噤目張,兩手握固,痰壅氣塞,無門下藥,此為閉證。閉則宜開,不開則死。搐鼻、揩齒、探吐,皆開法也。

白礬散(《聖濟》),治急中風,口閉涎止,欲垂死者。

白礬(二兩,生),生薑(一兩,連皮搗,水二升,煎取一升二合)

上二味,合研濾,分三服,旋旋灌之,須臾吐出痰毒,眼開風退,方可服諸湯散救治。若氣衰力弱,不宜吐之。

又方

白礬(如拇指大一塊為末),巴豆(一粒,去皮膜)

上將二味,於新瓦上煅令焦赤為度,煉蜜丸芡實大,每用一丸,綿裹,放患人口中近喉處良久,吐痰立愈。一方加牙皂一錢,煅研取三分,吹鼻中。

急救稀涎散(《本事》),治中風涎潮,口噤氣閉不通。

豬牙皂角(四梗,肥實不蛀者,去黑皮),晉礬(光明者,一兩)

上為細末和勻,輕者半錢,重者一錢匕,溫水調灌下,不大嘔吐,但微微冷涎出一二升,便得醒,次緩緩調治,大服亦恐過傷人。(孫兆方。)

勝金丸(《本事》),治同前。

生薄荷(半兩),豬牙皂角(二兩,捶碎,水一升,二味同浸杵汁,慢火熬成膏),瓜蒂末藜蘆末(各一兩),硃砂(半兩,研)

上將硃砂末一分,與二味末研勻,用膏子搜和,丸如龍眼大。以余硃砂為衣,溫酒化一丸,甚者二丸,以吐為度。得吐即省,不省者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一曰開關

人突然口不能言、眼睛睜大,兩手緊握,痰液阻塞,呼吸不暢,沒有其他藥物可用的,這就是閉證。閉證就應該採用開關的方法,如果不疏通,就會死亡。刺激鼻孔、擦拭牙齒、催吐,都是開關的方法。

白礬散(出自《聖濟總錄》),治療急性中風,口閉、流涎停止,危在旦夕的病人。

將白礬(二兩,生)和生薑(一兩,連皮搗碎,加水二升,煎煮至一升二合)研磨混合過濾,分三次服用,慢慢灌服,很快就能吐出痰液毒素,眼睛能睜開,中風症狀減輕,然後才能服用其他湯藥治療。如果病人氣虛體弱,就不適合催吐。

另一個方子:

將白礬(如拇指大小一塊,研成粉末)和巴豆(一粒,去掉皮膜)放在新的瓦片上煅燒至焦紅色,用蜂蜜做成芡實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用棉花包裹,放入患者口中靠近喉嚨的地方,停留片刻,就能吐出痰液,病情立即好轉。另一個方子加了牙皂一錢,煅燒研磨取三分,吹入鼻中。

急救稀涎散(出自《本事方》),治療中風導致涎液過多,口不能言,呼吸不通暢。

將豬牙皂角(四梗,肥厚無蟲蛀者,去掉黑皮)和晉礬(質地好的,一兩)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,輕症者服用半錢,重症者服用一錢,溫水送服,不要過度催吐,只要慢慢吐出一些涎液就可清醒,然後再慢慢調養。服用過多也可能傷身。(孫兆方語)

勝金丸(出自《本事方》),治療方法與前文相同。

將生薄荷(半兩)、豬牙皂角(二兩,捶碎,加水一升,與薄荷一起浸泡搗碎取汁,小火熬成膏)、瓜蒂末、藜蘆末(各一兩)、硃砂(半兩,研磨成粉)混合。取硃砂粉末一份與其他藥末混合均勻,用藥膏拌和,做成龍眼大小的丸藥。用剩下的硃砂粉做外衣。溫酒服用一丸,病情嚴重者服用二丸,以吐出為度。能吐出來就病情好轉,吐不出來就無法治療。

5. 二曰固脫

猝然之候,但見目合、口開、遺尿、自汗者,無論有邪無邪,總屬脫症。脫則宜固,急在元氣也。元氣固,然後可以圖邪氣。

參附湯

人參,製附子

用人參鬚倍於附子,或等分,不拘五錢或一兩,酌宜用之,姜水煎服。有痰加竹瀝。

白話文:

突然發生症狀,表現為眼睛閉合、嘴巴張開、尿失禁、自汗,無論是否有邪氣入侵,都屬於脫症。脫症就應該採取固護元氣的治療方法,關鍵在於補充元氣。元氣充足後,才能再考慮治療邪氣。

處方:參附湯

藥材:人參、炮製過的附子

用法:人參的用量為附子的兩倍,或等量,劑量不限於五錢或一兩,可根據病情調整,用薑湯煎服。若有痰,則加竹瀝。

6. 三曰泄大邪

昔人謂南方無真中風病,多是痰火氣虛所致,是以近世罕有議解散者。然其間賊風邪氣,亦間有之。設遇此等,豈清熱、益氣、理痰所能愈哉。續命諸方,所以不可竟廢也。俟大邪既泄,然後從而調之。

小續命湯(《千金》),河間云:中風面加五色,有表症,脈浮而惡寒,拘急不仁,此中風也。宜以加減續命,隨症治之。(《古今錄驗》)。

麻黃,桂枝,杏仁,芍藥,甘草,人參,川芎,防己,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半兩,制),防風(一兩半)

上為粗末,每服五七錢,水一盞半,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去滓,稍熱服,食前。

加減法:無汗惡寒,加麻黃、防風、杏仁。有汗惡風,加桂枝、芍藥、杏仁。無汗身熱,不惡風,加葛根二兩,桂枝、黃芩各依本方加一倍。有汗身熱,不惡寒,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。無汗身寒,加附子半兩,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。有汗無熱,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,各依本方加一倍。

肢節攣痛,或木不仁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加減,雖治之,不能去其病也。

戴氏加減法:多怒加羚羊角。熱而渴去附子,加秦艽。恍惚錯語加茯神、遠志。不得睡加棗仁。不能言加竹瀝。神虛無力去麻黃,加人參。

又云歧子加減(見《準繩類方》。)

三化湯(潔古),河間云:中風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,隨症汗之。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三化湯下之。

厚朴,枳實,大黃,羌活(各等分)

上銼如麻豆大,每服三兩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之,以微利為度。

經云:脾胃太過,則令人四肢不舉。又曰:土太過則敦阜。阜,高也;敦,厚也。既厚而又高,則令除去。此真膏粱之疾,非肝腎經虛之候也。何以明之?經云: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。王注云:三陰不足,則發偏枯;三陽有餘,則為痿易。易謂變易常用,而痿弱無力也。

其治宜三化湯,瀉令氣弱陽衰土平而愈。若脾虛,則四肢亦不用也。經云:土不及,則卑監。卑者,下也。監者,陷也,坑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今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其治則宜十全散,加減四物,去邪留正也。

按:續命、三化,並攻泄大邪之劑,人壯氣實者宜之。若氣弱無力者,不可用也。余故錄《肘後》等方於後,以備參用。蓋醫者法必求備而用必極慎也。

《肘後》紫方,療中風脊強,身痙如弓。

雞屎(二升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)

水二升,先煮防風取三合汁。豆、雞屎二味,熬令黃赤色,用酒二升,淋之去滓,然後入防風汁,和勻分再服,相去人行六七里,覆取汗避風。

荊芥散,治中風口噤,四肢搐搦,或角弓反張。

荊芥一味,略炒為末,酒服二錢。

賈似道云:此方出《曾公談藝錄》,前後用之甚驗。其子名順者,病此已革,服之立定,真再生丹也。華佗愈風散,治婦人產後中風,口噤,手足瘛瘲如角弓。或產後血暈,不省人事,四肢強直。或心眼倒築,吐瀉欲死者,亦只此一味,微炒為末,每服三錢,豆淋酒調服。或童子小便服之。口噤則抉齒灌下,藥下如神。王貺《指迷方》,加當歸等分,水煎服。

豆淋酒法

黑豆二升,熬令聲絕。酒二升,納鐺中急攪,以絹濾取清,頓服取汗。

續命煮散,復營衛,卻風邪。

桂枝(七分),白芍,甘草,防風,獨活,人參,熟地黃,當歸,川芎,荊芥穗,細辛,乾葛,遠志(去心),半夏(各五分)

上銼作一帖,入姜三片,水煎服。

白話文:

三曰泄大邪

古人認為南方少見真正中風,多因痰火、氣虛造成,所以近代很少討論攻邪散寒的治療方法。但南方偶爾也會出現因外感風邪引起的疾病。遇到這種情況,單靠清熱、益氣、化痰等方法就無法痊癒,所以續命類的方劑不能完全廢棄。應先將體內的大邪排出,再進行調理。

小續命湯(出自《千金方》),河間先生說:中風病人臉色呈現五種顏色,有表證,脈象浮弱且畏寒,肢體拘緊麻木,這就是中風。應該使用加減小續命湯,根據症狀治療。(出自《古今錄驗方》)。

組成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芍藥、甘草、人參、川芎、防己、黃芩(各一兩),附子(半兩,炮製過),防風(一兩半)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每次服用五到七錢,用一盞半水,加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水,去渣,稍溫服,飯前服用。

加減法:無汗畏寒,加麻黃、防風、杏仁;出汗惡風,加桂枝、芍藥、杏仁;無汗身熱,不惡風,加葛根二兩,桂枝、黃芩各加倍;出汗身熱,不畏寒,加石膏、知母各二兩,甘草一兩;無汗身寒,加附子半兩,乾薑二兩,甘草三兩;出汗無熱,加桂枝、附子、甘草,各加倍;肢體關節攣縮疼痛,或麻木不仁,加羌活四兩,連翹六兩。凡是中風,若不能根據六經辨證加減,即使治療,也不能根治。

戴氏加減法:容易發怒,加羚羊角;發熱口渴,去附子,加秦艽;神志恍惚,語無倫次,加茯神、遠志;睡不著,加棗仁;不能說話,加竹瀝;氣虛乏力,去麻黃,加人參。

另有歧子加減法(見《醫學準繩類方》)。

三化湯(出自《潔古方》),河間先生說:中風如果外在表現符合六經的症狀,先用加減小續命湯,根據症狀發汗。若內在有大小便不通的現象,再用三化湯通便。

組成:厚朴、枳實、大黃、羌活(各等分)。

用法: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三兩,用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一天服用完畢,以微微通便為度。

經書上說:脾胃過於旺盛,會導致四肢癱瘓。又說:土氣過盛則身體肥胖高大。肥胖高大,就要把它消減下來。這是膏粱厚味飲食造成的疾病,不是肝腎精氣不足的表現。為何這樣說呢?經書上說:三陰三陽經絡發病,會導致半身不遂、肌肉萎縮。王注解釋說:三陰不足則導致半身不遂;三陽過盛則導致肌肉萎縮。萎縮指的就是肌肉變得虛弱無力。

治療應當使用三化湯,瀉掉多餘的氣血,使陽氣衰弱,土氣平和,從而痊癒。如果脾虛,四肢也會無力。經書上說:土氣不足,則身體矮小虛弱。矮小指的就是下垂,虛弱指的就是下陷。四肢都依靠脾胃輸送精氣,而精氣不能到達四肢,必定是脾胃出了問題,導致精氣不能傳輸。現在脾胃不能輸送津液給胃,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日益衰弱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都得不到精氣滋養,所以無力。治療方法應該使用十全大補散,加減四物湯,去邪留正。

總結:續命湯、三化湯都是攻邪瀉邪的藥方,體質強壯,氣血充沛的人適用。若氣虛乏力,則不可使用。因此我將《肘後方》等方劑記載於此,以備參考。醫生用藥一定要全面考慮,用藥一定要謹慎。

《肘後方》紫方,治療中風導致脊柱強直,身體痙攣如弓。

組成:雞屎(二升),大豆(一升),防風(三兩)。

用法:用水二升,先煎煮防風取三合汁。大豆、雞屎二味熬至黃赤色,用酒二升沖入,去渣,再加入防風汁,混合均勻,分二次服用,服用後需走六七里路,蓋好被子出汗,避免受風。

荊芥散,治療中風導致口噤,四肢抽搐,或角弓反張。

組成:荊芥一味,略炒研末,用酒送服二錢。

賈似道說:此方出自《曾公談藝錄》,前後使用效果很好。他的兒子名叫順,患此病已危在旦夕,服用此方後病情立即穩定,真可謂起死回生之藥。華佗愈風散,治療婦女產後中風,口噤,手足抽搐如角弓。或產後血暈,神志不清,四肢僵直。或心神錯亂,嘔吐腹瀉欲死,也只用這一味藥,略炒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豆汁酒調服。或用童子尿送服。口噤則撬開牙齒灌服,藥效如神。王貺《指迷方》中,加當歸等分,水煎服。

豆汁酒法:

黑豆二升,熬至沒有聲音。用酒二升,放入鍋中快速攪拌,用絹布過濾取清汁,一次服用,使之出汗。

續命煮散,恢復營衛之氣,驅除風邪。

組成:桂枝(七分),白芍藥,甘草,防風,獨活,人參,熟地黃,當歸,川芎,荊芥穗,細辛,葛根,遠志(去心),半夏(各五分)。

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粗末,加薑三片,水煎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