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七 (1)
卷七 (1)
1. 咳嗽統論
經言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。蓋有自外而入者,風寒暑濕燥火是也;有自內而發者,七情飢飽勞傷是也。風寒諸氣,先自皮毛而入,皮毛者肺之合,皮毛受邪,內從其所合則咳者,自外而入者也。七情飢飽,內有所傷,則邪上逆,肺為氣出入之道,故五臟之邪,上觸於肺亦咳,此自內而發者也。然諸氣所感,有不為嗽者,病邪特甚,徑傷臟腑,不留於皮毛。
七情所傷,亦有不為嗽者,病邪尚淺,上留本臟,未即上攻。所以傷寒以嗽為輕,而雜病以嗽為重也。
白話文:
經典記載五臟六腑的疾病,都會導致人咳嗽。咳嗽的原因,有的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,比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氣等;有的來自內在情緒和身體狀況的影響,比如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、飢餓、飽食、疲勞、損傷等。風寒等外邪,會先從皮毛侵襲人體,而皮毛是肺的相合部位。皮毛受邪氣侵襲,邪氣就會從肺臟的相合部位進入,從而引起咳嗽,這屬於外邪侵入所致的咳嗽。七情飢飽等內在因素,也會損傷人體,導致邪氣上逆。肺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所以五臟的邪氣,都會上犯到肺臟,從而引起咳嗽,這屬於內在因素所致的咳嗽。但是,外邪或內邪的影響,也可能不引起咳嗽,如果病邪特別嚴重,直接損傷臟腑,而沒有停留在皮毛部位,就有可能不引起咳嗽。
七情所傷,也有人不咳嗽,這是因為病邪尚淺,還停留在臟腑,沒有馬上發作。因此,傷寒時咳嗽較輕,而雜病時咳嗽較重。
咳嗽一症,其因實多。辨證不明,妄投希效,亦安賴有醫治哉。當按昔賢所述,如咳嗽有風寒、有火、有勞、有痰、有肺脹。風寒者,鼻塞聲重,惡風寒是也,宜發散行痰。又有咳喘聲啞,或咽痛遇冷則發者,此謂寒包熱也,解表則熱自除。肺中有痰者,遇冷亦發,宜解表豁痰。
白話文:
咳嗽這個症狀,成因有很多。診斷不明確,胡亂用藥想要見效,怎麼能指望有好的治療效果呢?應該按照前人所說的,咳嗽有風寒、有火、有勞累、有痰、有肺脹。風寒引起的咳嗽,通常鼻塞、聲音沙啞、怕冷,應該採用發散風寒、化痰的方法治療。還有一種咳嗽是喘息、聲音沙啞,或者咽喉疼痛遇冷就發作,這是寒包熱引起的,只要解表,熱就能消除。肺中有痰引起的咳嗽,遇冷也會發作,應該解表化痰。
火鬱者,咳多痰少,面赤焦煩是也。勞者,盜汗出,痰多唾紅,作寒熱是也。痰者,咳動便有痰,痰出咳止是也。肺脹者,動則喘滿,氣急聲重是也。丹溪以上數條,合而觀之,參之居養,合之氣體,雖有不中,亦不遠亦。
白話文:
火鬱:患者咳嗽,但是痰液很少,面色紅赤、煩躁。
勞歷:患者盜汗,痰液多,吐出的痰中帶血絲,並且發作寒熱。
痰鬱:患者咳嗽時便會有痰,咳出痰後咳嗽就會停止。
肺脹:患者活動時會感到呼吸困難、氣急,並且聲音沉重。
以上丹溪所列出的幾種症狀,將它們綜合起來觀察,並且結合患者的生活習慣和體質,雖然不一定完全準確,但也不會相差太遠。
治嗽最要分別肺之虛實,痰之滑澀,邪之冷熱,及他臟有無侵凌之氣,六腑有無積滯之物。虛者人參、黃耆之屬補之,使氣充則臟自固。實者葶藶、杏仁之屬瀉之,使邪去則肺自寧。痰滑者,南星、半夏之屬燥其濕。痰澀者,栝蔞、杏仁之屬潤其燥。寒者,乾薑、細辛溫之。
白話文:
診治咳嗽最重要的是要區分清楚肺病是虛是實,痰液是滑是澀,外邪是偏寒還是偏熱,以及其他臟腑有沒有侵犯肺臟的病氣,六腑有沒有積滯的物事。肺虛的,用人參、黃耆一類的藥物補益,使氣充足了,則肺臟自身就會強固。肺實的,用葶藶、杏仁一類的藥物瀉除,使邪氣祛除了,則肺臟自身就會安寧。痰液滑潤的,用南星、半夏一類的藥物燥除其濕。痰液澀滯的,用栝蔞、杏仁一類的藥物滋潤其燥。偏寒的,用乾薑、細辛一類的藥物溫暖。
熱者,黃芩、梔子清之。氣侵者,五味、芍藥收其氣,使不受邪也。積滯者,枳實、栝蔞逐其客,使無來犯也。
白話文:
熱證,用黃芩、梔子來清熱。邪氣侵犯,用五味子、芍藥斂氣,讓邪氣不能乘虛而入。積滯證,用枳實、栝蔞駆逐邪氣,使其不再次來犯。
2. 冷嗽
冷嗽者,身受寒氣,口飲寒漿得之。蓋肺主氣,外合皮毛,而其經內循胃口,故外內得寒,皆能傷之。經云:形寒飲冷,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是也。其症呼吸不利,嘔吐冷沫,胸中急痛,惡寒聲嘶,得溫則減,得寒益甚。
仲景小青龍湯,散外寒,蠲內飲。
白話文:
冷咳的原因是身體受了寒氣,或喝了寒性的飲料所引起的。肺主導氣,與皮膚相互配合,肺經在體內與胃口相通,所以外在或內部受到寒氣,都會傷害肺部。經典上說:身體受涼、喝冷飲,外內寒邪結合,因此而入侵身體,就會引起肺咳。其症狀是呼吸不順暢,嘔吐冷痰,胸口急痛,畏寒、聲音嘶啞,得到溫暖會減輕,受到寒氣會加重。
仲景[小青龍湯],能消散外來的寒氣,去除體內的飲水。
麻黃,芍藥,乾薑,炙甘草,細辛,桂枝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各升半)
上八味,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白話文:
麻黃、芍藥、乾薑、炙甘草、細辛、桂枝(各三兩),五味子、半夏(各九錢)。
八種藥物,先用水一斗煮麻黃,減少兩升,去除浮沫,放入其他藥物,再煮取三升湯汁,過濾掉藥渣,溫熱後服用一升。
此散寒蠲飲之神劑。東垣云:肺寒氣逆,則宜五味子同乾薑治之。有痰者以半夏為佐。按:《金匱》厚朴麻黃湯,加厚朴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,減桂枝、芍藥。《聖濟》乾薑湯,加紫菀、杏仁、減芍藥、細辛、半夏。《外臺》羊肺湯,加款冬、紫菀、白前,食茱萸,減麻黃、芍藥、半夏。
白話文:
此劑是祛除寒氣、化解鬱飲的良方。東垣說:肺寒氣逆,應當用五味子與乾薑同治。有痰者以半夏為輔。參考:《金匱》中的厚朴麻黃湯,加入厚朴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,減少桂枝、芍藥。《聖濟》中的乾薑湯,加入紫菀、杏仁,減少芍藥、細辛、半夏。《外臺》中的羊肺湯,加入款冬、紫菀、白前、食茱萸,減少麻黃、芍藥、半夏。
《易簡》杏仁湯,加人參、茯苓、杏仁,去麻黃。其乾薑、五味、甘草則四方如一轍也。蓋本一青龍而各有裁製耳。
加減麻黃湯
白話文:
《易簡》杏仁湯,除了蔥白、生薑、桂枝、甘草、大棗,再加入人參、茯苓、杏仁,去掉麻黃。它的乾薑、五味子和甘草,四種方的劑量是相同的。大體上都是以「青龍湯」為基礎,只是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所調整。
加減麻黃湯
麻黃六兩(去節),桂枝三兩,甘草二兩(炙),杏仁二十枚(去皮尖),乾薑三兩,細辛一兩,五味子半升,石膏二斤(碎),生薑三兩(切),大棗十二枚(擘),水一斗,先煮麻黃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覆取微汗。
麻黃:六兩(去掉枝節) 桂枝:三兩 甘草:二兩(炙過) 杏仁:二十枚(去掉皮和尖) 乾薑:三兩 細辛:一兩 五味子:半升 石膏:二斤(搗碎) 生薑:三兩(切片) 大棗:十二枚(掰開) 水:一斗
先將麻黃煮沸,去除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再煮取藥液三升,去掉藥渣,溫熱後服用一升,蓋上被子微微出汗。
麻黃(去節,一兩),桂枝,炙甘草(各半兩),陳皮,半夏(各七錢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,微妙另研)
白話文:
麻黃(除去節,一兩),桂枝,炙甘草(各半兩),陳皮,半夏(各七錢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,另外研磨成細末)
上細銼,每三錢,紫蘇七葉,生薑四片,煎服。
三拗湯
麻黃,杏仁,甘草(炙,各等分)
白話文:
三拗湯
細研麻黃、杏仁、甘草(均經炙烤,比例相同),各三錢;紫蘇七葉;生薑四片。煎服。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煎服微汗愈。深師有細辛。《外臺》加桂枝,名小投杯湯。《和劑》加蘇子、茯苓、桑皮,名華蓋散。
白話文:
上方藥方:上㕮咀,每次服用三錢,配上生薑三片,煎服微微出汗就好。深師配有細辛。《外臺》方中加入桂枝,叫做小投杯湯。《和劑》方中再加入蘇子、茯苓、桑皮,叫做華蓋散。
《聖濟》飴糖煎
飴糖,乾薑(炒,一兩半),豉(炒,二兩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)
上分二劑,煎去滓,入飴糖,乾薑末服。
白話文:
《聖濟》飴糖煎
材料:
- 飴糖
- 乾薑 (炒過,15 克)
- 豉 (炒過,30 克)
- 杏仁 (50 顆,去皮尖)
做法:
- 將以上材料分成兩劑。
- 煎煮,去除渣滓。
- 加入飴糖,再加乾薑粉服用。
按:咳嗽經年不愈,余無他症,服藥無效者,得三拗湯恆愈。多用清涼,屢發屢甚,別無熱症者,得飴糖煎遂瘥。不可不知也。《局方》於麻黃、杏仁、甘草中,加阿膠、貝母、桑葉、知母、款冬、半夏,蓋雜清潤於辛溫之內,凡陰虛邪伏者,服之最宜,名款冬花散。
白話文:
註解:慢性咳嗽無法痊癒,我沒有其他疾病,吃藥也沒有效果的人,服用三拗湯常常可以痊癒。大多數是使用涼性藥物治療,但病情卻反覆發作、越來越嚴重,而且沒有其他熱症的人,服用飴糖煎之後就能痊癒。這些都是不能不知道的。局方的麻黃、杏仁、甘草,再加入阿膠、貝母、桑葉、知母、款冬、半夏,把潤澤的藥物混合在辛溫的藥物中,凡是陰虛邪氣潛伏的人,服用這款藥最合適,它的名字是款冬花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