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七

2. 咳嗽統論

經言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。蓋有自外而入者,風寒暑濕燥火是也;有自內而發者,七情飢飽勞傷是也。風寒諸氣,先自皮毛而入,皮毛者肺之合,皮毛受邪,內從其所合則咳者,自外而入者也。七情飢飽,內有所傷,則邪上逆,肺為氣出入之道,故五臟之邪,上觸於肺亦咳,此自內而發者也。然諸氣所感,有不為嗽者,病邪特甚,徑傷臟腑,不留於皮毛。

七情所傷,亦有不為嗽者,病邪尚淺,上留本臟,未即上攻。所以傷寒以嗽為輕,而雜病以嗽為重也。

咳嗽一症,其因實多。辨證不明,妄投希效,亦安賴有醫治哉。當按昔賢所述,如咳嗽有風寒、有火、有勞、有痰、有肺脹。風寒者,鼻塞聲重,惡風寒是也,宜發散行痰。又有咳喘聲啞,或咽痛遇冷則發者,此謂寒包熱也,解表則熱自除。肺中有痰者,遇冷亦發,宜解表豁痰。

火鬱者,咳多痰少,面赤焦煩是也。勞者,盜汗出,痰多唾紅,作寒熱是也。痰者,咳動便有痰,痰出咳止是也。肺脹者,動則喘滿,氣急聲重是也。丹溪以上數條,合而觀之,參之居養,合之氣體,雖有不中,亦不遠亦。

治嗽最要分別肺之虛實,痰之滑澀,邪之冷熱,及他臟有無侵凌之氣,六腑有無積滯之物。虛者人參、黃耆之屬補之,使氣充則臟自固。實者葶藶、杏仁之屬瀉之,使邪去則肺自寧。痰滑者,南星、半夏之屬燥其濕。痰澀者,栝蔞、杏仁之屬潤其燥。寒者,乾薑、細辛溫之。

熱者,黃芩、梔子清之。氣侵者,五味、芍藥收其氣,使不受邪也。積滯者,枳實、栝蔞逐其客,使無來犯也。

白話文:

咳嗽統論

古人認為,咳嗽可能是五臟六腑任何一個器官引起的。咳嗽的成因,一部分來自體外入侵的風邪,例如風寒暑濕燥火等;另一部分則源於體內因素,例如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刺激、飢飽不調、勞累或身體受損等。

風寒等外邪首先侵犯皮膚和毛髮,而皮膚和毛髮與肺臟相通,外邪入侵就會導致咳嗽。至於七情、飢飽不調等內在因素所造成的傷害,會導致邪氣上逆,而肺臟是氣體出入的通道,因此五臟的病邪上犯肺臟也會引起咳嗽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並不是所有受到外邪侵犯或七情所傷的人都會咳嗽。如果病邪非常嚴重,直接傷害到臟腑,而沒有停留在皮膚和毛髮,就可能不會咳嗽;同樣,如果七情所傷較輕,邪氣停留在臟腑,還沒有上犯肺臟,也可能不會咳嗽。因此,傷寒咳嗽相對較輕,其他疾病的咳嗽則較為嚴重。

咳嗽的原因很多,診斷不清就隨意用藥,是不可取的。我們應該根據前人的經驗,例如咳嗽可分為風寒、火、勞累、痰、肺脹幾種類型。

風寒咳嗽表現為鼻塞、聲音沉重、怕風寒,應當使用發散風寒、化痰的藥物;寒包熱型咳嗽,表現為咳嗽、喘息、聲音嘶啞,或咽喉疼痛遇冷加重,需要解表散寒,熱邪自然消除;肺中有痰的咳嗽,遇冷也會加重,需要解表、化痰;

火鬱型咳嗽表現為咳嗽痰少、面紅發熱、煩躁;勞累型咳嗽表現為盜汗、痰多、痰中帶血、寒熱交替;痰濕型咳嗽表現為咳嗽時咳出痰液,痰排出後咳嗽就會停止;肺脹型咳嗽表現為活動後呼吸困難、胸悶、氣急、聲音沉重。這些都是古代醫家丹溪所總結的,我們可以參考這些經驗,結合個人的體質和病情,即使不完全符合,也不會相差太遠。

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區分肺臟的虛實,痰的滑澀,邪氣的冷熱,以及其他臟腑是否有侵犯,六腑是否有積滯。肺虛者,可以使用人參、黃耆等補益藥物,以補益元氣,使臟腑功能恢復;實證則用葶藶子、杏仁等瀉下藥物,以排出邪氣;痰液滑利者,可用南星、半夏等燥濕藥物;痰液粘稠者,可用栝蔞、杏仁等潤燥藥物;寒邪者,可用乾薑、細辛等溫熱藥物;熱邪者,可用黃芩、梔子等清熱藥物;其他臟腑氣虛者,可用五味子、白芍等收斂藥物;六腑積滯者,可用枳實、栝蔞等消導藥物。

3. 冷嗽

冷嗽者,身受寒氣,口飲寒漿得之。蓋肺主氣,外合皮毛,而其經內循胃口,故外內得寒,皆能傷之。經云:形寒飲冷,外內合邪,因而客之,則為肺咳是也。其症呼吸不利,嘔吐冷沫,胸中急痛,惡寒聲嘶,得溫則減,得寒益甚。

仲景小青龍湯,散外寒,蠲內飲。

麻黃,芍藥,乾薑,炙甘草,細辛,桂枝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各升半)

上八味,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此散寒蠲飲之神劑。東垣云:肺寒氣逆,則宜五味子同乾薑治之。有痰者以半夏為佐。按:《金匱》厚朴麻黃湯,加厚朴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,減桂枝、芍藥。《聖濟》乾薑湯,加紫菀、杏仁、減芍藥、細辛、半夏。《外臺》羊肺湯,加款冬、紫菀、白前,食茱萸,減麻黃、芍藥、半夏。

《易簡》杏仁湯,加人參、茯苓、杏仁,去麻黃。其乾薑、五味、甘草則四方如一轍也。蓋本一青龍而各有裁製耳。

加減麻黃湯

麻黃(去節,一兩),桂枝,炙甘草(各半兩),陳皮,半夏(各七錢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,微妙另研)

上細銼,每三錢,紫蘇七葉,生薑四片,煎服。

三拗湯

麻黃,杏仁,甘草(炙,各等分)

上㕮咀,每服三錢,生薑三片,煎服微汗愈。深師有細辛。《外臺》加桂枝,名小投杯湯。《和劑》加蘇子、茯苓、桑皮,名華蓋散。

《聖濟》飴糖煎

飴糖,乾薑(炒,一兩半),豉(炒,二兩),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)

上分二劑,煎去滓,入飴糖,乾薑末服。

按:咳嗽經年不愈,余無他症,服藥無效者,得三拗湯恆愈。多用清涼,屢發屢甚,別無熱症者,得飴糖煎遂瘥。不可不知也。《局方》於麻黃、杏仁、甘草中,加阿膠、貝母、桑葉、知母、款冬、半夏,蓋雜清潤於辛溫之內,凡陰虛邪伏者,服之最宜,名款冬花散。

白話文:

冷嗽是指因受寒氣侵襲,或飲用冰涼之物引起的咳嗽。因為肺臟主司呼吸,與體表皮毛相連,肺經又循行於胃部,所以外感寒邪或內受寒涼,都會損傷肺臟。古籍記載:如果身體受寒,又飲用冷飲,寒邪從外到內侵犯身體,就會導致肺部咳嗽。症狀表現為呼吸困難,嘔吐冷涎(冷泡沫),胸部疼痛,畏寒,聲音嘶啞,接觸溫暖則症狀減輕,接觸寒冷則加重。

小青龍湯可以散發體表寒邪,消除體內寒飲。藥方組成:麻黃、芍藥、乾薑、炙甘草、細辛、桂枝(各三兩)、五味子、半夏(各一升半)。將藥材用水一斗先煎煮麻黃,煮至減去二升,去上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。這是散寒除飲的特效藥方。東垣(張子和)認為,肺寒氣逆,宜用五味子配乾薑治療,如有痰症,則可用半夏輔助。此外,《金匱要略》中的厚朴麻黃湯,在小青龍湯基礎上添加厚朴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,並減少桂枝、芍藥;《聖濟總錄》中的乾薑湯,添加紫菀、杏仁,減少芍藥、細辛、半夏;《外臺秘要》中的羊肺湯,添加款冬花、紫菀、白前、食茱萸,減少麻黃、芍藥、半夏;《易簡方》中的杏仁湯,添加人參、茯苓、杏仁,去除麻黃。這些方劑都以小青龍湯為基礎,只是根據病情有所加減。

加減麻黃湯:麻黃(去節,一兩)、桂枝、炙甘草(各半兩)、陳皮、半夏(各七錢)、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,研末)。將藥材切碎,每次取三錢,加紫蘇七葉、生薑四片煎服。

三拗湯:麻黃、杏仁、炙甘草(各等分)。將藥材研碎,每次取三錢,加生薑三片煎服,微微出汗即可。有些醫家會加入細辛,《外臺秘要》中加入桂枝,稱為小投杯湯;《和劑局方》中加入蘇子、茯苓、桑皮,稱為華蓋散。

聖濟總錄飴糖煎:飴糖、乾薑(炒,一兩半)、豉(炒,二兩)、杏仁(五十個,去皮尖)。將藥材分成兩劑煎煮,去渣後加入飴糖和乾薑末服用。

長期咳嗽不愈,無其他症狀,服用其他藥物無效者,服用三拗湯常能治愈。如果多次服用清涼藥物,咳嗽反而加重,而無其他熱症者,服用飴糖煎則能痊癒。 《局方》在麻黃、杏仁、甘草的基礎上,加入阿膠、貝母、桑葉、知母、款冬花、半夏,將滋陰潤燥的藥材加入辛溫藥中,適用於陰虛邪伏的患者,稱為款冬花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