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12)
卷六 (12)
1. 胞痹
胞痹者,《內經》云:少腹膀胱,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,澀於小便,上為清涕是也。膀胱藏津液而稟氣化,邪氣痹之,水氣不行,則蓄而生熱,積而成實,故按之內痛,若沃以湯而澀於小便也。足太陽之脈,其直行者從巔入絡腦,邪氣不得下通於胞者,必反而上逆於腦,腦氣下灌出於鼻竅,則為清涕也。
腎瀝湯,治胞痹,小腹急痛,小便赤澀。
麥冬,五加皮,犀角(鎊,各一錢),杜仲,桔便,赤芍,木通(各一錢半),桑螵蛸(一個)
上水盞半,入羊腎一隻,去脂膜切細,竹瀝少許,同煎一盞去滓,空心頓服,日再服。一方有桑皮,無螵蛸。
按:腸痹、胞痹,同為內痹,而胞痹為腎虛,熱壅膀胱;腸痹為風寒濕著於脾胃。腎瀝湯用清涼以化熱壅,吳茱萸散用辛辣以開邪痹也。
腎著湯,治胞痹,小便不通。
白話文:
胞痹是指少腹部膀胱按壓時內部疼痛,像用熱水澆燙一樣,小便澀滯,並伴有清水樣鼻涕。這是因為膀胱儲存津液,受到邪氣阻滯,水液運行不暢,就會積聚生熱,形成腫塊,所以按壓疼痛,小便澀滯。足太陽經脈從頭頂進入腦絡,邪氣無法向下通達胞宮,就會逆流向上衝擊腦部,腦部的氣血從鼻孔排出,就成了清水樣鼻涕。
腎瀝湯用於治療胞痹、小腹劇烈疼痛、小便赤紅澀滯。藥方包括:麥冬、五加皮、犀角(刮成薄片)、杜仲、橘皮、赤芍藥、木通各適量,桑螵蛸一個。用水半杯,加入一隻去脂膜切碎的羊腎,再加少量竹瀝,煎成半杯藥汁去渣,空腹服用,一天服用兩次。還有一個方子是用桑白皮代替桑螵蛸。
腸痹和胞痹都屬於內部阻滯的病症,但胞痹是腎虛、膀胱熱盛所致;腸痹則是風寒濕邪侵犯脾胃所引起。腎瀝湯用清涼藥物來化解熱盛,而吳茱萸散則用辛辣藥物來疏通邪氣阻滯。
腎著湯用於治療胞痹及小便不通。
2. 臂痹
臂痹者,臂痛連及筋骨,上支肩胛,舉動難支,由血弱而風中之也。
十味銼散
附子,黃耆,當歸,白芍(各一錢),川芎,防風,白朮,茯苓,肉桂(各七分),熟地(酒浸,焙乾,二錢)
上水一盅,姜三片,棗二枚,食後臨臥服。
《本事方》服桑枝法。桑枝一小升,細切炒香,以水三大升,煎服二升,一日服盡無時。《圖經》云:桑枝平,不冷不熱,可以常服,療體中風癢,乾燥腳氣,四肢拘攣,上氣眼暈,肺氣嗽,消食,利小便,久服輕身,聰明耳目,令人光澤,兼療口乾。《仙經》云:一切仙藥,不得桑枝煎不服。
出《抱朴子》。政和間,予嘗病二臂痛,服諸藥不效,依此作數劑,臂痛尋愈。
治風寒濕痹,四肢麻木不仁,烏頭粥法。
川烏頭生末四錢,用香熟白米作粥半碗,慢火同熬,令稀薄不要稠,下薑汁一茶匙許,蜜三大匙,攪勻,空心啜之為佳。如若中濕,更入薏苡米二錢,增米作一中碗服。許氏云:此粥大治手足麻木不遂,腫痛不能舉者。左氏風淫末疾,謂四肢為末也,脾主四肢,風邪客於肝則淫脾,脾為肝克,故疾在末,此以穀氣引風濕之藥,徑入脾經,故四肢得安。此湯劑極有力,予嘗以此方授人,服者良驗。
白話文:
臂痛,疼痛會蔓延到筋骨,甚至肩膀,手舉起來都很困難,這是因為血虛又受風寒所致。
一種藥方(十味銼散):
附子、黃耆、當歸、白芍各一錢,川芎、防風、白朮、茯苓、肉桂各七分,熟地(用酒浸泡,烘乾)二錢。
以上藥材用水一盅,加薑三片、大棗二枚,飯後睡前服用。
另外一種療法(服用桑枝):
取桑枝一小升,切碎炒香,加水三大升煎煮至二升,一日內服用完畢。 書上記載:桑枝性平,不寒不熱,可以長期服用,能治療體內風癢、乾燥腳氣、四肢拘攣、胸悶氣短眼花、咳嗽、消化不良、利尿,長期服用能輕身健體,使人耳聰目明,容光煥發,還能治療口乾。 古書記載:所有仙藥,都必須用桑枝水煎煮後才能服用。
我曾經兩臂疼痛,服用其他藥物無效,後來用這個方子服用了幾劑,臂痛就痊癒了。
治療風寒濕痺,四肢麻木的藥方(烏頭粥):
川烏頭研磨成粉末四錢,用香米煮成半碗稀粥,小火慢熬,粥要稀一點不要太稠,加入薑汁一茶匙,蜂蜜三大匙,攪拌均勻,空腹服用最好。如果兼有濕氣,再加入薏苡仁二錢,米也加到一碗的量。 古書記載:這個粥很有效,能治療手腳麻木癱瘓、腫痛不能抬舉的症狀。 因為風寒濕邪侵犯四肢,而脾主四肢,風邪犯肝則傷脾,脾受肝克,所以病症出現在四肢末端。 此方用穀物之氣引導風濕藥物直接進入脾經,所以能使四肢得到舒緩。這個藥方療效很好,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幫助很多人,效果都很好。
3. 攣症
攣皆屬肝,經云:肝主身之筋膜故也。有熱,經云:肝氣熱,則筋膜乾。筋膜乾,則筋急而攣是也。有寒,經云:寒多則筋攣骨痛。又云:寒則筋急是也。有濕熱,經云: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馳長為痿是也。有虛,經云:脈弗榮則筋急,屈伸不利。仲景云:血虛則筋急是也。
治案:,楊吉老治歙丞張德操內筋攣,腳不得屈伸,逾年,動則令人抱。楊吉老云:此筋病,宜服下三方,一年而愈。
治筋極養血地黃丸(春夏服之。)
熟地,蔓荊(各一分),山萸,黑狗脊(炙),地膚子,白朮,乾漆,蠐螬(炒),天雄,車前子(各三分),萆薢,山藥,澤瀉,牛膝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溫酒下空心。
治筋痹肢節冷痛,羚羊角湯(秋服之。)
羚羊角,肉桂,附子,獨活(各一兩三錢半),白芍,防風,川芎(各一兩)
上為粗末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生薑同煎至八分,取清汁服,日可二三服。
治寒冷濕痹,留於筋脈,攣急不能轉側,烏頭湯(方冬服之。)
大烏頭,細辛,川椒,甘草,秦艽,附子,官桂,白芍(各七分),乾薑,茯苓,防風,當歸(各一兩),獨活(一兩三錢五分)
上為粗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棗一枚,同煎至八分,去滓空心食前服。
白話文:
攣症
攣縮都屬於肝臟的問題,經書上說:「肝主身之筋膜」,所以才會這樣。
如果體內有熱,經書上說:「肝氣熱,則筋膜乾」。筋膜乾燥,就會導致筋脈緊繃而攣縮。如果體內有寒,經書上說:「寒多則筋攣骨痛」,又說:「寒則筋急」,也是這個道理。
若有濕熱,經書上說:「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軟短為拘,馳長為痿」。
若為虛證,經書上說:「脈弗榮則筋急,屈伸不利」。張仲景也說:「血虛則筋急」。
治療案例:
楊吉老曾治療歙縣縣令張德操的內筋攣縮,其腳無法彎曲伸展,已超過一年,稍微動一下都需要人扶著。楊吉老說:這是筋脈疾病,應該服用以下三種方劑,一年後便痊癒。
治筋極養血地黃丸(春夏服用)
熟地黃、蔓荊子(各一分),山茱萸、黑狗脊(炙)、地膚子、白朮、乾漆、蠐螬(炒)、天雄、車前子(各三分),萆薢、山藥、澤瀉、牛膝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溫酒送服,空腹服用。
治筋痹肢節冷痛,羚羊角湯(秋季服用)
羚羊角、肉桂、附子、獨活(各一兩三錢半),白芍、防風、川芎(各一兩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的水,加生薑一起煎煮至八分,取其清汁服用,每日可服用二至三次。
治寒冷濕痹,留於筋脈,攣急不能轉側,烏頭湯(冬季服用)
大烏頭、細辛、川椒、甘草、秦艽、附子、官桂、白芍(各七分),乾薑、茯苓、防風、當歸(各一兩),獨活(一兩三錢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粗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的水,加一枚大棗一起煎煮至八分,去除藥渣,空腹飯前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