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1)

1. 著痹

著痹者,濕氣勝也。夫濕,土氣也,土性重緩,營衛之氣與濕俱留,則著而不移,其症多汗而濡,其病多著於下,有挾寒、挾熱、在氣、在血之異,須審而治之。

經驗加味二妙丸(方見腳氣腳膝腫痛。)

白話文:

患有痹症的人,是濕氣盛行的緣故。濕氣,是土的特性,土的性質是沉重而緩慢的,營衛之氣與濕氣一起停留,就會固著而不移動,其症狀多是汗出濡濕,其病多發於下肢,有夾雜寒氣、夾雜熱氣、在經氣、在血脈的不同,需要審慎地診斷和治療。

經驗:二妙丸(方見腳氣腳膝腫痛)

治濕熱在下在血之劑,兩足濕痹疼痛,或如火燎,從足跗熱起,漸至腰胯,或麻痹痿軟,皆是濕熱為病,此藥主之。一方無萆薢,有虎脛骨一兩。

又治婦人腳疼怕冷,夜劇日輕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熱在血的藥方,雙足濕痹疼痛,或像被火燒,熱氣從腳背開始,逐漸擴散到腰部、胯部,或麻痹、萎軟,都是濕熱引起的疾病,此藥可以治療。有一種藥方不含萆薢,但含有虎脛骨一兩。

用於治療婦女腳部疼痛且畏寒,疼痛在夜間加劇,白天減輕。

生地,白芍,歸梢(各五錢),黃柏(炒),黃芩,白朮,蒼朮,陳皮(各三錢),牛膝(二錢),甘草(一錢)

上分四服,水煎,帶熱服。

白話文:

生地黃、白芍、歸尾(各5克),炒黃柏、黃芩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(各3克),牛膝(2克),甘草(1克)

四服,水煎,熱服。

按:足三陰虛而濕熱襲之,多為腳痛,二朮、二黃併除濕熱,地、芍、歸、膝益陰,陳皮、甘草和中,陰氣益則熱易清,中氣和則濕易除,與加味二妙同一機軸。

除熱蠲痛湯,濕痹氣分多者,用此分而消之。

白話文:

解釋:由足三陰虛弱,濕熱侵襲而成,多表現為腳痛,用白朮、蒼朮、黃芩、黃連清除濕熱,加入地黃、芍藥、當歸、熟地黃補益陰分,陳皮、甘草來調和中氣,陰氣得到滋補,則熱證容易消除,中氣調和則濕邪容易去除,與加減二妙散的作用原理是一樣的。

除熱蠲痛湯:濕氣過多導致的痹症,用此方可分消濕熱。

蒼朮(米泔浸,炒),白朮,羌活,茯苓,澤瀉,陳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炒乾),白朮,羌活,茯苓,澤瀉,陳皮(每味一錢),甘草(五分)

水煎,入薑汁、竹瀝各二三匙。

大羌活湯

白話文:

以水煎煮,加入薑汁和竹瀝,各二到三匙。

(配伍方劑)大羌活湯

羌活,升麻(各一錢),獨活(七分),蒼朮,防風,甘草,威靈仙,茯苓,當歸,澤瀉(各五分)

上銼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,食前後各一服。忌酒面生冷硬物。

白話文:

羌活、升麻(各一錢),獨活(七分),蒼朮、防風、甘草、威靈仙、茯苓、當歸、澤瀉(各五分)

一次服用一劑藥方,加水二碗,煎煮至一碗,溫熱服用,餐前餐後各服用一次。避免飲酒、食用麵粉類食物、生冷和堅硬的食物。

羅謙甫云:真定張大,素嗜酒。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,屈伸不利,膝臏亦然,心下痞悶,身體沉重,不欲食,食即欲吐,面色痿黃,精神短少。至六月間,求予治之。診其脈,沉而緩,緩者脾也。《難經》云:俞主體重節痛,俞者脾之所主,四肢者脾之所屬。蓋其人素嗜酒,加之時助濕氣大勝,流於四肢,故為腫痛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說:真定縣有個叫張大的人,一向喜好飲酒。五月間,他得了手指關節腫痛的病,手指不能屈伸,膝蓋骨也出現了同樣的症狀,胸口悶脹,身體沉重,不想吃東西,吃了就想吐,面色萎黃,精神不振。到了六月間,他來找我治療。我診斷了他的脈搏,脈搏沉緩,緩脈主脾虛。《難經》說:「脾俞主體重節痛」,脾俞是脾所主之處,四肢是脾所屬。這個人一向嗜酒,加上當時濕氣大勝,濕氣流注到四肢,所以才會腫痛。

《內經》云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仲景云:濕流關節,肢體煩疼,此之謂也。《內經》云:濕淫於內,治以苦溫,以苦發之,以淡滲之。又云:風勝濕,羌活、獨活苦溫,透關節而勝濕,故以為君;升麻苦平,威靈仙、蒼朮、防風,苦辛溫發之者也,故以為臣;血壅而不流則痛,當歸辛溫以散之,甘草甘溫益氣,澤瀉鹹平,茯苓甘平,導濕而利小便,以淡滲之,使氣味相合,上下分散其濕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上說:各種濕腫、腫脹,都屬於脾土問題。仲景說:濕氣流竄到關節,肢體痠痛煩疼,就是這個意思。《內經》說:濕氣淫襲到體內,要用苦寒藥來治療,用苦味來發散濕氣,用淡味來滲濕化濕。又說:風勝濕,羌活、獨活都是藥性苦溫,可以透達關節勝濕,所以作為君藥;升麻苦平,威靈仙、蒼朮、防風,都是苦、辛、溫的發散藥物,所以作為臣藥;血氣瘀滯不通則疼痛,用當歸辛溫來散瘀,甘草甘溫益氣,澤瀉鹹平,茯苓甘平,導濕而利小便,這些藥物配合起來,藥味相合,上下都可以幫助分散濕氣。

2. 熱痹

熱痹者,閉熱於內也。《內經》論痹有云:其熱者,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,所謂陽遭陰者,腑臟經絡,先有蓄熱,而復遇風寒濕氣客之,熱為寒鬱,氣不得通,久之寒亦化熱,則𤸷痹熻然而悶也。

升麻湯

白話文:

患有熱痹的人,皆因體內閉熱所致。《內經》中論述痹症說:熱痹患者,陽氣盛,陰氣衰,病氣強盛,陽氣受到陰寒之氣的侵襲,因而發為熱痹。所謂陽氣遭受陰氣侵犯,是指腑臟經絡中先前就有積熱,後來又遭遇風寒濕邪外侵,熱為寒鬱,氣機不得暢通,日久天長寒症也化為熱症,因而出現熱痹悶痛的症狀。

升麻湯

組成:

升麻、柴胡、黃芩、大青葉、芍藥、人蔘、甘草

主治:

**表虛裡寒證。**症見:發熱惡寒,無汗或汗出不暢,鼻塞流涕,頭脹痛,肌肉痠痛,舌苔白,脈浮弱。

功效:

升麻,升提陽氣,解表散寒。柴胡,疏肝解鬱,和解少陽。黃芩,清熱燥濕,除煩止渴。大青葉,清熱燥濕,涼血止血。芍藥,柔肝止痛,養血調經。人蔘,補氣益血,健脾益肺。甘草,益氣和中,調和諸藥。

用法:

水煎服,每日1劑,分2次服用。

禁忌:

實熱證,熱入血分者忌用。

升麻,射干,甘草,芎藭(各二兩),麥冬,葳蕤,生薑(各三兩),赤小豆(炒,三合)人參(二兩)

白話文:

升麻、射干、甘草、芎藭(各二兩)

麥冬、葳蕤、生薑(各三兩)

赤小豆(炒熟,三合)

人參(二兩)

每服四錢,入生地黃汁半合,青竹葉十五片,水煎,溫服無時。

河間升麻湯,治熱痹,肌肉熱極,體上如鼠走,唇口反縱,皮色變。

白話文:

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 生地黃 汁液半合,青竹葉十五片,加水煎煮,溫熱的時候服用,不限時間。

河間升麻湯

**功效:**治療熱痹,肌肉極度發熱,身體上有如老鼠在行走的感覺,嘴脣翻縮,皮膚顏色改變。

升麻(三兩),茯苓,人參,防風,犀角,羚羊角,羌活(各一兩),官桂(三錢)

白話文:

升麻(180克),茯苓、人參、防風、犀角、羚羊角、羌活(各60克),官桂(15克)

上為末,每服四錢,水二盞,薑二片,竹瀝半酒杯,同煎至一盞,溫服無時。

《千金》犀角湯,治熱毒流入四肢,歷節腫痛。(方見風症。)

白話文:

千金方·犀角湯

治療熱毒流入四肢,各個關節腫痛。(具體藥方詳見風症。)

用量:一次用藥四錢 煎煮方法:加水二碗、薑二片、竹瀝半酒杯,一起煎煮至一碗,溫服,不拘時間。

3. 腸痹

腸痹者,《內經》所謂數飲而出不得,中氣喘爭,時發飧泄是也。夫大腸者,傳導之腑,小腸者,受盛之官,皆水穀氣味,出入之要路也。今風寒濕三氣痹之,邪氣獨留,正氣遂閉,由是水道不通,糟粕不化,則雖多飲而不得溲便,中氣喘滿而時發飧泄也。

吳茱萸散,治腸痹,寒濕內搏,腹痛氣急,大便飧泄。

白話文:

患有腸痹的人,就像《內經》中所說的那樣,喝了大量的水,卻無法排出,中氣憋悶,時常腹瀉。大腸是傳導糟粕的腑,小腸是儲藏食物和水分的官,它們都是水谷氣味出入的主要通道。現在,風、寒、濕三種邪氣阻滯了腸道,邪氣獨留不散,正氣就被閉塞了,因此,水道不通,糟粕不能消化,即使喝了很多水也不能排尿和大便,中氣憋悶,時常腹瀉。

吳茱萸散,治療腸道不通,寒濕之邪內侵,腹痛氣促,大便稀溏。

吳茱萸(湯炮,焙乾),乾薑(泡),甘草(炙),肉豆蔻(煨,各五錢),砂仁,神麯,白朮(各一兩),厚朴(薑汁炒),陳皮(去白,焙),良薑(各二兩)

上為末,每服一錢,食前米飲下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(經過湯炮,烘乾),乾薑(浸泡),甘草(炙烤),肉豆蔻(煨熟,各五錢),砂仁,神曲,白朮(各一兩),厚朴(用薑汁炒過),陳皮(去掉白色,烘烤),良薑(各二兩)

以水熬製成藥液,每次以一錢的量服用,在進食前,以米湯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