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8)

1. 四肢腫

經云:結陽者,腫四肢。河間云: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。陽結故不得行於陰,陽脈不行,故留結而為腫也。

犀角湯

犀角屑,元參,連翹柴胡(各半兩),麥門冬芒硝(各一兩),升麻木通(各三錢),沉香射干(去毛),甘草(炙,各一分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水一盞,同煎至八分,食前去渣溫服。

余曾治手十指獨腫大者,與此藥愈。有傷寒後手足腫而赤者,與此亦愈。但去柴胡、沉香、芒硝不用,加枳殼一味。蓋柴胡散氣,沉香行氣,皆所以通留結之陽,然升、柴不必並行,而沉香之溫燥,不如枳殼之和利也。芒硝瀉陽明之陽,以其人便溏,故去之耳。

2. 顫振

顫振,手足動搖,不能自主,乃肝之病,風之象,而脾受之也。肝應木,木主風,風為陽,陽主動;脾應土,土主四肢,四肢受氣於脾者也。土氣不足,而木氣鼓之,故振之動搖,所謂風淫末疾者是也。

按:手足為諸陽之本,陽氣不足,則四肢不能自主,而肝風得以侮之。肝應木,熱生風,陰血衰則熱而風生焉。故犯此症者,高年氣血兩虛之人,往往有之,治之極難奏功。

3. 腳氣之源

《內經》曰:暑勝則地熱,風勝則地動,濕勝則地泥,寒勝則地裂。寒暑風濕之氣,雖本乎天,而皆入乎地,而人之足履之,所以往往受其毒也。始從足起,漸及小腹,甚乃上攻心胸,若不急治,遂至殺人,況五臟經絡,脾與肝腎,皆從足指上走腹中,故腳氣之候,或嘔吐惡食,或腹痛不利,或二便閉塞不通,或胸中怔悸,不欲見明,或精神昏憒,錯語善忘,或頭疼壯熱,或身體冷痛,時覺轉筋,或少腹不仁,或髀腿頑痹,或百節攣急,或緩縱不隨,症狀不一,以其自腳得之,故均謂之腳氣。而又有乾溼之異。

乾腳氣之狀,血脈痞澀,皮膚麻痹,脛細痠疼,食減體瘦,臟腑秘滯,上衝煩悶。濕腳氣之狀,腳先腫滿,或下注生瘡,浸淫滋水,或上攻心腹,咳嗽喘急,面浮膝腫,見食嘔吐,為病不同,蓋陰陽體臟所分,其為風毒濕氣則一,要當隨其病症所在而治之。

4. 腳氣痹攣

腳氣痹攣者,寒氣多也。寒則筋急,熱則縱;寒則脈閉,熱則流。寒搏於筋脈則攣痹不能轉移,艱於步履,甚則不可屈伸也。

蓯蓉,牛膝,天麻黃耆,首烏,木瓜(各十兩,酒五斤浸一日,曬入後藥),狗脊續斷萆薢(各三兩)

共末,用木瓜三枚剜空,入青鹽一兩,閉口飯上蒸研成膏,入上件和丸,如干加酒,糊丸梧子大,鹽湯酒任下三十丸。

石南丸,腳氣攣痹,去風濕,活血絡,益元氣。

石南,白朮,牛膝(同上酒浸),天麻,防風,枸杞,黃耆(二兩),鹿茸桂枝(一兩五錢)

共為末,用木瓜一枚,去皮瓤蒸爛,搗膏入糊丸梧子大,酒下三五十丸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,治寒濕腳氣,腿膝疼痛,行步乏力。

胡蘆巴酒浸一宿,焙,破故紙炒香各四兩為末,以木瓜切頂去瓤,安藥在內,令滿,用頂合住簽之,爛蒸搗丸梧子大,每服七十丸,空心溫酒下。

5. 腳氣腳膝腫痛

腳膝腫痛者,風寒溫氣客於氣血,不能宣通,則壅滯為腫,凝澀為痛。人之氣血,得溫則行,遇寒則止故也。又邪氣初中,但在於下而未及乎上,所謂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也。疏導其下,固護其中,法斯善矣。

防己豬苓,郁李仁,檳榔木通枳殼,紫蘇(五錢),赤茯苓,炙草(一兩)

姜水煎四錢。一方有白朮

經驗加味二妙丸,治兩腳濕痹疼痛,或如火燎,從足跗熱起,漸至腰胯,或麻痹痿軟,皆是濕熱為病,此藥主之。

蒼朮(四兩,米泔浸),黃柏(二兩,酒浸曬乾),川牛膝(一兩,去蘆),防己,當歸尾,川萆薢龜板(酥炙,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酒煮麵極熟,糊丸如梧子大,每一百丸,空心姜鹽湯下。

檳榔散,治風毒腳氣腫痛。

橘葉杉木節(各一握)

上用童子尿一盞,醇酒半盞,煎六分,濾清,乘熱調檳榔末二錢。(《仁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