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五屍
雄黃(油煎七日),雌黃,硃砂,磁石,曾青(各一兩),金芽石(六錢)
上各研細,將雌、雄黃、硃砂醋浸三日,曾青用好酒浸銅器中,紙封曝七日:如天陰,用火焙乾。六味同研勻,用砂盆盛令藥滿,得三分許,以此准合子大小,先以赤石脂末固縫,外以六一泥固濟訖,候乾透,以晴明六合吉日,別用泥作三個柱子,高五寸,令平穩如鼎足狀,安合子,下置炭火三斤,逐漸添炭,常令及五斤,只在盆底,不得過口,煅五日為度。放冷水中浸合子候透,剝去泥,將合子輕手取開,其藥精英五色,盡在蓋上。
亦有三色者,純白為上,研細,棗肉為丸,如粟米大,每服一丸,米飲下,如噤口牙緊,斡開前齒灌下,醒。
白話文:
將雄黃(用油煎七天)、雌黃、硃砂、磁石、曾青(各一兩)、金芽石(六錢),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。將雌黃、雄黃、硃砂用醋浸泡三天。曾青則用好酒浸泡在銅器中,用紙封好後曝曬七天,如果遇到陰天,就用火烘乾。將這六種藥材混合研磨均勻,放入砂盆中,讓藥材裝滿,大約有三分滿的樣子。依照這個量來製作容器的大小,先用赤石脂粉末封住接縫,外面再用六一泥加固。等完全乾燥後,選擇晴朗的六合吉日,另外用泥製作三個柱子,高度五寸,讓它像鼎足一樣平穩。將容器安放在柱子上,下面放置三斤炭火,逐漸增加炭火,使其達到五斤,只能在盆底加熱,不能超過盆口。煅燒五天為一個療程。等冷卻後,將容器浸泡在水中使其完全浸透,剝去泥土,小心打開容器,會發現藥材的精華呈現五種顏色,全部都在蓋子上。
也有些只有三種顏色,純白色是最好的。將這些精華研磨成細末,用棗肉做成丸子,像小米粒般大小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。如果遇到牙關緊閉的情況,可以撬開前齒灌入藥丸,即可甦醒。
2. 諸疰
疰者,住也,邪氣停住而為病也。皆因精氣不足,邪氣乘之,伏於筋脈,流傳臟腑,深入骨髓,經久不已,時發時止,令心昏悶,無不痛處。其因風邪所觸者,則為風疰。臨喪哭泣,死氣所感者,則為屍疰。鬼邪所擊者為鬼疰。其風疰之去來擊痛,遊走無常者,又謂之走疰。
其他又有氣血溫涼勞泄等疰之名,病各不同,其為停住不去則一也。詳見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、《聖濟》諸書。
羌活湯,治風疰,心腹刺痛,上攻胸背。
羌活,橘紅,大腹皮(焙,各三錢),桑白皮(一兩五錢),芎藭(一兩),大豆(炒,一合)
搗末,每服三錢,水煎溫服,良久再服。
杏仁丸,治屍疰。
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,亂髮灰(各一錢)
研勻和丸如小豆大,每服五丸,豬膏酒下。
八毒丸,治鬼疰中惡心痛,癖積蠱注鬼氣。
雄黃(研),珍珠(研),礬石(煅),巴豆(去皮心,炒,去油),丹皮(各一兩),附子(去皮臍,三兩),藜蘆(二兩),蜈蚣(去頭足,炙,一條)
上為末,蜜丸如小豆大,米飲下二丸,得吐為效。
一方用雄黃、礬石、硃砂、附子、炮藜蘆、丹皮、巴豆各一兩,蜈蚣一條為末,蜜丸小豆大,每服五七丸,冷白湯送下,無時。
厚朴丸,治一切氣疰,大腸結澀,背膊刺痛,及食物不消,奔豚氣逆。
厚朴(薑汁炒,一兩),桂心,大黃(醋炒,各二兩)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,三兩)
為末,蜜丸如小豆,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,食後臨臥服,微利即效。一方加附子二兩。
白話文:
諸疰是指邪氣停留在體內而引起的疾病。 這都是因為精氣不足,邪氣乘虛而入,潛伏在筋脈之中,蔓延到臟腑,深入骨髓,久治不愈,時好時壞,讓人感到心煩意亂,渾身疼痛。
如果因為風邪侵襲導致的,稱為風疰;因參加喪禮哭泣,感染到死氣而引起的,稱為屍疰;被鬼邪之氣侵犯的,稱為鬼疰。風疰來去不定,到處遊走作痛,又稱為走疰。
此外還有因氣血、溫熱、勞損、泄瀉等原因引起的各種疰,雖然病因不同,但其共同點都是邪氣停留在體內不去。詳細內容可參考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、《聖濟總錄》等醫書。
以下是一些治療不同疰的方劑:
羌活湯:治療風疰,症狀為心腹刺痛,疼痛向上蔓延至胸背。藥物組成:羌活、橘紅、大腹皮(炒)、桑白皮、川芎、大豆(炒),等量研末,每次服用三錢,水煎溫服,藥效持久後再服用。
杏仁丸:治療屍疰。藥物組成: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、亂髮灰,等量研磨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丸,用豬膏酒送服。
八毒丸:治療鬼疰引起的中惡、心痛、癖積、蠱毒、鬼氣等症狀。藥物組成:雄黃(研磨)、珍珠(研磨)、礬石(煅燒)、巴豆(去皮心,炒,去油)、丹皮、附子(去皮臍)、藜蘆、蜈蚣(去頭足,炙),研磨成末,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二丸,米湯送服,能引吐為佳。另一方劑則使用雄黃、礬石、硃砂、附子、炮製過的藜蘆、丹皮、巴豆,以及蜈蚣,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冷白湯送服,不限時間服用。
厚朴丸:治療各種氣疰,症狀包括大腸不通,背部刺痛,食物消化不良,奔豚氣逆等。藥物組成:厚朴(薑汁炒)、桂心、大黃(醋炒)、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),研磨成末,用蜂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米湯送服,飯後睡前服用,若見大便稍溏即為有效。另一方劑在此基礎上添加附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