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卷四
2. 屍疰
3. 五屍
惡氣所發,一病而五名也。其症令人寒熱淋瀝,沉沉默默,無處不惡。或腹痛脹急,不得氣息,上衝心胸,及攻兩脅;或壘塊踴起,或攣引腰脊是也。其得之疾速,如飛走狀者,名曰飛屍。停遁不消,去來無時者,名曰遁屍。沉痼在人臟腑者,名曰沉屍。衝風則發者,名風屍。隱伏積年不除者名伏屍。然雖有五者之名,其為鬼惡邪氣則一也。亦可通以一法治之。
雄黃丸,治卒中飛屍,腹痛脹急,上衝心胸,及攻兩脅,或壘塊踴起,或攣引腰脊。
雄黃(研),大蒜(各一兩)
二味搗丸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熱酒化下,未瘥更服。
蒺藜子丸,治同上。
蒺藜子(炒去刺,二兩)
為末,蜜丸小豆大,食後水下二十丸。
木香丸
木香,丁香(各三分),鬼箭羽,桔梗,當歸,陳皮(去白,炒),紫蘇(微炒,各一兩),白檳榔(煨,十四枚)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色,十四枚)
上搗篩,每服五錢,水煎溫服無時,日二。
蒸熨方,治遁屍、飛屍,及風毒腫,流入頭面四肢。
芥子(蒸熟,焙,一斤)
為末,以鉛丹二兩拌勻,分作兩處,用疏皮袋盛之,更換蒸熱以熨痛處。
麝香散,治卒中惡氣,心腹刺痛。
麝香(一分),犀角屑,木香(各半兩)
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熱水調下,日二,未止再服。
又方,韭根(一握,切),烏梅(十四枚)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二兩半)
水五升,煮,以病人櫛內其中,三沸,櫛浮者生,沉者死,煮三升,時飲之。
按:櫛有通疏之用,浮屬陽,沉屬陰,陽主開而陰主閉,卒死客杵者,邪氣暴加,諸陽乍閉,得陽而開則生,得陰而閉則死也。
《本事方》云:飛屍者,遊走皮膚,穿臟腑,每發刺痛,變作無常。遁屍者,附骨入肉,攻鑿血脈,每發不可得近見屍喪,聞哀哭便發。風屍者,淫躍四肢,不知痛之所在,每發昏沉,得風雪便作。沉屍者,纏骨結臟,衝心脅,每發絞切,遇寒冷便作。疰屍者,舉身沉重,精神錯雜,常覺昏廢,每節氣致變,輒成大惡。
並宜用太乙神精丹,及蘇合香丸,及忍冬葉銼數斛,煮令濃,取汁煎之,如雞子大,一枚,日三。
頃在徽城日,嘗修合神精丹一料。庚申余家一婦人夢中見二蒼頭,一在前,一在後,手中持一物,前者云:到也未?後應云:到也。爆然有聲,遂魘。覺後心一點,痛不可忍,昏悶一時許。予忽憶神精丹,有此一症,取三粒令服之,遂至府,過少頃歸,婦已無病矣。云服藥覺痛止神醒,今如常矣。
日後相識,稍有邪氣,與一二服,無不應驗。方在《千金》中,乃治中風之要藥,但近世少得曾青、磁石,為難合耳。
太乙神精丹,治客忤霍亂,腹痛脹滿,屍疰惡風,顛狂鬼語,蠱毒妖魅。
白話文:
五屍
惡氣入侵人體,導致一種疾病卻有五種不同的名稱。症狀包括寒熱交替、小便淋漓不暢、身體沉重、全身不適。有時會腹痛脹滿、呼吸困難、胸口堵塞、兩側肋骨疼痛;或腹部出現腫塊,或腰背疼痛抽搐。發病迅速如閃電般者,稱為飛屍;症狀時隱時現,發作時間不定的,稱為遁屍;疾病纏綿在臟腑之中者,稱為沉屍;受風邪侵襲而發病的,稱為風屍;潛伏多年不愈的,稱為伏屍。雖然有五種名稱,但其病因都是邪惡的鬼氣,可以用同一個方法治療。
雄黃丸,治療突然發作的飛屍,症狀包括腹痛脹滿、胸口堵塞、兩側肋骨疼痛,或腹部出現腫塊,或腰背疼痛抽搐。
藥方:雄黃、大蒜(各一兩)研磨成丸藥,如彈子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熱酒送服,若未痊癒可再次服用。
蒺藜子丸,治療方法同上。
藥方:蒺藜子(炒去刺,二兩),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,飯後用水送服二十丸。
木香丸
藥方:木香、丁香(各三分),鬼箭羽、桔梗、當歸、陳皮(去白,炒)、紫蘇(微炒,各一兩),白檳榔(煨,十四枚)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炒黃色,十四枚),搗碎過篩,每次服用五錢,溫水煎服,不限時間,每日服用二次。
蒸熨方,治療遁屍、飛屍以及風毒引起的腫脹,蔓延到頭面四肢。
藥方:芥子(蒸熟,焙乾,一斤),研磨成粉末,與鉛丹(二兩)混合均勻,分成兩份,用稀疏的布袋盛裝,輪流加熱後熨敷患處。
麝香散,治療突然發作的惡氣,心腹部刺痛。
藥方:麝香(一分),犀角屑、木香(各半兩)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熱水送服,每日二次,若症狀未止可再次服用。
另一藥方:韭根(一握,切碎),烏梅(十四枚),吳茱萸(湯浸,焙乾,二兩半),加水五升,煮沸,將病人的梳子放入藥水中,煮沸三次,梳子浮起者為陽氣旺盛,下沉者為陰氣過盛,煮到剩三升,隨時飲用。
說明:梳子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,浮起屬陽,下沉屬陰,陽主開而陰主閉,猝死的人,是邪氣突然加重,陽氣驟然閉塞,得到陽氣而開則生,得到陰氣而閉則死。
《本事方》記載:飛屍,邪氣遊走於皮膚,穿透臟腑,發作時會感到劇烈疼痛,變化無常;遁屍,邪氣附著於骨骼肌肉,侵犯血液經脈,發作時難以靠近病人,聽到哭聲就會發作;風屍,邪氣使四肢抽搐,病人不知道疼痛的部位,發作時會昏沉,遇風雪就會發作;沉屍,邪氣纏繞骨骼臟腑,衝擊心胸肋骨,發作時會感到絞痛,遇寒冷就會發作;伏屍,全身沉重,精神錯亂,經常感到昏沉無力,每逢節氣變化就會加重病情。
以上幾種情況都適合服用太乙神精丹,以及蘇合香丸,或者取忍冬葉切碎數斛,煮成濃汁,取汁煎成如雞蛋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每日三次。
先前在徽州時,曾親自製作太乙神精丹一劑。庚申年,我家一位婦人夢中看見兩個黑頭人,一個在前,一個在後,手中各持一物,前面的人問:「到了嗎?」後面的人回答:「到了。」突然一聲巨響,婦人驚醒後,胸口劇痛難忍,昏悶了大約一個時辰。我突然想起太乙神精丹可以治療這種病症,便取三粒讓她服用,她隨即前往府衙,過了一會兒回來,病已痊癒。她說服藥後疼痛即止,精神也恢復了,現在一切正常。
後來認識的人,只要稍微有點邪氣,給他們服用一兩次,都見效。此方出自《千金要方》,是治療中風的重要藥方,但是近來因為缺乏曾青、磁石等藥材,難以配製。
太乙神精丹,治療客忤、霍亂、腹痛脹滿、屍疰惡風、癲狂語無倫次、蠱毒妖魅。
藥方:雄黃(油煎七日)、雌黃、硃砂、磁石、曾青(各一兩)、金芽石(六錢),將雌黃、雄黃、硃砂用醋浸泡三日,曾青用好酒浸泡在銅器中,用紙封好曬七日(若遇陰天,則用火焙乾)。六種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砂盆盛裝,裝滿三分,以此為標準,製作藥丸,先用赤石脂粉末密封縫隙,再用六一泥封固,待其乾燥透徹,選在晴朗吉日,另用泥土製作三個支柱,高五寸,穩固如鼎足狀,將藥丸放置其上,下面放置三斤木炭,逐漸添加木炭,保持在五斤左右,只在盆底加熱,不要超過藥丸的邊緣,煅燒五天。將藥丸放入冷水中浸泡,待其透徹,剝去泥土,輕輕打開藥丸,藥材的精華呈現五種顏色,全部在蓋子上。
也有三種顏色的,純白色最佳。研磨成細粉,用棗肉做成丸藥,如粟米大小,每次服用一丸,用米湯送服,若病人張口困難,則掰開其前齒灌服,即可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