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)

1. 心痛統論

方論心痛有九種:曰飲、曰食、曰風、曰冷、曰熱、曰蟲、曰悸、曰疰、曰去來。悸者動也,心虛則動而痛也。疰者住也,惡風所著也。去來者,作止不常,亦邪氣也。但疰為陰而去來為陽耳。

白話文:

關於心痛的病因有九種:飲食不當、飲食失調、風寒、寒熱、蟲咬、心悸、鬱悶、邪氣、時好時壞。心悸是指心臟跳動異常,是由於心虛引起的。鬱悶是指胸悶、不適,是由於惡風導致的。時好時壞是指症狀時好時壞,也是由於邪氣引起的。但鬱悶屬於陰性,時好時壞屬於陽性。

心主諸陽,又心主血。是以因邪而陽氣鬱伏,過於熱者痛。陽氣不及,邪氣勝之者亦痛。血因邪泣在絡而不行者痛。血因邪勝而虛者亦痛。

白話文:

心臟統攝各陽氣,又主宰血液運行。因此因為邪氣而陽氣鬱結不通,過於燥熱就會疼痛。陽氣不足,邪氣勝過陽氣也會疼痛。血液因為邪氣而凝聚在經絡中,運行不良就會疼痛。血液因為邪氣過盛而虛弱也會疼痛。

五臟六腑任督支脈,皆絡於心,是以各臟腑經脈,挾其淫氣,自支脈上乘於心,皆能作痛。然必有各臟腑病形與之相應。經云:心痛引少腹,上下無定處,溲便難者,取足厥陰;心痛腹脹嗇然,大便不利,取足太陰;心痛短氣,不足以息,取手太陰;心痛引背不得息,刺足少陰,不已,刺手少陽。此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五臟六腑、任督二脈,都與心相連,所以各臟腑經脈,挾帶著各自的邪氣,從支脈上升到心,都能引起疼痛。但是,必定有各臟腑的病症與之相應。經書中說:心痛引發少腹疼痛,上下沒有固定的部位,小便困難的,取足厥陰經的穴位;心痛腹脹,大便不暢通的,取足太陰經的穴位;心痛氣短,呼吸不足的,取手太陰經的穴位;心痛引發背部疼痛,不能呼吸的,刺足少陰經的穴位,如果還不好,再刺手少陽經的穴位。這就是所說的各臟腑的心痛與相應的經脈。

胃居中焦,稟中和之氣,為水穀之海,三陽之總司。凡飲食、寒熱、氣血、蟲邪、惡氣,亦如心痛有不一之因也。惟肝木之相乘者尤甚。其症胃脘當心而痛,上支兩脅,膈咽不通,飲食不下,病名食痹。食痹者,食已心下痛,吐出乃已是也。其腎水上逆者次之。腎水上逆者,寒厥入胃也。

白話文:

胃在身體的中間,具有平穩調和的特性,是食物和水的貯藏之所,也是陽氣的總樞紐。所有的飲食、寒熱、氣血、蟲害、穢氣都會影響胃,就如同心痛有各種不同的原因一樣。但是,最嚴重的還是肝木對胃的侵害。通常這個狀況胃脘會痛並且在中焦的位置,疼痛會往上蔓延到兩脅,隔膜和咽喉也會不通暢,吃不下東西,這種病叫做「食痹」。食痹是指吃東西後,肚子下方開始疼痛,吐出來後疼痛就停止。再來就是腎水上逆。腎水上逆是指寒氣侵犯到胃。

胃者,土氣也,主乎痞。故胃病者,或滿或脹,或食不下,或嘔吐吞酸,或大便難,或瀉利,面色浮而黃者,皆是胃之本病也。其有六淫五邪相乘於胃者,大率與前所列心痛之形狀相類,但其間必與胃本病參雜而見之也。憂思忿怒之氣,素蓄於中,發則上衝旁擊,時復下注,若三焦無所阻滯,任其遊行,則不能作痛,雖痛亦微,若有濕痰死血,阻滯其氣而不得條達,兩相搏擊,則痛甚矣。

余家有治心胃痛丸方

白話文:

胃是土氣,主導痞滿。因此胃病的患者,可能出現滿腹、脹氣,或食慾不振、嘔吐吞酸,或大便труд結或腹瀉,面色浮腫而黃的現象,這些都是胃的本病引起的。胃部若是受到六淫五邪侵襲,通常會與前面所列出的心痛症狀相似,只是兩者會同時出現。憂思忿怒的情緒積蓄在心中,發作時就會向上衝擊、向旁攻擊,也有時會向下侵襲,如果三焦沒有阻滯,任由這些情緒遊走,就不會產生疼痛,即使有疼痛也會很輕微。但是如果胃中有濕痰、死血阻滯情緒的流動,導致氣機不通暢,兩相搏擊,就會產生劇烈的疼痛。

古代中醫文字:

餘家有治心胃痛丸方

我們家傳有治療心胃疼痛的丸藥方子。

白胡椒,枳殼,白檀香,紅花,五靈脂(去砂),廣木香

白話文:

  1. 白胡椒:辛、熱,歸脾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溫中散寒、除濕殺蟲、消積導滯、行氣止痛的作用。

  2. 枳殼:苦、酸、溫,歸肺、大腸、胃經。具有理氣寬中、消積導滯、除痰止咳、化瘀止痛的作用。

  3. 白檀香:甘、辛、溫,歸心、脾、腎經。具有安神理氣、溫中散寒、止痛消腫的作用。

  4. 紅花:辛、溫,歸心、肝、脾經。具有活血化瘀、通經止痛、消腫散結的作用。

  5. 五靈脂(去砂):辛、苦、溫,歸脾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活血止痛、消腫殺蟲、止瀉止痢的作用。

  6. 廣木香:辛、苦、溫,歸脾、胃、大腸經。具有行氣止痛、消積化瘀、溫中散寒的作用。

各為末,於六月六日修合,水泛為丸。每用七丸噙化,少頃痛即止。余因名之曰靈香丸。(此條宜注胃脘痛中,鶴年識。藥共六味,五味各一兩,五靈用五兩。予憶昔年合藥時,配分兩彷彿若此。)

白話文:

把幾種藥材研末,在六月六日混合製成丸藥。每次服七丸含化,不一會兒疼痛就能止住。我因此取名為「靈香丸」。(此條應記入胃脘痛裡。藥材共有六味,五味各一兩,五靈用五兩。我記得往年製藥時,藥材配比也與此差不多。)

2. 熱厥心痛

金鈴子散(《保命》)

金鈴子,延胡索(各一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酒調下,痛止,與枳朮丸。

左金丸

白話文:

金鈴子散(出自《保命》)

  • 金鈴子、延胡索(各一兩)

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用酒調服,疼痛即可止痛。可與枳朮丸合用。

左金丸

川黃連(六兩,鹽水炒),吳茱萸(去閉口,鹽水浸一伏時,一兩)

上為末,水泛為丸,或粥糊丸,每服三十丸,開水送下。

白話文:

川黃連(六兩,用鹽水炒過),吳茱萸(去除閉口,用鹽水浸泡一個伏天的時間,一兩)

研成粉末,以水調成丸狀,或粥糊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開水送服。

《機要》云:熱厥心痛者,身熱足寒,痛甚則煩躁而吐,其脈浮大而洪,當灸太谿、崑崙,謂表裡俱瀉之,是為熱病。汗不出,引熱下行,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。灸畢,服金鈴子散則愈。痛止,服枳朮丸,去其餘邪也。

白話文:

《機要》說:熱厥心痛的人,身體發熱,腳卻冰冷,疼痛劇烈時會煩躁不安、嘔吐,脈搏浮大而洪,應該灸太谿、崑崙穴,使表裡同時發散,這是熱病。汗不出,則引熱下行,讓汗液從全身而出,病情就會好轉。灸完之後,服用金鈴子散就會痊癒。疼痛停止後,服用枳朮丸,以去除殘餘的病邪。

丹溪云:心膈痛,曾服香燥熱藥,復作復結,轉深轉痼,宜山梔炒黑二兩,香附鹽水浸炒一兩,川芎一兩,黃芩、黃連並酒炒,木香、檳榔各二錢五分,赤曲、番降香各五錢,芒硝二錢,為末,生薑汁、童子小便各半盞,調二錢,痛時服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心膈痛,曾經服用過香燥熱藥,又復發又積結成病竈,反覆發作,越來越頑固,應該用炒黑的山梔子二兩、用鹽水浸泡炒過的香附一兩、川芎一兩、炒過的黃芩、黃連,木香、檳榔各二錢五分、赤曲、番降香各五錢、芒硝二錢,研磨成細末,用生薑汁、童子小便各半盞,調和二錢,疼痛時服用。

3. 心寒痛

大建中湯

白話文:

大建中湯是一味補虛健脾胃的方劑。它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半夏、乾薑、大棗等九味藥材組成。這些藥材具有補氣、健脾、和胃、升陽、止瀉等作用。因此,大建中湯適用於脾胃虛弱引起的各種症狀,如氣短乏力、食慾不振、腹脹泄瀉、脫肛下垂等。

蜀椒(二合,炒去汗),乾薑(四兩),人參(二兩)

白話文:

蜀椒(兩份,炒熟以去除水氣),乾薑(四兩),人參(兩兩)

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膠飴一升,微火煎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,如一炊頃,可飲粥二升,後更服,當一日食糜粥溫復之。

扶陽益胃湯

白話文:

以四升水煮成二升,去掉渣滓,加入一升糖漿,用小火熬製成一升半,分成兩次溫熱喝下,喝完大約一頓飯的時間,就可以喝二升粥,之後再喝中藥,一天吃粥來溫補身體。

扶陽益胃湯

附子(炮,去皮臍,二錢),乾薑(炮,一錢半),草豆蔻,益智仁,官桂,白芍,甘草,人參(各一錢),吳茱萸,陳皮,白朮(各五錢)

上銼如麻豆大,都作一服,水二盞,薑三片,棗二枚,同煎至一盞,去滓,溫服食前。

白話文:

附子(經過炮製,去掉外皮和肚臍,二錢),乾薑(經過炮製,一錢半),草豆蔻,益智仁,官桂,白芍,甘草,人參(各一錢),吳茱萸,陳皮,白朮(各五錢)

以麻豆大小的量為一劑,加水兩碗、薑片三片、棗子兩枚,一起煎煮至剩一碗,去掉藥渣,趁溫熱時在飯前服用。

羅謙甫治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,年二十五,體本豐肥,奉養膏粱,時時有熱證。友人勸進寒涼藥,食寒物。至元庚辰秋髮瘧,醫以砒霜等藥治之,新汲水下,禁食熱物。瘧病未除,反添吐瀉,脾胃復傷,中氣愈虛,腹痛腸鳴,時復胃脘當心而痛,不任其苦,屢醫未效,至冬不瘥。延至四月,勞役煩惱過度,前症大作,請余治之。

白話文:

羅謙甫醫治漕運使崔君的長子叫崔雲卿,崔雲卿二十五歲,身體原本肥胖,平時飲食豐盛,經常有熱象。他的朋友勸他服用寒涼藥物,吃寒涼的食物。到元朝庚辰年秋天,崔雲卿得了瘧疾,醫生用砒霜等藥物治療,並用新汲取的水送服,禁止吃熱食物。瘧疾沒有消除,反而又添上了嘔吐腹瀉,脾胃再次受損,中氣更加虛弱,腹痛腸鳴,有時胃脘和心窩部位還會疼痛,痛苦不堪,多次求醫都沒有效果,到冬天也沒有痊癒。到了四月,由於勞累煩惱過度,以前的症狀都加重了,就請我去治療。

診得脈弦細而微,手足稍冷,面色青黃不澤,情思不樂,惡人煩擾,飲食減少,微飽則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每發作,冷汗時出,氣促不安,須人額相抵而坐,少時易之。予思《內經》,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,腸為之苦鳴;下氣不足,則乃為痿厥心悗。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則卒然而痛,得熱則已,非甘辛大熱之劑,則不能愈。

白話文:

診斷出患者的脈搏細而微弱,手腳有點冰冷,臉色青黃沒有光澤,情緒不佳,煩躁不安,飲食減少,稍微吃飽就會覺得心下痞悶,嘔吐酸水,每次發作時,還會冒出冷汗,呼吸急促,坐立不安,需要人用額頭抵住自己的額頭才能坐著,過一會兒又換一個人。我思考《內經》上所說,中氣不足,大小便就會發生變化,腸胃會發出痛苦的鳴叫聲;下氣不足,就會發生痿厥,心臟衰弱。又說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就會突然疼痛,以熱敷就可以痊癒了,如果不使用甘辛大熱的藥劑,就無法治癒。

遂制此方。經曰:寒淫於內,治以辛熱,佐以苦溫。附子、乾薑大辛熱,溫中散寒,故以為君;草豆蔻、益智仁辛苦溫,治客寒犯胃為佐;脾不足者以甘補之,炙甘草甘溫,白朮、陳皮苦溫,補脾養氣。水挾木勢,亦來侮土,故作急痛,桂辛熱以退寒水,芍藥味酸,以瀉木來剋土;吳茱萸苦熱,瀉厥氣上逆於胸中為使。三服大勢去,痛減半。

白話文:

於是我就制訂了這個藥方。醫書中說:寒邪侵犯內臟,要用辛熱的藥物來治療,再輔以苦溫的藥物。附子、乾薑大辛大熱,可以溫中散寒,所以作為君藥;草豆蔻、益智仁辛苦溫,可以治療寒邪侵犯胃部,作為佐藥;脾氣不足的人用甘味藥物來補益,炙甘草甘溫,白朮、陳皮苦溫,可以補益脾氣,增強元氣。水邪挾持著肝木的勢力,也來侵犯脾土,所以導致急痛,用辛熱的桂枝來驅散寒水,芍藥味酸,可以瀉肝木來剋制脾土;吳茱萸苦熱,能夠瀉除厥氣上逆於胸中,作為使藥。服藥三次,病情大有好轉,疼痛減輕了一半。

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,以助胃氣,次灸氣海百餘壯,生髮元氣,滋榮百脈,以還少丹服之。喜飲食,添肌肉,皮膚潤澤。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,乃胃之合穴,亦助胃氣,引氣下行,又以芳香助脾,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,戒以懲忿窒欲,慎言語,節飲食,一年而平復。

《金匱》治心痛徹背、寒冷者方

白話文:

到了秋天,先灸中脘穴37壯,以幫助胃氣,然後灸氣海穴100多壯,生發元氣,滋養百脈,再服少丹。這樣,病人就會食慾增進,肌肉豐滿,皮膚潤澤。明年春天,灸三里穴27壯,它是胃的合穴,也有助於胃氣,引氣下行,再用芳香藥物幫助脾氣,服用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。告誡病人要戒怒節欲,慎言語,節飲食,一年後即可平復。

《金匱》治療心痛徹背、寒冷者方

組成:

  • 桂枝(去皮)一兩
  • 附子(破故紙)六錢
  • 芍藥(酒洗)三兩
  • 甘草(炙)三錢
  • 生薑(切片)五片
  • 大棗(擘開)五枚

用法:

  • 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,去渣取汁,溫服。

功效:

  • 溫陽散寒,通經活絡,緩解心痛徹背、寒冷等症狀。

赤石脂,乾薑,蜀椒(各四分),附子(炮,二分),烏頭(炮,一分)

上為末,蜜丸梧子大,先食服一丸,日三,不住稍增之。

白話文:

赤石脂、乾薑、蜀椒(各四分之一),附子(炮製後,二分之一),烏頭(炮製後,四分之一)。

末成,蜜丸如梧桐子般大小。服食時,先吃一丸,每日三次。服用期間不必間歇,漸漸增加數量。

余嘗治一香山人,心痛,問之則服藥已一月矣,向左臥則右痛,向右臥則左痛,仰臥則痛在前,偃臥則痛在背,坐立則痛在上,無一刻少安。余曰:此中虛,與以小建中湯重用飴糖、炙甘草,四劑而安。(鶴年)

白話文:

我曾經治過一個香山人,患有心痛症,詢問他病史,他說已經服藥一個月了,向左邊睡右邊痛,向右邊睡左邊痛,仰臥著痛在前胸,側臥著痛在背部,坐立時疼痛在上半身,沒有片刻可以安寧。我診斷他這是中氣虛的表現,給他開了小建中湯,並重點加入了飴糖和炙甘草,四劑藥喝完後,他的疼痛就痊癒了。(鶴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