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12)
卷三 (12)
1. 勞倦發熱
勞倦發熱者,積勞成倦,陽氣下陷,則虛熱內生也。其症身熱心煩,頭痛惡寒,懶言惡食,脈洪大而空,狀類傷寒,切戒汗下,但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,得微汗則已。非正發汗,乃陰陽氣和,自然汗出也。
補中益氣湯
黃耆(蜜炙,錢半),人參,炙甘草(一錢),白朮(土炒),陳皮,當歸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三分)
加姜三片,棗三枚,水煎。本方加芍藥、五味,名調中益氣湯。
白話文:
勞累過度導致發熱的人,是因為長期勞累,導致陽氣下垂,所以虛熱在體內產生。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、心煩意亂、頭痛、怕冷、不想說話、食慾不振,脈搏洪大而虛弱,症狀類似傷寒,但絕對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只要服用一到兩劑補中益氣湯,微微出汗就可以了。這不是主動發汗,而是陰陽調和後自然排汗。
補中益氣湯的藥方:
黃耆(蜜炙,7.5克),人參7.5克,炙甘草3克,白朮7.5克(土炒),陳皮7.5克,當歸7.5克,升麻4.5克,柴胡4.5克
另加生薑三片,大棗三枚,水煎服。 如果在這個方劑中加入芍藥和五味子,就稱為調中益氣湯。
2. 火鬱發熱
火鬱者,陽氣為外寒所遏,不得宣行,鬱而成火,或因胃中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,令人心煩,手足心熱,骨髓中熱如火燎,此為鬱熱。經云:火鬱則發之。
東垣火鬱湯
升麻,葛根,白芍藥,柴胡根(各一兩),防風,炙草(各五錢)
上㕮咀,每服三四錢,水二大盞,入連須蔥白三寸,煎去滓稍熱服。
白話文:
火鬱發熱是指陽氣受外寒阻遏,無法正常運行,鬱結而化為內熱。也可能是因為胃裡吃太多寒涼食物,導致陽氣在脾胃受阻,產生內熱。症狀包括心煩意亂、手足心發熱,甚至感覺骨髓深處如同火燒一樣,這就是鬱熱。醫書上說:火鬱之症,應該設法疏通宣洩。
東垣火鬱湯的藥方如下:
升麻、葛根、白芍藥、柴胡根(各一兩),防風、炙甘草(各五錢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到四錢,用兩大碗水煎煮,加入三寸長的帶根蔥白一起煎,濾去藥渣,稍溫服下。
3. 血虛發熱
血虛發熱,亦從勞倦得之。東垣云:飢困勞役之後,肌熱煩躁,困渴引飲,目赤面紅,晝夜不息,其脈大而虛,按之無力。經云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象白虎,惟脈不長實為辨也。誤服白虎,旬日必變。
當歸補血湯
黃耆(一兩),當歸(二錢),生地黃(五錢),生草(一錢)
上一服,水煎,溫服食前。
白話文:
血虛導致發熱,也可能是過度勞累所致。李東垣(醫家)說:飢餓疲勞過度後,身體發熱煩躁,口渴想喝水,眼睛紅、臉紅,這種症狀晝夜不停,脈象雖大卻虛弱,按壓時沒有力量。經書上說:脈虛則血虛,血虛則發熱,症狀類似白虎湯的主治,但脈象不強有力是區分關鍵。如果誤用白虎湯,十天內病情一定會變化。
治療方法是用當歸補血湯:
黃耆一兩,當歸二錢,生地黃五錢,生草(款冬花)一錢。
水煎服,溫熱服用,飯前服用。
4. 陽浮發熱
陽氣虛浮,其端有二。或脾胃氣虛,陽浮於外,其症上見嘔惡,下為溏泄,其脈大而不實,身雖大熱,切忌寒涼,宜甘辛溫藥溫其中,使土厚則火自斂也。或腎虛火不歸經,遊行於外,其症煩渴引飲,面赤舌刺唇黑,足心如烙,或冷如冰,其脈洪大無倫,按之微弱,宜八味腎氣丸之屬,導火下行也。
理中湯
八味腎氣丸(方見虛勞門。)
王肯堂云:相火寄於命門。命門者,男子以藏精,女子以系胞,因嗜欲竭之,火無所附,故厥而上行,桂附與火同氣,而其味辛,能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道,據其窟宅而招之,同氣相求,火必降下矣。且火從腎出者,是水中之火也。火可以水折,而水中之火,不可以水折,故巴蜀有火井焉,得水則熾,得火則熄,則桂附者,固治浮游相火正劑歟。
白話文:
陽浮發熱的原因有兩種:
第一種是脾胃氣虛,陽氣浮於體表。症狀表現為上吐下瀉,脈象雖大但無力,雖然身體發熱,卻不能用寒涼的藥物治療,應該用甘溫辛熱的藥物溫補脾胃,使脾土厚實,則浮熱自然會消退。
第二種是腎陽虛弱,火氣不能歸於經絡,遊走於體表。症狀表現為口渴想喝水,臉紅舌尖紅腫,嘴唇發黑,腳底心發燙或冰涼,脈象洪大而無力,按之則微弱。這種情況應該服用八味腎氣丸等溫補腎陽的藥物,引導浮火下降。
理中湯可用於第一種情況。
八味腎氣丸(詳見虛勞篇)可用於第二種情況。
王肯堂說:相火寄居於命門。命門於男子藏精,於女子繫胞。由於過度縱慾,導致腎精虧損,相火失去依託,因此上浮。桂枝、附子與火氣相通,且辛味能疏通毛孔,促進津液運行,暢通氣血,引導浮火歸位。因為火從腎而出,是水中的火,水火相濟,水不能熄滅它。就像巴蜀的火井,加水反而更旺,加火才滅,所以桂枝、附子是治療浮游相火的最佳藥物。
5. 痰積發熱
積痰發熱者,其脈弦滑,其證胸膈痞塞,背心疼痛。《活人書》所謂中脘有痰,令人憎寒發熱,狀類傷寒,但頭不痛,項不強為異。
白話文:
痰引起的發熱,脈象弦而滑,症狀表現為胸膈堵塞,背部和心窩處疼痛。《活人書》中提到,中脘(胃部中央)有痰積,會讓人惡寒發熱,症狀類似傷寒,但不同的是頭痛和頸項僵硬的症狀不出現。
6. 瘀血作熱
瘀血發熱者,其脈澀,其人但漱水而不欲咽,兩腳必厥冷,少腹必結急,是不可以寒治,不可以辛散,但通其血,則發熱自止。
當歸承氣湯
當歸,大黃(各四錢),芒硝,甘草(各二錢)
上㕮咀,入姜煎。一方無芒硝,有芍藥,名清涼飲子。
白話文:
瘀血導致發熱的人,脈象會澀滯,病人只想漱口卻不想吞咽,雙腳必定冰冷,小腹必定脹痛堅硬。這種情況不能用寒涼的方法治療,也不能用辛辣發散的藥物治療,只要通利瘀血,發熱就會自然停止。
治療方法是用當歸承氣湯:當歸、大黃各四錢,芒硝、甘草各二錢,加薑煎服。也有一種方子不放芒硝,而加白芍藥,叫做清涼飲子。
7. 骨蒸熱
骨蒸熱者,熱伏於內,而氣蒸於外也。其症肌熱盜汗,黃瘦口臭,久而不愈,此骨髓伏熱,營衛不通之所致也,少男室女,多有此證。
麥煎散(方見虛勞門。)
柴胡梅連散,治骨蒸勞熱,久而不愈,三服除根,其效如神。
柴胡,人參,黃芩,甘草,胡黃連,當歸,芍藥(各半兩)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童便一盞,烏梅一個,豬膽五匙,豬脊髓一條,韭根半錢,水一盅,同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無時。原方有前胡,無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當歸、芍藥,余蓋從柴胡飲子增入,以備補虛瀉熱之用。去前胡者,不欲重散也。
白話文:
骨蒸熱是指體內潛伏著熱邪,而這種熱邪又從體表蒸發出來。症狀表現為肌肉發熱、盜汗、消瘦、面色萎黃、口臭,長期不癒。這是因為骨髓內有潛伏的熱邪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,青少年男女較容易出現這種病症。
麥煎散(方劑見虛勞門)。
柴胡梅連散可以治療骨蒸勞熱,久治不癒的症狀,通常服用三次就能根治,療效神奇。
藥方組成:柴胡、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胡黃連、當歸、白芍(各半兩)
用法:將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童尿一盞,烏梅一個,豬膽汁五匙,豬脊髓一條,韭根半錢,水一盅,一起煎煮至藥汁剩七分,過濾掉藥渣,溫熱服用,不拘時辰。原方中含有前胡,但沒有人參、黃芩、甘草、當歸、白芍,我參考柴胡飲子增加了這些藥材,以達到補虛瀉熱的效果。去除前胡,則是不想藥性過於散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