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項背痛
《本事方》云:一親患項筋痛,連及背胛不可轉,服諸風藥皆不效。余嘗憶及《千金》有腎氣攻背椒附丸,予強與之兩服,頓瘥。自後與人皆有驗。蓋腎氣自腰夾脊,上至漕谿,然後入泥丸宮,漕谿一穴,非精於搬運者不能透,今逆行至此不得通,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。
椒附丸
大附(一枚,六錢以上者,炮去皮臍,末之)
上每末二大錢,好川椒二十粒,用白麵填滿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同煎至七分,去椒,入鹽通口空心服。
回頭散,治頭項強急筋痛,或銼枕轉項不得者,烏藥順氣散加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。
順氣散
烏藥,橘紅(各二錢),麻黃,川芎,白芷,桔梗,枳殼(各一錢,炒),天蟲(炒),炮姜炙草(五分)
加薑蔥煎。
白話文:
項背痛
以前有個親戚得了項筋疼痛,痛到連背胛都轉動不了,服用各種治風的藥物都沒效。我記得《千金方》裡有治療腎氣攻背的椒附丸,就強硬地讓他服用兩劑,病痛立刻就好了。之後我也用這個方法治過其他人,都挺有效的。這是因為腎氣從腰部夾脊(穴位)往上走,到達漕谿穴,然後進入泥丸宮(頭部)。漕谿穴,不是精通推拿的人很難刺激到,現在疼痛逆行到這裡不通,用胡椒引導它回到經絡就沒事了。
椒附丸的藥方:
大附子(一枚,要六錢以上,炮製去皮和臍,磨成粉)
每次取藥粉兩錢,好川椒二十粒,用麵粉填滿藥材,加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一起煎煮至七分滿,去掉胡椒,加鹽調味,空腹服用。
回頭散,用於治療頭項僵硬疼痛,或者無法轉動頭頸的症狀,是在順氣散的基礎上,加入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。
順氣散的藥方:
烏藥、橘紅(各二錢),麻黃、川芎、白芷、桔梗、枳殼(各一錢,炒過),天蟲(炒過),炮薑、炙甘草(各五分)
加薑蔥煎煮。
2. 臂痛
臂痛有痰、有虛、有氣血凝滯,各隨症治之。
《指迷》茯苓丸,治中腕留伏痰飲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移,此治痰之第一方也。
半夏(二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去穰,麩炒,半兩),風化朴硝(二錢五分)
上為末,薑汁麵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十味銼散(方見痹症門。),治中風血虛臂痛,舉動難支。
白話文:
手臂疼痛的原因很多,可能是痰濕、虛弱或氣血凝滯,需根據不同的症狀進行治療。
茯苓丸專治痰飲停滯於手腕,導致手臂疼痛難以抬起,手腳活動困難,這是治療痰濕的最佳方劑。
藥方組成:半夏二兩,茯苓一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風化朴硝二錢五分。
製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薑汁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
用法: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十味銼散(詳見痹症部分)則用於治療中風引起的氣血虛弱所致的手臂疼痛,難以舉動。
3. 眩暈
《雞峰》云:夫風眩之病,起於心氣不足,胸中蓄熱而實,故有頭風面熱之所為也。痰熱相感而動風,風與心火相亂則悶瞀,故謂之風眩悶瞀也。又云:頭風目眩者,由血氣虛,風邪入腦,而牽引目系故也。五臟六腑之精,皆上注於目,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,血脈若虛,則為風邪所傷,入腦則轉,而目系急,故成眩也。診其脈洪大而長者,風眩也。
按:眩暈雖為風病,而有內外之分。雞峰所謂痰熱相感而動風者,風自內生者也。血氣虛風邪入腦者,風從外入者也。內風多從熱化,引之則彌盛。外風多從虛入,清之則轉加。二者不可不辨也。
《素問》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,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。下虛者,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;上虛者,肝虛也,故肝虛則頭暈。徇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,招搖不定,目瞑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
高鼓峰云:腎陰不足,三陽之焰,震耀於當前,中土虛衰,下逆之光,上薄於巔頂,陰虛而眩者,目中時見火光,土虛而眩者,必兼噁心嘔吐也。
按:中土虛衰,不能下蔽真陽,則上乘清道,所謂上入之光也。然亦有中虛肝氣動而暈者,如土薄則木搖也。大抵眩暈多從肝出,故有肝虛頭暈,腎虛頭痛之說,雖亦有肝病頭痛者,要未有眩暈而不兼肝者也。
《聖濟總錄》云:風頭旋者,以氣虛怯,所稟不充,陽氣不能上至於腦,風邪易入,與氣相鼓,致頭旋而暈也。亦有胸膈之上,痰水結聚,復犯大寒,陰氣逆上,風痰相聚而結,上衝於頭,亦令頭旋,治當用人參丸、祛痰丸之類者也。
白話文:
眩暈
《雞峰》記載:風眩病症,源於心氣不足,胸中積熱,所以出現頭風面熱等症狀。痰熱交感而致風,風與心火交亂則會感到昏悶,故稱之為風眩昏悶。另有記載:頭痛目眩,是由於血氣虛弱,風邪入侵腦部,牽引眼部經絡所致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,血氣與經脈一同上達眼部,屬於腦部,後從項部出來,血脈若虛弱,則易受風邪侵害,入腦則轉動,眼部經絡緊張,故而產生眩暈。診脈洪大而長者,為風眩。
眩暈雖屬風病,但分內外之因。《雞峰》所言痰熱交感而動風,乃內生之風;血氣虛弱風邪入腦,則是外來之風。內風多由熱化而生,治療時若順勢而為則會加重;外風多因虛弱而入侵,治療時若清瀉則會加重病情。此二者不可混淆。
《素問》記載:頭痛劇烈,下虛上實,病位在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,嚴重則入侵腎經,導致頭昏眼花、耳聾,下實上虛,病位在足少陽經與足厥陰經,嚴重則入侵肝經。下虛指腎虛,故腎虛則頭痛;上虛指肝虛,故肝虛則頭暈。頭昏眼花、耳聾,皆為眩暈的症狀。
高鼓峰記載:腎陰不足,三焦陽氣亢盛,如同火焰般灼燒眼前;脾胃虛弱,下焦之氣逆上,如同光芒直衝巔頂。陰虛而眩暈者,眼中常有火光;脾胃虛弱而眩暈者,必伴隨噁心嘔吐。
中土(脾胃)虛弱,不能約束真陽之氣下行,則陽氣上逆,如同陽光直射頭頂。但也有一些因中虛肝氣亢盛而導致眩暈的,如同土虛則木旺一樣。總之,眩暈多與肝相關,故有肝虛頭暈、腎虛頭痛之說,雖然也有肝病頭痛的,但眩暈卻很少不涉及肝臟的。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頭暈目眩,是因為氣虛體弱,先天不足,陽氣不能上達腦部,風邪容易入侵,與體內之氣相搏,導致頭暈目眩。也有一些是因為胸膈之間痰液積聚,又遇寒邪,陰氣逆上,風痰交結,上衝頭部,也會導致頭暈目眩,治療需用人參丸、祛痰丸等藥物。
4. 風虛眩暈之方
守中丸,治風虛頭眩腦轉,目系急,忽然倒僕。
人參,白朮,甘菊,枸杞子,山藥(各二兩),白茯苓(十兩,去皮),麥冬(三兩),生地黃(二十斤,絞去汁)
上為細末,先用生地黃汁於銀器內,入酥三兩,白蜜三兩,同煎,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盡,得五升許,於銀器內拌炒前七味藥,漸漸令乾,入白蜜同搗數千杵,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服百日後,五臟充滿,肌膚滑澤。此藥須擇四季旺相日,或甲子日修合,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。
防風飲子
《本事》治風眩頭暈川芎散。
山萸肉(一兩),山藥,人參,甘菊花,小川芎,茯神(各半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酒調下,不拘時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風虛眩暈之方
守中丸,治療風虛導致頭暈目眩、頭昏眼花、視力模糊,甚至突然昏倒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甘菊、枸杞子、山藥(各二兩),白茯苓(十兩,去皮),麥冬(三兩),生地黃(二十斤,取汁)。
製法:將藥材磨成細粉,先用生地黃汁在銀器中,加入豬油(酥)三兩、蜂蜜三兩一起煎煮,不斷攪拌,取其上層的泡沫(金花)直到取盡,得到約五升的藥汁。然後在銀器中用此藥汁拌炒前七味藥粉,慢慢烘乾,再加入蜂蜜,用力搗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溫酒送服。服用一百天后,五臟充盈,皮膚光滑。此藥方宜選擇四季旺盛的日子或甲子日(干支紀日法)製作,也稱作五芝地仙金髓丸。
防風飲子
根據《本事方》治風眩頭暈的川芎散加減而成。
藥方組成:山茱萸肉(一兩),山藥、人參、甘菊花、川芎、茯神(各半兩)。
用法:將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調服,不限時間,每日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