尤怡

《金匱翼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項背痛

《本事方》云:一親患項筋痛,連及背胛不可轉,服諸風藥皆不效。余嘗憶及《千金》有腎氣攻背椒附丸,予強與之兩服,頓瘥。自後與人皆有驗。蓋腎氣自腰夾脊,上至漕谿,然後入泥丸宮,漕谿一穴,非精於搬運者不能透,今逆行至此不得通,用椒以引歸經則安矣。

椒附丸

大附(一枚,六錢以上者,炮去皮臍,末之)

白話文:

《本事方》記載:一位親人患項筋疼痛,蔓延到背部和肩胛骨,轉動不便,服用各種治風藥物都無效。我曾記得《千金方》中有治療腎氣攻背的椒附丸,於是堅持給他服用了兩劑,當即痊癒。此後再給其他人服用,也都有效。腎氣自腰部沿脊柱向上到達漕谿穴,然後進入泥丸宮。漕谿穴是一個穴位,如果不熟練於搬運氣血,就不能打通它。現在腎氣逆行到這裡無法通過,用胡椒引導它歸入經絡,就可以安康了。

大附子(一粒,重量超過六錢的,除去外皮和肚臍,研磨成粉)

上每末二大錢,好川椒二十粒,用白麵填滿,水一盞半,生薑七片,同煎至七分,去椒,入鹽通口空心服。

白話文:

  1. 將上等川椒 20 粒,用白麵塞滿。

  2. 加入 1.5 杯水和 7 片生薑片。

  3. 將上述材料一起煎煮,直到水量只剩三分之七。

  4. 去除川椒。

  5. 加入適量鹽。

  6. 在空腹時服用。

回頭散,治頭項強急筋痛,或銼枕轉項不得者,烏藥順氣散加羌活、獨活、木瓜。

順氣散

白話文:

回頭散,用於治療頭頸部強直疼痛,筋脈疼痛,或者躺著難以轉動頭頸的情況。烏藥順氣散中加入羌活、獨活和木瓜即可。

順氣散

**組成:**佛手柑、香附、木香、砂仁、沉香、陳皮、甘草、厚朴、白朮、茯苓、紫蘇葉、生薑

**功效:**行氣導滯,理氣和中,溫中和胃,調和脾胃,化痰止嘔。

**主治:**胸腹脹痛,飲食不消,食慾不振,嘔吐痰涎,虛寒腹痛,腹瀉。

**用法:**煎服,一次10-15克,一日2-3次。

**注意事項:**孕婦慎用。

烏藥,橘紅(各二錢),麻黃,川芎,白芷,桔梗,枳殼(各一錢,炒),天蟲(炒),炮薑炙草(五分)

加薑蔥煎。

白話文:

烏藥、橘紅(各2錢),麻黃、川芎、白芷、桔梗、枳殼(各1錢,炒),天蟲(炒),炮薑炙草(5分)

將薑蔥切片後熱炒。

2. 臂痛

臂痛有痰、有虛、有氣血凝滯,各隨症治之。

白話文:

臂痛,有因痰阻、虛損、氣血凝滯所致,應根據不同的症狀採取相應的治療方法。

《指迷》茯苓丸,治中腕留伏痰飲,臂痛難舉,手足不得轉移,此治痰之第一方也。

白話文:

《指南醫書》中的茯苓丸,可以治療中腕部留有伏痰飲,導致手臂疼痛難以舉起,手腳無法活動自如的情況。這是治療痰飲病症的最佳方劑。

半夏(二兩),茯苓(一兩),枳殼(去穰,麩炒,半兩),風化朴硝(二錢五分)

白話文:

半夏(80克),茯苓(40克),枳殼(去核,麩炒,20克),風化朴硝(10克)

上為末,薑汁麵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薑湯下。

十味銼散(方見痹症門。),治中風血虛臂痛,舉動難支。

白話文:

末,薑汁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出自《十味銼散》(方見痹症門中),治療中風血虛導致手臂疼痛,舉動困難。

3. 眩暈

《雞峰》云:夫風眩之病,起於心氣不足,胸中蓄熱而實,故有頭風面熱之所為也。痰熱相感而動風,風與心火相亂則悶瞀,故謂之風眩悶瞀也。又云:頭風目眩者,由血氣虛,風邪入腦,而牽引目系故也。五臟六腑之精,皆上注於目,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,後出於項中,血脈若虛,則為風邪所傷,入腦則轉,而目系急,故成眩也。診其脈洪大而長者,風眩也。

白話文:

《雞峯》一書中說:眩暈的疾病,是由於心氣不足,胸中積聚熱氣而導致的,因此會有頭痛、面紅的症狀。痰熱相結而感應於風,風與心火互相擾亂,就會使人頭昏眼花,因此稱為眩暈悶瞀。書中又說:頭暈眼花的人,是由於血氣虛弱,風邪侵入腦中,牽引視力系統而造成的。五臟六腑的精氣,都匯集於眼睛,血氣與經脈同時上行,形成視力系統,與大腦相連,最後在頸部出現在外,如果血脈虛弱,就會受到風邪的侵襲,進入大腦後就會轉動,而視力系統也會因此緊張,所以就會造成眩暈。診斷時,如果脈搏洪大而長,就是眩暈。

按:眩暈雖為風病,而有內外之分。雞峰所謂痰熱相感而動風者,風自內生者也。血氣虛風邪入腦者,風從外入者也。內風多從熱化,引之則彌盛。外風多從虛入,清之則轉加。二者不可不辨也。

白話文:

眩暈雖然是風病,但分為內外之別。雞峯所說痰熱相感而誘發風病的,是風從內部產生的。血氣虛弱,風邪侵入腦部引起的眩暈,是風從外部入侵的。內因引起的風多是熱化引起的,幹預的話會更加嚴重。外因引起的風多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入侵的,治療的話情況可能會更加嚴重。這兩種情況不可不辨別清楚。

《素問》云: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巨陽,甚則入腎,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厥陰,甚則入肝。下虛者,腎虛也,故腎虛則頭痛;上虛者,肝虛也,故肝虛則頭暈。徇蒙者,如以物蒙其首,招搖不定,目瞑耳聾,皆暈之狀也。

白話文:

《素問》說:頭痛和眩暈,下虛上實,過度勞累足少陰和足太陽,嚴重時會傷及腎臟,導致視物模糊、耳聾目眩,下實上虛,過度勞累足少陽和足厥陰,嚴重時會傷及肝臟。下虛,是指腎虛,所以腎虛就會頭痛;上虛,是指肝虛,所以肝虛就會頭暈。視物模糊、耳聾目眩,都是暈眩的表現。

高鼓峰云:腎陰不足,三陽之焰,震耀於當前,中土虛衰,下逆之光,上薄於巔頂,陰虛而眩者,目中時見火光,土虛而眩者,必兼噁心嘔吐也。

白話文:

高鼓峯說:腎陰不足,三陽之火上升,震蕩於當前,中土虛衰,下逆之火,上昇到頭頂,陰虛而眩暈的人,眼中時常看見火光,中土虛弱而眩暈的人,必定伴隨著噁心嘔吐。

按:中土虛衰,不能下蔽真陽,則上乘清道,所謂上入之光也。然亦有中虛肝氣動而暈者,如土薄則木搖也。大抵眩暈多從肝出,故有肝虛頭暈,腎虛頭痛之說,雖亦有肝病頭痛者,要未有眩暈而不兼肝者也。

白話文:

解釋:中原人體虛弱,不能欺壓保護真正的陽氣,則上升到清淨的通道,這就是所謂「上入之光」。然而也有中虛肝臟之氣波動而暈眩的,如同土壤薄弱則樹木搖晃。暈眩大多從肝臟而出,因此有「肝虛頭暈,腎虛頭痛」的說法,雖然也有肝病頭痛的,但一定沒有暈眩而不兼肝臟情況的。

《聖濟總錄》云:風頭旋者,以氣虛怯,所稟不充,陽氣不能上至於腦,風邪易入,與氣相鼓,致頭旋而暈也。亦有胸膈之上,痰水結聚,復犯大寒,陰氣逆上,風痰相聚而結,上衝於頭,亦令頭旋,治當用人參丸、祛痰丸之類者也。

白話文:

《聖濟總錄》上說:頭部旋轉,是因氣虛怯弱,身體秉賦不足,陽氣不能上升到頭部,風邪容易乘虛而入,與氣血相搏擊,導致頭部旋轉和暈眩。也有可能是胸膈之上痰水凝結,或因犯了大寒,陰氣逆升,風痰相聚凝結,上升到頭部,也會導致頭部旋轉,這種情況可以使用人參丸、祛痰丸等藥物治療。

4. 風虛眩暈之方

守中丸,治風虛頭眩腦轉,目系急,忽然倒僕。

白話文:

守中丸

治療風虛導致頭暈腦脹,眼睛發酸脹,忽然倒地不起。

人參,白朮,甘菊,枸杞子,山藥(各二兩),白茯苓(十兩,去皮),麥冬(三兩),生地黃(二十斤,絞去汁)

白話文:

人參、白朮、甘菊、枸杞子、山藥各二兩,

白茯苓十兩,去皮後使用。

麥冬三兩,

生地黃二十斤,絞去汁。

上為細末,先用生地黃汁於銀器內,入酥三兩,白蜜三兩,同煎,逐旋掠取汁上金花令盡,得五升許,於銀器內拌炒前七味藥,漸漸令乾,入白蜜同搗數千杵,丸如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服百日後,五臟充滿,肌膚滑澤。此藥須擇四季旺相日,或甲子日修合,亦名五芝地仙金髓丸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先將生地黃汁倒入銀器中,加入三兩酥油和三兩白蜜,一起煎煮,邊煮邊攪拌,把浮在上面的金花撇除乾淨,直到煮出約五升的藥汁。

然後將前七味藥材倒入銀器中,拌炒至藥材漸漸變乾後,加入白蜜,一起搗製數千次,將藥物搗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溫酒送服。

服用此藥百日後,五臟會得到滋養,肌膚也會變得光滑細嫩。

此藥需選擇在四季旺盛的日子或甲子日來製作,也稱為「五芝地仙金髓丸」。

防風飲子

《本事》治風眩頭暈川芎散。

白話文:

《本事》中記載,可以用川芎散來治療風眩頭暈。

山萸肉(一兩),山藥,人參,甘菊花,小川芎,茯神(各半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酒調下,不拘時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  • 山茱萸肉:1兩

  • 山藥:0.5兩

  • 人參:0.5兩

  • 甘菊花:0.5兩

  • 小川芎:0.5兩

  • 茯神:0.5兩

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酒送服,不限時間,一天服用三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