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三 (11)
卷三 (11)
1. 發熱統論
有表而熱者,謂之表熱。無表而熱者,謂之裡熱。故苦以治五臟,五臟屬陰而居於內,辛者以治六腑,六腑屬陽而居於外,故曰內者下之,外者發之。
飲食勞倦,為內傷元氣。元氣傷,則真陽下陷,內生虛熱。故東垣發補中益氣之論,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之藥,大補其氣而提其下陷,此用氣藥以補氣之不足者也。勞心好色,內傷真陰,陰血既傷,則陽氣偏勝,而變為火矣,此謂陰虛火旺勞瘵之症。故丹溪發陽有餘陰不足論,用四物加黃柏、知母,補其陰而火自降,此用血藥以補血之不足者也。益氣、補陰,皆內傷症也。
一則因陽氣之下陷而升提之,一則因陰火之上升而滋降之,一升一降,迥然不同矣。(節齋。)
平日發熱,熱在行陽之分,肺氣主之,故用白虎湯以瀉氣中之火。日晡潮熱,熱在行陰之分,腎氣主之,故用地骨皮散以瀉血中之火。白虎湯治脈洪,故抑之,使秋氣得以下降也。地骨皮散治脈弦,故舉之,使春氣得以上升也。
治熱之法有五:一曰和,二曰取,三曰從,四曰折,五曰奪。假令小熱之病,當以涼藥和之。和之不已,次用取,為熱勢稍大,當以寒藥取之。取之不已,次用從,為熱勢既甚,當以溫藥從之。謂藥氣溫也,味隨所為。或以寒因熱用,味通所用;或寒以溫用,或以汗發之。不已,又用折,為病勢極甚,當以逆制之。
制之不已,當以下奪之。下奪之不已,又用屬,為求其屬以衰之。緣熱深陷在骨髓,無法可出,針藥所不能及,故求屬以衰之。求屬之法,是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之道也。如或又不已,當廣求其法而治之。譬如孫子之用兵,在山谷,則塞淵泉;在水陸,則把渡口;在平川廣野,當清野千里。
塞淵泉者,刺俞穴。把渡口者,奪病發時前。清野千里,如肌羸瘦弱,當廣服大藥以養正。
白話文:
發熱統論
身體發熱,如果表層有熱象,稱為表熱;如果表層沒有熱象,而內部有熱,則稱為裡熱。苦味藥物治療五臟,五臟屬陰,位於身體內部;辛味藥物治療六腑,六腑屬陽,位於身體外部。所以,內熱要向下瀉,外熱要向上發散。
飲食不節、勞累過度,會損傷人體元氣。元氣受損,則真陽之氣下陷,內生虛熱。因此,東垣(張仲景)提出補中益氣的理論,使用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物,大補元氣,提升下陷的陽氣,這是用益氣藥物來補益元氣不足的方法。勞心傷神、縱慾過度,會損傷真陰,陰血受損,則陽氣偏盛,轉化為火,這是陰虛火旺、勞損的症狀。所以,丹溪(葉桂)提出陽有餘陰不足的理論,使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等藥物,滋補陰液,使虛火自然下降,這是用養血藥物來補益血液不足的方法。益氣、補陰都是治療內傷的方法。
一種方法是因陽氣下陷而提升它,另一種方法是因陰火上升而抑制它,一升一降,治療方法迥然不同。
平常發熱,熱在陽氣運行之處(肺經),由肺氣主宰,所以用白虎湯瀉去肺氣中的火。日暮潮熱,熱在陰氣運行之處(腎經),由腎氣主宰,所以用地骨皮散瀉去血液中的火。白虎湯治療脈象洪大,所以抑制它,使秋氣得以下降;地骨皮散治療脈象弦急,所以提升它,使春氣得以上升。
治療發熱的方法有五種:一曰和,二曰取,三曰從,四曰折,五曰奪。如果熱證輕微,就用涼藥緩解它(和)。緩解後仍不退,就用寒藥去除它(取)。寒藥去除後仍不退,就用溫藥順應它(從),也就是藥氣溫和,藥味隨著病情而定,或用寒藥卻以溫熱的方式使用,或用溫藥卻以寒涼的方式使用,或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以上方法都不見效,就用逆治的方法(折),以相反的方法控制病情。
如果逆治仍無效,就用下瀉的方法(奪)。下瀉後仍無效,就用輔助的方法(屬),以求使病情逐漸減弱。因為熱邪深陷骨髓,針藥難以觸及,所以用輔助的方法使它減弱。輔助的方法,是根據同聲相應、同氣相求的原理。如果以上方法仍然無效,就需要廣泛尋找方法治療。就像孫子兵法所說,在山谷中,就要堵塞水源;在水陸交界處,就要控制渡口;在平原廣野,就要清掃千里。
堵塞水源,如同針刺俞穴;控制渡口,如同在病情發作之前就加以阻止;清掃千里,如同病人體虛瘦弱,就應該廣泛服用滋補藥物以增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