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肥氣
經曰:肝之積,名曰肥氣。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。令人發咳、痎瘧,連歲不已。咳,肺病也。積氣上攻至肺則咳,侮所不勝也。痎瘧,三日瘧也,肝所生病為往來寒熱,連歲不已者,積不去則瘧亦不已也。
溫白丸(《局方》),通治五積及十種水氣、八種痞氣、五種淋疾、九種心痛、七十二種風、三十六種遁屍疰忤、癲癇、翻胃噎塞、脹滿不通。
紫菀(去苗),菖蒲(九節者,去毛),吳茱萸(湯洗七次,焙乾),柴胡,厚朴(薑製,各一兩),桔梗(去蘆),茯苓(去皮),皂莢(去皮子弦,炙),桂枝,乾薑(炒),黃連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出汗),巴豆(去皮膜油),人參(各半兩),川烏(炮去皮臍,八錢)
為細末,入巴豆研勻,蜜丸桐子大,每服三丸,漸加至五丸、七丸,生薑湯送下,臨臥服。有孕忌服。易老云:本方治肥氣,加柴胡、川芎。
鱉甲丸,治肥氣體瘦,飲食少思。
鱉甲(一枚重四兩者,洗淨,以醋和黃泥固濟背上可厚三分令乾),京三稜(炮,制),枳殼(麩炒黃,各三兩),川大黃(銼,炒,二兩),木香(忌火),桃仁(去皮尖雙仁,用麩炒微黃,細研如膏,一兩半)
上除鱉甲外,俱搗為細末,後泥一風爐子,上開口,可安鱉甲,取前藥末,並桃仁膏,內鱉甲中,有好米醋二升,時時旋取入鱉甲內,慢火熬令稠,取出藥,卻將鱉甲去泥淨,焙乾,搗為細末,與前藥同和搗為丸,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,溫酒送下,空心臨臥各一服。
白話文:
肥氣
古籍記載,肝臟積聚的病症稱為肥氣。肥氣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覆蓋的杯子,有頭有尾,久治不愈。會導致咳嗽、瘧疾,連續好幾年都無法痊癒。咳嗽是肺部的疾病,積聚的氣往上衝到肺部就會咳嗽,這是臟腑相侮的表現。瘧疾是三日瘧,是肝臟生病引起的寒熱往復發作,如果積聚的病邪不去除,瘧疾也不會停止。
溫白丸(出自《局方》)可以治療五種積聚、十種水腫、八種痞氣、五種淋病、九種心痛、七十二種風疾、三十六種小兒驚風、癲癇、呃逆、吞咽困難、腹脹不通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紫菀(去莖葉)、菖蒲(九節的,去毛)、吳茱萸(用熱水洗七次,烘乾)、柴胡、厚朴(用薑汁炮製)、桔梗(去粗莖)、茯苓(去皮)、皂莢(去皮和筋,炙烤)、桂枝、乾薑(炒)、黃連、川椒(去蒂頭和閉口的,微炒出汗)、巴豆(去皮膜和油)、人參(各半兩)、川烏(炮製去皮和臍,八錢)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加入巴豆充分研磨均勻,用蜂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三丸,逐漸增加到五丸、七丸,用生薑湯送服,睡前服用。孕婦禁用。易老先生說:治療肥氣,此方需加柴胡、川芎。
鱉甲丸可以治療肥氣體瘦、食慾不振、缺乏思考能力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鱉甲(一枚重四兩的,洗淨,用醋和黃泥塗抹在鱉甲背面,厚約三分,曬乾)、京三稜(炮製)、枳殼(麩炒至黃色)、川大黃(切碎,炒)、木香(忌用火)、桃仁(去皮尖和雙仁,用麩炒至微黃,研磨成膏狀,一兩半)。
除了鱉甲之外,其他藥材都搗碎成細粉。用泥土砌一個小爐子,上面開個口,放入鱉甲,將藥粉和桃仁膏放入鱉甲中,加入米醋二升,用小火慢慢熬煮至粘稠,取出藥物,去掉鱉甲上的泥土,烘乾,搗碎成細粉,與之前的藥粉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溫酒送服,空腹和睡前各服一次。
2. 伏梁
經曰:心之積,名曰伏梁。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。令人煩心。心為火臟,心受邪,則火內鬱而煩也。
溫白丸,加石菖蒲、黃連、桃仁。
桃奴散,治伏梁氣在心下,結聚不散。
桃奴(三兩)
為末,空心溫酒調下二錢。桃奴是桃實著樹不落,正月中採者是也。
白話文:
伏梁是指心臟積聚的病症,位於肚臍上方,大小像手臂一樣粗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,久治不愈會讓人煩躁不安。因為心臟屬火,心臟受邪氣侵犯,就會導致內火鬱積而產生煩悶。
治療可以用溫白丸,再加入石菖蒲、黃連、桃仁。
也可以用桃奴散治療伏梁氣積聚在心窩處,無法散開的症狀。桃奴散的製作方法是:取桃奴(三兩)研磨成粉末,空腹用溫酒送服二錢。所謂桃奴,是指結在樹上不落的桃子,需在正月中採摘。
3. 痞氣
經曰:脾之積,名曰痞氣。在胃脘,復大如盤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脾氣行乎四肢,脾氣既痞,四肢無以受氣,故不收,不收猶不舉也。脾色黃而合肉,氣痞不運,熱鬱於中,故黃色外見,而肌膚日削也。
溫白丸,加吳茱萸、乾薑。
白話文:
痞氣是指脾臟積聚的病氣。積聚在胃脘部,腫脹如盤,久治不愈,會導致四肢無力萎軟,皮膚發黃(黃疸),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營養供給肌膚。這是因為脾氣運行於四肢,脾氣阻塞不通,四肢就無法得到氣血滋養,所以才會無力萎軟。脾臟的顏色本應是黃色而與肌肉相合,但因氣機阻塞不通,熱邪鬱結於內,所以黃色之氣外顯,造成皮膚日漸消瘦。
治療可用溫白丸,並加入吳茱萸和乾薑。
4. 息賁
經曰:肺之積,名曰息賁。在右脅下,復大如杯,久不已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發肺壅。肺主氣而合皮毛,肺郁成積,壅於內者不能衛於外,故灑淅寒熱,痹於上者不復降於下,故喘咳發肺壅。壅,癰也。
溫白丸,加人參、紫菀。
白話文:
經書上說:肺部積聚的病症,叫做息賁。它位於右脅下,腫塊大如杯子,如果長期不癒,會導致病人畏寒發熱、身體痠痛、喘咳,以及肺部氣機阻塞等症狀。因為肺臟主司呼吸和氣機,並與皮膚毛髮相通,肺氣鬱結而形成積聚,內部阻塞則無法抵禦外邪,所以會出現畏寒發熱、身體痠痛的症狀;而氣機阻塞於上,則不能順利下降,因此會出現喘咳和肺部阻塞的症狀。「壅」指的是腫脹。
治療息賁可以使用溫白丸,並加入人參和紫菀。
5. 奔豚
經曰:腎之積,名曰奔豚。發於少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,無時,久不已。令人喘逆,骨痿少氣。腎為水臟而喜凌心,故上至心下,奔突如豚。腎居下焦,而善逆,故令人喘逆。腎合骨而為氣之根,故骨痿少氣。
溫白丸,加丁香、茯苓、遠志。
白話文:
奔豚是指腎臟積聚的病症,發病時會感覺腹部以下到心窩處有像豬一樣衝撞的感覺,有時往上衝,有時往下衝,沒有規律,而且持續很久不會停止。這會導致患者呼吸困難、喘息,骨頭軟弱無力,氣息短促。這是因為腎臟屬水,容易影響到心臟,所以症狀會上衝到心窩附近;而腎臟位於下焦,容易逆衝,所以會引起呼吸困難;腎臟與骨骼相通,是氣的根本,所以會導致骨頭痿弱、氣虛。
治療可以用溫白丸,再加入丁香、茯苓、遠志。
6. 氣積
氣滯成積也。凡憂思鬱怒,久不得解者,多成此疾。故王宇泰云:治積之法,理氣為先,氣既升降,津液流暢,積聚何由而生。丹溪乃謂氣無形,不能作聚成積,只一消痰破血為主,誤矣。天地間有形之物,每自無中生,何止積聚也。戴復庵只以一味大七氣湯,治一切積聚,其知此道歟。
大七氣湯
香附(一錢半),青皮,陳皮,桔梗,官桂,藿香,益智,莪朮,三稜(各一錢),甘草(七分半)
為末,每服四五錢,姜三斤,棗一枚,水煎服。
肝積肥氣,用前湯煎熟待冷,卻以鐵器燒通紅,以藥淋之,乘熱服。肺積息賁,用前湯加桑皮、半夏、杏仁各五分。心積伏梁,用前湯加石菖蒲、半夏各五分。脾積痞氣,用前湯下紅丸子。腎積奔豚,用前方倍桂加茴香、炒楝子肉各五分,此《濟生方》也。《指迷》有半夏、無三稜。《統旨》有元胡索、薑黃、草蔻,無桔梗。
白話文:
氣積是指氣機阻滯而形成的積聚。凡是因憂愁、思慮、鬱悶、憤怒等情緒長期得不到疏解,大多會導致這種疾病。因此,王宇泰說:治療積聚的方法,首先要調理氣機,氣機升降正常,津液運行通暢,積聚自然不會產生。但丹溪認為氣是無形的,不能形成積聚,只主張消痰破血,這是錯誤的。天地間有形的事物,很多都是從無到有產生的,積聚又何止一種呢?戴復庵只用一種大七氣湯來治療各種積聚,可見他深通此道。
大七氣湯的組成:
香附(1.5錢)、青皮、陳皮、桔梗、官桂、藿香、益智、莪朮、三稜(各1錢)、甘草(0.75錢)
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4-5錢,加生薑3斤,大棗1枚,水煎服。
若為肝積導致的肥胖氣喘,用上述大七氣湯煎好後放涼,再用燒紅的鐵器澆淋藥湯,趁熱服用。若為肺積導致的呼吸困難,在上述大七氣湯中加入桑皮、半夏、杏仁各0.5錢。若為心積導致的胸悶,在上述大七氣湯中加入石菖蒲、半夏各0.5錢。若為脾積導致的痞滿氣脹,在上述大七氣湯中加入紅丸子。若為腎積導致的奔豚(一種腹部陣發性疼痛的症狀),用上述大七氣湯加倍官桂的劑量,並加入茴香、炒楝子肉各0.5錢。以上是出自《濟生方》的記載。《指迷方》中則有半夏,但沒有三稜。《醫統旨要》中則有元胡索、薑黃、草蔻,但沒有桔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