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翼》~ 卷四 (9)
卷四 (9)
1. 寒脹
其症有二:有寒氣襲表而脹於外者,經云: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以手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有寒氣入於裡而脹於內者,蓋陰氣凝聚,久而不散,內攻腸胃,則為寒中脹滿泄利之症,經云:臟寒生滿病是也。在表者溫而散之,在裡者溫而行之。
溫胃湯,治冷則氣聚,脹滿不下食。
白話文:
這個病症有兩種:一種是寒氣侵襲體表導致氣體在體外膨脹的,經文中說:皮膚發脹,是寒氣停留在皮膚上引起的,皮膚鬆軟不堅硬,腹部腫大,全身浮腫,皮膚增厚,用手按壓腹部時,有凹陷但不反彈,腹部顏色不變,這就是寒氣襲表脹滿的症狀。另一種是寒氣侵入體內導致氣體在體內膨脹的,這是由於陰氣聚集,長時間不消散,內攻腸胃,就會產生寒中脹滿、洩瀉的症狀,經文中說:內臟寒氣引起腸胃脹滿的疾病,就是這種情況。寒氣在體表,就溫暖身體並散寒;寒氣在體內,就溫暖身體並促進氣體排出。
溫胃湯
治療寒氣凝聚,導致脹氣、食不下嚥的症狀。
熟附子,當歸,厚朴,人參,半夏曲,橘紅,生薑(各一兩),炙草(一兩),川椒(去合口者,三錢)
白話文:
-
熟附子:1 兩
-
當歸:1 兩
-
厚朴:1 兩
-
人參:1 兩
-
半夏曲:1 兩
-
橘紅:1 兩
-
生薑:1 兩
-
炙草:1 兩
-
川椒(去掉合口的):3 錢
銼散,每服三錢。
木香塌氣丸(《元戎》)
白話文:
刨散,每次服用三錢。
(取自《元戎》的「木香塌氣丸」)
丁香,胡椒(各三錢),郁李仁(四錢),白醜,枳實(各一兩),檳榔,木香,蠍尾(各半兩)
為細末,飯丸綠豆大,每服十丸,加至十五丸,薑湯下。
白話文:
丁香、胡椒(各 15 克),郁李仁(20 克),白芍、枳實(各 50 克),檳榔、木香、蠍尾(各 25 克)。
細末,飯丸(綠豆)大小,每次服用十丸,逐漸增加到十五丸,用薑湯送服。
此溫行之劑,治單腹脹最妙。若胸脅脹滿,一身面目盡浮,鼻塞咳逆,清涕出,當用小青龍湯二三服,分利其經,卻進消脹藥。
白話文:
這種溫行之劑,治療單純的腹脹最有效。如果胸脅脹滿,全身面目都浮腫,鼻塞咳嗽逆氣,流清水鼻涕,應該用小青龍湯服用兩三次,分別調利其經絡,然後再服用消脹的藥物。
2. 實脹
胃氣實則脹也。脈大堅,便秘,按之痛。仲景云:腹滿按之痛者為實,可下之。經云:中滿者瀉之於內,又云:下之則脹已是也。
沉香交泰丸,治脹而大便燥結者。
白話文:
胃氣實則脹滿。脈搏洪大堅硬,大便不通,按壓腹部疼痛。仲景說:「腹脹滿,按壓疼痛,這是實證,可以用瀉法治療。」經書上說:「中滿的,從內部瀉出來」,又說:「瀉出來,脹滿就停止了。」
沉香交泰丸,用於治療脹氣且大便乾結者。
沉香,橘紅,白朮(各二錢),厚朴(五錢),吳茱萸,枳實,青皮,木香,茯苓,澤瀉,當歸(各二錢),大黃(酒浸,一兩)
白話文:
-
沉香:2錢
-
橘紅:2錢
-
白朮:2錢
-
厚朴:5錢
-
吳茱萸:2錢
-
枳實:2錢
-
青皮:2錢
-
木香:2錢
-
茯苓:2錢
-
澤瀉:2錢
-
當歸:2錢
-
大黃(浸泡於酒中):1兩
為末,蒸餅為丸,梧子大,每服五十丸,加至七八十丸,溫湯下,微利為度。
四妙丸,治老幼腹脹,血氣凝滯,用此寬腸順氣。
白話文:
用「四妙丸」治療老人和小孩腹脹、血氣不暢的問題,幫助通腸順氣。
製法:
將四妙丸蒸製成丸狀,大小如同梧桐子。
服用方法:
每次服用50顆,逐漸增加到70-80顆,用溫熱的湯送服。服用後輕微通便即可。
商州枳殼(厚而綠片者,去穰,四兩分作四份),一用蒼朮(一兩同炒),一用茴香(一兩同炒),一用萊菔子(一兩同炒),一用乾漆(一兩同炒)
炒黃後,去四味,只取枳殼為末,以四味煎汁煮麵糊丸,桐子大,每食後米飲下五十丸。
白話文:
商州產的枳殼(皮厚色綠的,去掉裏面的瓤,分成四份,各重四兩),一份和蒼朮(一兩)一起炒,一份和茴香(一兩)一起炒,一份和萊菔子(一兩)一起炒,一份和乾漆(一兩)一起炒。
將黃耆炒至金黃色後,去除其他四味藥材,只取枳殼研磨成粉末。用剩下的四味藥材煎煮汁液,將麵粉糊加入汁液中煮成藥丸,大小如桐子。每餐飯後,服用五十顆藥丸,用米湯送服。
3. 虛脹
中氣虛衰,脾胃不健而三焦痞塞,是為氣虛中滿。經云:足太陰虛則鼓脹也。其脈軟,其色白,其症腹脹,按之不痛,溏泄腸鳴,宜溫養陽氣為主,塞因塞用也。
參朮健脾湯
白話文:
身體的中心部位元氣虛弱衰竭,脾胃功能不健全,以致於三焦功能失調導致腹中鬱滯,這就叫做氣虛中滿。經典中說:足太陰脾虛則會脹滿。患者的脈搏軟弱,面色蒼白,症狀是腹部脹滿,按壓腹部不痛,大便稀溏,腸中鳴響。治療應該以溫養陽氣為原則,用塞因塞用的方法。
參朮健脾湯
組成:
- 黨參三錢
- 白朮三錢
- 茯苓三錢
- 甘草二錢
- 大棗四枚
- 生薑三片
功效: 補中益氣,健脾和胃。
主治: 脾胃虛弱,食少便溏,倦怠乏力。
人參,白朮,茯苓,陳皮,半夏,縮砂,厚朴(薑製,各一錢),炙草(三分)
白話文: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陳皮、半夏、縮砂、厚朴(生薑製成,各一錢),炙草(三分)。
水薑煎服。一方無甘草,有麥芽、山楂,因甘能滿中。
白話文:
將水薑煎服。還有一種藥方不加甘草,加入麥芽和山楂,因為甘草能使人體內氣體充盈。
4. 積聚統論
積者,積累之謂,由漸而成,重而不移。聚者,聚散之謂,作止不常,痛無定所。故曰積者陰氣,聚者陽氣。
白話文:
積聚:積聚是指氣血逐漸累積成塊,沉重不動。聚集:聚集是指氣血聚散不定,疼痛沒有固定的部位。因此說積聚屬於陰性,聚集屬於陽性。
積聚之病,非獨痰食氣血,即風寒外感,亦能成之。然痰食氣血,非得風寒,未必成積。風寒之邪,不遇痰食氣血,亦未必成積。經云: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,用力過度,則絡脈傷,血溢腸外,與寒相搏,併合凝聚,不得散而成積,此之謂也,經論心肝腎皆有積,心曰伏梁,心下堅直,如梁木也。肝曰肥氣,脅下氣聚如覆杯也。
白話文:
積聚的疾病,不一定是痰食、氣血,風寒外感也能夠造成。但是痰食、氣血,如果不遇到風寒,未必會形成積聚。風寒的邪氣,如果不遇到痰食、氣血,未必會形成積聚。經書上說:突然飲食過多,則腸胃脹滿,生活起居沒有節制,勞作過度,則經絡受傷,血溢出腸外,與寒氣相搏,合併凝聚,不能散開而形成積聚,這就是積聚的形成原因。經書上論述心、肝、腎都有積聚,心臟的積聚叫做「伏梁」,心臟下面堅硬挺直,好像房屋的橫樑一樣。肝臟的積聚叫做「肥氣」,脅肋以下的氣聚集在一起,好像覆蓋的杯子一樣。
腎曰奔豚,往來上下如豚之奔也。又有伏瘕、疝瘕、瘕聚、血瘕。伏瘕者,伏結於內。疝瘕者,沖痛如疝。瘕聚者,聚散不常。血瘕者,血凝成瘕也。《難經》又補脾肺之積。脾曰痞氣,氣痞而不運。肺曰息賁,響有聲也。巢氏又有癥瘕之辨,謂其病不動者,癥也;雖有癖而可推移者,瘕也。
白話文:
腎臟的病症就像奔馳的豬一樣,在身體上下往來移動。另外還有伏瘕、疝瘕、瘕聚、血瘕。伏瘕是指疾病潛伏在體內。疝瘕是指疼痛像疝氣一樣。瘕聚是指疾病聚集分散不定。血瘕是指血液凝結成塊。 《難經》中又補充了脾肺的積聚。脾臟的病症叫痞氣,氣滯而不流通。肺臟的病症叫息賁,呼吸時會有聲響。巢氏還有癥瘕的區別,認為疾病不動的叫癥;雖然有積聚但可以推動的叫瘕。
癥者徵也,有形可見也;瘕者假也,假物成形也。張子和又分九積。酒積者,目黃口乾。食積者,酸心腹滿。氣積者,噫氣痞塞。涎積者,咽如拽鋸。痰積者,涕唾稠黏。癖積者,兩脅刺痛。水積者,足腫脹滿。血積者,打撲肭疼。肉積者,贅瘤核癧。各治法詳見本方。
白話文:
癥狀就是徵兆,有具體的形狀和可見的表現;瘕是假物,假物成形。張子和又把癥瘕分為九種。
酒積:眼睛發黃、口乾。
食積:心腹痠痛、腹脹。
氣積:經常打嗝、胸悶腹脹。
涎積:咽喉裡像被鋸子拽著一樣。
痰積:涕唾濃稠黏膩。
癖積:兩脅刺痛。
水積:足部腫脹滿脹。
血積:被打或摔傷,瘀血疼痛。
肉積:贅瘤、核癧。
每種癥瘕的具體治療方法,請參考具體的方劑。
許學士云:大抵治積,或以所惡者攻之,所喜者誘之,則易愈。如硇砂、阿魏治肉積;神麯、麥芽治酒積;水蛭、虻蟲治血積;木香、檳榔治氣積;牽牛、甘遂治水積;雄黃、膩粉治痰積;礞石、巴豆治食積。各從其類也。若用群隊之藥分其勢,則難取效。
白話文:
許學士說:一般來說,治療積塊時,或是用其討厭的東西來驅散,或用其喜歡的來誘導,則容易治療。例如硇砂、阿魏治療肉積;神麯、麥芽治療酒積;水蛭、虻蟲治療血積;木香、檳榔治療氣積;牽牛、甘遂治療水積;雄黃、膩粉治療痰積;礞石、巴豆治療食積。都是根據它們的種類而定的。如果用一堆藥物來分散症狀的勢頭,則很難收到效果。